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2):129-132
目的 建立高血压患者急性脑梗死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并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 年1 月~2018 年12 月的高血压患者224 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生化指标及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情况,使用SPSS 25.0 和R3.6.1 软件及其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尿酸、血尿素氮、肌酐在急性脑梗死组与非急性脑梗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尿酸升高、血尿素氮升高为高血压患者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筛选的变量建立风险列线图,评价分析示C-index 为0.764,ROC 曲线AUC 为0.764,提示模型区分能力、模型准确性尚可。Calibration 曲线、Decision 曲线评价模型一致性及获益性尚可。结论 本研究用列线图建立的高血压患者急性脑梗死发生风险预测模型,简单快速,临床应用准确性尚可,临床参考价值尚可,但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样本量较少,需要更多多中心、大样本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VD)发生的特点,为血管性痴呆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经CT或MRI证实),3个月后行相关神经心理评估量表检测,依据评分结果分为痴呆组12例,非痴呆组38例。另取23例认知正常人为对照组。结果①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为24%,MMSE评分和MOCA评分呈高度相关(r=0.841,P=0.000)。②痴呆组与非痴呆组比较,各梗死部位无明显差异(P〉0.05)。③痴呆组与非痴呆组比较,吸烟有差异(P〈0.05),余各危险因素均无明显差异。④痴呆组与对照组比较,脑血管病与脑白质病变有差异(P〈0.05)。⑤痴呆组与非痴呆组、对照组比较,时间定向、地点定向、即刻记忆、注意计算、短程记忆、语言复述、阅读理解、语言理解、言语表达有差异(P〈0.01);非痴呆组与对照组比较,物体命名有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后血管性癌桌的岩痈率高.大部分-ik知亚项均可累及.脑血管痈与脑白盾痈变是冀高危园素. 相似文献
4.
孔莉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12):726-728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接受针刺治疗;对照组口服吡拉西坦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长谷川痴呆量表(HD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量表的评分变化。[结果] 经过不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MSE、HDS评分均有所提高,ADL有不同程度降低,治疗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针刺对中老年缺血性中风后血管性痴呆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媛媛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35(2):145-146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 (VaD)与脑梗死的关系 ,以明确脑梗死部位及大小在血管性痴呆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国际通用的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随机收集门诊及住院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CT及核磁分析。结果 多发性脑梗死、双侧脑梗死 (皮层及皮层下 )、颞叶梗死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 多发性梗死及梗塞部位对VaD有重要诊断价值 ,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68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如尼莫地平、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我院自拟通脑汤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精神状况、:生活自理能力等评定,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自身MMSE平均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MSE平均得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3.5432,P〈0.01)。观察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64%,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4.42,P〈O.05)。治疗前后监测两组血、尿、大便常规,血压、血糖、肝肾功能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变化。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河南医学研究》2017,(1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行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25例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自拟中药汤剂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MMSE评分及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MSE评分及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联合用药对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并有利于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能力,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河南医学研究》2018,(2)
目的探讨吡拉西坦与尼莫地平联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8月开封美宝空分医院收治的82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吡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MMSE、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MSE高于对照组,ADL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吡拉西坦能提高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智力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河南医学研究》2019,(21)
目的探讨吡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对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VD)患者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新乡市中心医院治疗的78例脑梗死后VD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9例接受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39例接受吡拉西坦+尼莫地平治疗。统计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MMSE、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36/39),高于对照组的71.79%(28/39)(P<0.05)。治疗后观察组MMSE、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82(5/39)]与对照组[7.69%(3/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及MMSE评分,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中西医结合对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价值.方法 将2009年2月~2011年5月间收治的71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通脑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个月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精神状况改善情况.结果 较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平均得分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MMSE平均得分提高更明显,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更显著,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静止性脑梗死(SCI)与血管性痴呆(VD)的关系。方法 对血管性痴呆和非痴呆病人各126例进行CT或MRI检查,比较两组SCI的发生状况。结果 VD组中发现SCI 53例(42.1%),非痴呆组中发现SCI 22例(17.5%),两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SCI与V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住院脑梗死患者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通过建立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验证.方法 选取2021年1~5月入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南区神经内科的445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表回顾性收集患者临床相关资料,根据是否发生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分为两组,即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组(n=111)和无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组(n=334).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患者发生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并根据筛选出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及区分度进行验证.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OR=1.869,95%CI:1.125~3.106)、低身体质量指数(OR=0.908,95%CI:0.845~0.975)和低生活自理能力(OR=0.966,95%CI:0.955~0.977)为脑梗死患者发生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基于3项影响因素,建立脑梗死患者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发生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计算机模拟重复采样内部验证,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7(95%CI:0.660~0.773),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合并糖尿病、低身体体质指数及低生活自理能力3项影响因素,建立脑梗死患者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能够较为可靠地预测脑梗死患者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溶栓治疗成功者74例,未成功者26例.首先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影响溶栓成功的相关因素,对存在统计差异的因素进一步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筛选溶栓成功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溶栓成功与否与患者的... 相似文献
14.
高延伦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3,44(3):209-21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静脉溶栓联合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注射液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并依此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243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172例)和预后不良组(71例)两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ACI静脉溶栓联合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注射液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列线图模型,列线图的预测效能和预测能力分别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和Bootstrap法检验。结果 年龄>65岁、责任大动脉病变、OCSP分型为完全前循环梗死、NHISS评分高、发病至溶栓时间长、FBG水平升高均为ACI静脉溶栓联合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注射液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根据多因素分析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ACI静脉溶栓联合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注射液治疗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48(95%CI:0.796-0.890)、77.46%、82.56%;经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其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21,校正...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缺血性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98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病程为2~7h。行脑血管造影明确栓塞血管及部位。尿激酶以1.0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100万U,辅助其它常规治疗,治疗14d后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基本痊愈14例,显著进步30例、进步39例、无变化11例、死亡4例,有效率为84.7%,显效率为44.8%,血管再通率为73.5%,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VaD)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确诊为脑梗死后VaD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组30例给予中成药疏血通注射液6mL和西药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分别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西药组30例给予西药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均以21 d为1疗程.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及护理.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评估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生存质量量表(QL)评分和P300检查.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MMSE、ADL、Q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P300电位潜伏期缩短、波幅升高尤为显著(均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显著改善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吡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在2009~2011年间收治的35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将3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9例,对照组1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吡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单纯的吡拉西坦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记录所得数据.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所改善,观察组19例患者中,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89.5%,对照组16例患者中,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68.8%.结论在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疾病的过程中,采用吡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的效果较好,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卵巢癌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影响因素,以此建立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卵巢癌入院并行手术治疗的245例患者的临床信息,根据术后B超结果将其分为血栓组(n=55)和非血栓组(n=190)。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卵巢癌患者术后发生VTE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检验效果。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手术时间、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和术后D-二聚体均是卵巢癌患者术后发生VTE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07,敏感度87.3%,特异性81.1%,Hosmer-Lemeshow检验拟合度较好(2=3.834,P=0.872);列线图的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同实测值基本一致。结论 基于年龄、手术时间、FIGO分期和术后D-二聚体建立的列线图的预测效能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急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致残率,至今还未有一种确切有效的疗法,成为临床医学的一个难题。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脑梗死80%~90%系栓子或血栓闭塞血管所致,只有在疾病早期将血管再通,及时恢复血供,才可能避免缺血脑组织的坏死。由此可见,改善脑循环的疗法如血流稀释、血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NOAF)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并验证,以便为尽早发现高风险人群、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1 080名STEMI患者,其中院内新发房颤患者作为NOAF组(n=87),从未发生NOAF的STEMI患者中随机抽取一部分作为对照组(n=199),比较2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及入院时临床资料,利用LASSO回归模型分析STEMI患者发生院内新发心房颤动的风险因素。对纳入的患者按7∶3的比例划分为模型组及验证组,建立个性化的院内NOAF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LASSO回归结果提示,年龄、入院心率、Killip分级≥II级、右房内径、二尖瓣中度以上反流、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为STEMI患者发生院内NOAF的重要预测因素(P<0.05)。利用上述6个预测指标构建列线图模型。模型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 0.842(95%CI=0.780~0.905),准确度为0.840(95%CI=0.782~0.888);验证组 AUC 为 0.858(95%CI=0.774~0.943),准确度为0.826(95%CI=0.729~0.899)。同时,校准曲线提示预测模型的校正能力良好。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STEMI患者院内发生NOAF风险的预测模型,经相关指标证实该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率和临床适用性。利用列线图可方便直观地协助临床医护人员筛选高NOAF风险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为早期防治和改善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