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研究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临床、CT与MRI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以头痛、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CT表现为脑表面或上矢状窦内圆形、条带状高密度,MRI表现为上矢状窦内流空效应消失,TWI1及TWI2均为高信号,经治疗3周后血栓变小,5周后检查血栓消失。结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常见类型,早期诊断、及时抗凝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正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罕见的卒中形式,好发于年轻女性~[1]。临床常见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部位为上矢状窦、下矢状窦、橫窦、直窦、乙状窦、海绵窦~[2],临床上常用诊断手段为头部MR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CT静脉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venography,CTV)[1]。但对于特殊部位的CVT患者,常规的检查手段极易漏诊误诊,从而延误治  相似文献   

3.
年轻男性患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确诊需要靠脑血管造影或头颅MRI检查。我科自1989年10月至1996年11月共收治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27例(女性13例,男性14例)。其中年轻男性11例。现将其中9例报告如下,并对其病因、"发病机理做初步探讨。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广泛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4例(其中1例合并右项、枕、领叶出血性脑梗塞),上矢状窦十右横窦血栓形成2例,右横窦血栓形成2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互例,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28.4岁。病程3天至118月不等,15天以内1例,15天~6月以内5例,l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旨在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治疗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疗效。方法 :报道1例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治经过,同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进展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在产褥期以头痛、呕吐起病,伴癫痫样发作;腰椎穿刺检测颅内压明显升高,头颅磁共振静脉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显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结合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抗凝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必要时可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5.
对3例以丘脑病变为影像学特征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发病特点进行回顾分析,均存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危险因素(急性脱水、产褥期);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偏瘫、昏迷等。MRI检查可见单侧(1例)或双侧(2例)丘脑病变,脑血管造影(MRV和DSA)显示病变部位累及直窦(3例)、下矢状窦(2例)、上矢状窦(1例)和横窦(1例)。对于呈急性发病的单侧或双侧丘脑病变,尤其是存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首先考虑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之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成型与取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4例经DSA检查证实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采用颅内静脉窦内球囊扩张成型及取栓手术,使静脉窦即时再通,术后抗凝治疗6个月。结果 24例上矢状窦及横窦血栓患者,微导管与微导丝配合,逆行进至上矢状窦中前1/3处,直径5mm球囊沿微导丝进至该处。充盈球囊,透视监视下回拉球囊,使闭塞的静脉窦再通。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随访30.3个月,随访期间,未见血栓再发者。结论颅内静脉窦球囊扩张成型与取栓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诊断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困难和错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观察了192例脑静脉血检形成的患者(多半是血栓性静脉炎)。其中24例合并有上矢状窦血栓形成,2例乙状窦或横窦血栓形成,1例海绵窦血栓形成,3例有其他静脉窦血栓形成。67例根据临床征象在生前确定诊断,其中57例经过治疗恢复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大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主要是磁敏感加权成像及T_2*梯度回波序列。方法收集我院11例大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病例(6例皮质静脉血栓,4例静脉窦血栓,1例皮质静脉合并静脉窦血栓),分析其病因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11例CVT女3例,男8例,平均年龄(40±21)岁。头部CT及MRI示不同脑叶出血性梗死、窦汇高密度、横窦束带征、静脉窦高信号等。MRV和全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示静脉窦血栓形成,皮质静脉血栓或横窦乙状窦先天发育不良。头部MRI的SWI和T_2*序列示静脉窦血栓或皮质静脉区血栓,2例未发现异常。6例SWI和T_2*序列显示静脉血栓一致。2例SWI和T_2*序列阴性病例通过MRV或DSA诊断。结论 CVT是颅内静脉系统的血栓栓塞性疾病,多见于中青年,头部MRI的SWI像和T_2*序列对于皮质静脉血栓诊断非常重要,对于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有很大帮助。T_2*和SWI序列可作为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抗凝治疗联合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与结果2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头痛(90.91%,20/22),亦可见意识障碍、癫发作和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12例(54.55%)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14例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9例(9/14)颅内压升高,常规和生化无特征性变化。头部CT和(或)MRI、CTV和(或)MRV显示,22例均有静脉窦血栓直接征象(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直窦、皮质静脉扩张),13例(59.09%)存在脑实质损害(脑出血、脑梗死、脑白质异常),2例(9.10%)发生蛛网膜下隙出血,1例(4.55%)发生硬膜下血肿。DSA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部位为上矢状窦13例(59.09%)、横窦17例(77.27%)、乙状窦14例(63.64%)、下矢状窦2例(9.10%)、直窦4例(18.18%)、大脑大静脉1例(4.55%)、颈内静脉1例(4.55%),其中9例(40.91%)存在2个静脉窦血栓、8例(36.36%)存在3个或以上静脉窦血栓。予肝素钠静脉滴注或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以及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数天,症状未见缓解或进行性加重,21例(95.45%)再予尿激酶静脉窦内或动脉溶栓治疗。共住院13~59 d,平均(25.70±12.18)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分13例(59.09%)、2分4例(18.18%)、3~4分5例(22.73%),治疗总有效率为77.27%(17/22)。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常存在多个静脉窦血栓或深静脉血栓及脑实质损害,对于抗凝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联合溶栓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成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成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男2例,女30例,其中产后24例,流产后5例。上矢状窦血栓14例,上矢状窦合并横窦等血栓16例,海绵窦血栓2例。32例中痊愈24例,好转及死亡各4例。结论上矢状窦和其它静脉窦同时发生血栓的机率并不少见。CT扫描仅作初步估计诊断,DSA可为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MRI是敏感而特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上矢状窦远端置管持续尿激酶泵入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对9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上矢状窦远端置管持续尿激酶泵入接触性溶栓治疗,辅以机械性血栓切割,以血栓全部或大部分溶解、闭塞的脑静脉窦主干再通为停止溶栓指征.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6个月.出院后随访9~30个月,内容包括腰穿、眼底检查和MRV或DSA检查. 结果 出院时9例患者的闭塞静脉窦均再通,动静脉循环时间正常,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改善,颅内压恢复,眼底水肿明显减轻或消失,GCS评分由术前平均10分恢复到15分,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平均随访20个月后无一例患者血栓再形成,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结论 上矢状窦远端置管持续尿激酶泵入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 )形成患者磁共振成像与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联合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脑静脉窦血栓患者40例进行分析。诊断过程中,全体患者均接受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平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12例,MRV检测6例,增强扫描22例。结果单一横窦受累6例,上矢状窦、乙状窦及横窦受累8例,单一乙状窦受累16例,横窦和上矢状窦联合受累10例。所有患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均表现出信号改变。22例患者增强扫描显示脑静脉非正常强化,但静脉窦内部血栓未强化。M RV检查6例患者及DSA 12例患者的结果显示其受累静脉窦不明显、狭小、不规则,且出现侧支血管形成现象。结论 M RI与M RV联合诊断对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静脉窦插管溶栓加导丝疏通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自行设计经上矢状窦插入导管鞘 ,滴注尿激酶溶栓的同时 ,在DSA下用导丝机械疏通上矢状窦、左右横窦。结果 :13例病人高颅压症状全部缓解 ,无一例死亡 ,无并发症发生 ,有10例视力逐渐恢复 ,1例术前失明术后未能复明。结论 :在DSA下进行静脉窦插管溶栓加导丝疏通 ,是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一个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非典型性颅内静脉窦血栓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旨在加深对该病变的认识并探讨雌激素在其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2000年3月~2002年8月诊断明确的11例男性颅内静脉系统血栓患者(平均年龄38.2岁)的临床表现、头部CT、MRI以及MRV等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不同时期的影像学特点;并通过测定7例患者的血清雌激素水平探讨其发病原因。结果11例患者的阳性体征包括视乳头水肿(7例)、外展神经麻痹(4例)、肢体轻度瘫痪(3例)及脑膜刺激征(6例)。7例行血清雌激素检测者中,4例血清雌二醇水平及雌二醇与睾酮比值(E2/T)高于正常值。MR及MRV检查显示,单纯上矢状窦血栓3例,上矢状窦合并横窦血栓3例,上矢状窦合并横窦、直窦血栓5例;脑叶异常信号5例;脑叶合并基底节、丘脑异常信号1例。CT检查显示,3例呈现弥漫性脑水肿;3例脑叶见条索状高密度影;1例呈高密度三角征;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顶叶出血各1例。结论对于无明确发病诱因的可疑颅内静脉系统血栓患者应及早行头部MR+MRV检查,以便于早期诊断。男性患者血清雌激素水平增高可能是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丘脑静脉性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8例经临床证实为静脉窦血栓引起的丘脑静脉性梗死,收集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患者均进行MRI平扫、DWI和SWI检查,均经DSA确诊。5例双侧丘脑、基底节区长T_1长T_2信号;1例双侧丘脑长T_1长T_2信号,伴胼胝体膝部短T_1信号;1例双侧丘脑、基底节区长T_1长T_2信号,伴右侧丘脑短T_1信号;1例双侧丘脑稍长T_1稍长T_2信号,并累及右侧基底节区和中脑,DWI呈高信号,ADC呈稍低信号。1例胼胝体膝部、1例右侧丘脑SWI图像上为低信号出血,2例梗死区内灶状出血。MRV与DSA检查结果相一致,5例为双侧横窦、上矢状窦、直窦、窦汇血栓形成;1例为双侧横窦、上矢状窦、直窦、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1例为右侧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1例为右侧横窦、直窦血栓形成。结论临床上遇到双侧丘脑病变,要考虑静脉性梗死的可能。MRI平扫联合MRV是静脉窦血栓引起的丘脑静脉性梗死诊断及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SWI可清晰显示微出血,是MRI平扫和MRV极好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伤性上矢状窦损伤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方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外伤性上矢状窦损伤的诊治经过。18例中,行上矢状窦修补15例,硅胶管临时搭桥辅助下静脉窦吻合术3例。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按GOS评估预后:良好11例,中残3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1例死于严重脑肿胀。结论外伤性上矢状窦损伤手术前应根据颅骨骨折类型、部位及程度对静脉窦损伤作出诊断,充分准备,快速控制大出血,果断采取不同的止血及修补措施,以达到止血及恢复静脉窦通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研究背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其病因及诱发因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各异,易被误诊或漏诊。该病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如何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不同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5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和影像学表现分为轻症和重症组,分别接受全身抗凝联合静脉溶栓、血管内溶栓或锥颅上矢状窦溶栓治疗,同时辅助华法林口服6~12个月。术后通过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术观察静脉窦形态。结果轻症组27例患者接受全身抗凝药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14例痊愈、9例好转、4例无效;重症组25例患者中22例经全身抗凝药物联合血管内溶栓治疗后18例痊愈、3例好转、1例死亡,余3例行锥颅上矢状窦溶栓治疗,均痊愈。共随访6~60个月(平均36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程度,针对临床分型选择不同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临床上较少见,现报告1例并就有关问题加以讨论。患者,男,25岁,因头痛、呕吐3天于2000年10月6日入院。该患于入院前3天突然出现头痛、呕吐,在当地行头部CT检查未见异常,按“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入院前1天出现嗜睡,右侧上、下肢活动无力而转入我院。入院查体:嗜睡状态,脑神经未见异常。右侧上、下肢肌力级,右侧偏身痛觉减退,右侧Chaddock征阳性。腰穿压力2.74kPa,其他均正常。颅脑MRI检查:上矢状窦、直窦、横窦血栓,双侧基底节、丘脑多发脑梗死。临床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经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治疗和预后,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71例,收集人口学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表现、生化等实验室检查、病因,以及治疗方案和预后,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1例患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颅高压症状(头痛、恶心、呕吐)、癫痫、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等。D-二聚体升高67例(94.4%)。横窦血栓形成34例(47.9%),乙状窦血栓形成25例(35.2%),上矢状窦血栓形成44例(62.0%),深部脑静脉血栓形成(直窦或Galen静脉)9例(12.7%),同时累及2个或以上静脉窦者52例(73.2%)。结论 CVST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上对于头部CT未见明显异常的不明原因的头痛患者、产褥期或口服避孕药或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女性头痛患者,需考虑CVST可能性,并积极行影像学检查,早期识别,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16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侧窦血栓(87.5%)和上矢状窦血栓形成(37.5%)最常见,70%患者有2个以上部位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症状为头痛14例(87.5%),其次为癫癎、偏瘫、嗜睡及反应迟钝等。头颅CT有14例(87.5%)发现特征性改变,为枕部近颅板下或后纵裂条索状高密度影。头颅MRI结合MRV阳性率为94%。结论:头痛是CVST患者最常见的主诉,CT可作为一种诊断CVST有效的初始检查,MRI结合MRV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