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材料与制作方法1.1两块高60cm、宽100cm的铅百叶裙(自制)。其中一个制成带有底座并且能竖立于地面上,(如图1,表示为裙①)。一根直径约1cm、长约100cm的不锈钢棍,另一百业裙与不锈钢棍相固定,(如图2,表示为裙②)。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经济、准确培养分离结核分支杆菌的方法. [方法]用双向培养基培养不同稀释度标准结核分支杆菌H37Rv,记录出现阳性结果的时间,并与改良罗氏培养基配对比较;将200份肺结核患者痰液标本直接涂片镜检,按涂阳和涂阴标本配对接种在双向培养基和改良罗氏培养基,比较两种培养基的阳性率. [结果]标准结核分支杆菌H37Rv在双向培养基上平均(10.3±5.2)d出现阳性结果,而改良罗氏培养基平均(26.0±11.5)d出现阳性结果,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双向培养基和改良罗氏培养基上结核分支杆菌总阳性率分别为37.5%、36.0%.涂阳标本在双向培养基和改良罗氏培养基上阳性率分别为97.14%、95.71%,涂阴标本在两种培养基上阳性率分别为5.38%、3.84%,组组各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向培养基能快速分离培养出结核分支杆菌,结果可靠,操作简单,价格低廉,适合广大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固液双相培养基应用于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集400份清晨痰液标本,分别采用改良罗氏培养法、Bactec 960培养法、固液双相培养法对痰标本进行培养检测,对比痰标本阳性率和痰标本阳性报告时间。结果:改良罗氏培养法、Bactec 960培养法、固液双相培养法对400份痰标本的检测阳性率依次为21.25%、34%、31.75%,Bactec 960培养法、固液双相培养法检测阳性率高于改良罗氏培养法(P0.05),但Bactec 960培养法、固液双相培养法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罗氏培养法、Bactec 960培养法、固液双相培养法培养检测下痰标本阳性报告平均耗时依次为(23.72±2.83)d、(17.65±2.55)d、(12.73±2.81)d,改良罗氏培养法、Bactec 960培养法平均耗时均大于固液双相培养法(P0.05)。结论:固液双相培养基培养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率高,且耗时短,可作为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检测的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本院 1 995~ 1 997年 2 0 9例痰涂片阳性的住院患者同时进行痰培养 ,分析新发涂阳培阳率和复发涂阳培阳率 ,则新发涂阳培阳率明显高于复发涂阳培阳率。涂阳肺结核痰培养的阳性率与痰的质量、接种质量有关 ,同时复发涂阳患者痰培养的阳性率影响因素较多 ,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来源2 0 9例涂阳肺结核的痰标本 ,均为 1 995~ 1 997年本院住院患者。1 .2 操作方法全部痰标本经涂片检查到抗酸菌时 ,痰标本再通过 2 %NaOH倍量前处理 30min后 ,接种酸性改良罗氏培养基 ,同时接种二管 ,8周报告结果。1 .3 结果判断结果…  相似文献   

5.
笔者对收集的468份痰液标本,均采用4%H_2SO_4和2%NaOH溶液作培养前处理,分别接种于改良罗氏培养基和酸性改良罗氏培养基,进行培养观察,旨在筛选一种较为理想的前处理方法,以提高培养阳性率。对临床上提供依  相似文献   

6.
分枝杆菌快速变色液体培养基临床应用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锦  徐萍  王强  王健 《现代预防医学》2003,30(5):638-639
目的 :评价快速变色液体培养基对分枝杆菌的检测与肺结核病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方法 :对 14 5例疑似肺结核痰标本在痰厚涂片萋尼氏染色法抗酸染色镜检后分别接种于变色液体培养基和 L - J培养基 37℃培养并观察结果。变色液体培养基接种后于两周前和两周后分别每天观察一次和隔天观察一次 ,若培养基变为紫红色 ,或底层有紫红色颗粒沉淀时 ,作抗酸染色镜检 ,证实有分枝杆菌则为分枝杆菌培养阳性。改良 L - J培养基接种后按操作常规观察结果 ,八周未见细菌生长则为分枝杆菌培养阴性。结果 :变色液体培养基培养阳性率 4 4 .8% ,略高于 L - J培养基 35 .9% (P>0 .1) ;痰标本接种 15 d时 ,变色液体培养基培养阳性率 98% (6 4 /6 5 ) ,L - J培养基 19% (10 /5 2 ) ;分枝杆菌平均生长天数前者 10 d,后者 2 5 d。上述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0 5 )。污染率变色液体培养基为 6 .9% ,L - J培养基 4 % ,差异无显著性 (0 .2 5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部分从业人员乙型肝炎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广州市从业人员乙型肝炎 (乙肝 )感染情况及免疫水平 ,探讨从业人员乙肝预防的对策与措施。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对 130 77名从业人员进行乙肝标志物(HBsAg、抗 HBs、HBeAg、抗 HBe、抗 HBc)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 130 77人 ,HBV总感染率为 6 9 6 6 % ,其中HBsAg总阳性率为 6 87% ,抗 HBs总阳性率为 4 1 6 7%。乙肝疫苗接种率为 4 9 5 3% ,已接种乙肝疫苗者HBsAg阳性率为 3 98% ,未接种乙肝疫苗者HBsAg阳性率为9 71%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已接种乙肝疫苗者抗 HBs阳性率为 73 5 8% ,未接种乙肝疫苗者抗 HBs阳性率为 2 1 0 6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广州市受检从业人员的乙肝感染率较高 ;接种乙肝疫苗者HBsAg阳性率较低 ,而抗 HBs阳性率较高。建议从业人员就业前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并对乙肝易感者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8.
长沙市甲型H1N1流感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长沙市人群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状况和免疫水平。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从长沙五个城区选取1 500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液标本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抗体检测。结果调查人群中共有559人甲型H1N1流感抗体呈阳性,阳性率37.27%;经标化后,估计长沙市城区人群抗体阳性率为30.47%。按年龄组分,6~15岁(55.97%)和16~24岁(50.51%)组抗体阳性率较高;按职业分,学生(56.35%)和医务人员(57.14%)抗体阳性率较高。已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人群抗体阳性率(77.08%)明显高于未接种组(27.81%)。长沙市普通人群甲型H1N1流感的感染率27.81%,隐性感染者比例为41.54%。2009年5月-2010年1月流感样病例的抗体阳性率(36.04%)较非流感样病例(26.21%)高;2007-2010年1月接种过季节性流感疫苗人群的抗体阳性率(40.00%)高于未接种组(26.88%)。结论长沙市人群尚未建立应对甲型H1N1流感有效的免疫屏障,仍需加强防控;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是获得保护性抗体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2-1-1免疫程序与传统接种程序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随访检测按2-1-1程序、传统程序接种狂犬病疫苗的两组暴露者血清抗体阳性率、接种不良反应及接种的依从性。结果观察组5 704例,阳性率99.82%,对照组6 131例,阳性率99.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二级、三级暴露者中,观察组阳性率分别为99.95%、99.60%,对照组分别为99.92%、99.95%,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5%,对照组为2.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合格接种率(99.73%)明显高于对照组(83.26%)(P0.05)。结论狂犬病疫苗2-1-1免疫程序的免疫效果较好,接种安全、经济、简便,暴露者依从性好,值得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了解迭部林区小型兽类伯氏疏螺旋体的自然感染情况.方法采集小型兽类样本,在实验室检测.结果 PCR扩增B.b检测,社鼠阳性率20%,黑线姬鼠阳性率18.18%,大林姬鼠阳性率13.79%,长尾仓鼠阳性率6.06%,鼩鼱阳性率8.33%.共接种培养120组,4个组培养分离出伯氏疏螺旋体,阳性率3.33%,其中社鼠接种培养10组,1个组培养出螺旋体,黑线姬鼠接种培养110组,3个组培养出螺旋体,阳性率分别占10%和2.73%.结论当地小型兽类优势种社鼠对莱姆病感染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荆州市部分高校新生麻疹抗体阳性率与含麻疹成分疫苗(Measles-containing Vaccine,MCV)免疫史的相关因素,为提高高校新生麻疹抗体阳性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荆州市部分高校新生既往麻疹患病史、MCV接种史和麻疹抗体阳性率的关系,评价麻疹抗体阳性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检测高校新生2078人,麻疹抗体总阳性率93.70%;患麻疹后与接种MCV后的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P0.05);接种1~3剂MC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5.31%、95.44%、96.00%;接种1剂与2剂MCV的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59,P0.05)、接种1剂与3剂MCV的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44,P0.05),接种2剂与3剂MCV的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P0.05);麻疹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有下降趋势。结论对既往无麻疹患病史、接种MCV2剂及抗体检测阴性的高校新生进行MCV补种,可以提高高校新生的麻疹抗体阳性率。  相似文献   

12.
某高职学院学生初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高职大学生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YDV)效果及年龄、性别、体质量、血型对接种效果的影响。方法高职大学生545名,按照0、1、6个月程序接种YDV。结果学生初种后1个月,抗-HBs阳性率为88.1%。女生抗-HBs阳性率(88.8%)明显高于男生(72.0%,P<0.05)。体质指数(BMI)≤24(男≤25)者抗-HBs阳性率(88.8%)明显高于BMI>24(男>25)者(77.1%,P<0.05)。年龄、血型对接种效果影响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职医学生初种YDV效果较好,性别、BMI对初接种YDV效果有影响,年龄、血型对接种效果未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肠道病毒EV71、CAV6样本荧光定量RT-PCR的Ct值、接种剂量等因素对病毒分离效果的影响。方法采集确诊手足口病例咽拭子、肛拭子标本,应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病毒核酸,选取强阳性、阳性、弱阳性EV71、CAV6标本各30份,按不同剂量梯度(100,200,300,400μL)接种于RD细胞进行病毒培养分离。结果 180份标本的总体分离阳性率为52.2%,其中EV71阳性率60.0%,CAV6阳性率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拭子分离阳性率60.9%,咽拭子分离阳性率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接种剂量的病毒分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道病毒EV71、CAV6标本荧光定量RT-PCR的Ct值、接种剂量、标本类型、分离细胞株对分离阳性率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阜阳市婴儿接种卡介苗(Bacilli Calmette-Guérin Vaccine,BCG)后阳性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卡介菌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of BCG,BCG-PPD)试验方法,随机调查2919名婴儿接种BCG 3个月后的阳性率。结果 BCG-PPD试验总阳性率为90.85%,城区婴儿阳性率(96.33%)高于农村婴儿(90.10%)(χ2=15.930,P0.05)。阜阳市辖区内8个县(区、市)中的界首、阜南、颍州、临泉、颍上阳性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颍东、颍泉、太和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出生当天接种BCG与出生30天后接种的阳性率(91.44%∶89.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44,P0.05);90天内接种BCG的阳性率(91.90%)高于出生90天后接种的阳性率(83.73%)(χ2=26.246,P0.05)。卡痕大小与阳性率呈正相关,接种时间间隔与阳性率呈负相关。结论卡痕可作为BCG接种质量的参考。严把产科预防接种单位BCG接种关口,提高BCG及时接种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接种1剂次和2剂次水痘减毒活疫苗(Var V)后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为制定Var V加强免疫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知情同意、自愿参加为原则,选择3岁以下的常住儿童为受试对象,分析受试者接种1剂次和2剂次(间隔3个月)Var V后的水痘抗体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受试者接种1剂次前后和接种2剂次后的抗体GMT分别为1∶5.75、1∶30.05和1∶49.67,接种1剂次前后、接种2剂次后与接种1剂次后的抗体G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接种1剂次前后和接种2剂次后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2.85%、99.35%和100.00%,接种1剂次前后的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接种2剂次后与接种1剂次后的抗体阳性率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1剂次后和接种2剂次后的抗体阳转率分别为68.28%和8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试者接种1剂次和接种2剂次水痘疫苗后14 d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24%和1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种1剂次和2剂次Var V后均可获得良好的免疫原性,且疫苗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国产基因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方法 (1)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42名(A组),接种基因乙肝疫苗5—5—5ug三针,观察阻断母婴传播保护率及抗-HBs阳性率和GMT水平。(2)HBV感染标志阴性母亲所生新生儿107名(B组),接种5—5—5ug三针基因乙肝疫苗,观察抗-HBs阳性率和GMT水平。(3)出生时全程接种血源乙肝疫苗后已4年的儿童(C组),用5ug基因乙肝疫苗进行加强免疫,观察抗-HBs水平。结果 A组阻断母婴传播保护率为83.09%、全程接种后1个月抗-HBs阳性率69.05%,GMT280.59,全程接种后6个月抗-HBs阳性率90.24%,GMT246.65。B组全程接种后1个月抗-HBs阳性率73.8396,GMT269.22、全程接种后6个月抗-HBs阳性率96.2396,GMT287.90。C组加强免疫取得良好的抗-HBs应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育龄妇女孕前接种麻疹疫苗(MV)的时机对8月龄内婴儿麻疹抗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5月在东莞市长安医院和长安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婚前检查的976名育龄妇女为观察对象,根据孕前接种MV时间的不同,分为三组,Ⅰ组(孕前3~6个月接种)、Ⅱ组(孕前7~12个月接种)、Ⅲ组(孕前12个月接种),孕妇于接种前、接种后一个月、分娩时采集血清,分娩时采集脐带血,测定麻疹IgG抗体水平,分析三组孕妇接种前、接种后一月麻疹IgG抗体水平、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及麻疹保护性抗体阳性率的变化和组间差异及母婴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滴度的相关性。结果项目成功收集符合条件并成功分娩的630例孕妇的相关资料,Ⅰ组、Ⅱ组和Ⅲ组各210例。三组间孕妇接种前、接种后一月的麻疹IgG抗体水平、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及麻疹保护性抗体阳性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接种后一月的麻疹IgG抗体水平、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及麻疹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均较接种前显著升高(P0.05)。分娩时三组母亲及所产新生儿麻疹IgG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发现,Ⅰ、Ⅱ组母亲及所产新生儿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及麻疹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显著高于Ⅲ组(P0.017)。新生儿抗体水平随母亲抗体水平升高而升高,两者之间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0.999,P=0.020)。结论孕前3~12个月内育龄妇女接种MV,能明显提高婴儿麻疹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中国校医》2004,18(5):470-470
(1)局部反应 :皮下接种后数小时至 2 4h在接种部位发生局部红肿浸润 ,红肿直径 0 .5~ 2 .5cm称弱反应 ,2 .6~ 5 .0cm称中反应 ,大于 5 .0cm称强反应。不超过 5 .0cm但伴有淋巴管炎或淋巴结炎也属强反应。此种反应一般在 2 4~ 4 8h消退 ,很少持续 3~ 4d者。使用吸附制剂 1~ 2周局部可能发生硬结。接种卡介苗后约 4周左右局部出现直径 0 .5cm左右的浅表溃疡 ,部分可出现腋下淋巴结肿大 ,直径在 1.0cm以下。(2 )全身反应 :接种灭活疫苗后约 6~ 2 4h ,部分对象体温升高 ,一般持续 1~ 2d ,很少超过 3d。接种减毒活疫苗后经一个潜伏期出…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不同人群在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1年后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及其差异,以及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择接种了1年时间的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性别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取血样以"血凝抑制试验"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滴度检测。结果:接种1年后人群的抗体阳性率(保护率)为76.78%,其中10岁~17岁及22岁~55岁两年龄组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分别为61.84%和89.80%;不同性别抗体阳性率(及保护率)分别为男:78.95%、女:75.00%;接种不良反应率为4.17%。结论:接种甲型H1N1流澸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无严重不良反应;接种1年后,疫苗对人群的保护作用无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脊髓灰质炎疫苗2种序贯程序下不同剂次的免疫效果,为新免疫策略和免疫程序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2016—2017年随机抽取天津市适龄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新生儿128人,分A、B、C 3组,A组42人,B组44人,C组42人。A、B 2组接种1剂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和2剂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I-O-O),C组接种3剂IPV(I-I-I)。各组研究对象分别于接种疫苗后不同时间点采血,采用微量中和试验进行抗体检测,并对抗体阳性率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水平(GMT)进行分析。结果接种1剂次IPV后,A组Ⅰ型、Ⅱ型、Ⅲ型脊髓灰质炎抗体阳转率分别为69.05%(29人)、71.43%(30人)、71.43%(30人)(P0.05),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7.62%(41人)、95.24%(40人)、80.95%(34人),3型脊髓灰质炎抗体GM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OPV2或IPV2后,除B组Ⅲ型阳性率为97.73%(43人)外,B组Ⅰ型、Ⅱ型及C组各型阳性率均达到100%,仅Ⅱ型脊髓灰质炎抗体GMT在B、C组间(B组357.42,C组17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I-O-O完成全程接种后,A组各型脊髓灰质炎抗体阳性率均为100%,3型脊髓灰质炎抗体GMT分别为1 075.05、464.67、786.53(P0.05)。结论接种1剂次IPV或接种IPV1+OPV2后各型脊髓灰质炎抗体阳性率未全部达到100%,接种2剂次IPV后各型脊髓灰质炎抗体阳性率均可达到100%;I-O-O序贯程序可以诱导研究对象产生保护性抗体,但在降低脊髓灰质炎的发生可能性方面,I-I-O序贯程序优于I-O-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