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Ganz入路)治疗Pipkin Ⅳ型骨折(股骨头骨折合并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与可行性。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56例PipkinⅣ型骨折患者,均行Ganz入路手术治疗,进行近远期疗效观察,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及Thompson-Epstein临床和影像学标准分别评价髋关节功能与解剖复位情况。结果:56例Pipkin Ⅳ型骨折患者均顺利完成Ganz入路手术治疗,复查X线片达到骨性愈合标准,治疗前、后Harris评分为(55.17±5.36)分和(89.01±6.28)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Thompson-Epstein分级显示优良率为89.3%,解剖复位满意。结论:Ganz入路治疗Pipkin Ⅳ型骨折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是治疗Pipkin骨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Watson-Jones入路在髋关节后脱位合并PipkinI、II型股骨头骨折微创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7例髋关节后脱位合并PipkinI、II型股骨头骨折患者,PipkinI型1例、II型6例,全部采用改良Watson-Jones入路切开复位钛质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按照Harris评分:90-96分,平均92.5分。结论改良Watson-Jones入路是治疗髋关节后脱位合并PipkinI、II型股骨头骨折的理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前侧入路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头骨折合并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采用前侧入路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头骨折合并髋臼后壁骨折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1~62岁,平均(41.2±2.8)岁,合并髋关节后脱位、肋骨骨折4例,合颅脑损伤2例,合并尺桡骨骨折2例。定期随访,采用Thompson-Epstein评分系统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记录其并发症。结果 :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4.4±2.6)个月。ThompsonEpstein评分。结果优7例、良3例、可1例、差1例。随访期内1例患者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关节面塌陷,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随访12个月内,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患者恢复良好,1例患者出现坐骨神经损伤,术后8个月后恢复,无创伤性关节炎、异位骨化、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前侧入路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治疗股骨头骨折合并髋臼后壁骨折,近期随访疗效满意,术后并发症少,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远期随访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高靖宇 《基层医学论坛》2016,(22):3172-3173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合并髋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6例髋臼后壁骨折合并髋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先行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手术,后行髋关节 CT 扫描和三维重建确定手术指征后改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临床手术效果。结果4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8±0.43)h;平均失血量(224.5±18.65)mL;平均住院时间(13.5±2.65)d。46例患者经解剖复位+内固定手术后,效果优21例,良15例,可8例,差2例,优良率为78.3%。46例患者并发坐骨神经损伤2例和股骨头坏死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5%。结论髋臼后壁骨折合并髋关节脱位病情复杂,建议先给予股骨头闭合复位,再行髋臼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疗效满意。复位质量直接决定着手术效果,建议满意复位后再行下一步手术,以确保髋臼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髋臼后壁骨折合并髋关节后脱位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33例髋臼后壁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手术治疗患者,术后进行影像学、髋关节功能评分等观察。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2年6个月,平均22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Matta影像学评分:优29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96%;关节功能Merled’Aubigné评分:优22例,良5例,尚可4例,差2例,优良率81.8%。本组患者未发生异位骨化、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结论髋臼后壁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能够取得比较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复位质量和功能康复可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6.
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后壁骨折19例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后壁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9例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后壁骨折患者行Koche—Langenbeck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1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5个月-6年。根据Matta评价髋关节功能,优15例,良3例,可1例。结论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后壁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腹直肌旁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在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髂腹股沟入路治疗的髋臼双柱骨折21例(A组)、采用腹直肌旁入路治疗的髋臼双柱骨折17例(B组)患者资料,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术后按照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等。结果 A组7例解剖复位,11例复位满意,3例复位不满意,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评分为(15.81±1.44)分。B组4例解剖复位,10例复位满意,3例复位不满意,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评分为(15.30±1.57)分。A、B 2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骨折复位、髋关节功能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仅在手术切口长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直肌旁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在治疗髋臼双柱骨折临床应用中,均能获得满意疗效,二者无明显优劣之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股骨头坏死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4例股骨头坏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2例。对照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方式,研究组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rris髋关节评分情况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前后Harris髋关节评分为(62.38±5.62)分和(85.26±7.45)分,对照组为(63.18±5.86)分和(75.96±7.28)分,治疗后研究组的Harris髋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疗效优良率95.45%高于对照组的72.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可以有效地提升患者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髋臼骨缺损患者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结构植骨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次实验研究选择的实验对象是2010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接收并治疗的86例(共86髋)髋臼骨缺损患者,对抽取的髋臼骨缺损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结构植骨治疗,并对术后患者行髋关节X线检查并对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进行Harris评分。结果髋关节无明显骨吸收,植骨愈合占91.86%,8.14%患者表现为植骨边缘透亮带。手术前通过Harris评分进行评分,Harris评分为(34.89±6.64)分,手术完成后评分为(91.62±8.38)分,手术后髋关节功能中优良率为93.39%。结论针对髋臼骨缺损患者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结构植骨进行治疗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在髋臼骨缺损中应用人工全髋置换术与植骨治疗期稳定性和安全性较好,评分较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荐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李文刚 《四川医学》2008,29(4):412-413
目的 探讨髋臼后壁骨折伴髋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18例髋臼后壁骨折伴髋关节脱位患者行Kocher-Langenbeck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 18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5年.根据改良的d'Aubingne和Postel的髋臼骨折临床结果评分标准,优10例,良6例,可2例.结论 对各种类型的髋臼后壁骨折伴髋关节脱住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髋关节外侧动态小切口手术入路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优势.方法 采用髋关节外侧动态小切口手术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46例.结果146例手术均顺利.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6(16±3.2)个月.无关节感染、脱位等并发症发生.假体周围骨折2例,死于其它疾病5例.Harris评分:优115例,良19例,可3例,差9例,优良率91.78%.结论 髋关节外侧动态小切口手术入路有操作简便、暴露充分,外展肌功能不受影响等优点,而且降低了病死率,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满意.我们认为髋关节外侧动态小切口手术入路是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是现阶段最为理想的入路,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47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法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患者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4.7±13.2)分,手术后随访Harris评分为(94.7±17.8)分,手术前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O1),手术总有效率为95.7%.结论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访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30例(35髋),记录患者术后的Harris评分、X线检查结果以及髋关节活动度,观察假体有无松动现象。结果:治疗前,患者Harris评分为(42.3±5.1)分,髋关节活动度为(50.6°±8.4°),治疗后,患者Harris评分为(83.6±6.5)分,髋关节活动度为(143.6°±7.3°),治疗前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患者出现假体下沉、骨折以及脱位现象,所有患者无需进行翻修。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改良外侧小切口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0例)和对照组(n=10例),前者给以改良外侧小切口入路处理,后者给以标准后外侧Gibson入路。分析两组手术时间等观察指标,随访6周,比较两组的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以及疼痛情况、髋关节功能。结果治疗组的切口长度为(9.13±0.45)cm,髋臼前倾角为(13.26±2.51)°,VAS评分为(14.92±3.31)分,Harris评分为(91.06±3.69)分,对比对照组的相应数据,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髋臼外展角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外侧小切口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髋关节外侧动态小切口手术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简便、实用性.方法 采用髋关节外侧动态小切口手术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93例.结果 93例手术均顺利.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6(16±3.2)个月.无关节感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死于其它疾病1例.Harris评分:优78例,良7例,可2例,差6例,优良率91.39%.结论 髋关节外侧动态小切口手术入路有操作简便、暴露充分,外展肌功能不受影响等优点,而且降低了病死率,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满意.我们认为髋关节外侧动态小切口手术入路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是现阶段最为理想的入路.  相似文献   

16.
邓志刚 《当代医学》2016,(16):65-66
目的:探讨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陈旧性骨折采用股方肌肌蒂骨瓣移植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诊断为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陈旧性骨折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比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Thompson-Epstein髋关节功能评价、Harris生活质量评分及术后3个月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患者手术前Thompson-Epstein髋关节功能评价:可29例,差71例。手术后Thompson-Epstein髋关节功能评价:优42例,良28例,可23例,差7例,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Thompson-Epstein髋关节功能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Harris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26.5±3.6)分、(74.2±1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在接受手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坐骨神经损伤,未发生创伤性髋关节炎和股骨头坏死。结论股方肌肌蒂骨瓣移植术对治疗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陈旧性骨折疗效肯定,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大幅提高髋关节的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髋关节后脱位闭合复位,股骨头骨折的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 2006年2月至2011年02月共收治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病例18例,入院后行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复位成功后均行患肢持续胫骨结节骨牵引.病情平稳后股骨头骨折块大者,行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固定,股骨头骨折块小者,行骨块摘除术,合并有股骨颈骨折者行空心加压螺丝钉固定,髋臼骨折行重建钢板或螺丝钉固定.其中采用前侧入路(Smith-Petersen切口)7例,采用后外侧入路11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3个月内患肢不负重.分别于3个月及6个月行DR或CT检察,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关节功能评价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结果 本组1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4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6个月.根据Harris评分:优(90~100分)9例,良(80~89分)4例,尚可(70~79分)2例,差(<70分)1例.关节功能总的优良率为81.25%.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的病例早期复位,术前综合判断,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案,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采用直接前侧入路组(DAA)和髋关节后侧入路组(Moore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酒精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差异。方法 前瞻性研究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通辽市医院骨科行THA治疗的酒精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病例入选后,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手术入路不同的2组:DAA入路组、Moore入路组。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所患基础疾病情况。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长,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髋关节Harri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髋关节评分、Kawamura髋臼影像学评价。结果 DAA组纳入29例、Moore组纳入28例研究对象,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罹患基础疾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手术时长DAA组(86±12)min与Moore入路组(90±7)min相近(t=-1.514,P>0.05);术中出血量DAA组100(100,150)ml比Moore组150(100,200)ml更少(Z=-2.465,P<0.05)。术后9个月评价2组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Z=-0.685)、HSS评分(Z=-0.751)、Kawamura髋臼影像学评估(Z=-0.384)均较为接近(均为P>0.05)。术后随访期间,DAA组未发生人工髋关节脱位;Moore入路组有2例出现人工髋关节后脱位,分别于术后1.5月、4月发生,予以牵引复位、保守治疗,随访期间未再发人工髋关节脱位。结论 对于酒精性股骨头缺血坏死行THA术的患者,采用DAA入路比采用Moore入路可以有效降低术中出血,DAA入路与Moore入路在手术时长、中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改良stoppa切口入路与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合并骨盆骨折的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4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29例合并同侧骨盆骨折的髋臼移位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采用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A组),11例采用改良stoppa切口入路(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显露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B组患者手术显露时间分别为(17.4±3.6)min、(16.9±4.4)min,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16.8±2.7)分、(17.3±2.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627±26)m L比(742±40)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能充分显露髋臼前柱和四方体,能正视下复位并固定髋臼骨折,且手术显露简单、损伤小,手术并发症少,是治疗髋臼前方骨折尤其是累及四方体骨折的理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实施手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76例实施回顾性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38例,观察组患者通过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通过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以及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记录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患者出血量大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5 d的疼痛评分为(4.3±0.6)分,术后6个月疼痛评分为(3.1±0.5)分,对照组患者术后15 d的疼痛评分为(5.6±0.7)分,术后6个月的疼痛评分为(4.1±0.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髋关节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通过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相比手术方式比较繁琐,手术时间较长,创伤较大,但是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相比较较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的疼痛,可以成为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