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报告1例面部透明细胞鳞状细胞癌.患者女,90岁.左面颊新生物伴溃疡半年余.组织病理检查示:癌细胞呈巢状,细胞多角形,胞质透明,核明显异形.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透明细胞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2.
例1 男,65岁。2018年12月因刺激性干咳、痰中带血就诊。患者曾在2011年于外院因左肾透明细胞癌行左肾切除术,术后于2012 ~ 2016年采用树突细胞瘤苗治疗。胸部CT检查:右肺上叶及双肺下叶多发肿物,肝脏多发肿物。诊断:肾透明细胞癌,双肺、肝脏多发转移……  相似文献   

3.
报告1例播散性低分化腺癌并发印戒细胞癌皮肤转移.患者男,23岁.躯干、头面部、四肢出现黄豆至鸽卵大结节2个半月,无自觉症状.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胶原纤维间及皮下组织内肿瘤细胞弥漫性浸润,真皮胶原纤维被破坏,肿瘤细胞体积较大,胞质略空,并见瘤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示LCA、CK7、CD138均(-),CK20( ).诊断:低分化腺癌并发印戒细胞癌皮肤转移.患者于皮肤转移癌出现后8个月死亡.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55岁。右枕部红褐色皮角样增生物3个月,进行性增大1个月。2010年确诊为"肾癌"并行右肾摘除术。皮肤科情况:右枕部可见一长约2.0cm圆锥形红褐色增生物,顶部球状角化,外观似"跳棋状",基底部直径约0.8cm,质硬,皮损周围红肿。皮损组织病理示:顶端表面破溃结痂,肉芽组织增生,真皮浅层见结节状肿瘤组织,肿瘤由巢状、腺泡状透明细胞构成,细胞核轻度异型,细胞巢周围可见丰富的血窦及毛细血管。免疫病理示:EMA(+),CD10(+),vimentin(+),CK7(-),CK20(-)。诊断:肾透明细胞癌皮肤转移。术后患者拒绝化疗,现仍在随访观察中。  相似文献   

5.
基质金属蛋白酶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成分、破坏局部组织结构及增加肿瘤诱导的血管形成而在肿瘤发展和侵袭的各个阶段均起重要作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具有抗血管形成及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的作用,从而抑制肿瘤侵袭与转移。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上调是皮肤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的一般特征,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表达水平可能与上皮源性皮肤肿瘤的体内侵袭和转移能力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皮肤转移十分少见。报告1例71岁男性患者,因膀胱移行细胞癌进行3次手术后,在腹股沟及附近出现多发结节转移损害。膀胱癌的皮肤转移一般发生在疾病晚期,提示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7.
报告1例臀部皮肤巨大褥疮继发鳞状细胞癌及全身转移。患者女,33岁。车祸后臀部巨大褥疮22年,继发鳞状细胞癌及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3个月,下腹部皮肤转移1个月,全身骨转移半个月。组织病理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8.
报告1例皮肤转移性印戒细胞癌。患者,女,56岁。躯干四肢多发疣状斑块1年半,左侧头面部疼痛5个月。右下眼睑肥厚性丘疹。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散在或成片异型细胞浸润,核深染偏一侧,胞浆丰富,部分细胞呈印戒样。免疫组化示CK(+),AB/PAS(+)。诊断为皮肤转移性印戒细胞癌。骨髓活检组织病理示骨髓转移性印戒细胞癌。全身骨ECT示肿瘤全身骨转移。妇科B超示右侧附件区实质性包块为右卵巢转移可能。未能发现原发肿瘤。  相似文献   

9.
皮损组织病理改变:真皮及皮下组织内可见肿瘤团块,团块呈不规则巢状分布,细胞核大小不等,核膜较厚,核分裂象多见,胞质丰富透明,间质见少量的纤维组织及红细胞. 诊断:肾透明细胞癌皮肤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皮肤转移的认识。方法:分析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皮肤转移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研究其发病机理、临床特征和诊疗措施。结果:患者因膀胱移行细胞癌两次手术后4年,发现四肢多个肿块7周余,病理诊断符合膀胱移行细胞癌皮肤转移。患者呈恶病质体质,最终因治疗无效死亡。结论:此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皮肤转移为发生在左上肢、右下肢多个指头至鸡蛋大小的粉红色肿块,为罕见病例。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83岁。外阴起皮疹1个月,破溃半月。5个月前因"膀胱移行细胞癌"行膀胱肿瘤切除术及左侧输尿管成形术。术后定期行膀胱灌注丝裂霉素化疗。2个月前再次出现肉眼血尿伴血块。1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右侧大阴唇出现一约蚕豆大淡红色结节,无不适,但增长较快,半个月前结节中央破溃。家族中无类似病史。外阴皮疹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可见异形性显著的移行细胞性肿瘤细胞团块,胞浆淡染,部分血管内可见癌栓。免疫组化示:CK7(+),HMB45(-)。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皮肤转移。  相似文献   

12.
报告臀部化脓性汗腺炎继发巨大皮肤鳞状细胞癌1例。患者男,62岁,左臀部结节破溃伴痛40余年,外生性肿物20余年。皮肤科检查:左臀部覆盖黑色斑疹,质地较硬,边界尚清,表面凹凸不平,中央可见数个脓肿、窦道、瘘管及瘢痕,挤压后见淡黄色脓性分泌物流出,伴明显触痛、恶臭;左臀部下方近肛门侧见一约20 cm×20 cm大小的外生性肿块,呈菜花状生长,质地坚硬,活动性差,表面溃烂,可见较多脓性分泌物覆盖,触之易出血。直肠指诊:肛门松紧度可,肛内未触及肿块,指套不带血,腹股沟淋巴结无肿大。左侧臀部外生性肿块组织病理:肿瘤位于真皮内,部分与表皮相连,由鳞状上皮细胞团块组成,部分细胞胞浆透明,部分区域棘刺松解,异型性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P63(+),P40(+),CK5/6(+),CK7(-)。诊断:(左臀部)皮肤鳞状细胞癌、化脓性汗腺炎。治疗:手术切除。随访1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技术对66例皮肤鳞状细胞癌、12例淋巴结转移灶、11例假性上皮瘤样增生、10例正常皮肤进行检测,探讨CD44v6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与转移的关系。结果表明鳞状细胞癌CD44v6表达下调,且分化越差下调越明显,与是否转移及发病部位无关。提示CD44v6对维持表皮正常结构起重要作用,并与细胞增殖分化程度 有关,可以作为一个研究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RRS1(核糖体合成调节因子1)对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细胞增殖、转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通过免疫组化和GEO数据库明确RRS1在cSCC与正常皮肤中表达的差异。慢病毒感染法建立RRS1敲低的cSCC细胞系SCL-1细胞。MTT实验、Celigo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研究RRS1敲低后SCL-1细胞增殖、转移和侵袭性的变化。QRT-PCR法检测增殖、转移和侵袭相关基因表达。结果:RRS1在cSCC细胞中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皮肤,RRS1敲低后SCL-1细胞增殖、转移和侵袭性均降低。RRS1敲低后,增殖相关基因FGF2,AREG,cyclin E1显著降低。转移和侵袭相关基因VIM,CXCL1,CXCL3,CXCL8,MMP1表达显著降低。 结论:RRS1可能参与了cSCC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侵袭过程。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36岁。头痛2月,伴呕吐1月余。胃镜及组织病理诊断为胃印戒细胞癌。化疗前全身出现皮下结节,局部活检诊断为胃印戒细胞癌皮肤转移。予以FAM方案化疗,6周1次,3个月后死亡。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皮肤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一般不发生转移。一旦发生转移,通常首先扩散至区域淋巴结群,进而扩散至全身,严重致死。本文对原发性皮肤鳞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以及治疗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77岁。因左侧面部肿物3个月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肿瘤位于真皮内,累及皮下脂肪层,瘤细胞排列呈巢团状、弥漫片状,核大深染,异型、核分裂相易见,切缘可见肿瘤细胞。诊断为Merkel细胞癌。  相似文献   

18.
透明细胞软骨肉瘤是一种生长缓慢、低度恶性的肿瘤,皮肤转移罕见,本文报道1例中年女性患者,左臀部丘疹及全身多发结节伴瘙痒5年余。左臀部丘疹及右臀部结节的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均符合转移的透明细胞软骨肉瘤。完善PET-CT提示内脏多发性转移。患者接受化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8个疗程后,病情明显好转,目前仍在随访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我院皮肤基底细胞癌(BCC)和皮肤鳞状细胞癌(SCC)临床与组织病理资料,以期提高BCC与SCC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间我院皮肤科门诊经组织病理切片确诊的170例BCC与100例SCC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BCC与SCC年度发病整体均呈逐渐上升趋势。BCC、SCC男女患病比例分别为0.8∶1、1∶1,好发部位均为曝光部位(头面颈部和四肢),临床诊断与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2.4%与30.0%。临床诊断上,BCC易与脂溢性角化病(SK)、色素痣混淆;SCC易与BCC、鲍温病、光线性角化病(AK)混淆。结论:BCC和SCC为临床常见的非黑素性皮肤肿瘤,但易误诊和漏诊。临床医生对于可疑病灶应尽早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20.
皮肤T细胞淋巴瘤并发原发性皮肤曲霉病1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报道1例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并发上曲霉引起的原发性皮肤曲霉病,患者女性,41岁,左胫前2处相连的巨大黑痂,刮取物直接镜检有透明的分枝分隔菌丝,组织病理检查见较多粗细均匀的有隔菌丝,菌丝呈Y型分枝,菌种鉴定为土曲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