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缺血性脑卒中的远隔缺血预适应与后适应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且易再发,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目前治疗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溶栓治疗,但溶栓适应证、溶栓时机和溶栓风险均限制其使用,且溶栓后可能会发生再灌注损伤,加重神经损害。因此探究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非常必要。虽然各种治疗方法不断进展,但根本的治疗措施是挽救缺血半暗带,使闭塞的血管再通,尽量恢复缺血脑组织的正常血供,防  相似文献   

2.
<正>缺血性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是导致患者长期致残的首位病因之一,溶栓及机械取栓等为主的开通闭塞血管手段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但由于时间窗、设备及技术的限制,多数患者失去治疗机会[1]。研究[2-3]显示缺血性卒中的病理学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阿托伐他汀具有调脂及稳定斑块等作用,对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调节血脂具有重要价值[4]。本文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于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花费等特点, 在时间窗内进行早期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 EVT)以及开放侧支循环是实现AIS血流再灌注的三大主要方式。根据侧支循环代偿情况调整时间窗, 提出了组织窗的概念, 这是卒中再灌注治疗的一种模式转变[1]。研究发现, 侧支循环状况是AIS预后的预测指标, 血管开通率及预后与侧支循环状况密切相关[2]。近年来多项研究推动了血管再通时间窗的延长, 特别是超过时间窗无法静脉溶栓(醒后卒中)的AIS患者, 侧支循环评估对于静脉溶栓和EVT的实施和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3,4]。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北京地区社区人群对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知信行现状,让社区居民知晓缺血性卒中早期救治的重要性。[方法]采用自制的"社区人群对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知信行调查问卷"对北京地区10个社区中296名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北京地区社区人群对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知信行总分为(72.19±9.02)分,处于中等水平;不同婚姻状况、职业、月收入社区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知识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社区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态度及行为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北京地区社区人群对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知信行水平亟待加强,应针对社区人群特点加大社区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方法选择某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联合三七总皂苷治疗。比较两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功能缺损程度、HT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高于对照组,丙二醛(MD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纤维连接蛋白(FN)、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H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应用三七总皂苷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神经功能缺损,降低HT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恢复及改善缺血组织的血流灌注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心,除了时间窗内积极溶栓治疗抢救缺血半暗带,侧支循环作为改善脑血流灌注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侧支循环结构和功能的准确评估对于脑卒中个性化管理至关重要。CT灌注成像(CTP)、多时相CT血管造影(MP CTA)可以动态、全面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循环情况,了解颅内灌注状态、血管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建立或开放情况,评估卒中复发风险,预测临床预后,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提高对CTP联合多时相CTA的理解,推动脑侧支循环的规范评估,促进卒中个体化、精准治疗。  相似文献   

7.
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 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益风险比得到公认,但仍有大部分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很多学者一直在探讨静脉溶栓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行性。本文对他汀类药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超声和超声微泡造影剂的溶栓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急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急症,主要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目前对缺血性卒中治疗的主要方法是药物溶栓,早期快速的溶栓治疗能挽救生命,恢复生理功能。但由于治疗时间窗的限制和一些并发症的出现,如出血、血管再闭塞等,其疗效令人不甚满意。自近年发现超声作用可以促进血栓溶解以来,对超声及微泡造影剂溶栓作用的研究日益深入,  相似文献   

9.
黄瑞珏  寿宇雁  李兆燕   《护理与康复》2017,16(12):1280-1282
目的评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及平均动脉压在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出血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接受溶栓治疗的10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依据溶栓后有无脑出血分为出血组36例及非出血组72例,比较两组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及平均动脉压,应用相关性分析评估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与溶栓后出血的相关性。结果出血组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分别为(13.41±3.92)分、(12.84±3.6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前后平均动脉压分别为(110.32±8.12)mmHg、(115.23±6.79)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出血组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分别为(12.80±4.12)分、(7.83±4.1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溶栓前后平均动脉压分别为(107.62±9.46)mmHg、(104.92±7.18)mm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分值及平均动脉压是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与溶栓后出血存在相关性。结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及平均动脉压能有效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出血的危险性,为临床治疗及护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针刺对脑缺血损伤级联反应和再灌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脑缺血损伤的级联反应分为4个阶段,治疗策略是恢复再灌注和保护脑组织。针刺在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尤其是针刺通过干预损伤性级联反应的某一阶段,降低损伤级联反应造成的脑损害和恢复再灌注方面的作用已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针刺已成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综述了针刺对损伤级联反应及再灌注影响的研究进展情况,为进一步探讨针刺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保护机制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正>脑卒中具有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的特点,其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位居第二[1],其所导致的长期残疾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策略之一是立即恢复大脑的血流,尽管这会导致进一步的细胞坏死和神经损伤,即缺血再灌注损伤。现阶段已经有关于缺血性卒中的研究[2-3]发现了先天免疫系统炎症相关的损伤机制引发了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的死亡,进而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且Endres等人[4]发现,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导强烈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正>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或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血流不能顺利通过大脑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一项针对中国卒中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脑卒中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其造成的残疾或死亡已超过了其他疾病。而在发病和流行的卒中中,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则分别占69.6%和77.8%[1]。虽然临床上已采用如动静脉溶栓、血管介入及神经保护等疗法,但是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且有颅内出血的危险;介入治疗则要考虑手术时间和术后药物应用的问题;神经保护治疗虽然理论上可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实际作用并不理想[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于MDT模式下构建的急诊脑卒中信息化平台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7月-12月常规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81例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7月-12月应用急诊脑卒中信息化平台后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05例为观察组,评价指标包括:①过程指标:患者就诊至急诊医生接诊时间、就诊至卒中医生接诊时间、就诊至CT完成时间、就诊至CT报告判读时间、就诊至进行溶栓治疗时间;②结果指标:溶栓率、溶栓后24h的NIHSS分值、患者满意度。结果 应用急诊脑卒中信息化平台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就诊至急诊医生接诊时间[(4.39±1.35)vs(5.10±2.93)min]、就诊至卒中医生接诊时间[(11.70±4.43)vs(25.46±3.77)min]、就诊至CT完成时间[(14.20±6.33)vs(20.24±7.26)min]、就诊至CT报告判读时间[(18.25±9.54)vs(27.76±7.99)min]、就诊至进行溶栓治疗时间[(43.5±12.77)vs(57.46±3.77)min]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溶栓率(88.29% vs 79.6%)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96.60% vs 90.06%)显著提高,溶栓后24h的NIHSS分值 [(4.95±2.02)分vs(5.21±2.29)分]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MDT模式下构建的急诊脑卒中信息化平台有利于缩短DNT时间,提高溶栓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满意度,实现快速救治及持续质量改进。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中医"中风"、"卒中"范畴,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临床特点,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存质量。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及出血性卒中,二者所占比率分别为60%~80%及30%,是我国第一致残及第二致死的原因,危害性大[1]。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由于脑动脉闭塞导致的脑动脉血流中断,继而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继而造成缺血性坏死[1]。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应对AIS最为有效的方法,且进行溶栓治疗越早,血管再通率越高,预后越好[2]。“中国卒中急救地图”App可实现信息化时间追踪、缩短急救流程,并提前通知医疗机构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3]。本次研究总结卒中急救地图结合快捷护理流程应用于AIS患者溶栓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急性期积极降压对再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且收缩压在150~185 mm Hg的9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患者在急性期采取积极降压,即在溶栓开始60 min内将收缩压控制在140~150 mm Hg并至少维持72 h;对照组患者按照指南标准降压,即将收缩压控制在180 mm Hg以下。2组患者在静脉溶栓前及溶栓后24、48及72 h给予多模式核磁共振检验,记录2组治疗后的血压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流再灌注及血管再通情况,对2组随访3个月,观察2组生存状态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在静脉溶栓后24、48及72 h的收缩压水平均显著较低(P0.05),而2组同时期舒张压、NIHSS评分及溶栓后24 h血管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3个月自发性脑内出血率、生存率、改良Rankin评分为0~2分、血流再灌注率及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急性期积极降压对再灌注未见不良影响,亦不会增加患者致残或死亡风险,提示静脉溶栓后早期避免收缩压骤升可能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之首的脑血管疾病[1],其治疗的关键是超早期溶栓治疗[2],但溶栓时间窗较窄,患者在此时间内能否到医院接受治疗是溶栓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但遗憾的是,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溶栓治疗,其主要原因是患者发病到治疗的时间延迟,即就诊延迟。既往研究[3-5]结果显示,就诊延迟与入院方式、首诊地点、卒中类型、发病地、发病的严重程度、交通工具、患者的文化程度及对卒中知识的认识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心房颤动对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h 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4期)、Web of Science、CBM和Wan Fang Data,查找国内外有关心房颤动与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有关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4年4月。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个队列研究,共计69 01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无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相比,心房颤动会减少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3个月的良好神经功能结局[OR=0.85,95%CI(0.73,0.98),P=0.03],但不影响溶栓后死亡风险[OR=1.47,95%CI(0.75,2.86),P=0.26]。2心房颤动会增加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风险[OR=1.36,95%CI(1.26,1.47),P〈0.001]及症状性出血风险[OR=1.43,95%CI(1.02,1.99),P=0.04]。结论心房颤动不影响溶栓后3个月死亡风险,但会增加颅内出血风险以及降低溶栓后3个月神经功能预后。对合并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需重视溶栓前评估及溶栓后监测。但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所限,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9.
出血转化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与多种临床因素如高龄、糖尿病、溶栓后血压、治疗方法、卒中严重程度及抗血栓药物应用等相关,往往预示着较差的功能结局.CT灌注成像对脑组织缺血改变十分敏感,早期即可反映血流动力学变化,提供脑组织灌注信息,广泛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前的评估,也是临床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出血转...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以卒中中心建设为平台,探索如何因地制宜构建急性卒中救治体系,观察卒中救治体系建设对缺血性脑卒中救治效能提高的临床作用。方法 回顾性收集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建立前(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救治的1 02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卒中中心建立后(2018年9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的1 7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急性缺血性卒中绿色通道的管理绩效指标、临床治疗绩效指标、并发症预防的绩效指标、二级预防绩效指标、康复治疗绩效指标以及卫生经济学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通过多学科合作建设卒中救治体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入院-静脉溶栓时间(DNT)由卒中救治体系建立前的120 min缩短至82 min,静脉溶栓比例、平均住院费用较体系建设前明显上升(P<0.01);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脑卒中住院死亡率及去骨瓣减压术比例均有所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血管内治疗比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入院48 h内和出院后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康复治疗比例、吞咽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