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与分析依达拉奉对高血压脑出血脑氧代谢及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以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依达拉奉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依达拉奉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记录患者脑氧代谢的各项指标以及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并对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脑氧代谢的各项指标以及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均有明显改善,但依达拉奉组患者的脑氧代谢指标SjvO2、CjvO2、PbtO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而Da-jvO2与CEO2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依达拉奉组患者的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Vmean与Qmean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而R、DR以及CP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够有效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脑氧代谢以及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控制血压时减少老年高血压患者脑血管并发症的意义。方法:采用脑血流动力学分析仪检测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老年高血压者治疗前后26例)。结果:老年高血压者治疗前后其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差异有显著位。结论:控制血压能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系统TIA脑血液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机制。方法:对30例劲动脉系统TIA进行三维经颅多普勒超声(3D-TCD)、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CVDI)及血液流变学检查分析。结果:绝大我数患者存在严重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狭窄、脑内循环障碍;病灶侧平均脑血流量下降,血管自身调节功能减退;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高。结论:脑血液动力学障碍是TIA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 目的] 研究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脑循环动力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 利用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分析仪,将70 例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分为伴高血压组和非伴高血压组,检测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指标,与老年正常组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进行对比.[ 结果] 伴高血压组和非伴高血压组与老年正常组相比,最小血流速度、外周阻力、动态阻力无显著性差异;平均血流量有显著的差异,颈动脉平均、最大、最小血流速度、脉搏波速、特性阻抗、外周阻力、临界压力均有非常显著差异.[ 结论]微循环障碍和脑血管调节功能的减退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早期脑血管主要病变,最小血流速度、外周阻力、动态阻力这3 项参数是对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早期脑血管病变评价的科学依据.高血压是糖尿病患者导致脑卒中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系统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改变对脑血管病、脑外伤、脑供血不足及脑肿瘤的临床意义,以及监测对高血压降压过程中降压过度对脑供血的影响。方法:应用无创伤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分析仪(CBA)检测 1000例相关患者的脑血管之入口颈动脉的血流速、流量及压力等结合临床分析。结果:脑梗塞、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颅脑损伤及脑血管痉挛(CVS)等具有量化性指标的诊断价值,对病情恢复及预后估计都具有重要意义。结论:CBA可以弥补CT、MRI、DSA和TCD之不足,在反映脑血管质地、调节功能、脑内微循环等方面优于TCD;还可作为对高血压患者防止降压过度致脑供血不足的监测。  相似文献   

6.
早期脑梗死的CT图像变化与相关血液动力学改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脑梗死的CT图像的变化与相关血液动力学指标(CVDI)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8年经CT确诊的早期缺血性脑梗死患者38例的CT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并将其与30例健康者的脑血流量、脑血管阻力等血液动力学参数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脑梗死患者中28例表现出阳性征象,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8例,局部脑组织肿胀19例,岛带征14例,脑实质略低密度14例。脑梗死组的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最大与最小血流速度相对于健康组明显降低(P〈0.05),而脉搏波波速、特性阻抗以及临界压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CT扫描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有重要作用,早期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各项检测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1994年8月至1995年3月我们应用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分析仪(MDCV-300)对102例轻、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脑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定量检测,结果显示各型颅脑损伤后均发生脑血液动力学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现将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脑动脉硬化病人脑血管血液动力的诊断价值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动脉硬化病人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方法 应用脑循环动力学(Cerebral Vascular Hymodynamic Analyzer,CVA)检查66例脑动脉硬化病人并与68例正常人比较。结果 两组之间多项参数有显著显著性差异。70岁以上组与正常组比较仅最小流速(Vmin)和最小流量(Qmin)有非常显著意义,其余各参数无明显差异。本组患者55例各参数有1项或多项参数异常占83  相似文献   

9.
50例糖尿病者颈动脉系统血液动力学检查结果发现,56%糖尿病者有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一项或多项异常。特别是糖尿病非高血压组和高血压组两者分别与正常值相比有3项主要反映脑小血管变参数的显著差异相同。  相似文献   

10.
脑血管病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主要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都表明,许多脑血管疾病(如脑梗塞等)在发病前期,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已经有显著性改变,为了探索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测定对高血压病中风预报,本文将146例高血压患者和200例体检正常人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测定(CBA)结果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干预的影响。方法:对22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作频率在3次/d以上、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 min、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严重的病例、或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血脂症是TIA短期内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或降纤治疗的患者发展至脑梗死的比例明显减少。结论:TIA反复发作、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以及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容易发生脑梗死。对TIA患者积极抗血栓治疗能明显降低脑梗死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彩色速度成像及定量技术在脑梗死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彩色速度成像及定量技术 (CVI- Q )评价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价值。 方法 :采用 CVI- Q技术检查 6 0例正常人和 40例脑梗死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 ,观察颈总动脉走行、内膜厚度、有无粥样硬化斑片 ,测量血管内径(d) ,峰值血流速度 (Vmax) ,阻抗系数 (RI)和血流量 (Q)。结果 :脑梗死组中 75 %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内膜增厚 ,45 %的患者有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片 ,且 71%的斑片位于膨大及分叉处。脑梗死患者各项测值与正常组对照结果显示 :(1)颈总动脉 d较正常人明显增宽 (P<0 .0 5及 P<0 .0 1) ;(2 )颈总动脉 Vmax较正常人明显降低 (P<0 .0 5 ) ;(3)颈总动脉 RI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 .0 5及 P<0 .0 1) ;(4 )颈总动脉 Q较正常人明显降低 (P<0 .0 1)。结论 :CVI- Q技术可用于检测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为临床脑梗死缺血程度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提供有价值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颈内动脉血管成像(MSCTA)及脑灌注成像(MSCTPI)对早期缺血性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经临床证实的早期脑梗死患者行MSCTPI及MSCTA检查.通过灌注分析软件生成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三种参数的函数图像.MSCTA的扫描数据运用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重建颈内动脉.结果:24例患者中,1例MSCTPI检查表现为过度灌注,5例表现为延迟灌注,16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灌注不足,2例灌注正常.MSCTA发现24例患者48支颈内动脉中,40支有动脉管壁钙化斑块,37支颈内动脉可见到软斑块.其中32支颈内动脉呈不同程度的狭窄,5支颈内动脉闭塞,11支血管无狭窄.22例在常规CT及MRI图像上为中及大体积梗死(>5 cm3)的患者,MSCTPI发现与梗死灶相对应的异常灌注区,且均比常规CT及MRI图像上病灶体积大,MSCTA显示颈内动脉呈中重度狭窄或闭塞.2例未发现明显灌注异常的患者,为小体积梗死灶(<5 cm3),MSCTA显示颈内动脉正常.结论:MSCTPI联合MSCTA可诊断早期缺血性脑梗死,并评价其血液灌注情况,同时还可客观评价缺血区颈内动脉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多项血清炎性因子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1年7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的65名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将两组人员的血清IL-6、IL-8、TNF-α、CRP、IFN-γ水平及颈动脉血流速度、血流量及外周阻力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血清IL-6、IL-8、TNF-α、CRP、IFN-γ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流速度、血流量均小于对照组,外周阻力大于对照组,且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变化幅度大于中、小面积的患者,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多项血清炎性因子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与其梗死面积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诊断及了解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评价急性重症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状态.方法选择10例首次发病的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于发病4d内行灌注加权成像(PWI)、扩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动脉造影(MRA)及MRI检查,同时行NIHSS评分及Glasgow昏迷评分,出院时再行NIHSS评分.分析功能磁共振检查结果.结果重症脑梗死缺血区内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均显著低于对侧脑组织,分别降低64.1%和49.7%,两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5).健侧脑组织也处于相对缺血状态,与同侧小脑组织比较,平均rCBF减少41.4%,rCBV减少33.0%.患侧平均通过时间图(rMTT)与对侧比较平均延迟3.1s,最严重者rMTT=0,而比较两侧对比达峰时间图(TTP)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功能磁共振可为测量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提供一种量化的方法,尤其对于重症脑缺血患者,它可以快速、准确、无创地评价其脑血流动力学状态,是临床治疗和评价预后的较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及血流动力学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8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的脑血流及血液流变学水平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治疗后2周及4周观察组脑血流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血流动力学指标也低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丹参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及血液流变学水平的影响明显,可改善脑部血流情况及降低血液黏稠度。  相似文献   

17.
董险峰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7):1120-1121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CT诊断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09年12月期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6例(病例组)以及同期健康人群(对照组)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分析法。将病例组和对照组的CTP参数(脑血流量、脑血容量以及平均通过时间)进行比较,探讨CT诊断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对照组的CTP参数:脑血容量、脑血流量以及平均通过时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脑血容量、脑血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例组的平均通过时间多于对照组。结论:CT灌注成像能够准确检测脑组织CBF●为临床上监测脑血管疾病发生后脑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良好检查手段,其临床应用前景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李晓玲 《疑难病杂志》2007,6(8):460-462
目的探讨血小板形态在脑梗死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IC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急性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稳定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结果脑梗死急性期PLT明显低于TIA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P<0.01),TIA组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脑梗死急性期MPV和PDW明显高于TIA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TIA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急性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PLT低于急性稳定型缺血性脑卒中(P<0.01),MPV和PDW高于急性稳定型缺血性脑卒中(P<0.01)。结论血小板的形态在脑梗死之前就发生变化,动态观察血小板3项参数对脑梗死的预防、诊断及判断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