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复杂性颅颈畸形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复杂性颅颈畸形治疗方法及疗效.14例单纯植骨块融合,10例可塑性金属钢板加骨屑植骨内固定,9例颈椎后路系统内固定加骨屑植骨融合,11例一期枕下减压加内固定,二期经口咽齿状突切除;15例一期经口咽齿状突切除后,其中10例二期行后路钢板加骨屑植骨内固定.结果 显效29例,15例症状加重,3例无改善,1例死亡.结论 选择合适的术式及内固定材料和方法重建枕颈部稳定性,能够提高颅颈畸形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经口齿状突切除联合后路枕颈融合治疗颅底凹陷畸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经口齿状突切除联合枕颈融合治疗颅底凹陷畸形的方法、疗效以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从2012年9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2例齿状突突压迫延髓及上颈髓腹侧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颅底凹陷1例,颅底凹陷伴Chiari畸形7例,颅底凹陷伴寰枕融合4例,12例患者均行经口齿状突切除联合枕颈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术后长期跟踪随访,根据影像学参考数值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6月至2年的随访,术后症状明显缓解8例,肢体感觉无变化3例,1例2月后出现脑脊液漏,经过修补和皮瓣转移治愈,无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同时测量每例患者术前及术后影像学上钱氏线,麦氏线,韦氏线,Klaus高度指数、延颈髓角及颅底角的影像学参数值变化,并将影像学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提示达到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口齿状突切除术是治疗齿状突压迫延髓及上颈髓腹侧病变直接有效的手术方法,术中充分磨除齿状突和必要的固定能够促进患者的治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经口切除齿状突斜坡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6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口切除齿状突斜坡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6例斜坡齿状突型颅颈交界处畸型,采用经口咽入路显微切除齿状突、斜坡下部及增生的结缔组织,解除其对延髓、颈髓腹侧压迫。随访半年以上,分析手术效果和并发症。结果症状明显好转2例(33.3%),减轻2例(33.3%),无效1例(16.7%),死亡1例(16.7%)。结论经口切除齿状突斜坡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可直接解除延髓、颈髓的压迫,效果良好。须重视围手术期处理,积极防治脑脊液漏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经口咽齿状突切除术1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经口咽齿状突切除术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齿状突压迫延髓及上颈髓腹侧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颅底凹陷4例,颅底凹陷伴Chiari畸形2例,颅底凹陷伴寰枕融合1例,下斜坡及齿状突后结缔组织增生1例,多种畸形复合2例。均采用经口咽入路齿状突切除减压手术。结果术后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9例,因频发呼吸骤停而自动出院1例。术后随访9例,随访时间0.5~5年,未出现头痛、头晕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结论经口咽齿状突切除术是治疗齿状突压迫延髓及上颈髓腹侧病变直接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枕融合术治疗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8年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枕颈融合术治疗的23例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的临床资料。3例行经口齿状突切除+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术,20例行寰枢椎复位+后颅窝减压+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术。结果 术后2周齿状突与钱氏线距离、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延髓-脊髓角、寰齿间距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23例术后随访半年至5年,均未出现关节松动,内固定及植骨均较为牢靠;复查头颈部MRI均示脊髓压迫明显减轻,寰枕关节复位良好,内固定固定良好。结论 颈枕融合术治疗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先天性寰枢椎脱位(CAAD)导致Chiari畸形和(或)脊髓空洞的手术策略.方法 收集我科23例CAAD导致Chiari畸形和f或1脊髓空洞患者的手术情况.一期经口齿状突切除前路减压,二期主要行后路枕颈植骨融合术. 结果 一期手术后复查MRI,小脑扁桃体下疝还纳、脊髓空洞缩小19例,无变化4例.术后临床表现明显改善14例,改善5例,无变化4例. 结论 在该类患者中,CAAD是造成小脑扁桃体下疝和(或)脊髓空洞的主要原因.单纯经口齿状突切除前路减压,多可使扁桃体下疝还纳,空洞缩小.后路手术的主要目的是重建颅颈交界处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齿状突切除术后枕骨~颈2内固定及颈1~2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为临床选择内固定治疗方案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基于前期已构建的带枕骨全颈椎有限元模型,进一步构建齿状突切除模型,继而在齿状突切除模型中分别加载枕骨~颈2内固定及颈1~2内固定构建两种内固定模型,在ABAQUS 6.12.-1软件中计算手术模型各个节段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及左右侧屈的活动度及内固定应力情况。结果 齿状突切除术可引起枕骨~颈1后伸及侧弯活动度较正常模型模型增加,均增加超过50%。枕骨~颈2内固定模型及颈1~2内固定模型颈1~2节段的内固定效果基本相同,均可明显限制颈1~2的活动度。枕骨~颈2内固定可明显限制枕骨~颈1节段各方向活动度,使其处于相对固定状态;而颈1~2内固定对枕骨~颈1节段无明显限制作用。结论 齿状突切除后枕骨~颈1节段稳定性存在一定程度下降,而枕骨~颈1内固定会造成枕颈活动度严重下降;对于术前枕骨~颈1节段相对稳定的病人,可仅行颈1~2节段内固定,术后动态复查X线检查严密随访枕骨~颈1节段的稳定性;对于术前枕骨~颈1已经存在畸形或存在不稳定因素(如关节脱位等)的病人,应采用枕颈固定融合  相似文献   

8.
远外侧入路齿状突切除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索一种治疗齿状突引起疾病的新手术方法.方法 本组病例经X线、CT、MRI、MRA检查确诊,采用远外侧入路的方法治疗,同时行齿状突切除和枕下减压并枕颈植骨融合术或枕颈内固定融合术.结果 全组病例均获明显疗效,无病情加重或复发,均恢复工作和学习.结论 远外侧入路能一次手术完成枕大孔区前后方减压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齿状突引起的疾病的具有确切疗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齿状突引起疾病的新手术方法。方法本组病例经X线、CT、MRI、MRA检查确诊,采用远外侧入路的方法治疗,同时行齿状突切除和枕下减压并枕颈植骨融合术或枕颈内固定融合术。结果全组病例均获明显疗效,无病情加重或复发,均恢复工作和学习。结论远外侧入路能一次手术完成枕大孔区前后方减压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齿状突引起的疾病的具有确切疗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经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8 例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先天性寰枢椎脱位15 例、经口腔入路齿状突磨除术后症状加重致枕颈失稳1 例、外伤所致2 例)的临床资料.施行经后路减压复位钉棒内固定术,术中行体感诱发电位及肌电图监测,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17 分评分系统和影像学改善程度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18 例中16 例钉棒内固定系统和寰枢椎复位良好,1 例复位不良;骨性融合良好16 例,欠佳1 例.术后临床表现均不同程度好转,1 例突发呼吸骤停死亡.术后平均随访6.62 个月(3 ~ 28 个月),JOA 平均评分为11.62 ± 3.23,与手术前评分(7.51 ± 3.82)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 5.476,P = 0.004).结论 经后路减压、复位、钉棒内固定术治疗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颈交界区畸形临床疗效良好,能够减少患者痛苦、避免再次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