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多发半椎体脊柱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6月至2012年12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9例胸腰椎多发半椎体畸形患儿,其中3例胸腰椎有3个半椎体畸形、6例有2个半椎体畸形,共计21个半椎体;完全分节型14个、不完全分节型7个。均行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前、术后和定期随访时拍摄站立位脊柱正侧位片,测量冠状面侧凸Cobb角及矢状面后凸Cobb角。结果全部患者获随访7~52个月(平均24.8个月)。手术时间210~450 min (平均326 min),术中出血量1200~3800 mL(平均1950 mL)。冠状面侧凸Cobb角由术前的(47±10)°矫正至术后的(14±4)°,矢状面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28±4)°矫正至术后的(11±4)°,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和矢状面矫形丢失不明显。1例术中出现硬脊膜撕裂致术后脑脊液漏,延长伤口引流时间后痊愈;1例术后出现神经根性分布一侧下肢麻木、胀痛,随访3个月症状消失。术后6个月随访9例患者均获得植骨融合,无一例发生感染、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结论对于胸腰椎多发半椎体脊柱畸形,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畸形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治疗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畸形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自1998年10月~2003年6月,对11例半椎体所致的先天性脊柱畸形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男5例,女6例,年龄2.5~23岁,平均15.4岁。单个半椎体7例,多个半椎体2例,半椎体合并对侧骨桥或肋骨融合2例;病变位于胸段(T3、T4、T6、T9)4例、胸腰段(T11 1例、T12 1例、L1 2例)4例、腰段(L3 1例、L4 2例)3例。术前侧凸Cobb 角为44°~82°,平均60.5°;伴后凸畸形3例,Cobb角分别为13°(L4)、27°(L3)和48°(L1)。躯干偏移4~36.7mm,平均21.2mm。内固定使用CD2例,中华长城2例,SYNERGY1例,TSRH6例。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185min;术中出血平均850ml。长节段固定9例;短节段单侧固定1例,短节段双侧固定1例。术后平均随访1年10个月。固定融合节段为2~11个椎体,平均8.4个。侧凸Cobb角为0°~24°,平均18.7°,平均矫正率为69.1%;3例伴后凸畸形患者,后凸Cobb角分别为-11°、-8°和0°。术后躯干偏移0~16.3mm,平均为6.2mm,侧、后凸和躯干偏移无明显矫正丢失。术中并发症包括椎弓根或椎板骨折2例;1例术后出现切口渗液及脊柱轻度不稳定。结论应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治疗半椎体所致的先天性脊柱畸形效果满意,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3.
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完全分节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施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11例;手术时年龄1.5~18岁,平均11.3岁。半椎体均为侧后方半椎体,其中胸椎8例、腰椎10例。均行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及矫形固定融合术。内固定器械包括CDH2例、TSRH2例、ISOLA8例、Moss-Miami6例。其中4例使用Meshcage椎间支撑融合。结果手术时间2.5~8.0h,平均5.5h;术中出血量150~2000ml,平均918ml,平均输血量850ml;固定节段2~8个椎体,平均3.7个椎体。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5个月。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示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42.11°矫正至14.25°,平均矫正率66.40%;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49.30°矫正至14.12°,平均矫正率69.98%;顶椎偏移由术前26.94mm矫正至11.06mm。终末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平均19.39°,丢失5.14°;矢状面Cobb角平均14.80°,无明显丢失。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伤口愈合不良1例,椎弓根切割需翻修1例,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可直接去除致畸因素,在冠状面和矢状面均可获得良好的矫形,与前后路手术相比,可缩短时间、减少创伤,适用于从胸段至腰段的半椎体畸形。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后路一期减压、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伴有腰椎侧凸畸形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效果。方法自1998年1月-2005年10月,治疗伴有腰椎侧凸畸形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8例,腰椎侧凸畸形角度平均31°,术前 JOA评分平均11分,均采用腰椎后路一期减压、矫形、内固定、融合治疗。结果 32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5年,矫正角度平均13°。矫正角度丧失1°-5°,平均3°。截骨融合率100%。随访时JOA评分平均23分,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后路一期减压、内固定、融合手术是治疗伴有腰椎侧凸畸形的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前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矫治脊柱侧后凸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目的评价前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完全分节的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近期疗效。方法完全分节的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1.5~16岁,平均11.8岁。半椎体T41例,T51例,T61例,T103例,T112例,T121例,L21例,L33例,L41例,L51例。均行前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后路矫形固定融合术。内固定器械包括:CDH(M8)5例,TSRH3例,儿童TSRH1例,Isola1例,儿童Isola2例,MossMiami3例。通过术前、术后和随访时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测量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侧凸的顶椎偏移,并记录脊柱融合节段和融合情况。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27个月,平均17个月。手术时间170~520min,平均395min。术中出血量180~1600ml,平均805ml。固定融合节段为2~9节椎体,平均4.3节。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51.2°矫正至15.9°,矫正率为68.9%,随访中无明显丢失。后凸由术前平均31°矫正至16°,随访中无明显丢失。顶椎偏移由术前4.7mm矫正至1.9mm。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皮肤压疮1例,术中椎弓根切割1例。术后出现侧凸和后凸弧延长1例,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前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可直接去除致畸原因,最大程度地矫正完全分节的半椎体畸形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早期手术可明显缩短融合范围。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前路矫形手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评价前路矫形手术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特发性脊柱侧凸34例,男5例,女29例;年龄8~17.5岁,平均15.7岁。侧凸类型包括PUMCⅠa型1例、Ⅰb型8例、Ⅰc型6例、Ⅱc1型4例、Ⅱd1型15例。采用前路三维矫形手术,内固定器械包括TSRH16例、MossMiami8例、CDH10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躯干偏移、顶椎及下融合椎的旋转度、下融合椎与骶骨夹角,并观察有无假关节形成。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63个月,平均21个月。术中出血量200~1200ml,平均255ml。融合3~7节椎体,平均4.42节。融合弯冠状面畸形矫正率平均为73.4%,矢状面手术前后Cobb角差异无显著性。7例胸腰段或腰椎后凸患者术前后凸平均11.9°,术后矫正为前凸6.8°。19例双弯患者术后上弯冠状面自动矫正率为39.5%(P<0.01);融合弯顶椎旋转改善率32%(P<0.01),下融合椎旋转亦有明显改善(P<0.05),上弯顶椎旋转无明显改善。凸侧Bending像融合弯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单弯(PUMCⅠb型、Ⅰc型)者术后即刻躯干偏移增加7.3mm,1年后较术前改善7.5mm;双弯者术后躯干偏移持续改善。凹侧Bending像下融合椎与骶骨的夹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前路矫形融合术具有较强的冠状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期前路半椎体切除截骨后路矫形手术治疗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凸14例,男4例,女10例;年龄8~13岁,平均11.2岁。其中形成缺陷2例,分节缺陷6例,混合型6例。半椎体位于T53例,T2、T8、T10、T11、L1、L4各1例。胸弯12例,胸腰弯2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63°~95°,平均72.1°。胸椎后凸减小或前凸8例,胸腰段后凸4例。一期采用前路半椎体切除、多节段椎体间楔形截骨及分节不全松解;二期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三维矫形固定。前后路手术均植骨,平均截骨5.5个节段。结果一期前路术后冠状面Cobb角48°~60°,平均51.5°;矫正率19.6%~37.8%,平均28.6%。二期术后冠状面Cobb角5°~45°,平均30.5°;矫正率52.6%~87.5%,平均62.5%。8例存在胸椎后凸减小或前凸的患者均恢复生理性后凸,4例胸腰段后凸患者3例达到矢状面矫正。全部病例随访8~30个月,平均12.1个月。无断钉、断棒及明显的矫正度丢失,植骨融合良好。发生并发症2例,椎弓根钉帽松动1例,T1神经根激惹1例。结论一期前路半椎体切除、多节段椎体间楔形截骨、分节不全松解,二期后路矫形固定及前后路植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能够达到较满意的矫形效果,适合于8~12岁的青春期前患者。 相似文献
8.
《中华骨科杂志》2021,(23)
目的评估一期单纯后路跳跃式半椎体(hemivertebra, HV)切除、跳跃式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多发性HV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 C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并行一期后路跳跃式HV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多发HV所致CS患儿13例, 男4例, 女9例;年龄(3.7±1.2)岁(范围1.4~4.9岁)。选择导致局部侧凸、侧后凸畸形或冠状面偏移的责任半椎体作为切除的目标, 先远端后近端分别切除半椎体并水平化固定椎。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近端和远端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局部后凸Cobb角及脊柱生长高度(近端和远端内固定长度、T1~S1长度)的改善情况;同时记录近、远期并发症, 包括生长过程中脊柱冠状面(失代偿定义为术后侧凸进展>20°)、矢状面(后凸进展定义为上、下内固定间后凸加重>40°)的再进展情况, 以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螺钉切割、螺钉误置)。结果每例患儿均切除2个HV, 8例(61.5%)半椎体位于脊柱两侧, 5例(38.5%)位于脊柱同侧。术后随访时间为(6... 相似文献
9.
前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中期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前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完全分节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2~6年随访结果.方法 2000年8月至2006年10月,收治完全分节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20例,男女各10例;年龄5~16岁.平均11.7岁.半椎体分布:T5 1例.T6 3例,T7 1例,T8 4例,T10 3例,T11 2例,T12 2例,L1 1例,L2 1例.L3 2例.均行前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及后路矫形固定融合术.内同定器械包括:CDH 4例,TSRH 9例,儿章TSRH 2例,Isola 2例,儿章Isola 2例,MossMiami 1例.所有病例术前、术后和随访时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及顶椎偏移.复习病历以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24~72个月,平均40.5个月.手术时间140~520min,平均315 min.术中出血量180~1600ml,平均798 ml.固定融合节段为2~9节,平均4.7节.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61.7°矫正至18.3°,矫正率为70.3%;后凸由术前平均48.2°矫正至16.6°;顶椎偏移由术前3.7 cm矫正至1.9 cm.并发症包括:术中加压时椎弓根切割1例,代偿弯加重1例,曲轴失衡2例.结论 前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在冠状面和矢状面均可获得良好的矫形,中期随访疗效可靠;但对于骨龄小的患者,若阻滞范围不够,仍可发生曲轴失衡.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半椎体所致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5月~2005年11月,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及矫形固定融合术治疗14例完全分节半椎体所致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年龄2.5~14.4岁,平均7.4岁,半椎体均为侧后方半椎体,其中胸椎7例,腰椎7例。[结果]手术时间2~7 h,平均4.7h,术中出血量150~2 500 m l,平均560 m。l固定节段2~8个椎体,平均3.5。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5.6个月。术后站立位脊柱正侧位X线片示冠状面Cobb's角由术前46.2°矫正到17.3°,平均矫正率62.6%,矢状面Cobb's角由术前48.3°矫正至术后16.2°,平均矫正率68.7%。终末随访时冠状面Cobb's角平均21.7°,丢失4.4°,矢状面Cobb's角平均18.7°,丢失2.5°。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伤口愈合不良2例,术中术后椎弓根螺钉切割椎体2例。[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可直接去除致畸因素,在冠状面及矢状面均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与前后路手术相比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创伤,适用于从胸段到腰段的半椎体畸形。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3种外科手术方法治疗成人退行性腰椎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ADL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9年7月至2009年7月我院收治的117例ADLS病例根据其临床症状和腰椎畸形程度及特点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中单纯椎管减压术48例,椎管减压+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体间融合器矫形术62例,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器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7例。术后及随访期间观察ADLS患者症状及体征的改善、腰椎畸形矫正和椎间植骨融合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6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9个月,平均13个月。下肢神经根放射痛缓解率91%,下腰痛缓解率72%。单纯减压术术后下肢麻痛缓解,6例术后12~18个月腰椎畸形开始加重。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体间融合器组和XLIF组能够矫正腰椎的侧凸畸形并重建腰椎的生理前凸,5例术后2年复查发现融合器压塌上位椎体终板。结论单纯神经减压手术可缓解ADLS下肢的根性症状,但对腰椎畸形无矫形作用,术后部分病例腰椎畸形加重。后路椎弓钉内固定+椎体间融合器组和XLIF组具有矫形和重建生理前凸的作用,是治疗ADLS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节段固定术治疗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术治疗了12例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为7~17岁,平均11.3岁。观察并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脊柱X线片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侧凸的顶椎偏移。结果随访10~3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冠状面平均矫正64.1%,随访中无明显丢失。后凸由术前平均32。矫正至平均19°,随访中无明显丢失,顶椎偏移由术前平均4.5cm矫正至平均1.2cm。无脊髓损伤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术是治疗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对比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上的疗效。方法 2003年5月~2009年1月,行单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50例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或爆裂性骨折但无神经症状不需行椎管减压的患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n=25):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和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等资料。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手术时间、术后Coob角矫正率及椎弓根钉置入准确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间隙入路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上明显少于传统入路组;肌间隙入路组在VAS评分、血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升高程度上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在治疗不需减压的胸腰椎骨折上,具有创伤小、对椎旁肌的损伤少及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对比关键椎置钉与连续置钉矫正LenkeⅠ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施行关键椎手术矫正的AIS病例54例(A组)与既往连续置钉病例54例作对比研究(B组),收集术前、术中及术后各项侧凸相关指标。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2组各项数据。结果 A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腰椎矫正各指标与B组各指标均类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融合节段数、置钉数、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总输血量及住院天数均要小于B组。结论对于LenkeⅠ型AIS患者,关键椎置钉技术与连续置钉技术具有相似矫形效果,但关键椎置钉技术大幅度减少了患者的手术风险,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及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关键椎置钉技术矫正LenkeⅠ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疗效。方法 回顾2011年12月~2013年12月行关键椎手术矫正的54例AIS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各项侧凸相关指标,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各项数据。结果 术后相关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相关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LenkeⅠ型患者,关键椎置钉技术具有良好的矫形效果,且随访矫正效果丢失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