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DIC的抢救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期间合并DIC护理方法。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1月我科收治的16例APL患者进行密切观察,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实施相关护理后,16例患者中眼底出血致双眼失明1例,单眼失明1例,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密切观察及早发现APL治疗期间DIC的发生,及时提供临床资料非常重要;采取正确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王莉  朱珠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9):7199-7200
目的:总结产科DIC急救护理体会,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对6例产科DIC患者的抢救、护理经过进行回顾及分析。结果:6例DIC患者中,除1例死亡外,其余5例均康复出院。结论:早发现、早诊断,争取抢救时间,配合有效的治疗及抢救护理措施,是挽救产妇生命的关键,可显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简称DIC)是多种重症疾病均可发生的一个共同的中间病理过程.多为原发病的症状、体征所掩盖.病理变化较为复杂及多样变.临床表现可因不同的疾病、原因及个体差异而千变万化,  相似文献   

6.
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合并DIC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目的 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体会,探索造血干细胞移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方法.方法 针对此病例的疾病特点,改革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锁骨下双腔静脉插管的静脉输注途径,使用留置针穿刺外周静脉.通过对出凝血指标的监测与评估,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结果 通过对患者出凝血指标异常的严密监测,出血部位得到控制.同时,给予全环境保护隔离,患者成功走出层流室.结论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该例患者原发病合并DIC,随时有生命危险,因此护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制订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给予准确的实施,才能保证患者移植成功.  相似文献   

8.
回顾性分析了5例本院发生的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 IC)的临床资料。抢救产科D IC的关键为及时去除病因,产前D IC应积极解决分娩问题,产后大出血不止者应果断进行次全子宫切除或全子宫切除。  相似文献   

9.
10.
雷淑兰 《临床医学》2000,20(6):F003-F003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的毛细血管、小静脉、小动脉内广泛的微血栓形成。由于凝血因子大量被消耗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产物的抗凝作用,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继而形成循环功能障碍及组织坏死。 妊娠和分娩期血液呈高凝状态,这是机体的自然保护功能。当患者并发羊水栓塞、胎盘早剥、死胎滞留、重度妊娠中毒症、严重感染、休克等,均可能发生DIC。此时往往发病急骤,临床表现为大量出血、血不凝,可因流血过多、休克和受累脏器功能衰竭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继发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抢救及护理。方法对19例继发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婴的临床资料、抢救及护理的情况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通过积极的抢救及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19例中治愈12例,好转5例,未愈2例,抢救成功率89.47%。结论分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各种病因,去除原发病是治疗该病的关键,积极抗休克、保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是抢救的重要措施。改善缺氧,适当适时应用抗凝药物和补充凝血因子有助于止血功能的恢复。细心及时地观察病情变化,精心的护理,为抢救成功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3型患者合并DIC的护理体会。方法:对156例ANLL-M3合并DIC患者实施一系列心理护理及临床护理措施,观察其效果。结果:151例平稳渡过DIC期,完全缓解出院,5例死亡。结论:加强早期临床观察,做好心理护理,加强抗凝监测,预防感染,能够降低DIC致死率,提高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急性白血病(A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AL合并DIC患者41例的临床资料,包括原发病、临床症状、DIC发病时期、感染、白细胞计数及疗效。结果:AL合并DIC有90%发生在初发期,11例发生颅内出血,其中10例死亡。结论:防治AL致DIC的重点在于初发期。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探索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promyelocyticleukemia,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法,以便指导临床治疗。对APL合并DIC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初治APlL患者25例,给予全反式维甲酸20mg,每日2次口服;三氧化二砷1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诱导分化治疗。待早幼粒细胞脱颗粒后加用化疗。在患者治疗同时给予血小板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适当应用氨甲苯酸、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DIC。根据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调整用药。应用多因素分析初诊时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年龄等因素与出血严重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5例APL患者中(低危组5例,中危组13例,高危组7例)合并DIC22例,DIC发生率为88%。22例合并DIC患者中经系统治疗后,DIC得到纠正2l例(95.5%),死亡1例(4.5%)。第1疗程获得完全缓解(CR)23例(92%),平均CR时间为31.8±7.2d。诱导至完全缓解期平均输注血小板7.68±5.88u,红细胞8.90±5.69U;发生DIC患者中平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21.92±19.32U,血小板数恢复时间29.3±9.3d,PT恢复时间12.7±9.5d,APTT恢复时间为11.6±8.6d,FDP恢复时间16.0±9.3d,纤维蛋白原恢复时间12.3±8.3d。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时白细胞数〉10×10^9/L及APlH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初治APL易发生DIC,因此早期积极输注血制品,积极应用抗凝血及抗纤溶的药物及肝素,尽快使凝血功能恢复正常水平,达到早期纠正DIC,可明显降低早期APL因DIC造成的死亡,高白细胞血症及AFTT 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梗阻是造成先天性小儿肾积水最常见的原因,约占90%。常见的治疗方法是离断式肾盂输尿管成型术。我院1998年12月-2004年11月行介入治疗,经皮肾穿刺输尿管球囊成型扩张术治疗因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所致肾积水患儿32例,取得良好疗效,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ICU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临床诊疗对策。方法:对我院急诊ICU收治的39例DIC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诊ICU患者发生DIC原发病多样、危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并发率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DIC确诊常为中晚期;病死率高。结论:重视原发病,密切观察早期DIC诊断指标常规检测,早发现、早治疗,有效终止病因是的键所在。同时危重病患者综合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初次接受治疗的4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组(A组)20例,常规治疗组20例,比较两组的DIC发生率和完全缓解率。结果:低分子肝素治疗组DIC的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低(P<0.05),而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低分子肝素可以有效减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DIC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血浆凝血因子V、Ⅶ、Ⅷ、Ⅸ、X活性(FV:c,FⅦ:c,FⅧ:c,FⅨ:c和FX:c)的变化。方法 采用COAG—MATE—XM型血凝自动分析仪测定36例AL患者(ANLL28例,ALL8例)五种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并与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①AL患者FV:c,FⅦ:c,Ⅷ:c和FX:c大多降低,ANLL较ALL更显著;②组间比较:高危组FⅧ:c、FX:c降低;出血组FV:c、FⅦ:c、FⅧ:c和FX:c降低;缓解组FV:c、FⅦ:c、FⅧ:c和FX:c升高,前三项已恢复正常水平。结论 检测上述凝血因子水平对AL病情和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Babesiosis is increasing in the elderly due to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immunity. Prompt diagnosis with blood smear and PCR prevent 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s, like DIC and HLH. Studies focusing on pathophysiology and risk factors are nee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