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目的建立Ig A肾病小鼠模型,并观察模型的生化及病理指标特点。方法 1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和模型组(6只),模型组单次尾静脉注射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0.8 mg/kg,第二周开始,连续注射三周,第四周结束后检测小鼠24 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肾功能BUN、Scr、UA;蛋白指标TP、ALB;肝功能ALT、AST、ALP;血脂TC、TG、LDL的情况,肾脏免疫荧光Ig A的沉积,肾脏病理HE、PAS、PASM、Masson染色以及透射电镜的观察肾脏超微结构,以及肝脏与小肠HE染色、免疫荧光Ig A的沉积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24 h尿蛋白定量与尿微量白蛋白均升高(P0.01);模型组小鼠肾功能指标CREA,UA均高于正常组(P0.05),BUN差异无显著性;模型组小鼠蛋白指标TP、ALB差异无显著性;模型组小鼠肝功能指标AST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ALT、ALP差异无显著性;模型组小鼠血脂TG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LDL水平高于正常组(P0.01),TC差异无显著性。肾脏免疫荧光检查可见模型组小鼠肾小球系膜区呈颗粒状、团块状的Ig A沉积;模型组小鼠肾脏病理轻中度损伤,系膜区免疫复合物增多;模型组小鼠肝脏HE染色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伴有部分肝细胞坏死,小肠绒毛缺损,肠绒毛变短变细、间距明显增宽,有部分分上皮脱落,中央央乳糜管扩张显著,淋巴细胞增多,明显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结论使用超抗原SEB尾静脉注射小鼠可以成功复制Ig A肾病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实验性IgA肾病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以往的实验性IgA肾病模型的制作方法加以改良,建立一种更加可靠、稳定、成功率高的模型。[方法]清洁型雄性SD大鼠12只,质量220—260g,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改良造模组。改良组造模方法:口服免疫原牛血清白蛋白(BSA)剂量较常用剂量增加1倍,为400mg/kg,隔天1次灌胃。四氯化碳(CCl4)注射方式由既往的腹腔注射改为皮下注射,用诱导肝纤维化剂量的1/3(皮下注射蓖麻油0.5mL+CCl40.10mL,每周1次,持续9周),并联合运用脂多糖(LPS),第6,8周予以0.05mg尾静脉注射。[结果]改良造模组的6只大鼠均出现蛋白尿,其中4只出现肉眼血尿,2只出现镜下血尿。免疫荧光显示肾组织IgA强度(2+-3+),光镜高碘酸-希夫染色(PAS)染色显示有弥漫性的轻中度系膜区增生,血白蛋白(ALB)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氨酶较正常对照组没有升高。[结论]运用改良的造模方法BSA+LPS+CCl4建立IgA肾病模型效果良好。病理、临床指标均与人类IgA肾病较为相似.  相似文献   

3.
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IgAN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明确,但基于不同发病机制已经建立了细胞研究模型和多种动物研究模型,有助于我们对临床疾病的理解。这些模型均表明,IgA免疫复合物可以沉积在肾小球中,并引发IgA肾病。现就不同发病机制阐述多种研究模型,为研究人员提供参考,进一步揭示IgAN发病机制,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实验性IgA肾病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以往的实验性IgA肾病模型的制作方法加以改良,建立一种更加可靠、稳定、成功率高的模型。[方法]清洁型雄性SD大鼠12只,质量220—260g,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改良造模组。改良组造模方法:口服免疫原牛血清白蛋白(BSA)剂量较常用剂量增加1倍,为400mg/kg,隔天1次灌胃。四氯化碳(CCl4)注射方式由既往的腹腔注射改为皮下注射,用诱导肝纤维化剂量的1/3(皮下注射蓖麻油0.5mL+CCl40.10mL,每周1次,持续9周),并联合运用脂多糖(LPS),第6,8周予以0.05mg尾静脉注射。[结果]改良造模组的6只大鼠均出现蛋白尿,其中4只出现肉眼血尿,2只出现镜下血尿。免疫荧光显示肾组织IgA强度(2+-3+),光镜高碘酸-希夫染色(PAS)染色显示有弥漫性的轻中度系膜区增生,血白蛋白(ALB)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氨酶较正常对照组没有升高。[结论]运用改良的造模方法BSA+LPS+CCl4建立IgA肾病模型效果良好。病理、临床指标均与人类IgA肾病较为相似.  相似文献   

5.
IgA肾病小鼠模型的建立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小鼠IgA肾病模型,为临床研究IgA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昆明种小鼠3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组(20只)。采用口服牛血清白蛋白(BSA)联合尾静脉注射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的方法制作小鼠IgA肾病模型。第12周末收集新鲜尿液,显微镜下尿红细胞定性检验;摘眼球取血,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光镜法观察。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基质变化;电镜法检测系膜区有无电子致密物沉积;免疫荧光法观察系膜区IgA沉积情况。结果第12周末,模型组小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尿;Scr、BUN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光镜下系膜细胞及基质明显增生;电镜下系膜区电子致密物沉积;免疫荧光示系膜区大量的IgA沉积,而正常对照组则无上述表现。结论IgA肾病小鼠模型效果良好,病理、电镜及临床指标与人类IgA肾病临床病理相似。  相似文献   

6.
大肠杆菌致IgA肾病的实验动物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IgA肾病     
张景红 《中级医刊》1991,26(7):19-21
  相似文献   

8.
齐尔  蒋更如 《医学综述》2012,(20):3437-3440
IgA肾病(IgAN)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多基因、多因素决定的复杂性疾病。家族聚集起病及发病率的人种差异均提示遗传因素为重要致病机制之一。通过连锁分析和候选基因关联研究的方法找到IgAN致病易患基因图谱和明确致病突变基因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血清IgA1糖基化的缺陷导致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构成了遗传性IgAN的危险因素。不断完善的基因组学方法(包括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为阐明IgAN的遗传基础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近年来IgAN动物模型研究有了许多新的进展,从不同侧面反映了IgAN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IgA肾病     
<正> IgA 肾病(IgAN)较常见,据Kovacs 筛查的938倒肾炎中IgAN 占5.5%。澳大利亚原发性肾炎在活检中IgAN 占20%。IgAN 为世界性分布的疾病,有明显的地区及种族差异.现代多认为是免疫复合物性疾病。病因1 感染因素1.1 病毒感染:人受疱疹病毒或腺病毒初感或再感后,病毒侵入靶器官,使局部IgAN 抗体升高,形成免疫复合物(IC)而导致肾脏免疫  相似文献   

10.
IgA肾病     
IgA肾病是指免疫荧光镜检查发现,在肾小球系膜区或毛细血管袢内广泛沉积免疫球蛋白IgA为特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本病由Berger氏首先报道,故又称Berger氏病,此外有称IgA-IgG肾炎、系膜IgA肾炎、IgA相关性肾炎等。在世界各地发病率约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10~54%,东南亚地区发病率较高,我国为IgA肾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异基因骨髓移植中,供体T淋巴细胞在受体各器官(包括肝、肠、皮肤、肺、肾、脑和心肌等)中的分布情况,以及与同基因移植的异同.方法:以尼龙毛法从转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C57BL/6小鼠和C57BL/6小鼠脾细胞中分离T淋巴细胞,以红色荧光细胞膜染料PKH26(10μmol/ml)染色C57BL/6小鼠T淋巴细胞,将eGFP T淋巴细胞或PKH26 T淋巴细胞与C57BL/6小鼠骨髓细胞一起经尾静脉分别输入经8.0 Gy全身照射的同基因受体小鼠(C57BL/6)和异基因受体小鼠(BALB/c)体内,建立小鼠同基因、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在移植后第1天、第4天、第8天处死小鼠,观察肝、肠、皮肤、肺、肾、心、脑等组织冰冻切片中荧光细胞的分布.结果: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中,移植后第1天,受体小鼠各器官中未见绿色或红色荧光细胞;移植后第4天、第8天可见绿色或红色荧光细胞,主要分布于肝、肠、皮肤、肺,而肾、心、脑等组织中未见;移植后第8天肝、肠、皮肤、肺中eGFP T淋巴细胞明显多于第4天;而移植后第8天肝、肠、皮肤、肺中PKH26 T淋巴细胞明显少于第4天(细胞膜上PKH26因细胞分裂而逐渐减少).同基因骨髓移植模型中,移植后第1天、第4天和第8天,肝、肠、皮肤、肺、肾、心、脑组织中均未见红色或绿色荧光细胞.结论:异基因骨髓移植中,可能因供体T淋巴细胞被激活、增殖,故可大量进入受体肝、肠、皮肤、肺等器官;肝、肠、皮肤是公认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靶器官,肺可能也是潜在的GVHD靶器官.同基因骨髓移植中,可能因供体T淋巴细胞不能被激活、增殖,因而不能大量进入受体肝、肠、皮肤、肺等器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骨髓细胞的小鼠,并复制其二甲基亚硝胺(DMN)肝纤维化模型。方法 ICR雄性小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和移植组26只。移植组接受致死量γ射线照射后,经尾静脉输入GFP转基因小鼠的骨髓细胞;正常组不进行照射和移植,仅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个月后制备血涂片,观察移植组造血重建情况,造血重建动物再分为对照组和造模组,造模组用DMN按每次10mg/kg体重腹腔注射制备肝纤维化模型,隔日一次,正常组和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设染毒后3周和4周两个时间观察点,生化法测定肝功能;Jamall法检测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HE染色及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坏死及纤维组织增生情况;GFP免疫荧光组织化学观察骨髓源性细胞在肝脏的归巢特点。结果骨髓移植两个月后,移植组外周血中出现满视野GFP+细胞。与正常组比较,两个时间观察点造模组肝功能(ALT、AST、Alb及T.Bil)均明显异常(P<0.05),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显著增高(P<0.05),造模3周末肝组织出血性坏死,有炎性细胞浸润,但尚未形成完全的纤维间隔;造模4周末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加重,可见完全的纤维间隔,在DMN造模动物肝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单倍型骨髓移植小鼠模型,观察单倍型骨髓移植小鼠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靶器官的组织病理表现及器官特异性T细胞受体克隆表达.方法:建立单倍型异基因移植小鼠GVHD模型,进行移植前后GVHD靶器官的病理分析,同时应用RT-PCR扩增小鼠肝脏、皮肤、结肠、肾脏等组织移植前、后T细胞受体β链可变区(TCRBV)20个家族的基因序列,通过基因扫描判断TCRBV家族的克隆表达和CDR3克隆的性质.结果:单倍型骨髓移植小鼠在移植后14 d临床开始出现典型的GVHD表现.移植后24 d受鼠肝脏、皮肤、远端回肠等均出现典型的GVHD病理表现,在其T细胞受体谱型图上出现了分属TCRBV家族的单克隆或寡克隆增生的T细胞,而肾脏等非GVHD靶器官中浸润的淋巴细胞为多克隆的T细胞增生.结论:单倍型骨髓移植小鼠在移植后14 d出现典型的GVHD表现,GVHD靶器官出现的T细胞单克隆及寡克隆增生可能与GVHD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4.
卡马西平诱导大鼠骨髓抑制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卡马西平(CBZ)诱导的骨髓抑制大鼠模型.方法: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正常对照组12只,每d灌胃蒸馏水,其余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60只,以CBZ灌胃,剂量由600 mg/kg始,每5 d增加200 mg/kg,至1 200 mg/kg维持,共计灌胃120 d,然后停用CBZ,继续观察30 d.于给药第30 d、60 d、90d、120 d及停药30 d后各取大鼠12只处死,观察外周血象、骨髓象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差,给药60d后大鼠即开始表现全血抑制,其中红系造血母细胞的抑制更为明显.在CBZ撤除30 d内,造血系统功能未见明显恢复.结论:成功建立了CBZ诱导的骨髓抑制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15.
16.
小鼠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aGVHD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个德定可靠的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Allo-BMT)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tsus-host disease,aGVHD)动物模型,为Allo-BMT中aGVHD研究提供理想的实验平台。方法:以雄性C57BL/6(H-2b)为供鼠,雌性BALB/C(H-2d)为受鼠,受鼠致死性全身照射(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8.0Gy)预处理后,在移植物中混合不同比例的供鼠骨髓细胞和脾细胞以引起不同程度的aGVHD。根据存活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临床表现及病理检查等判断aGVHD程度。结果:单纯异基因骨髓组只有部分小鼠出现aGVHD,75%的小鼠长期存活(〉30d)。混合不同比例的供鼠骨髓细胞和脾细胞的Allo-BMT小鼠出现aGVHD的时间和程度均有差异,其中骨髓与脾细胞1.5:1或1:1混合组小鼠,均可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8-15d)观察到典型的aGVHD临床和病理改变。结论:建立Allo-BMT aGVHD模型需要加入一定比例的脾细胞,供鼠骨髓与脾细胞1.5:1或1:1混合进行的Allo-BMT,可作为理想的aGVHD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同异基因小鼠脾细胞输注比例和输注量在混合半相合骨髓移植中对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嵌合状态的影响.方法:受鼠全身照射后,经尾静脉回输同基因和半相合异基因供鼠骨髓及两者不同比例脾细胞.A组未加入异基因供鼠脾细胞,B组加入的同异基因供鼠脾细胞量相等,C组加入异基因供鼠脾细胞量是同基因供鼠脾细胞量的两倍.回输后观察GVHD临床表现,取肝、皮肤、小肠送病理学检查评定GVHD分级.测定 70天、 150天嵌合率.监测造血重建和受鼠生存率.结果:混合骨髓移植各组小鼠生存期均超过50天.其中A组,临床和病理无GVHD表现, 150天嵌合水平大幅度下降.B组,临床和病理无明显GVHD表现, 150天嵌合水平中等幅度下降.C组病理有GVHDⅡ级表现, 150天嵌合水平下降不明显.半相合骨髓移植对照组小鼠出现典型的GVHD临床和病理表现,仅20%小鼠生存期超过50天.结论:小鼠混合半相合骨髓移植中,同异基因小鼠脾细胞输注比例和输注量对移植排斥和GVHD有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单倍体相合外周血移植小鼠模型,探讨移植后造血及免疫重建特性。方法经大剂量全身照射预处理BDF1小鼠后,经尾静脉输注新生第一天DBA/2小鼠的外周全血,移植后动态观察受体鼠的造血重建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情况,并用流式双染色法进一步检测粒系、淋巴系造血细胞的长期植入水平。结果移植后小鼠的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分别在第18、21、18天明显回升,其中白细胞和血小板分别于第29天和36天恢复正常,而血红蛋白至第50天仍为部分恢复。受体鼠90%长期存活,且不发生明显的GVHD。移植后第50天流式细胞仪检测供鼠来源的造血细胞占总有核细胞的88.81%,其中含供者来源的粒细胞33.92%,T细胞16.83%。结论单份新生小鼠外周血含有足够的造血干细胞,能重建单倍体相合小鼠的造血及免疫系统而不引起明显的GVHD,并可形成稳定的以供者细胞为主的嵌合体,其中粒细胞为完全嵌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单倍体相合外周血移植小鼠模型,探讨移植后造血及免疫重建特性.方法 经大剂量全身照射预处理BDF1小鼠后,经尾静脉输注新生第一天DBA/2小鼠的外周全血,移植后动态观察受体鼠的造血重建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情况,并用流式双染色法进一步检测粒系、淋巴系造血细胞的长期植入水平.结果 移植后小鼠的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分别在第18、21、18天明显回升,其中白细胞和血小板分别于第29天和36天恢复正常,而血红蛋白至第50天仍为部分恢复.受体鼠90%长期存活,且不发生明显的GVHD.移植后第50天流式细胞仪检测供鼠来源的造血细胞占总有核细胞的88.81%,其中含供者来源的粒细胞33.92%,T细胞16.83%.结论 单份新生小鼠外周血含有足够的造血干细胞,能重建单倍体相合小鼠的造血及免疫系统而不引起明显的GVHD,并可形成稳定的以供者细胞为主的嵌合体,其中粒细胞为完全嵌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