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ABCD2评分与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ABCD2评分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行经颅多普勒(TCD)超声检查的TIA患者75例,根据ABCD2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16例)、中危组(37例)、高危组(22例)。分析3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高危组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86.4%(19/22),中危组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40.5%(15/37),低危组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31.2%(5/16)。高危组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低、中危组(P0.05)。39例颅内动脉狭窄的TIA患者中,颅内受累血管为大脑中动脉25例(64.1%),颈内动脉颅内段10例(25.6%)。结论 ABCD2评分≥6分时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增高,可能是高危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TIA继发脑梗死患者71例(A组),根据ABCD2评分法将患者分成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三组,观察1周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比较高、中、低危组继发脑梗死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ES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另择脑梗死1周前无TIA者80例(B组),比较两组MES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结果ABCIY2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95%CI)为0.701。高、中、低危组之间的MES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标准是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是该评分的高低可能与缺血耐受无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3.
应用ABCD2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估ABCD2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TIA患者120例,依据是否发展为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32例和非脑梗死组88例,采用ABCD2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并分为低危组(0~3分,38例)、中危组(4~5分,71例)和高危组(6~7分,11例),观察患者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2.6%、32.4%和72.7%,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脑梗死组比较,脑梗死组年龄≥60岁、入院时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出现肢体无力、脑缺血症状持续时间≥10 min、有糖尿病史患者比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2评分标准是临床预测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 CI)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TIA患者114例,以发病7 d作为观察终点,根据7 d内是否发生CI分为CI组27例、非CI组87例。依据AB-CD2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33例、中危68例、高危13例,观察发病7 d内各组CI的发生率。结果 CI组ABCD2评分各指标均高于非CI组(P均<0.05)。 TIA发病7 d内低危、中危和高危患者的CI发生率分别为6.1%、29.4%、53.8%,高危患者的CI发生率高于低危、中危患者(P<0.05)。结论 ABCD2评分是一种临床预测TIA患者早期发生CI的简便、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8)
目的探讨ABCD2评分结合CT血管成像(CT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5月青海省交通医院收治的TIA患者109例,均进行ABCD2评分和CTA检查。根据ABCD2评分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危组,根据CTA检查结果判定颅内血管狭窄程度,以TIA后7 d内有无脑梗死作为终点事件,比较不同ABCD2评分和不同颅内血管狭窄程度患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TIA患者7 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22.9%。高危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高于低危组(P0.05)。颅内血管狭窄≥50%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高于颅内血管狭窄50%者(P0.05)。ABCD2评分≥4分且颅内血管狭窄≥50%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高于ABCD2评分≥4分且颅内血管狭窄50%者(P0.05)。结论 ABCD2评分对TIA患者7 d内脑梗死的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合CTA可以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CT血管造影检查联合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CTA)检查联合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4年5月鹤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TIA患者200例,根据7 d内是否发生脑梗死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各100例。采用CTA检测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2评分评估患者整体病情、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评价CTA检查、ABCD2评分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2评分及CTA检查狭窄阳性率、ABCD2评分阳性率均高于非梗死组〔(75.85±8.96)%比(26.78±3.18)%,(5.96±0.67)分比(2.54±0.35),88%比12%,86%比14%〕。ABCD2评分+CTA检查判断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00%、96.00%、95.50%、95.96%、95.05%,均高于CTA检查和ABCD2评分单独检查(P<0.05);CTA检查狭窄阳性和ABCD2评分阳性患者血清MMP-9水平分别高于阴性患者、TIMP1水平分别低于阴性患者(P<0.05)。结论 CTA检查联合ABCD2评分能够相对准确且灵敏地预测TIA后早期脑梗死的发生,同时可以反映患者炎性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年龄、血压、临床特征和持续时间(ABCD)评分、ABCD2评分、ABCD+低密度脂蛋白评分(ABCDL)和ABCD2+低密度脂蛋白评分(ABCD2 L)4种评分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预后的价值. 方法 分别用4种评分法对在我院住院的235例老年TIA患者进行评分,观察患者2d、7d内脑梗死的发病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4种评分方法的预测准确性;同时依据ABCD2L评分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采用x2检验比较各组间脑梗死发病率的差异.结果 预测TIA后2d卒中风险时,ABCD、ABCD2、ABCDL及ABCD2L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 (95%CI:0.59~0.76)、0.71 (95% CI:10.62~0.80)、0.73 (95% CI:0.65~0.82)、0.77(95%CI:0.69~0.84);预测TIA后7d脑梗死风险时,4种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95 %CI:0.66~0.81)、0.77 (95%CI:0.70~0.84)、0.80 (95%CI:0.74~0.87)、0.83 (95%CI:0.76~0.89).进一步依据ABCD2L评分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低危组(0~2分)28例、中危组(3~5分)143例和高危组(6~8分)45例,各组患者2d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0%(0例)、9.1%(13例)和32.8%(21例),7d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0%(0例)、11.9%(17例)和56.3%(36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26.15、58.87,均P<0.05). 结论 在预测老年患者TIA早期预后时,ABCD2评分优于ABCD评分,结合LDL可增加ABCD2评分的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9)
目的运用ABCD2评分结合颈部血管彩超方法观察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情况并比较其差异性。方法采用ABCD2评分结合颈部血管彩超对80例TIA患者进行评分并进行危险分层,观察各组7 d内脑梗死发生情况。结果 7 d内进展为脑梗死22例(27.5%);其中低危组(0~3分)发生率5.26%(1/19);中危组(4~5分)22.86%(8/35);高危组(6~9分)50%(13/26);不同危险分层TIA患者7 d内脑梗死发病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ABCD2评分结合颈部血管彩超方法观察颈动脉系统TIA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的情况在临床上是可行的,其危险分层差异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2)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责任血管易损斑块筛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短期内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TIA患者126例,以第7天为终点事件时间,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30例和非脑梗死组96例。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患者40例(0~3分)和中高危患者86例(4~7分)。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CT血管成像结果筛查责任血管,分为易损斑块患者79例和非易损斑块患者47例,比较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之间危险因素和ABCD2评分,分析中高危人群(ABCD2评分≥4分)易损斑块在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ABCD2评分≥4分和责任血管易损斑块比例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46.7%vs 20.8%,90.0%vs 54.2%,P<0.01);当ABCD2评分≥4分时,易损斑块患者7d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易损斑块患者(83.3%vs 8.0%,P<0.01)。结论 ABCD2评分结合责任血管易损斑块筛查能提高短期内TIA患者脑梗死的预见风险。 相似文献
10.
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管狭窄特点与ABCD2评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动脉狭窄位置和狭窄程度与ABCD2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TIA患者1 51例进行ABCD2评分,根据ABCD2评分分值分为3组:低危组60例,中危组64例,高危组27例。分析患者脑血管形态学特点与各组的关系。结果 DSA显示,151例患者中,25例为正常血管,126例血管狭窄的患者检出216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3组患者血管狭窄位置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相关侧大血管中,低危组患者正常血管的比例明显高于高危组,轻度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危组和高危组,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比例明显低于中危组和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症状相关侧大血管中,低危组患者正常血管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危组和高危组,高危组患者中度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和无症状侧血管的管腔狭窄程度随ABCD2评分的增高而表现出升高趋势(P<0.01)。结论前循环TIA患者的ABCD2评分能够反映患者前循环血管的狭窄程度。ABCD2评分高的前循环TIA患者应重视血管形态学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BCD2分层联合CT血管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转化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108例TIA患者行CT血管成像检查,采用ABCD2评分对TIA患者进行评估和危险分层,比较不同危险度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及ABCD2分层联合CT血管成像对TIA患者早期转化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 ABCD2高危组患者的脑梗死发生率(62.50%)明显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狭窄程度50%)的患者在7d时的脑梗死的发生率(54.05%)明显高于轻中度狭窄患者(9.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ABCD2评分3分的TIA患者在7d脑梗死发生率(66.67%)与ABCD2评分≤3分、颅内外动脉轻中度狭窄的TIA患者(3.44%)比较,脑梗死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TIA患者进行ABCD2评分联合CT血管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转化为脑梗死的预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危险因素及ABCD2评分、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197例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77例)和非脑梗死组(120例),统计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单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BCD2评分、血清sCD40L、血浆FIB水平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颈动脉斑块、首次发作至就诊时间较长、发作持续时间较长、每月发作次数较多、ABCD2评分、血清sCD40L、血浆FIB水平较高均为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BCD2评分、血清sCD40L、血浆FIB联合检测诊断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AUC)值、敏感度显著高于三者单独检测(P<0.05);血清sCD40L敏感度显著高... 相似文献
13.
应用ABCD2评分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7 d内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事件(AT).方法 应用ABCD2评分回顾性研究符合本研究人选标准的198例TIA临床资料,根据评分分为低危组(≤3分)和中-高危组(≥4分),分别统计TIA发病7 d内AT事件的发生率、种类及危险因素,并在两组间进行卡方检验.结果 既往病史依次为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和高脂血症,低危组TIA发病7 d内AT事件发生率为6.19%(6/97例),均为TIA复发;中.高危组为14.85%(15/101例),其中TIA复发2例、缺血性卒中10例、TIA复发+缺血性卒中1例、心绞痛1例、心肌梗死1例,两组均无周围性血管病以及血管病性死亡;中-高危组TIA后7 d内AT事件明显多于低危组(51.70%比27.27%,P<0.05).结论 ABCD2评分≥4分的TIA病人在发病后7 d内有更高的发生AT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0)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头颈部血管造影(CTA)血管狭窄评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5年6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60例TIA病人为研究对象,于入院时均行头颈部CTA检查,针对多次发作的TIA病人于第1次发作时予以ABCD2评分,并随访TIA发作后第2天及第7天内继发脑梗死的发生率;分析ABCD2评分、CTA评估以及两者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TIA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 60例TIA病人中,8例(13.3%)于第2天进展为脑梗死,16例(26.7%)于第7天进展为脑梗死;ABCD2评分越高,TIA后第2天及第7天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狭窄程度≥50%的TIA病人脑梗死发生率较狭窄50%病人明显升高(P0.05);狭窄50%且ABCD2评分≥4分的TIA病人脑梗死发生风险明显增加(P0.05);ABCD2评分4分且狭窄≥50%的TIA病人发生脑梗死风险也明显增加(P0.05)。结论 ABCD2评分对TIA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有预测价值,且将其与CTA脑血管狭窄评估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为临床早期预防及治疗TIA后脑梗死提供了理论及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19)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及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管病变特征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的意义。方法选取TIA患者128例,行头颈部CTA检查及ABCD2评分,分析狭窄血管的分布、狭窄程度及与ABCD2评分的关系。按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中高和低危组,中高危组中有44例患者行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128例患者中,头颈动脉狭窄104例(81.25%),累及动脉298段,其中颅内动脉162段(54.36%),颅外动脉136段(45.64%)。低危组患者动脉狭窄以轻、中度为主,中高危组患者以中、重度为主(χ~2=9.621,P=0.008)。与血管支架成形术前的ABCD2评分(6.41±0.50)分相比,术后患者3、6、12个月评分明显降低,分别为(3.00±0.71)、(2.82±0.63)和(2.88±0.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2评分联合头颈部CTA能有效评价TIA患者血管狭窄情况及介入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 探究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结合ABCD3-Ⅰ评分预测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来保定市第二医院治疗的260例老年TIA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发病第2天进行临床检查及检验。将入院7 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未进展为脑梗死的21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2组患者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ABCD3-Ⅰ评分。统计比较TIA患者ABCD3-Ⅰ评分分层与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TIA不同持续时间血清PAF水平、ABCD3-Ⅰ评分。采用ROC曲线分析PAF联合ABCD3-Ⅰ评分评价TIA后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清PAF水平、ABCD3-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IA患者ABCD3-Ⅰ评分分层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为0.00%、8.87%、33.91%(P<0.05)。观察组患者TIA持续时间越长血清PAF水平、ABCD3-Ⅰ评分越高(P<0.05)。PAF水平、ABCD3-Ⅰ评分、PAF水平联合ABCD3-Ⅰ评分评价患者发生... 相似文献
20.
弥散加权成像联合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90d内卒中的预测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脑梗死尤其是多发脑梗死会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卒中发生风险及轻度卒中患者卒中复发风险升高,因此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脑梗死类型有助于更有效地预测TIA患者卒中发生风险。目的分析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ABCD2评分对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7年5月南京鼓楼医院高淳分院收治的TIA患者481例,后因影像学检查结果不完整、失访排除51例,最终共纳入430例。根据TIA后90 d内卒中发生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非卒中组(n=325)和卒中组(n=105),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ABCD2评分、ABCD3-I评分、梗死类型及颈动脉狭窄率≥50%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以评估ABCD2评分、ABCD3-Ⅰ评分、DWI联合ABCD2评分对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预测价值。结果(1)两组患者男性比例,有卒中史、冠心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者所占比例及血脂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及有高血压病史、ABCD2评分≥4分、ABCD3-Ⅰ评分≥7分、颈动脉狭窄率≥50%者所占比例,梗死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HR=2.132,95%CI(1.354,3.391)〕、ABCD2评分≥4分〔HR=2.365,95%CI(1.608,3.456)〕、ABCD3-Ⅰ评分≥7分〔HR=3.210,95%CI(1.125,3.774)〕、颈动脉狭窄率≥50%〔HR=2.369,95%CI(1.880,3.691)〕、多发脑梗死〔HR=2.441,95%CI(1.620,5.117)〕是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ROC曲线显示,ABCD2评分、ABCD3-I评分、ABCD2评分联合DWI预测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51〔95%CI(0.625,0.676)〕、0.724〔95%CI(0.700,0.748)〕、0.765〔95%CI(0.741,0.787)〕;DWI联合ABCD2评分预测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AUC大于ABCD2评分、ABCD3-Ⅰ评分(P<0.01)。结论TIA患者90 d内卒中发生率较高,为24.4%(105/430),而DWI联合ABCD2评分对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