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七方十剂理论在宋代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方、十剂是方剂学中两种重要的方剂分类方法。通过研究发现,七方现知最早见于南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它在宋代医学教育中广为运用;十剂源于唐代陈藏器的药之大体十种,在北宋《圣济经》中,其概念由药之种扩大为剂。七方十剂对后世方剂功效分类有很大的影响。文章重点论述了七方十剂在宋代的发展,并试分析原因。  相似文献   

2.
赵允南  张蕾 《河南中医》2004,24(1):22-23
许叔微 (公元 1 0 80 - 1 1 5 4年 ) ,字知可 ,宋代著名医家 ,真州白沙人。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等。除医案专著《伤寒九十论》外 ,生平医案还散见于《普济本事方》及后世类编整理的《名医类案》与《续名医类案》中。《伤寒九十论》载案 90则 ,其中经方医案6 1则 ,涉及经方 36首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案专著 ,在医案的发展史以及仲景学术的临床应用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开创意义。《普济本事方》是许氏晚年所著的方书 ,载许氏医案5 4则 ,其中经方医案 2 5则 ,所录经方医案 ,考其义理与《伤寒九…  相似文献   

3.
五行学说是否对临床实践有实际指导意义?从历史来看,过去许多医家都常用这个学说作为临证之指南。以清代著名临床实践家叶天士为例,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明文运用五行学说来指导医疗活动的医案,就有百余例之多。叶天士在议病机、论治法、论药选方、联系岁气及对病人体质的认识等方面,都往往用了五行理论作为指导。《临证指南医案》是临证的记录,叶天士用五行学说来指导临床的这些医案到底效果如何,这是无法确切统计的。但  相似文献   

4.
本次“王琦讲堂”,大家基于脱敏消风汤治疗荨麻疹的医案,在王琦教授的启发下,讨论了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分析了王琦教授治疗该病的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主病主方的诊疗思路以及特色用药,探讨了荨麻疹治疗期间不忌口的原因以及临床治愈后防止复发的方法。同时王琦教授以治疗荨麻疹的医案为例启发学生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医医案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医古籍中积累了大量的医案专著,很多医论医话著作中也有许多相关个案的记载,由此保留了古代医家弥足珍贵的临证诊疗经验。对中医古籍的整理和开发研究,不能忽视医案这一领地。古代医家诊疗经验的整理、  相似文献   

6.
<正>《小儿药证直诀》是宋代医家钱乙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学专著,其书名由宋代阎孝忠整理编辑而成,阎氏整理钱乙的相关医论、医方、医案等而成。书中重视人体脾胃,推进了脏腑辨证的发展,并且化裁古方,创立新方。本文针对《小儿药证直诀》中的钱氏的相关方药进行描述性统计,  相似文献   

7.
《光明中医》2021,36(8)
温病重舌,杂病重脉,察舌诊病对于温病诊疗的各个环节都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温热论》及参考历代医家的观点和舌诊专著,阐述察舌在温病辨治中的突出作用及重要性。旨在根据舌象性质,对疾病的病性、病位、预后转归等问题作一一阐述,并探讨了《温热论》舌诊理论对临床运用的指导,最后以叶天士医案选析,来说明《温热论》舌诊理论的具体运用。通过以上论述,以阐明《温热论》舌诊理论对临床理、法、方、药等各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医经典文献中的医案意指医者在诊察患者过程中经由临床辨证思维与诊疗时作追踪的具体记录。历代文献中均有代表性的医案著作,不同时期的医案著作有其不同编纂方式与书写体例,在中国医学史上也各有其代表性意义。本文挖掘探源中医医案的因子传承与源流辨证,即《史记》是最早的中医医案记录,《普济本事方》则以医案作为临证经验的论述佐证,《伤寒九十论》是中医学首部记述性医案的著述,《小儿药证直诀》是最早的儿科系统性病案汇编,《洗冤集录》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书,《名医类案》搜罗诸子百家医案而成为最早的中医病案著作,《临证指南医案》是温病学重要的医案著述,《古今医案按》开创了全面评述古今医案的先河,《经方实验录》则是近代最具代表性的《伤寒论》经方医案。  相似文献   

9.
通过医案教学不仅实习了临床理论知识与诊疗实际的紧密结合,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中医辨证思维和独立诊治疾病的能力,开拓了学生的中医学术视野,激励起学生自主学习中医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共载有耳聋医案30例,叶氏对耳聋辨证治疗继承创新,知常达变,立论、制法、用方、选药多有创见。因叶天士医案言简意赅,散见各篇,难以窥其经验全貌。对《临证指南医案》中的耳聋医案分析医论、归纳证型、总结治法方药,并结合叶天士著作的相关论述,以探索叶天士辨治耳聋的临证经验,为临床辨治耳聋及研究叶天士学说提供更多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1.
黄煌 《江苏中医药》2005,26(5):43-46
叶天士(1666~1745),名桂,号香岩,清代苏州名医,世操医业。叶氏幼承庭训,初习儿科,后学业日进,便及于内科。他辨证精细、制方遣药灵动活泼,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叶派”之称。生平忙于诊务,传世之作仅《外感温热论》及后人整理的《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等。  相似文献   

12.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中汇集了有关诊治咳嗽的医案142例,其中外感咳嗽医案共49例,其对外感咳嗽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及遣方用药的论述,多有创见及独到经验。分析《临证指南医案·咳嗽》中外感咳嗽医案的辨证遣方用药特色,总结叶氏治疗外感咳嗽经验,有利于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中医医案,又称诊籍、脉案、方案、病案,是中医诊疗疾病的记录,即医生通过对某人某病辨证论治过程的分析与记述,所形成的一种特殊文体。医案不仅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具体反映形式,而且是我国历代医家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中医学非常宝贵的资料。认真研读历代医案,对于学习中医理论、提高临床疗效,均有较大裨益。 中医医案起源很早,其萌芽约可追溯到周代,后经历代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其沿革,约起始于秦汉,发展于宋元,成熟于  相似文献   

14.
武辉 《国医论坛》2003,18(1):46-46
《尚友堂医案》二卷 ,清代方略撰。全书分上下两卷及附案 ,约有 1 5 7个证治医案 ,内容包括内、外、妇、儿各科。方氏在各医案中审证详细 ,辨证透彻 ,立论有据 ,处方有法 ,用药精练 ,治疗独到 ,为医案学习之典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在方氏记载的五官科医案中 ,体现了方氏治疗五官科疾病的思想 ,这些思想至今都体现在临床治疗中 ,值得同道借鉴吸收。1 局部整体结合辨如他在“论痰厥害目”一篇中记载 :“陈振声之弟 ,双目失明 ,诸医罔效 ,求治于余”,他认为失明的原因有三 :火毒攻目 ;风寒外蔽 ;痰厥上涌。先进行整体辨证 ,若为火毒攻目病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临证指南医案》中涉及汗证的医案进行分析,从汗证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治疗思路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叶天士的汗证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6.
胡雪原  李鸿涛  赵阳  张晓丽  李兵 《新中医》2021,53(18):19-24
目的: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痉厥医案的整理和分析,归纳叶天士治疗痉厥的经验,为现代医学临证诊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选取《临证指南医案·卷七》中的68 则痉厥医案,对治疗痉厥使用药物的药性、药味、功效及归经进行统计分析,运用中医学理论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68 则医案,涉及证候19 种,中药118 味,其中高频药物(使用频次≥6 次) 共27 味;使用频次≥4 次的药物功效类别共12 类,使用频次由多到少排序: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常用药物的药性以寒、温、平为主,其中寒性药物最多。药味主要为甘味、苦味、辛味,以甘味药最多。归经包括心经、肾经、肺经、肝经、脾经等,使用频次由多到少排序:心经>肾经>肺经>肝经、脾经。关联分析得到14 组药对,并将使用频次≥6 次的26 味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得到5 类有意义的药组。结论:叶天士治疗痉厥的治法主要有清热养阴法、祛风通络法、清润滋补法、通闭开窍法、滋阴潜阳法等。根据不同病机随证变法,其所用的经典药物和辨证选方的思想为现代临床医生遣方用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主位研究策略分析《醉花窗医案》典型个案,阐释了晚清时期文化与心理或行为的建构.用实际医案陈述了患者及其家属心理或行为的文化负载内涵,即社会生态、宗教、政治等文化心理对其诊疗依从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1](下称<直诀>)全书3卷,载小儿诊候、方论、医案、诸方.其详实的记载对儿科疾病的诊断从不同视角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带给宋代儿科以全新的感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愧为儿科诊断学的专著.现据<直诀>所载,拾要探析.  相似文献   

19.
"论体"一词,首见于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书中尚有"调体"、"参体"、"治体"等诸称,每每于"却病"治病之互谓.纵览全书,其论体思想见解精辟,深合经意,用方独到,遣药精切.现就病案为据,作一探讨,愚谬之处,尚希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20.
从宋代的针灸试卷看宋代针灸教育黄幼民(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北京100015)主题词针灸学/教育宋代的医学教育体系已渐臻完善,形成了一整套考核、选拔、分配制度和措施。据《宋史.艺文志》记载,来神宗时(公元1068~1107),医学教育分为三大科,即"方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