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留针法是针灸治疗方法之一,指针刺入腧穴,行针待气至后,留置一定时间,在留针期间反复运针,增强针刺感应,达到补虚泻实目的的一种方法,亦称间歇行针法。因该法于行针催气的同时留针候气,直待气至,适用于针刺后经气不至者。兹就动留针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穴位应用综述如下。1远端取穴1.1条口穴或透承山穴条口为足阳明胃经穴,承山  相似文献   

2.
沈卫东教授在运用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认为脾虚痰湿阳气不足在2型糖尿病的发展演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发病的关键与脾失健运密切相关,脾气亏虚以至阳不化湿,治疗的关键点是要激发患者的阳气,所以治疗多用背腧穴为主,经验穴"消渴针"以"脾俞、胃俞、胰俞、肾俞"为主。  相似文献   

3.
睛明穴为治疗眼病要穴,临床实践中发现浅刺睛明穴,针感仅限于眼球部;而深刺(深度在1~1.5寸)时,针感可达眼部后方,使整个眼眶均有酸胀感觉,甚至有针感似入脑后,可提高疗效。但操作不当易引起球后出血的针刺意外,因此掌握好睛明穴的取穴特点和操作要领具有重要意义。1 深刺睛明穴的取穴特点取穴位置的最佳选择是深刺睛明穴的基础。历代针灸医籍在取穴位置及针刺深度的描述各有差异,据《针灸甲乙经》记载:“睛明,一名泪孔,在目内眦外,……刺入六分,留六呼,灸三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曰:“睛明二穴,在目内眦。”以上说明睛明穴定位在目内…  相似文献   

4.
背俞穴概述     
<正>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背俞穴与相应脏腑之间气血贯注、内外相应的联系在针灸治疗中有重要意义。现将背俞穴名称、定位、应用等概述如下。1背俞穴名称及位置背俞穴首见于《灵枢.背腧》,但仅载有五脏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至于六腑背俞穴《素问.气府论》只提出"六府之俞各六",尚未列出具体穴名和位置,至王叔和的《脉经》才补充了六腑背俞穴中的大肠俞、小肠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现代文献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穴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1979~2013年2月中国知网(CNKI)中国内有关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将纳入文献中腧穴分类整理,设计资料提取表,运用频数、百分数对文献中相关腧穴的归经、分布部位、特定穴应用及处方用穴特点进行统计描述。结果:纳入文献125篇,用穴115个。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夹脊穴、大椎、肾俞、命门、腰阳关、至阳、脊中、身柱、腰俞、中枢;使用腧穴数最多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使用频次最高的经脉是督脉;分部取穴主要以背腰部为主;特定穴选用最多的依次是五输穴及背俞穴。结论:现代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穴注重局部取穴、循经取穴及特定穴的选用,但遵循辨证取穴之临床研究较为缺乏。  相似文献   

6.
针灸的处方配穴,在“教”和“学”中都感到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问题。古人虽制订了一些“俞募”取穴,“左右”取穴,“上下”取穴,以及“井荥俞”取穴等法,或者是过于繁复,或则是过于片断,使学者很难掌握。另一方面,古人也试图把三百六十多个繁复的腧穴重点突出,浓缩为几十个要穴。甚至为“十二穴”、四总穴”等,这样虽曾便利了一些学者的临床运用,可是给针灸学术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长时期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壮医针刺的调气方法。方法:对比中医针刺调气方法和壮医脐内环穴针刺及壮医针刺其它调气方法,分析其中异同。结果:中医针刺、壮医脐内环穴调气方法均是建立在气血理论共有基础之上的;但存在多方面不同:首先在指导理论上明显差异;其次,调气理论的建构因素明显不同,壮医针刺调气主要是在较具体的脐部施术,应用全息穴位组合形式,不同于针灸调气建立在因素性基础之上;第三,中医针灸调气方法是适用全身各部腧穴的,而壮医针刺调气除脐环穴外,其余腧穴尚未建立壮医本身的调气理论和调气方法;最后,对肢体躯干部腧穴,壮医针刺调气理论无妨于引入中医针灸的基本因素,脐内环调气方法也可合理引入中医针灸调气的基本因素加以丰富操作。结论:成形的壮医针刺调气方法是脐内环穴针刺调气,具有整体性和全身性的调气作用,对于全身诸腧穴针刺,壮医尚须建立自身的调气理论和调气方法;二者均可合理引入中医针灸调气的基本因素加以丰富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73例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腰部背俞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等双侧取穴,腰阳关单穴。每次选取8个腧穴,选用32号1.5~2寸针灸针进行针刺治疗,行平补平泻手法,1次/d,第7d休息。治疗组38例普通针刺加入火针治疗,选穴:大肠俞、三焦俞、腰夹脊1~5、阿是穴、腰阳关穴(腰阳关为单穴,其他都双侧取穴),每次选取8个腧穴,针刺前向患者说明火针治疗的优点和出现的局部损伤,针刺穴位碘伏消毒,取用32号1寸长的针灸针在酒精灯上烧到全红后,迅速下针并出针,穴位局部涂以万花油;每次治疗选穴10针,2次/周。连续治疗1周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腰腿功能、不良反应。连续治疗3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8例,好转24例,未愈6例,总有效率84.21%。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6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火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杨文辉教授擅长针灸疗法配合中医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重症肌无力.提出“头部CT定位围针”治疗脑梗塞、痴呆;治疗重症肌无力取穴以多气多血的阳明经穴及调补脾、肝、肾的相应背俞穴为主,配合“阳脉之海”的督脉经穴和邻近督脉、脊髓的华佗夹脊穴,再辨证选取相关的穴位,以灸为主,针灸并用,补虚泻实,疏通经脉;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原则是滋补肝肾,育阴息风,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穴位为主,配合震颤区、运动区进针,手法采用补阴泻阳,往往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针灸治疗腰痛的使用特点。收集秦汉至清末的有关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并建立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分析。共纳入针灸处方474条,涉及书籍72部,使用经穴103个,奇穴12个以及阿是穴,总频次1460次,前10位的腧穴为委中、肾俞、昆仑、申脉、足三里、涌泉、大肠俞、太冲、地机、下醪、次醪;前5位的腧穴配伍为委中-肾俞,委中-昆仑,委中-腰俞,肾俞-腰俞,委中-水沟;特定穴占总腧穴使用频次的70.14%,其中五输穴使用频次最高;腧穴主要遍布在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上,阳经使用率73.63%,下肢腧穴占总腧穴使用频次的56.23%。刺灸法中针刺占46.72%,艾灸占28.96%,针刺结合艾灸占20.02%,放血占4.31%。表明选穴方法以循经取穴为主,结合局部取穴的特点,首选阳经腧穴,腧穴主要分布在下肢,足太阳经腧穴配伍最为常用,特定穴为选穴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重视五输穴和下合穴。刺灸法以针刺为主,放血以委中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