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控制ICU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控制ICU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1年7月入住ICU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护理干预,观察其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后,ICU院内感染率明显降低,由实施前的9%降至6%。结论: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ICU患者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2005年6月-2011年9月我院ICU收治的60例SAP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SAP患者腹腔感染率为51.67%,腹腔感染与腹内压、长时间机械通气、外科干预等因素显著相关.结论:SAP患者腹腔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应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或避免可能导致腹腔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医院ICU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及护理干预对其感染率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ICU的30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对其进行常规护理和开展预防院内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院内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感染率34.67%,观察组感染率1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制订并实施严格的操作制度、感染患者隔离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培训及考核制度等可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对外科ICU院内感染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月外科ICU 100例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外科ICU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的情况及患者对医护态度、医护水平的满意情况。 结果 观察组腹腔内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对医护态度、医护水平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外科ICU院内感染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ICU呼吸道院内感染的有效预防控制方法.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入住ICU的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目标监测,分析总结2009年1~12月ICU下呼吸道院内感染的特点,把质量持续改进管理模式应用于2010年1 ~12月下呼吸道感染控制中.将2009年1~12月入住ICU的63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0年1~12月入住ICU的726例患者设为干预组,分析两组患者ICU院内感染及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结果:通过质量持续改进,使ICU院内感染率由2009年的13.54%下降到7.44%,下呼吸道感染率由10.39%下降到5.3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医院感染目标监测基础上进行持续质量改进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ICU患者院内感染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5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ICU收治425例患者,遂采用回顾性调查和前瞻性干预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分析ICU院内感染发生情况,以探讨有效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院内感染的风险因素,并提出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84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分析感染组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因素。结果:84例患者中24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感染发生率为28.57%;年龄、基础病种类、透析时间、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中心静脉置管时间、留置尿管时间会增加血液透析院内感染的发生率(P<0.05)。结论:临床加强血液透析患者风险因素监测,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对降低血液透析院内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调查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静静 《山西临床医药》2001,10(12):958-959
目的:了解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的医院感染状况,探讨ICU医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将2000年ICU中发生的院内感染38人次进行分析。结果:ICU院内感染率为15.8%,病种以颅脑外伤、脑梗塞患者感染为高,病原菌以真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为主。结论:要降低ICU院内感染率,必须加强对感染相关因素的控制和预防,医务人员要勤洗手,减少侵入性操作及缩短放置时间,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病死率高。感染已成为ICU 患者主要的并发症和死亡病因,尤其以肺部感染,占第一位[1]。为改善 ICU 院内肺部感染患者的预后,减少并发症,现对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入住本院 ICU 患者院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寻求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对2000年1-5月ICU205例病人中MRSA院内感染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ICU 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88.6%,MRSA院内感染率是7.3%,结论:严密的消毒隔离措施,加强留置导管的护理及严密的呼吸道管理,能有效地降低MRSA院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原因及护理干预。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2月我院ICU住院患者1637例的院内感染情况。结果 发生院内感染78例,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为多见,与ICU环境、患者抵抗力下降、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务人员对标准操作流程执行力不够等有关。结论 加强ICU院感管理,改善易导致污染和感染的薄弱环节,认真执行标准操作流程(SOP),切断感染途径,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合理应用抗生素是预防ICU医院感染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ICU院内感染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ICU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ICU院内感染的因素。结果:抗生素使用种类、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体重、胎龄均是可能导致新生儿ICU院内出现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得到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体重、抗生素种类、胎龄、侵入性操作和住院时间。结论:新生儿ICU院内感染的因素较复杂,应积极分析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降低新生儿感染发生率,提高新生儿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3.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与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入住 ICU的475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监测和物品表面、医务人员手卫生的微生物学监测,并对收集的资料和物品表面、手卫生的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CU的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2.63%,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占74.74%,泌尿系感染占 11.58%,物品表面监测合格率为53.33%,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率51.97%.结论:ICU的475例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重症监护病房(ICU)目标性监测及结果分析,了解ICU医疗器械的使用率、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特点、细菌耐药情况、相关危险因素等,探讨其防控措施。方法:对2012年ICU收治的36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的目标性监测。结果:本组患者(例次)感染发病率16.94%,调整感染发病率4.02%,患者(例次)日感染发病率14.76‰;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12.92‰;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2.87‰;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3.20‰。院内感染部位主要分布在:下呼吸道、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引起院内感染的耐药菌以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为主(39.53%),其次铜绿假单胞菌及肺炎克雷伯君(16.28%),排名第三为MRSA(11.63%)。结论:ICU发生的院内感染主要为医疗器械相关的感染,致病菌多为多重耐药菌株,感染途径以外源性感染为主。通过加强对ICU患者目标性监测及侵入性操作的管理和护理干预,提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调查与控制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实际情况,增加医务人员院内感染控制意识,制定医院感染检测措施,降低ICU医院感染发生率,我们对2002~2007年问本院ICU医院感染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ICU护士对院内感染的认知情况及其认知程度对预防ICU院内感染的作用。[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分两阶段调查护士对ICU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的认知情况及自觉采取护理措施预防ICU院内感染的情况。根据第1阶段的调查结果举行系列专题讲座,制定并实施预防院内感染细则,比较两阶段护士对ICU院内感染的认知情况、病人院内感染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两阶段护士对ICU病房院内感染认知能力、ICU病人院内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院内感染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培训、实施,可有效降低ICU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寻求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对2000年1月~5月ICU205例病人中MRSA院内感染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ICU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88.6%,MRSA院内感染率是7.3%。结论严密的消毒隔离措施、加强留置导管的护理及严密的呼吸道管理,能有效地降低MRSA院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ICU医院感染发生与预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侠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3):8182-8182
ICU是危重病患者的集中区,而危重病患者具有许多的高危因素,使其对医院感染易感。ICU院内感染是当前医学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其特点是起病急、不易控制,常呈爆发流行,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因此为了提高危重病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为了合理的利用卫生资源,尽快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以及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监督机制是十分必要的。现就ICU院内感染发生与预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王静新 《护理研究》2006,20(2):398-399
[目的]调查ICU护士对院内感染的认知情况及其认知程度对预防ICU院内感染的作用。[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分两阶段调查护士对ICU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的认知情况及自觉采取护理措施预防ICU院内感染的情况。根据第1阶段的调查结果举行系列专题讲座,制定并实施预防院内感染细则,比较两阶段护士对ICU院内感染的认知情况、病人院内感染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两阶段护士对ICU病房院内感染认知能力、ICU病人院内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院内感染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培训、实施,可有效降低ICU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集束化干预措施对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从2012年1月开始实施集束化的干预措施,采取回顾性调查分析比较实施干预前后两年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 实施集束化干预措施后,机械通气时间缩短,病区环境卫生学监测指标好转,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下降,实施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新生儿医院感染受多个因素的影响,集束化干预措施能系统地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重点环节,有效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