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海拔3 000 m以上的高原环境下, 机体业已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 在此基础上发生严重战创伤将导致机体全身产生复杂和严重的影响, 增加了伤情评估的难度和救治风险, 同时对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预后及转归也有很大影响。以往对高原严重战创伤认识不足, 大多沿用低海拔地区的评估标准和救治模式, 导致对高原严重战创伤的误判和救治偏差, 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1]。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研究成果, 系统阐述高原严重战创伤对机体全身的影响, 以期为高原战创伤评估和救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郭伟  贺元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40(12):1352-1355
近年来外军的作战表明,无论是规模化战争还是局部战争,血管战创伤的比例都显著增加。血管战创伤的救治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场救护的成功与否,也增加了军队医疗机构对于提升血管战创伤救治能力的紧迫感。对于血管战创伤的诊断、救治,战地救护人员应遵循“快速诊断、快速止血、快速重建血运”原则。当合并有多发伤时,须遵循“血管重建第一”的原则,并且尽可能同时重建动、静脉。目前,传统血管结扎、血管旁路术仍是战时血管外伤救治的主要方式。腔内技术受限于复杂战场环境的限制,未能得到大规模应用。未来,开放与腔内结合可能成为血管战创伤救治的新手段,军事机构和民用科研机构应加强合作,促进新装备、新器械研发,提升血管战创伤救治能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外军的作战表明,无论是规模化战争还是局部战争,血管战创伤的比例都显著增加。血管战创伤的救治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场救护的成功与否,也增加了军队医疗机构对于提升血管战创伤救治能力的紧迫感。对于血管战创伤的诊断、救治,战地救护人员应遵循“快速诊断、快速止血、快速重建血运”原则。当合并有多发伤时,须遵循“血管重建第一”的原则,并且尽可能同时重建动、静脉。目前,传统血管结扎、血管旁路术仍是战时血管外伤救治的主要方式。腔内技术受限于复杂战场环境的限制,未能得到大规模应用。未来,开放与腔内结合可能成为血管战创伤救治的新手段,军事机构和民用科研机构应加强合作,促进新装备、新器械研发,提升血管战创伤救治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元化救护模式在骨科医院创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 为骨科创伤患者提供更优质、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救治服务, 为骨科医院创伤救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综述国内外战创伤救治研究中引入的新理念-肠道复苏,了解其机制及实施过程,分析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采用情报调研方法,检索国内外发表的战创伤及肠道复苏方面的论著、文献综述、研究报告等.结果 战创伤的转归与感染、脓毒症密切相关的.战创伤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下降是其内源性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在战创伤救治过程中至关重要.肠道复苏早期实施,更好地维护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减少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的移位,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及其病死率,改善预后.结论 战创伤救治过程中肠道复苏,对于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防止内源性感染方面有着显著疗效,同时给药方便,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疼痛是战创伤救治早期就需要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尽早进行镇痛干预,有效缓解疼痛,对保持战斗力、减轻伤病员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伤害、避免急性疼痛慢性化、促进康复均有重要意义。本共识在全军麻醉与复苏学专业委员会制订的《战创伤麻醉指南(2017)》基础上,对战创伤疼痛的伤情评估、处理原则、治疗药物和技术应用等进行了必要更新和详细阐述,以用于指导战时及和平时期急性创伤疼痛的全流程管理与救治[1]。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创伤成为影响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突出问题,预防和救治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医学领域的重视。四肢和脊柱由于其特殊解剖部位和生理功能,在创伤中有很高的发病率,而且有很高的致残率,轻者肢体功能障碍,重者截瘫或截肢造成终生残疾,尤其是战创伤和突发灾害事故伤,因此预防和早期救治、晚期功能重建,一直是医学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此类创伤的救治,从现场到院前救助,再到院内急救和专科处理具有很强的专科性和连续性,虽然在此方面我国经过多年研究并取  相似文献   

8.
疼痛管理是战创伤救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何在战场上进行及时、有效、安全的疼痛管理一直是战创伤救治的研究热点。2022年1月, 由美国陆军外科研究所主办的战场疼痛峰会确定了战场疼痛研究的关键重点领域, 阐述当前对战场疼痛管理理解的不足, 综述战场疼痛研究的现状, 并明确未来研究的方向。该共识声明对军事战场疼痛管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为全球军事医学专家进一步探讨战场疼痛管理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重视特殊环境条件下肢体战创伤的救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原、寒区、热区、沙漠、海岛等特殊环境不同于一般陆地的常温环境,将会对战创伤造成较大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气象特点将导致战创伤后不同的伤情变化、机体反应与转归,其临床处理亦截然不同,临床不宜以单一的陆地常温环境下的战创伤处理原则作为一切环境条件下战创伤的处理准则与标准,重视并积极开展特殊环境条件下的战创伤救治研究,旨在探寻出不同环境条件下战创伤的不同伤情特点与变化规律、不同的初期外科处理方法与救治措施,从而提高特殊环境下的战创伤救治水平。本重点叙述了不同环境下战创伤有着不同的局部与全身损伤特点与变化规律;强调了开展此项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特殊环境下战创伤救治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正>循环障碍是战创伤致死的重要原因,其中因出血导致的死亡在所有战创伤死亡中占30%~40%,同时也是战斗性减员中可预防性死亡的首要原因。本指南以全军麻醉与复苏学专业委员会曾制定的《战创伤麻醉指南(2017)》为基础,结合战创伤救治和野战麻醉特点,着重指导麻醉科医师及其他救治人员,对战创伤循环障碍进行快速准确的评估和及时有效的处置,以提高我军战创伤救治能力。战创伤条件下循环管理的特点1. 及时有效控制活动性出血,是循环稳定的首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全军战创伤外科专业委员会计划于2010年8月下旬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第十二届全军战创伤专业学术会议。本次会议是一次全面交流近两年来国内外战创伤研究与临床救治新进展的盛会,主要议题为:①现代战争条件下战伤急救与卫勤保障;②骨战创伤救治新技术;③军事训练伤研究新进展与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2.
<正>战创伤麻醉因其自身的特点而极具挑战性。为指导麻醉科医师及相关救治人员对战创伤伤病员进行快速正确的评估和及时有效的处置,提高战创伤救治能力,全军麻醉与复苏学专业委员会曾制定《战创伤麻醉指南(2017)》~([1])。作为总体概述,该指南无疑对战创伤麻醉起到了原则性的指导作用。但因篇幅所限,具体问题未能详述,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形成具体的指导意见。本指南以《战创伤麻醉指南(2017)》为基础,进一步形成战创伤救治气道管理指导意见,以提高指南的实用性和  相似文献   

13.
创伤一直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和亟需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创伤救治体系的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国际上有两种主流的创伤救治体系模式, 一种是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院前救治强调快速转运模式, 另一种是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院前救治强调现场救治模式。长期以来, 发展中国家欠缺完整的创伤救治体系。近十余年来, 中国在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方面取得飞速发展, 建立了"中国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CRTCS)"。CRTCS以一个政府主辖区作为区域单位, 以一家大型三级医院作为创伤救治中心, 以区域内5~6家二级医院作为创伤救治点, 建立院前急救团队、院内急救团队, 以及院内创伤专科救治团队, 并强化其救治能力, 形成闭环式区域性创伤分拣、转运救治流程。经过数年的建设和实施, CRTCS被认为是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切实可行的新型创伤救治体系, 明显缩短创伤救治时间, 降低创伤死亡率, 可供发展中国家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华创伤杂志》是国内惟一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成果和发展动向的高级专业学术期刊。其宗旨是贯彻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平时与战时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全面反映创伤医学各领域重大成果,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为促进我国创伤医学的发展,为培养创伤医学专业人才服务。 本刊能较充分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领域临床救治和基础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大成就,如严重多发伤的救治和创伤评分、交通伤临床救治及基础理论研究、创伤流行病学、部位伤救治、创伤分子生物学、创伤免疫及内分泌学,以及创伤弹道…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道路交通和建筑行业持续发展, 创伤发病率不断升高。为此,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及中国创伤救治联盟的专家团队根据中国国情提出在综合医院建立创伤救治团队替代独立的创伤救治中心及建立以综合医院为核心的闭环式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过去几年中,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推动下这一体系在全国得到广泛推广。尤其是在县域内, 以县内最好的综合医院为救治主体, 整合县域内的院前急救及周边救治点使其形成有效的创伤救治体系。而城市创伤体系建设更加复杂, 因此目前尚未形成相对统一的建设标准。为规范城市创伤救治体系的建设, 提高创伤尤其是严重创伤救治的成功率,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组织专家就如何优化大型城市城区内创伤救治中心布局、提升创伤救治能力进行研讨, 制订了《中国城市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标准专家共识(2024版)》, 以期为我国城市城区创伤救治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由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主办、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承办的"第八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将于2011年9月15日至18日在石家庄市召开。第八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旨在展示创伤医学近年来的新进展、新成果,增进我国创伤医学学术交流,促进创伤医学发展,提高创伤医学的临床救治与基础研究水平。大会将围绕"增进学术交流、促进创伤发展"的主题,计划举办创伤急救与多发伤、骨与关节损伤、神经创伤、组织修复与再生、创伤感染、交通伤与创伤数据库、煤矿创伤、武器创伤与弹道伤、创伤护理等系列专题讲座和交流。本次大会设立九个分会场,届时将邀请欧美及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做专题学术讲座。会议还将进行大会报告、论文交流、展板交  相似文献   

17.
2022年,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指南》, 强调了防治患者术前贫血、降低手术出血的危险因素、减少手术相关的出血和失血等。由于创伤骨科患者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等5家组织及《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部着眼于创伤骨科患者围手术期的血液管理, 在上述指南基础上邀请全国多位创伤骨科知名专家进行讨论研究, 最终形成"中国创伤骨科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临床指南(2023)"。该指南根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系统进行分级推荐, 主要从术前血液管理、术中血液管理及术后血液管理三部分给出具体的推荐或建议, 为创伤骨科医生规范、合理地进行围手术期血液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退行性疾病, 而软骨损伤通常被认为是不可逆的关节变性早期因素。由于软骨的自我修复和再生能力有限, 目前软骨缺损的修复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医学难题。近年来, 应用组织工程技术治疗软骨缺损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治疗途径。软骨脱细胞基质(acellular cartilage matrix, ACM)保留了天然软骨的细胞外基质空间结构和生物活性成分, 能够最大程度地模拟天然软骨的细胞外环境, 是软骨修复与再生的理想材料。ACM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生长因子等, 其中Ⅱ型胶原蛋白是透明软骨中的主要类型, 在调节软骨组织的机械性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证实Ⅱ型胶原蛋白、生长因子和低氧微环境分别在促进软骨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Ⅱ型胶原蛋白可以通过特定的方式诱导细胞聚集和软骨分化;ACM中含有的多种生长因子能够诱导Sox9的表达, 促进干细胞成软骨分化;低氧微环境可上调Ⅱ型胶原(COL2A1)、Sox9的表达并维持软骨细胞表型。此外, ACM已被广泛应用于软骨再生的研究, 将ACM制备成脱细胞支架、水凝胶或是利用3D生物打印技术对软骨缺损进行修复均取得了良好的软骨再...  相似文献   

19.
肝脏再生医学可利用功能性肝细胞修复或替代受损的肝组织, 肝细胞或肝微组织移植有望作为肝移植的替代治疗方案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是再生医学需要有稳定增殖能力及肝细胞特性的细胞。肝脏类器官来源于成体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 可以在体外大量增殖和长期培养, 并保持遗传稳定性, 模拟体内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为肝脏再生提供了新策略。本文对肝脏类器官以及其在肝脏再生医学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并探讨其应用潜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创伤是导致我国45岁以下人群的第一死亡原因, 是现阶段医疗体系面临的重大挑战, 也是我国现存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过去十余年中,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推动区域性创伤体系建设及创伤中心建设, 目前已基本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创伤救治体系, 但统一的县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标准仍未建立。由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发起并组织国内从事创伤领域的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 对县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目的、建设要求和建设内容进行充分讨论, 并形成本共识, 以期为我国县域创伤救治体系的建设和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