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自携式潜水装具是一套脱离水面、直接支持潜水员的、自给自足的单人水下生命支持装置.应用自携式潜水装具执行轻潜水作业任务,必须由身心健康、训练有素、能在水下自由游泳及独立执行潜水技术任务的潜水员[1]携可靠的潜水装具来完成.为了提高我海军轻潜水作业能力,海军某部组织了自携式潜水装具的潜水训练,笔者为此次训练提供了医学保障,保证了训练人员的安全.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水下脱脸训练的安全程度。方法:分析1例因潜水装具呼吸袋破裂而致呼吸道化学烧伤的致伤原因和致伤情况,以及海上医疗队对呼吸道烧伤病人的救治结果。结果:水下脱险训练不足,潜水装具保养检查不良,可使艇员水下脱险造成极大危险。结论:加强水下脱险的各阶段训练,严格潜水装具的保管、维护及使用前的检查,可避免呼吸道烧伤的发生,海上救护力量的合理配置是水下脱险成功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1概述为了适应人类向海洋进军的需要,潜水技术、潜水装具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潜水装具是为了适应水下环境佩戴在潜水员身上的所有器材之统称。当前,潜水装具在商业潜水、军事潜水、娱乐潜水和科教潜水等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潜水装具通常可分成常规潜水装具、饱和潜水装具和  相似文献   

4.
潜艇艇员水下脱险训练是一项既复杂艰苦又带有一定危险性的特殊技能训练。自 1974年至今我部共完成了 2 0万人次的脱险训练 ,现将脱险训练的医务保障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1 训练基本情况与内容1.1 基本情况 参训学员是每年新入校的潜艇兵和潜艇士官 ,男性 ,年龄 17~ 2 2岁 ,训练时间为每年3月~ 7月 ,全部采用室内模拟潜艇脱险设备进行训练。1.2 训练内容 学习潜水脱险训练的基础理论 ,潜水疾病的发生及预防知识 ,2 - 8潜艇艇员脱险装具的使用和实际的潜水及脱险训练。1.2 .1 潜水池内轻潜水训练。学员经基础理论学习、陆地练习后 ,在…  相似文献   

5.
潜水装具是为潜水员在水下工作提供安全用气、御寒保暖和水下作业所需佩戴的全部器材的总称。潜水装具通常由潜水呼吸器、潜水服及其附件组成。目前我国拥有各类潜水装具20多种,常用的有10多种。潜水装具按照不同的着眼点可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按照承受静水压力的能力,可分为抗压的潜水装具和不抗压的潜水装具^[1],还可以按照功能、气源、呼吸回路进行分类,但这些分类都是相对的旧J^[2]。  相似文献   

6.
1994年6月,为了了解潜水训练的营养需要情况和膳食调配保障工作达到的程度,我们对进行潜水训练的学员,进行了膳食调查。训练潜水深度为14m,使用三螺栓通风式重潜水装具,膳食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模拟快速上浮脱险训练时潜艇艇员脑电图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脑是对高压环境最为敏感的器官之一,在环境压力升高时可首先引起脑功能的障碍,而大脑又是主宰人体在水下进行体力活动和智力活动的司令部,大脑功能的障碍可以导致人体在海下产生严重后果;同时,以脑电图(EEG)为代表的脑功能的变化又往往成为高压下氧中毒,氮麻醉和"高压神经症候群"的发生及其轻重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高压下人体健康监护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本研究小组完成了潜艇艇员着新型脱险装具模拟快速上浮脱险训练,为了监测训练对潜水员神经生理功能的影响,笔者于训练前及每次训练后都对潜水员进行了EEG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完善兼职潜水员着69-3型潜水装具轻潜水训练的实施与医学保障.方法 36名兼职潜水员先理论后实践、由浅入深地进行潜水训练.在人员选拔、潜水训练、海上实作中进行医学保障.结果 潜水训练顺利完成,未出现氧中毒、气压伤、溺水等潜水疾病,兼职潜水员心理素质较好.结论 科学合理的施训方法和有效的医学保障是完成兼职潜水员轻潜...  相似文献   

9.
1994年7月,我们在某海区进行了援潜作业训练,海区水深20m,海底泥质,当时气温35℃,海水流速0.2~0.5m/s,风浪3~4级。4名潜水员着十二螺栓通风式重潜水装具下潜,水下工作时间每人平均2h;6名潜艇艇员着2-8型脱险潜水服,经鱼雷发射管水下脱险成功。在医学保障方面所见:协助输  相似文献   

10.
SCNR是半闭式氮氧循环呼吸器(semi-closed circuit nitrogen-oxygen rebreather)的缩写,SCNR型潜水装具主要用于40m以浅的浅滩潜水,使用的呼吸气体为氮氧混合气。该装具可以极大地改善潜水作业的实际条件,有效保障水下作业的安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潜水作业的效率,为军队提供了—套新型装具,对提高我军防险救生、解决部队潜水实际问题将起到良好的技术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开式潜水钟(又称湿式潜水钟)可以增加潜水员的安全感,提高潜水员的水下作业效率,减轻潜水员的劳动强度,是潜水行业最常使用的潜水设备之一^[1]。笔者研制了开式潜水钟上配置水下摄像及通信系统,实现了作业潜水员与水面潜水监督之间面对面交流,有利于作业任务的完成和作业安全性的提高,减少了潜水员潜水减压病的发生怛^[2]。  相似文献   

12.
由海医所编制的《干式潜水服》、《HJ801型潜水装具》和《2-8型潜艇艇员单人脱险装具》三项海军军用标准,日前在上海通过了由海司航保部主持召开的技术审查会审查。编制海军防救装备标准是我国海军防险救生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它对于海军防救部队使用的潜水装备实现产品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满足防救部队战备和训练的要求具有重要作用。与会专家认为,三项标准既考虑到我国工业技术水平,又结合部队实际需要,主要技术要求能够满足使用部队的实际需要,可以作为生产和验收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医疗器械沾染血迹后清洗与保存方式对清洗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的400把人工染血止血钳,利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均分为4组,A组给予湿式保存以及人工清洗,B组给予湿式保存以及机械清洗,C组给予干式保存以及人工清洗,D组给予干式保存以及机械清洗,比较各组的清洗质量和隐血试验结果。结果放置4h后,两种保存条件下,手工清洗与机械清洗的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6 h、12 h后,A、B 2组的清洗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C、D 2组的清洗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沾染血迹医疗器械进行保存以及清洗时,机械清洗可以有效降低阳性率,而湿保存法可以提高器械的清洗效果。此种器械保存方式在临床治疗中值得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相似文献   

14.
潜水性外耳气压伤是发生在潜水过程中的一种职业性疾病。患者一般无特殊自觉症状,仅在局部组织破裂出血过多时,可在耳廓处见到流血。现将我们收治的2例报告如下: 例1 姜某,男,22岁,潜水员。于1985年5月25日,着国产H J801型水面供气干式轻潜水装具,进行装具性能试验,按10m/min速度下潜到40m水深时,本人报告两耳有温热的液体流出,当即令其出水。卸装后见两耳廓均有鲜血流出,用无菌棉球擦干血液后,检查见外耳道广泛肿胀、瘀血,并有4处边缘不整的破裂口,鼓膜除有少量血液外,未见有破裂穿孔,主诉听力正常。例2 赵某,男,28岁,潜水员。同日  相似文献   

15.
空气潜水作业受氧中毒、氮麻醉等因素影响,水下作业深度受到限制,通常有效作业深度控制在60m左右。超过60 m的大量潜水任务,如援潜救生、水下勘察、水下工程、海洋开发、打捞沉船以及科学研究等,通常使用氦氧潜水来完成。氦氧潜水作为现代潜水的一种重要手段,因为受下潜深度大、减压时间长、水下条件复杂等因素影响,对医学保障要求较高,因此对医务保障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以往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氦氧潜水医学保障经验。本文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部队进行的几次大深度氦氧潜水训练的医学保障工作,提出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某潜水员在某海域使用MZ-300潜水装具进行水下铺设石油管线作业,由于对该装具使用不熟悉,供气余压过低、管路过细,着装时头带未拉紧,导致面罩松动进水,进水后潜水员没有正确操作自由流阀,导致海水淹溺。将其抢救出水后,送入加压舱进行预防性加压治疗,治愈出院,随防至今未发现后遗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997年11月22日17:30,我海军8名潜水员,从100mHe-O_2饱和环境下,安全减压出舱,标志着我海军现场大深度He-O_2饱和-巡回潜水实潜训练获得圆满成功。训练是在南海舰队榆林基地防救船大队,南救506船上,利用我国第一次自行设计建造的艇用300m饱和潜水系统进行的。从10月6日开始,参训人员进入第一阶段饱和潜水基础理论学习,设备系统装置、装具的熟悉和操练;然  相似文献   

18.
1病例报告患者,男,28岁,平素体健,无减压病史。2004年5月4日下午,在某海区着自携式潜水装具进行潜水训练,水深12m,时间35 min。出水后出现皮肤散在红斑,以双上肢、前胸、后背多见,皮肤瘙痒,给予扑尔敏针剂10 mg肌注。5日上午8时,患者述双上肢、前胸、后背奇痒无比,一晚上几乎没  相似文献   

19.
为今后在海上实施大深度饱和潜水实潜打好基础,由海司航保部牵头,南海舰司航保处主持,海军医学研究所负责组织实施的94海军饱和潜水预训班训练,于1994年lO月30日至11月25日,在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的饱和潜水综合实验室内进行。参训的12名潜水员在完成为期9天的饱和潜水技术基础理论和有关生理医学知识的学习,饱和潜水设备系统和国产 HS-801新装具的操作使用,以及进行了管供式潜水和潜水钟帮司潜水(bounce diving)等一  相似文献   

20.
我部2010年以来结合某新型脱险装具进行实验室及海上50 m以浅快速上浮脱险训练300余人次,发生中耳气压伤2例。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所有参训人员均为健康男性,年龄18~35岁,开始训练前都接受了临床体格检查和系统的加压锻炼,每次训练前再进行简单体检,不合格者不参加训练。训练按由浅入深,先实验室,再海上训练的顺序进行。2例中耳气压伤分别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