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房颤动使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维生素K拮抗剂的应用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预防脑卒中具有良好效果[2],但是,食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经常对血液凝固情况进行监测,并对药物进行必要的调整,临床实际中某些患者应用这些药物存在诸多困难[3].利伐沙班(Rivaroxaban)直接抑制因子Xa,与华法林相比能提供更持久及理想的抗凝效果[4].利伐沙班预防静脉血栓比依诺肝素(enoxaparin)更有效[5].本研究目的在于比较心房颤动病人每日一次口服利伐沙班及华法林预防脑卒中和血栓形成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318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159例。常规组给予华法林治疗,实验组给予利伐沙班片治疗,两组患者连续服药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CK-MB)、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以及心房颤动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时ST段压低程度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经由临床治疗,两组的CK-MB、LDH水平均降低,心房颤动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以及发作时ST段压低程度均降低,且实验组的各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8.18%,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3.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伐沙班在治疗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方面具有显著的抗凝效果,能够有效减少心肌缺血症状,降低出血事件的发生,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的抗凝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4月榆林市星元医院老年病科和普外科的房颤行射频消融术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36~78岁。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和华法林组,各50例。华法林组患者术后2.5 mg/日华法林,利伐沙班组术后利伐沙班10 mg/日进行治疗。三个月后观察疗效。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统计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发生情况和出血情况。结果利伐沙班组治疗后INR高于华法林组[(2.6±0.4)vs.(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有41例患者达标,达标率为82.0%,华法林组有25例患者达标,达标率为50.0%,利伐沙班组达标率高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患者发生外周血栓栓塞1例(2.0%),轻微出血1例(2.0%)。华法林组患者发生血栓栓塞2例(4.0%),分别为外周血栓和脑血栓,轻微出血5例,少量出血4例,严重出血1例。利伐沙班组出血率显著低于华法林组(2%vs.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较华法林可显著提高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抗凝效果,降低患者出血发生率,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肺栓塞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阜外医院住院诊断为肺栓塞并且接受华法林或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患者119例.根据患者口服抗凝药物的不同分为华法林组(60例)和利伐沙班组(59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特征,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肺栓塞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出血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研究利伐沙班与华法林预防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术后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符合标准的226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房颤导管消融治疗。治疗组108例导管消融术后口服利伐沙班15 mg/d或20 mg/d,对照组118例术后给予华法林抗凝,华法林均是3 mg/d起始,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调整华法林剂量。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栓塞发生率、死亡率和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均无栓塞及死亡发生。两组均无大出血及脑出血事件发生,轻度出血事件治疗组与对照组无差异(7.4%vs 8.5%,P0.05)。结论与华法林相比,利伐沙班预防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患者栓塞事件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伴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效果与安全性。 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就诊的非瓣膜性房颤伴肾功能不全患者29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华法林组(n = 148)和利伐沙班组(n = 149);华法林组患者给予华法林治疗,利伐沙班组患者给予利伐沙班进行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生存情况,疗效终点事件发生率及安全性终点事件发生率。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肌酐和肌酐清除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的血肌酐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华法林组的血肌酐高于利伐沙班组;肌酐清除率均低于治疗前,且华法林组的肌酐清除率低于利伐沙班组(均P<0.05);华法林组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20个月,利伐沙班组的中位OS为20个月,利伐沙班组的死亡风险与华法林组无显著差异(HR = 0.940,95%CI:0.714~1.237);华法林组和利伐沙班组在主要终点事件发生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650;95%CI:0.183~2.303;);华法林组和利伐沙班组在主要安全事件发生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922;CI:0.581~1.464)。 结论 非瓣膜性房颤伴肾功能不全患者抗凝治疗中,口服利伐沙班比华法林在延缓肾功能进展方面更为有效,但其在预后生存情况,预防脑卒中、全身性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方面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口服利伐沙班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心内科门诊或病房≥60岁口服利伐沙班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相关资料,根据患者的年龄分为≥80岁高龄组(n=104)和<80岁低龄组(n=56).随访患者出血等并发症临床情况.结果 160...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抗凝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心脏中心收治的利伐沙班抗凝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52例,随访1~33(12.89±10.31)个月,共发生出血21例(13.8%).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出血组21例,未出血组131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出血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利伐沙班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NKI、万方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对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5年5月24日。同时手动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采用Cochranc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共3篇,总样本量为15867例。Meta分析示,与华法林相比,利伐沙班明显降低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OR=0.71,95%CI(0.55,0.91),P=0.007]、颅内出血率[OR=0.63,95%CI(0.45,0.87),P=0.004]、致死性出血事件发生率[OR=0.51,95%CI(0.33,0.79),P=0.003]、主要有效终点事件发生率(卒中、系统栓塞)[OR=0.75,95%CI(0.62,0.90),P=0.002]、次要有效终点事件1发生率(卒中、系统栓塞、血管性死亡)[OR=0.83,95%CI(0.72,0.95),P=0.008]、次要有效终点事件2发生率(卒中、系统栓塞、血管性死亡、心肌梗死)[OR=0.82,95%CI(0.72,0.93),P=0.003];而少量出血事件发生率[OR=1.04,95%CI(0.95,1.13),P=0.43]、上消化道出血率[OR=1.35,95%CI(0.47,3.82),P=0.58]无明显差异。结论 利伐沙班对房颤的抗凝治疗效果优于华法林,且在危险终点事件上更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利伐沙班用于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接受房颤射频导管消融的患者分为利伐沙班组(57例)和华法林组(100例)。利伐沙班组:房颤导管消融术后给予10 mg,2次/d或20 mg,1次/d口服,服用1个月后根据不同临床情况调整剂量,给予10 mg 1次/d或20 mg 1次/d再服用1个月。华法林组:房颤导管消融术后给予华法林3~6 mg/d,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控制INR在2.0~3.0,共服用2个月。所有患者从抗凝开始到抗凝结束选用同一种抗凝药物。结果 基线水平的比较除性别外其他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华法林组和利伐沙班组均未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死亡、脑栓塞、肺栓塞、体循环栓塞)。两组均无大出血事件发生;不明显出血事件利伐沙班组为5%(3/57)、华法林组为11%(11/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口服利伐沙班用于血栓栓塞低、中危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抗凝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华法林非瓣膜性心房纤维颤动(AF)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CHADS2评分法纳入122例评分≥2的AF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和华法林组(对照组)。结果利伐沙班组主要安全性终点事件发生率与华法林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风险比(OR)为3.28,95%置信区间(CI,-9.7,16.2),P=0.78。另外,利伐沙班组的总出血事件数值显著低于华法林组,OR16.39,95%CI(1.4,31.4),P=0.03。结论利伐沙班与华法林相比,在CHADS2≥2的患者中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相似。一般而言CHADS评分≥2的患者如果被新诊断有AF,根据病患可能罹患血栓症的可能性,给予抗凝血药物,可以优先选择利伐沙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低剂量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对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病人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66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病人,随机分成低剂量利伐沙班组(33例)及华法林组(33例)。低剂量利伐沙班组给予10 mg/d利伐沙班;华法林组华法林的起始剂量为1.25~2.50 mg/d,根据监测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目标INR为2.0~3.0。观察治疗1、3、6、9个月后2组Hb、RBC、PLT、凝血酶原时间(PT),并比较2组出血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评价被动就诊率。结果 2组病人时间主效应和治疗方法主效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时间和方法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低剂量利伐沙班组内脏/颅内出血和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均为0,华法林组内脏/颅内出血和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均为3.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皮肤/黏膜出血、血尿、黑便、呕血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的被动就诊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  相似文献   

13.
利沙伐班与华法林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在2011年9月8日发表了一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及栓塞预防的研究(ROCKETAF)。该项研究表明对于房颤患者卒中和全身性栓塞的预防,利伐沙班不劣于华法林,且利伐沙班组更少发生颅内出血和致死性出血,但在严重出血的危险方面两者没有显著的差异(N Engl J Med,2011,365:883-891)。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利伐沙班和华法林对高龄老年急性静脉血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利伐沙班用于治疗高龄老年急性静脉血栓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方法入选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经超声检查确诊为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高龄老年患者82例,年龄(81.5±5.6)岁。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和华法林组,利伐沙班组39例,先低分子肝素联合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1 mg/kg皮下注射,1次/12 h,利伐沙班,10 mg,口服,1次/d,治疗3 d,之后单独口服利伐沙班,10 mg,1次/d;华法林组43例,给予华法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1 mg/kg皮下注射,1次/12 h,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稳定在1.6~2.5时停用低分子肝素,继续口服华法林,并监测INR。随访观察12个月,定期在解放军总医院行血管超声(上肢动、静脉超声和下肢动、静脉超声)、心脏超声、心电图、胸部CT、脑CT、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监测治疗前及治疗1,3,6,12个月时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血清肌酐(SCr),同时记录试验中发生的主要疗效终点和安全终点。结果两组患者急性血栓均消失,且均未出现新发或再发静脉血栓、肺栓塞和死亡。利伐沙班组在治疗1,3,6,12个月时平均INR分别为2.01±0.51、2.02±0.48、2.05±0.52和2.03±0.55,华法林组在治疗1,3,6,12个月时平均INR分别为1.98±0.44、2.04±0.53、2.03±0.49和2.01±0.46。随访观察期间,两组间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功能、ALT和SCr在利伐沙班组无显著变化,利伐沙班组和华法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口服是治疗高龄老年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每天口服10 mg是安全有效剂量。利伐沙班疗效与华法林相当,但治疗更简便、依从性更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5.
根据第23届欧洲卒中大会(European Stroke Conference,ESC)报道的一项研究结果,在控制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伴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的新病灶发展方面,新型口服抗凝药(new oral anti—coagulant drugs,NOAC)达比加群和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伐沙班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纤颤(NVAF)患者中抗栓治疗的疗效与相关并发症。方法选取老年NVAF患者1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9例)和对照组(71例),治疗组应小剂量利伐沙班(5 mg/d)和阿司匹林(75 mg/d)抗栓治疗,对照组选择华法林并使抗凝强度维持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随诊1年。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随访次数、相关费用、再入院率、临床事件(栓塞、出血及死亡)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住院时间、再次入院率、再次住院时间、主动随访次数、被动随访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且出血率及轻微出血的发生率,治疗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花费、栓塞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NVAF患者中,小剂量利伐沙班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抗栓治疗在部分方面优于华法林,相关花费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利伐沙班、达比加群、华法林分别联合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治疗心房颤动(AF)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F合并ACS并接受PCI的患者345例,随机分为3组,华法林组:服用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或者替格瑞洛)联合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病人华法林抗凝治疗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华法林用于心房颤动(房颤)病人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本研究标准的42例房颤病人随机分为2组华法林治疗组(治疗组)23例,给予华法林,自3mg/d开始口服,用药第1周隔日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周后若INR未达到2.0~3.0,增加华法林至4mg/d,每隔1周测INR,使其达到2.0~3.0之间,4周后每月测INR 1次,若病人增加或减少某种药物时,随时再测INR,根据INR调整华法林剂量.阿司匹林对照组(对照组)19例,给予阿司匹林200mg/d,分2次口服,每月复查大便潜血1次.结果治疗组病人10~14(平均11.1±2.2)天INR达2.0~3.0(平均2.35±0.11),有1例病人在华法林3mg/d口服3个月后出现消化道出血,当时INR为2.15,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对照组2例病人出现上腹部烧灼感.2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2组病人均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结论在华法林治疗4周内及改变其它药物时加强INR监测,随时调整华法林剂量,使INR保持在2.0~3.0之间,病人和医师保持密切联系,华法林在房颤病人中的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利伐沙班在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情况,进一步规范抗凝治疗.方法 连续入选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于2012年10月至2017年11月使用利伐沙班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159例,检测应用利伐沙班前后的肝、肾功能及凝血指标,最长随访48月,记录观察期间的致死性出血、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新型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与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及病房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60例,患者均未服抗凝药,根据患者服药意愿分别纳入利伐沙班组80例(拜瑞妥,20mg,1次/d)和达比加群酯组80例(泰毕全,110mg,2次/d),选择本院同期服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80例为华法林组,所有患者服药≥3个月,3组在年龄、性别、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及房颤射频消融术方面相匹配。随访3个月,比较3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非中枢神经系统性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栓塞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华法林组(11.3%和13.8%vs 28.8%,P=0.008),利伐他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亦较华法林组低(10.0%和7.5%vs 21.3%,P=0.022)。华法林组皮疹发生率较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组高(11.3%vs 0%和2.5%,P=0.002)。结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预防效果优于或等同于华法林,安全性亦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