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氧化亚氮与氧气混合吸入技术在中重度烧伤患儿清创换药镇痛镇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方法。2019年12月—2021年11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1~3岁中重度烧伤患儿140例。将在伤后3~14 d于清创换药过程中采用以护士为中心的疼痛管理模式、使用氧化亚氮与氧气混合吸入技术行镇痛镇静的42例患儿纳入氧化亚氮组(选择首次使用前述技术的换药过程进行后续研究), 其中男23例、女19例;将从换药过程中未进行镇痛镇静处理的98例患儿中分层随机抽样后得到的42例患儿纳入非氧化亚氮组(任选1次换药过程进行后续研究), 其中男24例、女18例。分别采用面部表情、腿部动作、活动度、哭闹和可安慰性量表和Ramsay镇静量表评估患儿换药前30 min(以下简称换药前)、清创后即刻、换药结束后30 min(以下简称换药后)的疼痛强度和镇静程度。换药后, 采用自制满意度量表评估换药医师及患儿监护人对患儿换药过程中镇痛效果的满意度。分别记录换药时长和深Ⅱ度创面愈合时间。记录换药前、中、后患儿心率、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和换药过程中恶心、呕吐等不良...  相似文献   

2.
烧伤常导致受损组织产生大量渗出物, 并在创面形成水疱, 而烧伤水疱液内含有大量与创面愈合相关的分子, 可反映烧伤创面局部组织微环境状态。解析烧伤水疱液中细胞成分、信号介质和蛋白质分子等相关信息有助于了解烧伤创面局部反应和组织微环境, 进而助力临床烧伤救治。该文通过解读烧伤水疱液产生机制, 探讨烧伤水疱液在创面评估中的作用, 并综合烧伤水疱液在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细胞成分、药代动力学4个方向的研究进展, 提出对烧伤水疱液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以期为临床烧伤创面评估及治疗提供助力, 也为烧伤水疱液的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对烧伤创面采用浸浴疗法能比较彻底地清除脓痂及坏死组织,减少创面细菌与毒素,使痂皮软化,便于剪痂,可减少换药时的疼痛,促进循环,改善功能[1].大面积烧伤患儿实施浸浴疗法时常因哭闹、不合作、浸浴时间短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若水量过多,易使患儿呛咳.我科自2009年6月一2010年6月对56例大面积烧伤危重患儿实施浸浴疗法,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烧伤换药的临床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分别对20例烧伤住院患儿的两次换药采用不同镇静方式.A镇静方式为右美托咪定6μg·kg-1 ·h-1静脉泵注10 min后静注氯胺酮1 mg/kg,随后右美托咪定0.6 μg·kg-1·h-1维持,根据换药中的体动情况按0.5 mg/kg追加氯胺酮.B镇静方式用等容量生理盐水代替右美托咪定,其余方法与A相同.监测静脉泵注前(T1)、静脉泵注10 min后(T2)、换药开始后1 min(T3)、5 min(T4)、10 min(T5)、换药结束时(T6)患儿的MAP、HR、RR、PETCO2、SpO2等指标,并对小儿作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换药完成时间、氯胺酮使用量、苏醒期睁眼或体动时间,观察小儿苏醒期躁动(PAED)评分及恶心呕吐情况,记录小儿父母及换药医师满意度评分.结果 T2~T6时A镇静方式的MAP明显低于,HR明显慢于B镇静方式(P<0.05);T2时Ramsay镇静评分A镇静方式明显低于B镇静方式(P<0.05).两种镇静方式的氯胺酮使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方式苏醒时间长于B方式,但PAED评分、恶心呕吐评分及父母满意度明显高于B方式(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应用于小儿烧伤换药的镇静,患儿血流动力学指标较为平稳,且对呼吸无明显影响.本研究中虽然右美托咪定不能减少氯胺酮使用量,且可稍延长患儿苏醒时间,但可以提高患儿苏醒质量,可以安全用于小儿烧伤换药的镇静.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音乐疗法在烧伤患者创面换药疼痛及焦虑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荟萃分析方法。以"音乐、烧伤、创面换药/伤口换药、疼痛/操作性疼痛"为中文检索词,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 以"music、burn、dressing change/wound dressing、pain/ache/sore"为英文检索词,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收集各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21年5月公开发表的关于音乐疗法应用于烧伤患者创面换药中的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包括换药后疼痛评分/百分比、换药后焦虑评分。采用Rev Man 5.4和Stata 14.0统计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520例烧伤患者, 包括接受音乐治疗的音乐疗法组260例患者和接受常规换药的常规换药组260例患者。纳入的7项研究偏倚风险不确定。与常规换药组比较, 音乐疗法组患者换药后疼痛百分比(相对危险度=0.06, 95%置信区间为0.01~0.41, P<0.01)、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标准化均数差(SMD)=-0.91, 95%置信...  相似文献   

6.
2020年5月13日, 西部战区总医院收治1例因火焰及含重金属热液致大面积烧伤的56岁男性患者, 入院后经分次清创、扩创、植皮、抗休克、抗感染、补液、创面换药等治疗后, 大部分烧伤创面痊愈, 但在治疗中后期, 患者烧伤创面逐渐出现反复皮肤破溃及炎症, 排除创面因物理、细菌感染等致病后, 最终依靠组织病理活体组织检查及IgG4组织液浓度测定明确诊断为IgG4相关性皮肤疾病, 给予激素治疗后病情得以改善。这提示大面积烧伤可能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皮肤疾病的发生, 对于这类疾病的诊断, 需要综合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组织病理活体组织检查等避免诊断陷阱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相似文献   

7.
Ⅱ度烧伤是临床中最为常见但处理十分棘手的烧伤类型。目前关于Ⅱ度烧伤创面的急救、诊断、分类、保守换药的方式、外用敷料或药物的选择等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及临床研究开展的一致性。本共识编写组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 结合专家意见, 制订《Ⅱ度烧伤创面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Ⅰ:院前急救和非手术治疗》。本共识从Ⅱ度烧伤创面的早期急救和非手术治疗2个方面提出29条具体推荐意见, 旨在形成规范的Ⅱ度烧伤创面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氯胺酮口服在小儿烧伤创面换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胺酮口服在小儿烧伤创面换药中的应用陈帼芬孙占义赵文香作者单位:256610山东省滨州地区人民医院麻醉科(陈帼芬,赵文香),本院急症科(孙占文)为减轻烧伤患儿创面换药的疼痛和配合医生换药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在部分烧伤小儿换药前给予氯胺酮口服麻醉,取得...  相似文献   

9.
目的汇集成人烧伤患者创面换药操作性疼痛护理及管理的最佳证据,为烧伤专科疼痛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OVID循证数据库、JBI循证卫生保健数据库、EMBASE、RNAO、NGC建库至2016年12月公开发表的烧伤创面操作性疼痛管理有关的临床实践指南、证据总结、系统评价,明确标准证据等级及推荐级别。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证据条目28条,证据内容涉及创面换药期间疼痛评估、操作技术、压力应对策略、非药物辅助干预措施、敷料选择、创面水疗等。结论减轻烧伤患者创面换药操作性疼痛需优化操作技术,遵循以证据为基础的护理决策,促进高级护理实践在烧伤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 paedfusor异丙酚靶控输注(TCI)模型镇静应用于1~3岁小儿烧伤换药手术麻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用脑电监测 Narcotrend值反映镇静程度的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6月收治的 ASA I~Ⅱ级、烧伤面积〈30%TBSA、烧伤深度Ⅱ~Ⅲ度、择期行烧伤换药术的1~3岁小儿30例,采用 PaedfusorTCI模型,用 Alaris PK TCI泵输注异丙酚镇静,Ramsay 镇静评分评价镇静程度。术前预设 TCI 泵异丙酚靶浓度为5.0μg/ml,启动靶控至 Ramsay镇静评分≥5后给予芬太尼2μg/kg,实施手术。手术开始时将靶浓度下调为4μg/ml,若患儿有体动则上调0.5μg/ml,上限为6μg/ml。记录诱导期、术中、术毕不同时间点患儿的血压、心率、异丙酚理论血浆浓度(Cp)、Ramsay评分、Narcotrend值,以及诱导时间、清醒时间及并发症。观察 Cp、Ramsay评分、Narcotrend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TCI开始后5 min患儿血压、心率较用药前下降(P〈0.001),其后保持稳定。手术期间,1例患儿出现呼吸抑制(SpO2〈0.95),2例患儿出现躁动。paedfusor 模型 TCI 靶控平均诱导时间为(3.1±0.6)min,最低 Narcotrend值为42.5±6.1;苏醒时间(靶控停止至 Ramsay≤2)为(12.5±3.2)min,此时Cp为(1.9±0.2)μg/ml,相应Narcotrend值为88.2±4.3。Cp与Ramsay呈正相关(r=0.968,P〈0.001)、与 Narcotrend值呈负相关(r=-0.898,P〈0.001);Ramsay 与 Narcotrend 值呈现负相关(r=-0.948,P〈0.001)。结论:Paedfusor药代动力学参数靶控输注异丙酚用于我国1~3岁小儿烧伤换药术术中镇静总体是有效的、安全的,Narcotrend值与 Ramsay镇静评分的相关性较好,其可作为Paedfusor模型药效学观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Ⅱ度烧伤是临床中最为常见但处理十分棘手的烧伤类型, 其治疗不仅需要考虑换药或手术处置方式本身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 还需评估烧伤部位、患者年龄及烧伤面积等多方面的因素。目前对于Ⅱ度烧伤创面治疗的手术方式以及感染诊断、分级等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本共识编写组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 结合专家意见, 制订《Ⅱ度烧伤创面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Ⅱ:手术治疗和感染防治》。本共识从Ⅱ度烧伤创面的手术治疗及感染防治2个方面提出29条具体推荐意见, 旨在形成规范化的Ⅱ度烧伤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植皮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70例深度烧伤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采用创面植皮联合VSD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进行创面植皮后使用普通敷料加压包扎封闭创面,对两组患者的平均换药次数、平均住院时间、术后两周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两种方式效果差别。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换药次数、平均住院时间、术后两周创面愈合率及创面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7%低于对照组的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度烧伤创面采用植皮联合VSD技术修复,术后相关指标改善明显,并发症风险明显降低,操作简便安全且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PVP碘用于烧伤创面换药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同一烧伤个体取深度相同、类型相同的两处创面,分别采用PVP碘和碘伏消毒剂进行换药.观察两组在换药前后创面有无红肿、分泌物,感染创面细菌定量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PVP碘换药后感染控制明显;对新鲜深Ⅱ度创面,碘伏组红肿例数多于PVP碘组;对新鲜浅Ⅱ度、新鲜深Ⅱ度、感染创面,碘伏换药3 d后炎性分泌物增多分别为2、2、4例,而PVP碘换药组无1例有炎性分泌物多的情况.PVP碘组感染创面细菌定量明显少于碘伏组(P<0.05),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碘伏组(P<0.05).提示PVP碘消毒剂用于烧伤创面换药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浸浴在全身大面积深度烧伤后残余创面预防感染、促进创面愈合的价值。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6年3月-2019年2月收治的90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残余创面患者,随机分组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采用浸浴结合换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残余创面的愈合时间、换药次数、单次换药时间、不同时间的创面愈合率及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中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7d、14d、21d的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残余创面愈合时间、单次换药时间、换药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14d、21d,试验组的创面肉芽组织中EGF高于对照组,TNF-α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d,试验组的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浸浴能够预防全身大面积深度烧伤后残余创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 精准医学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由于观念固化、方法与工具缺乏等原因, 精准医学在烧伤外科中的进展与应用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科。该文从烧伤创面面积与深度的精准诊断、烧伤创面的精准治疗、烧伤并发症的精准监测与诊治、精准烧伤康复治疗等方面, 简要阐述了加强精准烧伤医学体系建设与推广的必要性及可能策略, 希望能引起烧伤医务工作者的进一步重视, 以快速推动我国精准烧伤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中西医结合换药与应用SD-Ag治疗深度烧伤残余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128例大面积深度烧伤后残余创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中药浸泡,采用中西药联合换药;对照组58例采用洗必泰溶液清洁创面,外涂SD-Ag。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止痛效果明显,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P〈0.05);创面愈合2周后,治疗组瘢痕出现率(15例,21.4%)明显少于对照组(35例,60.3%)(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残余创面,具有愈合快、疼痛轻、瘢痕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烧伤是我国儿童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因儿童创面修复能力强及生长发育的需求, 儿童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选择较多, 有关该类创面治疗策略的争议也较多。该文集合了国内外烧伤及相关领域专家, 针对热力学因素所致的1~6岁儿童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处理, 在定义与诊断、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创面覆盖物、生长因子应用、感染性创面的治疗、瘢痕防治等方面形成共识, 以期为我国儿童深Ⅱ度烧伤创面的诊疗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胰岛素联合生长因子及湿性敷料处理难愈性小面积深度烧伤残余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深度烧伤后形成小面积难愈性残余创面168处的患者进行自身对照,在早期少量多次清创的基础上,采用胰岛素联合生长因子贝复剂湿敷后给予湿性敷料包扎(改进法,100处),与仅外喷生长因子后给予碘伏敷料湿敷包扎的常规法(68处)进行效果比较。结果两法换药疼痛评分、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不同时期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采用胰岛素联合生长因子及湿性敷料处理难愈性小面积深度烧伤残余创面,能提高创面愈合速度及愈合质量,减少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烧伤患儿医疗恐惧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方法 采用修改后的儿童医疗恐惧量表对45例1~6岁烧伤住院患儿及家属进行调查.结果 烧伤患儿医疗恐惧中前4项依次为离开家人,创面换药,静脉输液、采血和住院.医疗操作恐惧分量表得分最高.结论 医护人员应重视患儿的陪护需求,减轻患儿疼痛,减少不良环境的刺激,以消除或减轻患儿医疗恐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巴克无菌敷贴治疗深Ⅱ度烧伤及愈合后瘢痕的效果。方法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入院治疗的深Ⅱ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使用巴克无菌敷贴换药, 对照组使用磺胺嘧啶银乳膏换药, 每2~3天换药1次。比较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换药时疼痛评分及二次创伤评分、创面愈合后1、3、6个月的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 以及出院时和创面愈合6个月时患者满意度的差异。根据资料的数据类型, 以±s、M(Q1, Q3)或频数(百分数)表示, 分别以t检验、Mann-WhitneyU检验或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各纳入132例烧伤患者。试验组男115例, 女17例, 年龄(34.5±11.1)岁, 烧伤面积占(15.87±8.66)%;对照组男107例, 女25例, 年龄(32.4±14.1)岁, 烧伤面积占(16.31±7.06)%。试验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7.65±5.87) d vs. (23.06±8.78) d, P&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