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围术期发生心室纤颤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月我科进行急诊PCI的AMI患者208例,根据患者围术期是否发生心室纤颤将其分为观察组35例(发生心室纤颤)和对照组173例(未发生心室纤颤)。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血压、血常规、心电图、入院血糖、电解质、CK-MB、肌钙蛋白T(cTnT)、胸痛发作到PCI时间、术前及术中用药等。观察不同梗死相关血管(IRA)患者及PCI术后不同IRA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患者心室纤颤发生率。结果 208例患者心室纤颤发生率为16.8%(35/208)。观察组患者CK-MB、cTnT、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IRA血流TIMI分级间心室纤颤发生率比较:IRA血流TIMI 3级TIMI 2级TIMI 1级(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I术后IRA血流TIMI分级、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急诊PCI的AMI患者围术期心室纤颤的发生有关。结论 PCI术后IRA血流TIMI分级及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是急诊PCI的AMI患者围术期发生心室纤颤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及死亡原因。方法:438例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根据住院期间存活与否,分为死亡组(21例)和存活组(41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分析发生院内死亡的原因及死亡预测因素。结果:死亡组患者中年龄65岁、心功能Killp分级≥Ⅱ级、心源性休克、广泛前壁梗死、多支闭塞(≥2支)、近段闭塞、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后即刻TIMI血流≤Ⅱ级、IRA开通后即刻血压下降与存活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5岁、心功能Killp分级≥Ⅱ级、心源性休克、广泛前壁梗死、IRA开通后即刻TIMI血流≤Ⅱ级是急诊PCI患者围术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死亡原因中,心源性休克8例(38.1%)、恶性心律失常6例(28.6%)分居第1和第2位。结论:年龄65岁、心功能Killp分级≥Ⅱ级、心源性休克、广泛前壁梗死、IRA开通后即刻TIMI血流≤Ⅱ级是急诊PCI患者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是急诊PCI手术住院期间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NR)现象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将319例AMI行急诊PCI支架术的患者,分成NR组和血流正常组,评估NR现象的发生率,比较这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 13.4%的患者急诊PCI术后出现了NR。两组平均年龄、性别、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合并高血脂、有梗死前心绞痛病史、心功能Killip≥2级、白细胞计数(WBC)计数、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金属蛋白酶(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肌钙蛋白Ⅰ(cTnI)浓度等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MI急诊PCI术后NR现象的出现与有高血脂病史、无梗死前心绞痛史、入院时心功能分级高(Killip≥2级)、WBC高、CK-MB水平、MMP-9、hs-CRP及cTnI浓度高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过去28个月期间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对74例AMI病人经股动脉(46例)或桡动脉(28例)施行急诊PCI,先以常规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确定梗死相关动脉(IRA),后行PCI,指引导丝通过病变处,用球囊扩张使IRA开通,再置入支架.结果急诊PCI成功率98.6%,住院病死率1.4%,IRA的TIMI 3级血流开通率92.0%.术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36例,一过性无再流8例.结论急诊PCI能迅速开通AMI病人的IRA并达到TIMI 3级血流,从而挽救濒死心肌,改善预后,进一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梗死相关动脉(IRA)无复流现象的作用。方法:选择AMI急诊PCI后再通的IRA存在无复流现象者43例。21例患者经血栓抽吸导管超选择性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内注射法,22例患者采用常规指引导管内注射方法。药物均采用硝普钠100μg,2 s内"弹丸式"快速注射完毕。10 min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评定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及校正TIMI帧数(cTFC)。结果:两组均可明显改善急诊PCI后的无再流现象,超选择组所有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血流恢复TIMIⅢ级,cTFC帧数由用药前的(84±7)帧降至(26±6)帧,与常规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选择性IRA内快速注射硝普钠100μg能更有效地改善AMI急诊PCI中无再流现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无复流危险因素相关性。方法接受PCI的AMI患者中术后无复流65例为观察组,术后血流正常灌注135例为对照组。结果两组梗死前心绞痛史(χ~2=4.179,P=0.041)、术前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χ~2=7.729,P=0.005)差异显著(P0.05);两组血清中总胆固醇(TG)(t=1.146,P=0.253)、甘油三酯(TC)(t=1.017,P=0.31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t=1.594,P=0.11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0.746,P=0.456)、白细胞计数(WBC)(t=0.975,P=0.331)、肌钙蛋白(c Tn I)(t=0.684,P=0.495)、肌酸激酶同工酶(t=0.958,P=0.3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A1c水平高于对照组(t=2.467,P=0.015);不同HbA1c浓度的两组患者在糖尿病史、HbA1c、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室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两组HbA1c升高组PCI术后无复流危险因素发现,糖尿病史、梗死前心绞痛、术前TIMI血流分级、HbA1c、LVEF水平是AMI HbA1c升高组PCI术后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bA1c升高PCI术无复流患者心肌收缩功能受限进一步影响左心室收缩功能。糖尿病史、梗死前心绞痛、术前TIMI血流分级增加、HbA1c水平升高、左室功能受损是AMI HbA1c升高组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相关因素及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将74例急诊PCI病人分为正常血流组和慢血流-无再流组,分析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与临床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两组入院时血糖水平、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急诊PCI术前0级血流、严重心力衰竭、从症状发作到球囊扩张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CI术后院内发生严重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因性死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入院血糖水平、AMI前心绞痛缺如、严重心力衰竭、急诊PCI术前0级血流是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急诊PCI可能发生慢血流-无再流现象。入院血糖水平、AMI前无心绞痛、严重心力衰竭、急诊PCI术前0级血流是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急性心肌梗死(AMI)首选的治疗方案,可以早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恢复心肌血流灌注,改善患者的预后。对于溶栓及PCI术后的患者,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实验(TIMI)分级与经校正的TIMI分级(CTFC)可对前向血流及组织灌注程度进行有效的评价。无复流现象是PCI术后的常见并发症〔1〕。无复流可导致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概率增加,住院率和原位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概率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前壁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即刻前向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血流患者左心室功能不全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我院2004-01至2009-01的273例急诊PCI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STEMI直接PCI即刻前向血流TIMI3级心功能不全患者52例,为心功能不全组,由其余前壁STEMI直接PCI即刻前向血流TIMI3级心功能正常的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为心功能正常组,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左心室功能不全的相关因素。结果:STEMI直接PCI即刻前向血流TIMI3级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为19%。心功能不全组与心功能正常组比较,糖尿病、症状开始至再灌注的时间、梗死前心绞痛、心肌灌注显影血流分级(TMBG),室壁运动积分(WMS),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梗死前心绞痛、心肌灌注显影血流分级,室壁运动积分和室壁运动积分指数与STEMI直接PCI即刻前向血流TIMI3级患者左心室功能不全相关(P0.05)。结论:STEMI直接PCI即刻前向血流恢复TIMI3级,心肌灌注显影血流分级、微血管损伤和室壁运动异常可能会促使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形成;梗死前心绞痛有助于微循环血流增加,可能减少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发生;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与左心室功能不全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导管室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发生心室颤动(VF)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01-2012-01接受直接PCI治疗的522例急性STEMI患者临床、造影和介入治疗资料,将术中发生VF的患者24例作为VF组,未发生VF的患者498例作为对照组。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直接PCI术中发生VF的相关因素。结果:在直接PCI术中,522例急性STEMI患者发生VF 24例(4.6%)。VF组中右冠状动脉(RCA)作为梗死相关动脉(IRA)、近段血管病变、IRA术前血流TIMI分级0级、术后血流TIMI分级≤1级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2.5%∶39.4%,70.8%∶49.2%,79.2%∶58.4%,12.5%∶2.0%),梗死前心绞痛,术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6.7%∶45.2%,12.5%∶47.0%),VF组住院死亡率较对照组高(8.3%∶0.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CA作为IRA、近段血管病变、IRA术前血流TIMI分级0级、术后血流TIMI分级≤1级是直接PCI中发生VF的危险因素(P0.05,OR1),而梗死前心绞痛、术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是保护因素(P0.05,OR1)。结论:RCA作为IRA、近段血管病变、IRA术前血流TIMI分级0级、术后血流TIMI分级≤1级是直接PCI中发生VF的危险因素,而梗死前心绞痛、术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则是保护因素,可减少直接PCI术中VF的发生。直接PCI中的VF发生率低,但会增加患者住院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前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血流状态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598例接受PPCI的AMI(包括STEMI和NSTEMI)患者,依据PPCI前后IRA血流状况分为三组:A组为PPCI前IRA血流TIMI Ⅲ级;B组为PPCI前IRA血流TIMI 0~Ⅱ级,PPCI后IRA血流TIMI Ⅲ级;C组为PPCI前IRA血流TIMI 0~Ⅱ级,PPCI后IRA血流TIMI 0~Ⅱ级,同时检测各组NLR以及相关临床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相关数据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三组间高敏C反应蛋白(hs-CRP)、NLR、心肌肌钙蛋白T(cTnT)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A组患者hs-CRP、NLR和cTnT值最低,而LVEF值最高;C组患者hs-CRP、NLR和cTnT值最高,而LVEF值最低,且心功能Killip分级≥2级者更常见;C组患者死亡率最高,与IRA血流恢复不佳、NLR升高独立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与IRA血流状态独立相关,高NLR预示PPCI前后IRA血流TIMI 0~Ⅱ级的发生率更高。结论 NLR是IRA血流状态的一个强有力的独立预测因子,高NLR预示AMI患者预后更差,其对行PPCI的AMI患者的早期危险分层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对157例发病在18 h以内的高龄AMI患者梗塞相关血管(IRA)急诊行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加冠脉内支架置入术.观察手术前后IRA的狭窄程度、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成功率和心功能情况.结果157支IRA,163处靶病变平均狭窄程度95%~100%,TIMI血流0~2级,急诊PTCA后共置入158枚冠脉内支架,155支IRA术后完全再通,即刻成功率98.73%.2支IRA因PTCA后无血流未置入支架.经置入冠脉内支架后IRA均恢复到TIMI血流3级,残余狭窄为0%~10%.1例于术中死亡,2例于术后48 h死亡,住院期间总病死率1.91%.术后随访6~15个月,全部存活,心功能分级(NYHA)Ⅰ~Ⅲ级,无严重的心脏不良事件[(死亡、再次心肌梗死、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发生.结论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对高龄AMI成功率高,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术后使用黄蛭口服液治疗对心肌血流灌注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中山市中医院收治的行急诊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所有病人在急诊PCI术前均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0 mg、替格瑞洛180 mg及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术前30 min以及术后加用黄蛭口服液,疗程为1个月。比较两组病人术前与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3级占比,术后ST段回落率(STR)≥50%占比,术前与术后1周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中无复流现象(NRP)发生率以及术后30 d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TIMI血流分级、TMPG 3级占比、WMSI及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TMPG 3级占比及STR≥50%占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WMSI、LV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PCI术后30 d MACE发生率分别为24.0%、3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术中NRP发生率分别为10.0%、16.0%,治疗组术中NR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前、术后使用黄蛭口服液治疗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TIMI血流分级及心功能,降低术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冠状动脉闭塞(CTO)病变患者PCI后梗死相关动脉(IRA)闭塞血管TIMI血流和心肌灌注(TMP)血流的变化;了解CTO病变PCI后心电图、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心绞痛或心电图异常的住院患者4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CTO病变,进行PCI支架置入术。分析术前、术后IRA的TIMI血流、TMP血流、心电图和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CTO病变PCI后IRA的TIMI血流、TMP血流3级者分别为36例(85.7%)和25例(59.5%);PCI前、后心绞痛、心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心电图Q波、ST段、T波异常与相关CTO均<30%,PCI前、后心电图显示Q波、ST段、T波异常共40次,前、后对比共17次(42.5%),无异常者23次(57.5%)。结论 CTO病变行PCI后,对冠状动脉再通、改善心肌血流灌注、改善心功能、缓解心绞痛症状以及对心电图异常的改变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ABP)联合血栓抽吸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大面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发病12 h内的急性大面积STEMI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给予规范的药物治疗并急诊冠脉造影,试验组应用IABP联合冠脉内血栓抽吸,对照组单纯血栓抽吸后行PCI术。评价梗死相关血管PCI术后冠脉血流(TIMI)分级,心肌组织灌注(TMP)分级、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IABP并发症及术后4 w心功能、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PCI术后TIMI 3级血流发生率、TMP明显高于对照组;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4 w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均<0.05)。结论急性大面积STEMI患者急诊PCI前应用IABP联合血栓抽吸能改善梗死相关血管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增加冠脉灌注,改善心功能,减少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ST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与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关系及其影响。方法选取72例首次确诊STEMI冠状动脉梗死相关动脉(IRA)TIMI≤1级行急诊PCI的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其中实验组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前冠状动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对照组常规静脉使用盐酸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PCI术前后IRA局部血浆v WF的水平。结果实验组患者急诊支架置入术后TIMI血流3级34例、对照组27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置入后冠状动脉病变处血浆v WF浓度:实验组(138.56±1.08)μg/L、对照组(158.72±1.26)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I患者急诊PCI冠脉注射替罗非班可以明显降低v WF的表达及释放,改善冠脉血流状况。PCI患者术后发生无复流与术前v WF水平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直接PCI术与溶栓后不同血流状态患者行择期PCI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AMI并行PCI术的患者,分为直接PCI组20例,溶栓后IRA血流TIMI 0、Ⅰ级组14例和溶栓后IRA血流TIMIⅡ、Ⅲ级组20例,通过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3组术后3d、术后30d和术后90d的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血管再通率达100%。直接PCI治疗后30d、90d的AMI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较之术后3d时改善明显;溶栓后血流TIMI 0、Ⅰ级的患者术后LVEF值、LVEDVI、LVESVI有所改善,但较之直接PCI组却明显降低;但溶栓后血流TIMIⅡ级和Ⅲ级的患者术后上述指标的改善与直接PCI组无明显区别。结论:AMI起病7~10d再开通血管的患者心功能明显不如急诊开通者,而不管是急诊PCI还是溶栓开通血管后再行择期PCI均可使患者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时机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92例新发老年STEMI患者施行PCI治疗,根据发病距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时间分为两组,12 h内为急诊PCI组(56例),12 h后为择期PCI组(36例).比较两组TIMI血流情况,术后Killip心功能分级及术前后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术前超声心动图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急诊PCI组TIMI 3级血流患者比例高于择期PCI组(P<0.05),两组术后1、3个月时左心功能均较术前改善(P<0.05),急诊PCI组术后1、3个月超声心动图指标明显优于择期PCI组(P<0.05).结论 急诊PCI及择期PCI均能改善老年STEMI患者左心功能,而急诊PCI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诊室给予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即刻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治疗组47例患者PCI术前在急诊室给予替罗非班,对照组50例患者在PCI术中给予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急诊造影中IRA再通率、PCI术后即刻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急诊造影时IRA再通率(38.29%)显著高于对照组(2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造影时TIMI血流Ⅲ级患者治疗组(34.04%)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靶血管TIMI血流Ⅲ级患者治疗组(93.62%)显著高于对照组(7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AMI患者PCI术前急诊室即予替罗非班治疗能提高急诊造影时IRA再通率,改善术后即刻心肌灌注,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时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8月至2013年3月之间,STEMI行急诊PCI术的患者458例,分成无复流(慢血流)组及血流良好组,观察一般临床基线,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病变特点等资料之间的差异。结果:63例(13.8%)患者于PCI时出现了无复流/慢血流现象。两组在性别、年龄、族别、出现症状至PCI时间,既往是否存在吸烟史、高血压史、血脂异常等高危因素以及靶血管部位、血管长度及直径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既往存在心肌梗死病史,糖尿病患者中,无复流/慢血流较血流正常组是增高的。在术前心肌梗死溶栓分级(TIMI)血流≤1级的AMI患者以及靶病变PCI中存在血栓负荷者出现无复流/慢血流组较血流正常组高,两组之间存在差异(P0.05)。结论:STEMI急诊PCI术后无复流现象的出现与既往存在心肌梗死、糖尿病病史,术前TIMI血流≤1的AMI患者以及靶病变PCI中存在血栓负荷者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