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金玉  孙增先  许静 《医药导报》2013,32(4):534-536
目的对丙戊酸血清浓度监测质控数据进行连续性评估与分析,确定适合该实验室丙戊酸血清浓度监测的质控规则,确保药物浓度监测质量。方法对2011年7~12月丙戊酸质控178个数据采用Levey-Jennings质控图结合Westgard多规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连续性评价发现,丙戊酸质控共发生8次失控,失控率为4.5%,适合该项测定的质控规则是12S/13S/22S/41S/7tr。结论 Levey-Jennings质控图结合Westgard多规则能及时发现各种测定误差,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更好地实现治疗药物监测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加强治疗药物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监测环孢素A和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并对监测过程进行预防性和回顾性质量控制。结果:绘制质控图很重要,若质控测定存在系统误差必须重做标准曲线;质控测定值超过指定值的±15%(失控线),则本次测定无效;更换不同批号的试剂盒,必须重新制备标准曲线;质控样品超过有效期,不得继续使用。结论:质量控制对提高治疗药物监测结果的准确度有决定性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提高病理科冰冻报告完成及时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舟山医院病理科2019年1-8月应用PDCA循环法管理前的1 926例快速冰冻报告的基本资料, 统计30 min内完成冰冻报告的例数及冰冻报告完成及时率, 并与PDCA循环法实施后2019年9-12月1 051例快速冰冻报告完成及时率比较。结果通过PDCA循环法管理, 冰冻报告完成及时率从(84.51±3.61)%提高到(91.87±1.3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 P < 0.05)。结论 PDCA循环法应用于病理管理中可有助于发现冰冻报告完成情况, 便于合理采取干预措施, 从而提高冰冻报告完成及时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手术室医用瓶装气体规范管理中应用的关键要素及成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室应用PDCA循环管理后手术室人员对医用气体风险的认知情况及医用瓶装气体使用过失记录。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手术室人员对不同气体钢瓶颜色的识别、钢瓶瓶身上钢印标识的含义、各类气体的特征、储存及搬运的注意事项、发生钢瓶倾斜或漏气紧急处理的认知评分较引入PDCA循环法前明显提高;钢瓶倾倒率、气体混淆率、钢瓶气体过期使用的发生率较引入PDCA循环法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PDCA循环法可对医院瓶装气体管理各环节及时进行有效控制、规范操作流程,保证医用瓶装气体的规范使用,保障手术患者、医务人员及仪器设备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药科学》2016,(6):90-93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医院药剂科管理中的应用,分析提高药品管理质量、实现合理用药实践做法。方法运用PDCA循环理论进行数据分析,找出问题原因,并制定相应对策进行干预。将2013年2月~2014年1月采用PDCA循环后所发放的65782件药品设为观察组,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采用PDCA循环前所发放的54780件药品设为对照组。观察采用PDCA循环法前后药库药品管理情况;另抽取我院1000份病历,其中采用PDCA循环前500份病历做为对照组,分析临床药物使用的医嘱共计21641项;采用PDCA循环法后的500份病历为观察组,分析临床药物使用的医嘱共计19859项。观察实施PDCA循环法前后药品临床使用情况。结果实施PDCA循环法管理后药物不合理医嘱率明显低于实施PDCA循环法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发现采用PDCA循环前所发放的54780件药品中,药品有效使用率为96.90%,药品去向明确率为98.45%,药品不合格报损率为3.10%。采用PDCA循环后所发放的65782件药品中,药品有效使用率为98.80%,药品去向明确率为99.45%,药品不合格报损率为1.10%。实施PDCA循环法管理后药品有效使用率、药品去向明确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施PDCA循环法管理后药品不合格报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药剂科管理使用PDCA循环能帮助规范医院药品管理流程,加强医疗药品管理质量,改善不合理用药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消毒供应中心护理管理中采用PDCA循环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我院科室工作医护人员30例,时间为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对照组未进行PDCA循环法,共计15例,观察组进行PDCA循环,共计15例,统计对比消毒供应中心护理管理情况。结果进行PDCA循环法的观察组其消毒液浓度、灭菌物品、除锈、管道清洗、手卫生以及器械消毒清洗合格率均高于未进行PDCA循环法的观察组,以上数据在进行对比时均以P <0.05呈现;②进行PDCA循环法的观察组满意度计算比例为93.33%,未进行PDCA循环法的对照组满意度计算比例为73.33%,上数据在进行对比时均以P <0.05呈现。结论消毒供应中心护理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法能够将医院整体质量提升,保证水平,促进科室满意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安玉胜 《中国药房》2013,(25):2329-2331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对胶质瘤细胞系U251中转录因子Nanog及角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U251细胞,采用MTT法检测0、0.5、1.0、2.0mmol/L丙戊酸钠对U251细胞增殖的影响(n=7);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试验组(1.0mmol/L丙戊酸钠)和对照组(完全培养基)细胞内GFAP、Nanog蛋白的表达和NanogmRNA的表达。结果:0、0.5、1.0、2.0mmol/L丙戊酸钠诱导U251细胞后的活细胞吸光度分别为(0.7571±0.0086)、(0.7034±0.0098)、(0.6277±0.0199)、(0.6033±0.0101),表明丙戊酸钠能明显抑制U251细胞的增殖(P<0.01),且具有浓度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细胞内GFAP蛋白[阳性细胞率:(39.23±0.71)%vs.(78.09±0.44)%]表达明显增强(P<0.01),NanogmRNA[灰度值:(0.6516±0.0444)vs.(0.3331±0.0540)]及其蛋白[阳性细胞率:(85.23±0.59)%vs.(52.23±0.61)%]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丙戊酸钠能明显抑制U251细胞的增殖,可能与降低细胞中Nanog的表达、增强GFAP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甲状腺乳腺外科病案质量管理中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9年1—1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住院病案4065份,作为分析对象。界定2019年1—6月为PDCA循环法实施前时间段,住院病案共计1774份,作为常规病案质控组;界定2019年7—12月为PDCA循环法实施时间段,住院病案共计2291份,作为PDCA病案质控组,统计分析两组病案管理数据及终末病案具体缺陷情况,调查两组病案管理质量评分。结果 PDCA组病案3 d出科率(94.11%)、7 d归档率(99.78%)、甲级病案率(99.52%)均明显高于常规组病案3 d出科率(90.53%)、7 d归档率(98.88%)、甲级病案率(9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DCA组质控问题病案率(8.42%)明显低于常规组质控问题病案率(1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DCA组终末问题病案200份共出现223项缺陷,平均1.1项/份,常规组问题病案193份共出现268项缺陷,平均1.4项/份,PDCA组平均缺陷率(1.1项/份)明显低于常规组平均缺陷率(1.4项/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1,P 0.05);PDCA组病程错误率(12.11%)、会诊单错误率(1.34%)明显低于常规组病程错误率(18.66%)、会诊单错误率(6.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DCA组病案管理质量总分为(88.95±3.67)分,高于对照组病案管理质量总分的(75.68±4.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DCA循环法在甲状腺乳腺外科病案质量管理中发挥显著作用,可明显降低病案缺陷率,提升甲状腺乳腺外科病案质量管理,具备应用价值,值得于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PDCA循环法在临床药学质量控制(质控)体系建立与实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质量提高工具PDCA循环法,实施一系列干预措施,逐步建立与完善临床药学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比较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期间临床药学质控指标的达标情况变化,评价临床药学质控工作效果。结果:通过形成临床药学三级质控体系与采用垂直+水平管理模式,制定10+X临床药学工作记录表单、质控检查计划,建立分享与个人申诉机制等举措,临床药学质控指标的达标情况逐渐改善,总达标率自90.5%增长至97.5%(r=0.71,P=0.03)。结论:我院临床药学质控体系的建立与服务质量的提升效果显著,相关经验或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在丙戊酸对肝脏Hep G2细胞毒性中的作用。方法在Hep G2细胞中,丙戊酸(2 mmol·L-1)孵育6、12、24、48 h,或丙戊酸(0.5、1、2 mmol·L-1)分别孵育48 h,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丙戊酸对SIRT1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瞬时转染SIRT1表达质粒和si-SIRT1,采用SRB方法,观察对SIRT1基因进行过表达和抑制后,丙戊酸对Hep G2细胞毒性的改变情况。结果丙戊酸对SIRT1的表达有抑制作用,且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过表达SIRT1后,Hep G2细胞对丙戊酸的毒性敏感性下降,转染前后IC50分别为(4.025±0.47)、(10.87±1.50)mmol·L-1;而干扰SIRT1后,Hep G2细胞对丙戊酸的毒性敏感性增加,转染前后IC50分别为(1.938±0.16)、(0.663±0.05)mmol·L-1。结论丙戊酸可抑制SIRT1的蛋白表达,并且过表达SIRT1可拮抗丙戊酸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南药学》2017,(12):1779-1781
目的分析2016年第四季度丙氨酰谷胺酰胺医嘱点评成效,以期对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逐月抽取2016年第四季度丙氨酰谷胺酰胺医嘱,根据20/80原则针对重点科室进行点评,运用PDCA循环法改进点评方法,在点评、反馈的循环中寻找有效的方法使点评有效。结果本院2016年第四季度丙氨酰谷胺酰胺使用量逐渐下降,全院不合理率由45.45%下降至12.35%,消化内科不合理率由50.00%下降至17.86%,合理率逐步提高。结论在医嘱点评中运用20/80以及PDCA法可以明显改善合理用药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癫痫儿童服用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或卡马西平后血同型半胱氨酸( homocysteine,hcy)水平的变化,以便减少其潜在风险及不利影响.方法:选取67例癫痫患儿,按使用药物分为卡马西平组与丙戊酸钠组.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钠的剂量分别为10 ~20 mg/(kg·d)和10~40 mg/(kg·d),并依据血药浓度适度调整剂量,疗程2~5年.在用药前、用药后6个月、用药后1年监测hcy水平,比较各组hcy水平变化.结果:共有67例患儿完成本研究,丙戊酸钠组36例,卡马西平组31例.丙戊酸钠组和卡马西平组hcy在用药前分别为(6.94±2.47)μmoL/L、(8.11±3.04) 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分别为(7.42±2.51) μmol/L、( 8.39±2.75) 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分别为(8.92±2.81) μmol/L、(10.45±3.98) μmol/L,两组hcy水平均较前明显升高(P<0.01).相关分析未发现癫痫发作及抗癫痫药物浓度与hcy呈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丙戊酸钠或卡马西平引起hcy水平升高,6月以后更明显,临床需注意定期监测癫痫患儿的hcy水平并适当予以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DCA循环法在普外科手术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自2015年3月起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进行管理.比较PDCA循环法实施前后,普外科手术室综合评分情况、手术室人员满意度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实施PDCA循环法后,手术室综合评分[(95.88±2.06)比(85.48±2.53)]和手术室人员满意度均有显著提高(均P<0.05),同时,不良事件发生的例数(6比15)及上报例数(0比5)明显减少(P<0.05).结论 基于PDCA循环法的手术室管理,可显著提高手术室的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医用耗材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2019年3~8月的医用耗材管理情况,2019年3~5月采用传统管理法管理医用耗材,2019年6~8月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管理医用耗材,比较PDCA循环管理前后医用耗材的月均退货件数、积压过期件数、领货频率和损耗成本支出等情况。结果管理后,医用耗材月均退货件数、积压过期件数明显少于管理前,并且领货频率由管理前的(26.0±2.4)次/月降为(13.7±2.1)次/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管理后损耗成本支出明显低于管理前。结论在静配中心医用耗材的管理过程中,采用PDCA循环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医用耗材退货较多、积压过期现象,减少耗材供送频率,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减少医用耗材不必要损耗成本支出,节约了医用耗材资源。  相似文献   

15.
丙戊酸钠致7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口服丙戊酸钠对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年3月至2008年1月我院收治的使用丙戊酸钠出现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丙戊酸钠的用法用量、用药时间、停药时间、停药前后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变化及转归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7例患者中,男6例,女1例,年龄15—43岁,平均年龄(23.43±9.24)岁,4例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3例口服丙戊酸钠片,剂量范围0.1-0.6g,2-3次/d;用药时间为(8.9±8.8)个月;停药时间为(6.14±3.80)d,停药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分别为(1.56±0.45)g/L和(3,98±2.23)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停用丙戊酸钠及对症治疗,6例患者纤维蛋白原恢复至2.0g/L,1例停药6d,纤维蛋白原由1.58g/L升至1.71∥L。结论:丙戊酸钠可致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用药过程中应监测纤维蛋白原含量,以防引起严重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PDCA循环法在医院肿瘤登记报告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选取内蒙古某三甲肿瘤专科医联体医院2021年1—12月肿瘤患者1 3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72例,女668例,年龄(50.5±1.2)岁。在常规质量管理(制定调查表、日常随机和定期检查肿瘤报告、专职人员审核、开展肿瘤登记报告宣传、培训等)基础上采用PDCA循环法,即计划(plan):头脑风暴法分析原因;实施(do):成立质控小组,强化三级质控监管力度,完善信息系统等;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随机和定期检查相结合;4个阶段进行循环式质量控制。对比实施PDCA循环法管理前后肿瘤登记报告质量的完整率和准确率及漏报率的变化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 实施PDCA循环法前3个月(1—3月)肿瘤报告卡填写质量准确率为68.89%(62/90)、完整率为65.56%(59/90),漏报率为73.33%(66/90);实施PDCA循环法后3、6、9个月肿瘤报告卡填写质量准确率分别为87.78%(79/90)、94.44%(170/180)、96.67%(261/270),完整率分别为84.44%(76/90)、91.11%(164/180)、93.33%(252/270),漏报率分别为43.30%(39/90)、25.56%(46/180)、8.89%(24/270),报告质量明显提高,漏报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医院肿瘤登记报告工作中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质量管理,有效提高了肿瘤报告质量的准确率和完整率,降低了漏报率,且PDCA循环法可操作性强,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了提高HIV抗体检测工作质量 ,最大限度防止误检和漏检 ,保证HIV抗体筛查结果的正确性 ,避免实验室交叉感染。方法 对HIV初筛实验室进行质量控制 (QC)。结果 大部分实验室绘出了质控图 ,并能利用质控图监控本实验室的HIV抗体检测工作 ,及时处理实验中发生的“失控”、“位移”现象。质控血清的S/CO值基本能落在X± 2SD之内。结论 做好HIV初筛实验室的QC工作 ,保证了日常工作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对监测实验室结果的可靠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陈敏  王芳  魏兰 《现代医药卫生》2023,(24):4293-4295
目的 回顾性分析血清学实验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数据,为实验室质量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ELISA数据,统计室内质控失控率、告警率、FAME吐板率,按原因分类统计失控数、中断数、构成比,采用Pareto图分析失控及吐板原因。结果 室内质控月均失控率为0.63%,主要原因占比为随机误差和人员操作不当;室内质控月均告警率为1.89%;FAME月均吐板率为2.89%,主要原因占比为洗板单元故障。结论 加强实验室人员培训和仪器维护可降低失控率和吐板率;回顾性分析实验室检测数据,可为质量改进提供明确的方向和依据,更好的保证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免疫检测实验室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室内失控的原因及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本站2006年至2012年中发生失控的实验共260次,对失控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260次失控的实验中以试剂因素发生率最高,约占总失控次数的48.46%,其次为仪器因素12.69%,质控品因素8.85%和人为因素3.08%。结论导致免疫检测实验室室内失控的原因主要为试剂、仪器、质控品及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等因素,严格执行实验室SOP(标准作业程序)操作及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可有效减少室内失控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中国药房》2020,(3):344-348
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丙戊酸钠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行丙戊酸钠治疗药物监测的856例患者的监测结果及相关病例资料,统计患者使用丙戊酸钠的剂型、治疗药物监测次数、丙戊酸钠稳态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达标情况、给药剂量调整情况以及与卡马西平、氟康唑、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联用情况等。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分析影响丙戊酸钠稳态血药浓度达标的因素。结果:856例患者共行1 270例次丙戊酸钠治疗药物监测,其中男性407例、女性449例,年龄(38.2±13.8)岁,体质量(52.3±10.0)kg。1 270例次监测中,有554例次的丙戊酸钠稳态血药浓度在50~100μg/mL范围内,达标率为43.6%。多次监测的患者达标率高于单次监测患者,末次监测达标患者的给药剂量高于首次监测达标患者的给药剂量。丙戊酸钠缓释片组患者的达标率高于丙戊酸钠普通片组,未合用卡马西平/氟康唑组患者的达标率高于合用卡马西平组和合用氟康唑组,未合用碳青霉烯类药物组患者的达标率高于合用碳青霉烯类药物组(P均小于0.05)。结论:临床药师应重视丙戊酸钠治疗药物监测,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相关知识的宣教,尽量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当患者合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或卡马西平、氟康唑时会降低丙戊酸钠的达标水平,需对丙戊酸钠剂量作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