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胞质分裂蛋白调节因子1(PRC1)对膀胱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黏附斑激酶(FAK)在其中的作用。方法设计合成靶向抑制PRC1的小干扰RNA(siRNA), 分别转染人膀胱癌细胞系EJ和T24, 两种细胞系各分为对照组(转染对照siRNA)和敲低组(转染PRC1 siRNA),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两组PRC1、FAK、桩蛋白(Paxillin)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以及FAK和Paxillin的磷酸化水平。通过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分析两组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敲低组EJ、T24细胞PRC1 mRNA表达量(0.43±0.11、0.55±0.07)低于对照组(1.00±0.19、1.00±0.20, t=4.533、3.699, P<0.05)。敲低组FAK mRNA表达量(0.95±0.05、1.09±0.14)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20、1.00±0.20, t=0.423、0.622, P>0.05)。敲低组Paxillin mRNA表达量(1.12±0.01、1.02±0.1...  相似文献   

2.
创面愈合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生物学过程, 包括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血管新生、细胞外基质沉积和组织重塑等。Wnt信号通路可分为经典通路和非经典通路, 其中Wnt经典通路又称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 其在细胞分化、迁移和组织稳态维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许多炎症因子、生长因子等都参与该通路的上游调控。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的激活在皮肤创面的发生、发展、再生、修复及相关治疗的过程中, 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文综述了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与创面愈合的关系, 并总结了其对炎症反应、细胞增殖、血管新生、毛囊再生和皮肤纤维化等创面愈合重要过程的影响以及Wnt信号通路抑制因子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在血管钠肽(VNP)减轻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20只体重200~250 g的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4组:假手术组(S组)、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VNP组(V组)、PD98059+VNP组(P+V组), 每组5只。大鼠肝热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动脉夹夹闭肝左叶和肝中叶的肝动脉和门静脉45 min, 然后再灌注120 min。V组于缺血前10 min注射VNP, P+V组在给予VNP前20 min注射PD98059, 再行VNP给药和缺血再灌注处理。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 以及肝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蛋白印迹法测定磷酸化的ERK (p-ERK)1/2蛋白含量。结果与S组相比, I/R组和P+V组血清ALT[(489.65±11.22)、(333.05±24.77)比(33.78±4.88)U/L]、AST[(651.43±14.99)、(503.18±21.48)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因子10(PDCD10)介导胶质瘤迁移的分子机制。方法采取慢病毒感染法构建沉默PDCD10的U251胶质瘤细胞系, 同时采用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DAPT处理细胞, 观察沉默PDCD10细胞对胶质瘤细胞行为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胶质瘤细胞系对照组和沉默组PDCD10和Notch1的表达, 探讨PDCD10调控Notch1蛋白水平的机制。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 胶质瘤细胞的PDCD10表达水平随着胶质瘤级别的提高而降低, 划痕试验和Transwell实验表明沉默PDCD10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100±28)%比(152±25)%比(113±9)%、(100±3)%比(115±2)%比(99±2)%, F=7.15、88.30, P<0.01], 而这可被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DAPT抑制[(152±25)%比(113±9)%、(115±2)%比(99±2)%, P<0.01]。进一步研究显示, 下调PDCD10的表达不改变Notch1的转录水平...  相似文献   

5.
增生性瘢痕(HS)影响患者功能与美观, 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但其具体的分子生物学水平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因此该病仍然是临床难防难治疾病之一。微小RNA(miR)是一类具有调节基因表达作用的单链内源性非编码RNA。miR在HS的成纤维细胞内的异常转录可影响下游信号通路或蛋白的转导与表达, 对miR及其下游信号通路、蛋白的探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瘢痕增生的发生和发展机制。该文总结并分析近年来miR与多种信号通路如何参与HS的形成与发展, 并进一步概述miR与HS中靶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ERK)抑制剂对烧伤后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葡菌 )脓毒症动物组织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表达及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 采用SD大鼠 2 0 %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后金葡菌攻击所致脓毒症模型 ,34只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n =6 )、烫伤对照组 (n=6 )、烫伤后金葡菌感染组 (n =12 )和ERK抑制剂AG12 6拮抗组 (n =10 ) ,检测动物肝、肾、肺组织中ERK磷酸化和TNF α基因 /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 烫伤脓毒症后 0 5~ 2 0h肝、肺、肾组织ERK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活化 ,其中 2 0h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 1 94倍 (P <0 0 5 )、2 86倍 (P <0 0 1)、1 4 1倍。AG12 6拮抗组肺组织磷酸化ERK水平在 2 0h下降 70 6 % (P <0 0 1) ,而肝、肾组织其磷酸化水平不同时相点几乎完全抑制 ,同时各组织中TNF α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 (P<0 0 5或 0 0 1)。与烫伤脓毒症组相比 ,AG12 6拮抗组 2 0h肝、肾功能指标明显改善 ,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 4 0 3% (P <0 0 5 )。结论 ERK信号通路参与了严重烧伤后金葡菌感染所致炎症反应与急性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 ,针对该环节进行早期干预可有效缓解多器官功能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1(TNFAIP8L1, TIPE1)在结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的表达, 及其表达水平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生存的关系。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诊断为结肠癌的患者的癌和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法检测样本中TIPE1的表达以分析其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病理分期等的相关性。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患者预后生存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TIPE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正常结肠组织(57.2±31.1比86.9±35.6, t=8.304, P<0.01)。共纳入181例结肠癌患者, TIPE1高表达患者69例, 低表达112例。TIPE1高表达组患者平均生存期时间高于低表达组患者(80.9个月比59.0个月, Log-rank=14.615, P<0.01)。同时, COX回归分析提示, TIPE1表达水平为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之一[风险比(HR)=0.538, 95%可信区间(CI):0.3...  相似文献   

8.
创面愈合涉及复杂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其中血管生成被认为是创面愈合的关键步骤之一, 促进创面血管生成可以加速创面愈合。近年来,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被证明可产生与干细胞疗法相当的促创面愈合效果, 且具有低抗原性、更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关于细胞外囊泡促创面愈合的具体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 被认为涉及创面愈合的各个阶段。该文主要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囊泡在促进创面血管生成中的可能机制进行阐述, 为进一步研究细胞外囊泡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Wnt信号转导级联是整个动物界发育的关键调节因子, 主要参与调节细胞增殖、分化、迁移, 凋亡和干细胞更新等功能。肿瘤微环境是经典Wnt配体的重要来源, 可在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中诱导异常信号通路, 从而导致免疫反应的改变以及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近年来, 已经确定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对于肿瘤细胞的存活和维持是必不可少的, 异常激活的经典Wnt信号通路可能通过调控肿瘤微环境, 破坏肿瘤免疫监视, 从而发生免疫逃避和免疫治疗药物的耐药。这些发现使靶向Wnt信号通路的治疗方法成为抗肿瘤治疗方案中一个新方向。现就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肿瘤微环境调控及其对肿瘤进展的影响作一综述, 为肿瘤患者免疫治疗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体观察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rhPDGF)促进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修复可能涉及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研究其可能涉及的信号通路。方法 26只糖尿病大鼠,每只动物背部制备4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选取其中52个创面,随机分成3组,即对照组,创面自然愈合;rhPDGF治疗组,创面rhPDGF用量为7.0μg/cm^2;赋形剂组,创面用等量赋形剂凝胶。观察治疗后3、7和14d创面肉芽形成、胶原沉积、再上皮化速率以及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并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创面周围和创面修复细胞内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1/2,ERK1/2)磷酸化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ve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 组织学观察,rhPDGF治疗组创面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胚芽及成纤维细胞明显多于另两组(P〈0.05);胶原沉积明显,肉芽组织生长活跃,创面收缩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学研究显示,应用rhPDGF7~14d后,rhPDGF治疗组ERK1/2明显强于对照组和赋形剂组(P〈0.05);且损伤后3~7d rhPDGF治疗组修复细胞PC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赋形剂组(P〈0.05)。结论 rhPDGF促糖尿病大鼠刨面愈合的作用部分是通过ERK1/2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鼠下肢高压喷射伤(HPII)后肝功能、肝组织病理学、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方法 64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32只。实验组用高压喷枪在大鼠右大腿喷射20 ml生理盐水建立损伤模型, 对照组用常压在大鼠右大腿注射20 ml生理盐水, 分别检测伤后4、6、18、24 h两组的指标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IL-6和TNF-α水平, 用透射电镜及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肝细胞病理学改变;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实验组6、18、24 h各时段ALT均高于对照组[(41.25±7.29) U/L比(33.93±2.42) U/L, t=2.694, P<0.05、(38.89±5.70) U/L比(17.77±1.66) U/L, t=10.060, P<0.01、(27.08±4.48) U/L比(13.63±1.79) U/L, t=7.866, P<0.01...  相似文献   

12.
生长因子在创面愈合中起重要调控作用, 其主要通过激活相关信号通路加速创面愈合。中国科学家对生长因子的基础、临床研究至今已有30年历史, 研发的生长因子系列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烧创伤及慢性难愈合溃疡的治疗。该文从免疫、神经、脂肪等多个角度阐述了生长因子对创面修复的前沿进展, 并提出了该研究团队对生长因子调控创面修复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腿中下段外伤骨折术后部分皮肤软组织坏死创面修复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 树兰(杭州)医院手足外科小腿中下段骨折术后出现皮肤软组织坏死的缺损创面患者22例, 男17例、女5例;年龄21~53岁, 平均35岁。用3种小腿部岛状皮瓣修复, 其中腓肠神经营养筋膜蒂(肌)皮瓣修复9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7例、腓动脉穿支皮瓣6例。创面缺损面积3.0 cm×3.8 cm~12.0 cm×9.0 cm, 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刃厚皮片游离植皮。结果 21例患者供区缝合创面及植皮均一期愈合, 皮瓣均成活;1例患者腓肠神经营养筋膜蒂岛状肌皮瓣坏死。术后随访5~24个月, 平均9个月;皮瓣质地良好, 无溃疡、外观满意。结论小腿部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骨折术后部分皮肤软组织坏死缺失创面, 是较理想的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制备新型负压材料以构建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新生基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负压治疗中常用的聚氨酯泡沫敷料, 于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微观结构并测定其孔径(样本数为5)。分别以聚己内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为原材料, 采用熔体纺丝技术, 以测得的聚氨酯泡沫敷料孔径为纺丝间距, 分别以15、25、35 mm/s为纺丝速率制备聚己内酯负压材料和PBS负压材料, 于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制备的负压材料微观结构并测定其丝径, 采用拉力试验机与复合材料试验机分别测定制备的负压材料和聚氨酯泡沫敷料的拉伸强度与拉伸模量(样本数均为5), 以筛选后续制备负压材料的纺丝速率。将对数生长期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Fb)分别与以筛选的纺丝速率制备的聚己内酯负压材料和PBS负压材料共培养, 于共培养1、4、7 d, 用活/死细胞检测试剂盒检测材料中细胞活性与黏附情况, 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材料中细胞增殖水平(样本数为5)。于18只5~6周龄雌雄不限的SD大鼠背部各制备1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伤后即刻, 将致伤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聚己内酯+聚氨酯组、PBS+聚氨酯组、单纯聚氨酯组(每组6只...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肺高血压(PH)大鼠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表达的变化。方法 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16只, 8周龄, 体质量200~220 g,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8):对照组(C1组)和PH1组。采用皮下注射野百合碱的方法制备大鼠PH模型。模型制备开始后28 d时, 测量大鼠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 计算Fulton指数, 计算肺中小动脉中膜厚度百分比, 计算肌化血管百分比, 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TRAF6、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p-STAT3)和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Cyclin D1)表达, 计算p-STAT3/STAT3, 免疫共沉淀法检测TRAF6与STAT3的相互作用。原代培养正常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C2组)和PH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H2组)于6孔板(n=3)。采用qPCR法检测TRAF6 mRNA表达, Western blot法检测TRAF6、STAT3、p-STAT3和Cyclin D1表达。结果与C1组比较, PH1组大鼠mPAP、Fulton指数、肺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对深Ⅱ度烧伤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50只雄性7周龄SD大鼠,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单纯烧伤组、黄芪多糖组、抑制剂组和抑制剂+黄芪多糖组, 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 其余4组大鼠均在背部制作1个深Ⅱ度烧伤创面。正常组、单纯烧伤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其余3组大鼠分别注射黄芪多糖和/或整合素连接激酶(ILK)抑制剂。注射7 d后, 计算4组烧伤大鼠创面愈合率,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5组大鼠血清中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取正常组大鼠正常皮肤组织及4组烧伤大鼠创面组织, 测定水分并计算水分占比, 采用ELISA法检测γ干扰素、IL-2和TNF-α的含量,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以及ILK mRNA表达量, 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ILK、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及磷酸化GSK-3β(p-GSK-3β)蛋白表达量。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结...  相似文献   

17.
巨噬细胞是参与皮肤创面愈合的重要细胞类型。该文对近年巨噬细胞调控皮肤创面愈合的机制以及糖尿病难愈性创面中巨噬细胞极化异常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研究表明, 皮肤创面巨噬细胞表型分为M1和M2型, 具有抗炎、促血管新生、促纤维化和组织塑形的作用。糖尿病时巨噬细胞功能障碍、细胞因子分泌时空紊乱、表观修饰异常都导致巨噬细胞极化异常。靶向巨噬细胞极化调控可能是解决皮肤难愈性创面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慢性创面因其长期难愈的特性、严重不良的预后, 给患者及其家庭与社会带来巨大压力和困难。近来,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胞衰老在慢性创面中存在并影响创面愈合。该文通过回顾慢性创面中细胞衰老的特征, 讨论细胞衰老与慢性创面愈合之间的关系, 并总结当前一系列抗衰老策略, 引出将细胞衰老作为潜在靶点治疗慢性创面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5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proteinkinase 5 ,ERK5 )及其上游信号分子MAPKK(MEK5 )在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和不同形成时期的增生性瘢痕中的基因表达变化规律。方法 用病理学技术检测不同发育时期的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的结构特征后 ,提取 18例不同胎龄 (13~ 32周 )的胎儿皮肤、6例少儿皮肤、16例不同发生时期的增生性瘢痕 (4个月~ 11年 )和 8例正常皮肤组织的总RNA后 ,用RT PCR方法检测ERK5和MEK5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特征。结果 随着胎龄的增加 ,胎儿皮肤中ERK5和MEK5基因表达水平逐渐降低 ;而在少儿皮肤中 ,基因的转录本含量明显减少 (P <0 0 5 )。在正常皮肤和不同形成时期的增生性瘢痕中 ,MEK5基因表达水平相近 ,而ERK5基因在正常皮肤中的表达水平较低 ,在增殖期和成熟期瘢痕中表达水平明显增强 (P <0 0 1)。结论 在早期妊娠胎儿皮肤中ERK5和MEK5基因的高表达可能是胎儿皮肤创面无瘢痕愈合的机制之一 ,而增生性瘢痕发生和形成也可能与这两种基因表达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20.
创面愈合是一个被精准调控的复杂过程, 包含了炎症、抗炎、再生等多个阶段。由于巨噬细胞具有明显的可塑性, 可以在具有差异化的创面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巨噬细胞若未能适时表达特定功能, 将会影响组织的愈合功能并导致组织病理性愈合。因此, 了解巨噬细胞在创面愈合的不同阶段发挥的不同功能并进行针对性调控, 对促进创伤组织的愈合再生有重要意义。该文根据创面愈合的基本过程, 阐述了创面内不同类型巨噬细胞发挥的不同功能及其基本机制, 并强调了未来可能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巨噬细胞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