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灸法973项目的课题"艾灸的温通温补效应规律及其原理研究"为依托,围绕"艾灸的温热刺激能产生温通温补效应"这一假说,以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为疾病载体,遵循其"脾胃虚寒、中阳不运"的病机特点,拟定其"健脾益胃、温通补虚"的治疗原则,探讨艾灸温通与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两种效应之间的关系以及效应规律的特点。研究结论:证实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为艾灸激活穴位(局部始动),推动气血运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通路),调节脏腑功能(效应器官响应)。阐明艾灸温通、温补效应之间的关系为"以温促通、以温达补,以通促补、以补促通,通中有补、补中有通、通补互用"。初步揭示其效应规律的特点是通补性、特殊性、条件性、程度性、差异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艾灸对机体产生的多重效应及其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有关艾灸作用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虽然其作用机理尚未明了,从艾灸的"温热"、"温补"和"温通"效应对人体的影响,介绍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艾灸在临床上的广泛运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上海针灸杂志》2012,(4):F0002-F0002
2012年4月11日,由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灸法作朋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项目管理办公室主办,安徽省灸法研究会承办的“艾灸温通温补效应规律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合肥成功举行。中国针灸学会名誉剐会长孙国杰教授,  相似文献   

4.
艾灸温通作用是产生各种艾灸效应和治疗多种疾病的主要作用和核心机制,依据疾病的虚实性质和艾灸补泻理论,温通除产生补虚、泻实的效应外,还应该涵盖其他非补泻的效应。  相似文献   

5.
从艾灸适应病谱和古代文献记载分析艾灸抗炎的普遍性;从艾灸治疗炎性疾病的系列研究、热证可(贵)灸的科学内涵指出艾灸抗炎的特异性;从艾灸对慢性炎性反应的4个基本通路均可以产生影响的系列研究结果说明艾灸抗炎的整体性;从对炎性反应的过度与不足均具有调整作用说明艾灸抗炎的双向性,论证艾灸温通效应机制主要在于其抗炎作用.最后提出灸法抗炎与温热觉感受TRPV(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家族)通道蛋白相关的可能性机制.艾灸温通效应机制在于抗炎,而艾灸抗炎机制的明确将为艾灸防治重大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笔者多年从事抑郁症诊治,发现抑郁症患者有畏寒者占到五分之二以上,舌体淡而胖大,有齿痕,舌苔腻者占到一半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病人还有肢冷,提示肝脾之阳气失于宣达和肝之阳气虚弱是抑郁症中常见的病机,临证治疗抑郁症时注重温通阳气或温补阳气法的运用,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艾灸的特点及温通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LL 《中国针灸》2011,31(10):865-868
分析艾灸在施灸部位所造成的温热刺激以及炎性化脓现象,指出由于艾火的刺激,才造就了灸法疏通气血的效应特征.认为“温通”是对灸法效应的高度概括,灸法散寒通络、透热泄毒、扶助正气、防病保健等作用都离不开艾火疏通气血的效应特征,因此“温通”是艾灸与生俱来的本质与灵魂.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近15年文献的查阅,从局部、远部及全身三个方面分析局部热刺激对机体的生物学效应。其中,局部效应主要包括皮肤、肌肉和关节、浅表血管等方面;远部效应主要表现在远端血管及内脏效应等方面;全身效应包括免疫反应和产生生物活性物质等。认为热刺激产生的效应受刺激温度、持续时间及刺激部位的影响,以此阐述艾灸温通原理,帮助理解和深入研究艾灸温通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艾灸温通作用理论,并探析艾灸温通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9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外用西药,治疗组采用艾灸温通疗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疼痛、最大行走距离、关节受限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但是治疗后除了疼痛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行走距离和关节受限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病情轻度率分别为71.11%、48.89%明显高于治疗前的33.33%、31.11%(χ2=12.8699,P=0.0003;χ2=2.9630,P=0.0852),治疗组71.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89%(χ2=4.6296,P=0.0314);治疗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42.22%、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22%、80.00%(χ2=4.1210,P=0.0424;=5.0748,P=0.0243)。结论艾灸温通疗法能调节患者脏腑功能,补肾通络活血,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等邪无所依,通则不痛,恢复气血运行,平衡膝关节周围韧带组织相互牵拉作用,进而改善并恢复膝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从脾虚证与物质代谢的关系探讨艾灸温补脾胃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灸温补脾胃即为运用灸法治疗脾胃虚寒证的方法。脾虚时会引起各种物质代谢的紊乱,而灸法对这种物质代谢紊乱,有良好的调节作用。综述论述了近年来众医家运用艾灸治疗脾胃病时各种物质代谢的改变,以此来探讨艾灸的温补作用,进而指导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1.
1生平简历 朱震亨,字彦修,又丹溪,尊称"丹溪先生",元时(约生于公元1281~1358年)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其医术出于罗知悌,受刘完素、张从正和李东垣的影响,并进一步发展,提出"阳有余阴不足",主张滋阴降火,后人称为"滋阴派",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相似文献   

12.
臧明 《中医药学刊》2010,(6):1328-1329
《太平圣惠方》是集北宋以前各种方书之大成而编纂成的一部大型方书,该书内容颇丰,涉及面广,对针灸的论述是针法、灸法俱载。对该书的灸法学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该书在倡导针法和灸法并重的同时,对隋唐时期部分医家偏重施灸的思想进行了批评和纠正,对灸法的适宜范围、施灸部位、灸量,以及施灸禁忌等提出了独到见解,为后世系统化和科学化研究灸法提供了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热敏灸与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和温针灸组,每组30例。两组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9次,观察综合疗效及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评分(JO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情况。结果温针灸组、热敏灸组总有效率均为100%;组间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JOA积分均明显增加(P0.05),VAS积分明显减少(P0.05),其中热敏灸组JOA积分增加幅度大于温针灸组(P0.05)。两组治疗后,肩关节前屈、外展、外旋、内旋、后伸均明显改善(P0.05),其中热敏灸组前屈改善程度大于温针灸组(P0.05)。结论热敏灸、温针灸用于治疗肩周炎均疗效良好,其中热敏灸在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和前屈活动度方面优于温针灸。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针灸的抗突变效应。方法 以小鼠为实验动物 ,分正常对照组 ,阳性对照组 ,针灸预防Ⅰ ,Ⅱ组 ,针灸治疗Ⅰ ,Ⅱ组 ,针刺实验组小鼠足三里、艾灸关元穴 ,检测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及染色体畸变率。结果 阳性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及染色体畸变率明显升高 ,预防各组和治疗各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 <0 .0 0 1)。结论 针灸具有抗突变效应。  相似文献   

15.
艾灸温通作用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灸以温热刺激为起始动因,以疏通经络为作用机制。以温促通是艾灸产生诸多治疗效应的主要机制。本文从艾灸治病的特点、适应症和效应特点等方面概阐释了艾灸温通作用的理论基础,总结出艾灸温通作用存在强弱和缓急的差异,并对临床应用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针灸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屑病又名"牛皮癣",类似中医学中的"白庀"、"蛇风"、"松皮癣"、"白壳疮"等,是一种反复发作的、以表皮增殖和炎症为特征,无传染性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主要是多基因遗传背景下T细胞异常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  相似文献   

17.
艾灸的现代药学与药理学研究探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介绍艾灸的现代药学与药理学研究进展,提出对不同的艾灸材料分别进行药理作用比较研究的新思路.采用现代药学研究方法,系统地分析了不同产地、品系、栽培方式、采集时间的艾叶的化学成分、燃烧热值是不同的;采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方法,总结出艾灸具有抗菌、抗病毒与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认为此比较研究将为确定艾灸的临床疗效最佳的品系及主要的化学成分,为改进艾灸方式、提高疗效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对十年来针灸治疗抽动障碍的文献进行了综述的分析,旨在研究抽动障碍的概念诊断和疗效评估及其病因病机对指导针灸临床的意义,并分类总结了针灸治疗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并对针灸治疗的障碍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