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海荣  蔡毅  曾超胜 《中国热带医学》2013,13(2):238-239,248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海南省农垦总局医院确诊中青年急性脑梗死92例住院患者和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90例分别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同时采用全自动化仪分别检测其血hs-CRP浓度;将脑梗死组依斑块性质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非脑血管病为对照组,对所检测结果分析各组间的检出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hs-CRP相关性。结果青中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P〈0.01),稳定斑块组高于无斑块组(P〈0.01),脑梗死3个亚组中,不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青中年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有其相关性,尤其与不稳定斑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性质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笔者单位2010~2011年度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脑梗死组),与同期无症状颈动脉硬化者45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观察组别间颈动脉斑块性质及血清Hs-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IMT(1.23±0.36)mm、不稳定斑块率53.3%、斑块发生率80.0%、Hs-CRPS水平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2组不稳定斑块患者的Hs-CRPS水平明显高于同组无斑块及稳定斑块患者。结论 Hs-CRP水平能明显、准确反应颈动脉斑块及脑梗死的严重程度。Hs-CRP的检测对急性脑梗死的预防、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荆义娣 《中外医疗》2011,30(8):82-8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观察组为急性脑梗死患者75例,对照组选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6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斑块性质,根据检查结果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无斑块、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进行比较。应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结果急性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斑块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hs-CRP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无斑块间hs-CRP含量分别为:(9.85±2.56)mg/L、(8.75±2.43)mg/L及(6.87±1.86)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和hs-CRP水平的升高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选取焦作市人民医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参照组。比较两组人群相关临床指标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及其中A、B和C 3个亚组患者中高回声型、不规则型及溃疡型斑块所占比率最高,且发生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较高,两项指标可用于急性脑梗死的辅助诊断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5.
黄帆  杨静  仲飞  徐雪  马中富 《热带医学杂志》2008,8(12):1238-1241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103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MIF浓度,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状况,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IF和hs-CRP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软斑组)血清MIF和hs-CRP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硬化斑块组)和内膜粗糙组(P<0.01)。血清MIF和hs-CRP浓度分别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IF和hs-CRP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是临床了解脑梗死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为研究组,以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检出颈动脉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易损斑块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均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病因,血清hs-CRP水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作为研究组,以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检出颈动脉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易损斑块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均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病因;血清hs-CRP水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52例为脑梗死组,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各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颈动脉内的斑块数量及性质,同时测量并比较各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斑块发生率、IMT及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斑块不稳定者其hsCRP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斑块稳定者。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有密切关联,颈动脉超声检查联合hs-CRP检测在急性脑梗死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同时伴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高脂血症的14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钙20 mg/d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钙10 mg/d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后第1天和第1、2、3周抽取血液,检测血清hs-CRP浓度。入选142例脑梗死患者于入院1周内、随访3月、6月、12月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粥样斑块最大横切面面积。结果: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经瑞舒伐他汀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相比较,血清hs-CRP浓度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经大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后第2周和第3周,血清hs-CRP浓度显著降低(P<0.05)。治疗6月、12月,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最大横切面面积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且两组患者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最大横切面面积较对照组显著缩小(P<0.05)。结论:大剂量瑞舒伐他汀短期内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浓度,具有较好的抗炎症反应;同时,长期大剂量使用瑞舒伐他汀具有稳定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情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52例ACI患者设为研究组,纳入同期50例健康人群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并对比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患者血清YKL-40、hs-CRP水平。结果研究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2例ACI患者,经超声诊断,42例患者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包括4例内膜粗糙、14例稳定斑块、24例不稳定斑块,依次设为内膜粗糙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高于斑块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YKL-40、hs-CRP水平在ACI患者中呈高表达,且于不稳定斑块患者中表达水平较高,可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信息。  相似文献   

11.
马金玉 《当代医学》2011,17(11):50-51
目的 探讨分析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以及颈动脉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所收治的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选择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75例,分别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150例研究对象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测颈动脉斑块性质,并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并分析脑梗死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7月间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记录一般资料,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斑块的有无及稳定性分为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各30例。测定并对比不同组别的患者血尿酸水平及C反应蛋白水平相关指标,分析比较尿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 结果 3组患者血尿酸水平的比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之间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比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斑块组与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血尿酸水平无明显相关性。血尿酸水平的升高提示患者有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风险,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血尿酸水平,及时给予适当的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联合检测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04例脑梗死患者,设106例对照组,测定血清LP-PLA2和CRP水平,分别比较两组间二者水平的差异;脑梗死组完成颈动脉彩超和头颅MRI检查,依据颈动脉彩超结果 ,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依据头颅MRI结果,分为小面积梗死组、中面积梗死组、大面积梗死组,比较不同性质斑块组间、不同面积梗死组间LP-PLA2和CRP水平的差异;最后研究脑梗死组LP-PLA2水平和CR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LP-PLA2和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血清LP-PLA2和CRP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脑梗死患者面积越大,LP-PLA2和CRP水平越高(P<0.01),且脑梗死患者LP-PLA2和CRP水平呈正相关(r=0.334,P=0.001).结论 联合检测LP-PLA2和CRP水平有助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和梗死面积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其病变程度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颈动脉斑块,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 冠心病患者36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3例,不稳定心绞痛12例,稳定型心绞痛11例)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同时以健康对照组21例检测Hs-CRP,观察患者双侧的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I),斑块行成情况,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分析血清Hs-CRP水平与不稳定斑块的关系.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形成检出率,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之间呈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C-反应蛋白有助于检测冠心病不稳定斑块的检测,颈动脉斑块形成,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可用于预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影响。方法:临床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57例)。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对照组给予脉络宁注射液,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的指标变化,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受检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高敏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11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行血尿酸检查及颈动脉血管血管多普勒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比较两组血尿酸水平及尿酸异常发生率,两组血尿酸水平正常、升高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两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以及具有不稳定斑块者与具有稳定型斑块者血尿酸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尿酸水平(478.03±65.78)高于对照组(349.34±36.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尿酸升异常发生率(56.7%)高于对照组(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酸正常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脑梗死组(67%)与对照组(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升高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脑梗死组(74.5%)高于对照组(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脑梗死组(69.0%)高于对照组(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水平具有不稳定斑块者(376.56±29.48)高于具有稳定型斑块者(298.90±2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以及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血C-反应蛋白(CRP)、尿酸(UA)水平的关系.方法:对90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诊断斑块性质,并测定血CRP及UA水平.结果:17例未检出斑块,43例检出稳定斑块,30例检出不稳定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1.1%(73/90).无斑块、不稳定斑块及稳定斑块组间血CRP及U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8.802,61.813,P均<0.001);不稳定斑块组血CRP、UA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组UA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脑梗死患者血CRP与血UA水平正相关(r=0.558,P=0.019).结论:血CRP及UA水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部位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月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100例同期就诊非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行头颈动脉联合CTA检查,观察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斑块分布部位,并用斑块分析软件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无狭窄,中、重度狭窄及闭塞较对照组增高(25.2%,28.0%,15.5%,11.1%比54.0%,15.2%,6.8%,3.0%)(P〈0.05);观察组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74.8%比46.0%,P〈0.01);观察组不稳定斑块比例高于稳定斑块(83.9%比38.0%)(P〈0.05),对照组稳定斑块比例高于不稳定斑块(62.0%比16.1%)(P〈0.05);观察组混合斑块和软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纤维斑块及钙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明确的相关性,而颈动脉斑块部位与急性脑梗死发生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及炎性反应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组)、46例无症状颈动脉硬化患者(B组)和32例健康对照者(C组)进行研究,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观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类型及形态。结果3组受试者hs-CRP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颈动脉IMT较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为78.9%(60/76),以不稳定斑块发生例数较多(52.6%),B组以稳定斑块发生例数较多(71.7%);A组斑块以不规则型为主(69.1%),B组斑块以规则型为主(52.8%)。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有关,颈动脉硬化与hs-CRP水平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斑块性质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介素-6(IL-6)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选取15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其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将其分为CAS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四组人员的MMP-9、IL-6、hsCRP血清水平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健康对照组血清MMP-9、IL-6及hsCRP水平明显低于其它三组(P〈0.05);而不稳定斑块组水平又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P〈0.05或〈0.01)。结论 MMP-9、IL-6及hsCRP与CAS的形成及稳定性密切相关,可能是不稳定性斑块的临床标志物,为斑块稳定性评估及干预疗效监测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