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东晓  廖跃斌 《医学综述》2014,(13):2487-2488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4月至2013年7月在梅州市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心肺复苏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采用亚低温治疗将患者分为亚低温组(n=23)与常温组(n=23)。比较两组患者的良好转归率、监测指标以及神经功能评分。结果亚低温组的良好转归率显著高于常温组(P<0.05);治疗7 d后亚低温组的道格拉斯昏迷评分、平均动脉压、血液氧饱和度、pH与常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体温显著低于常温组(P<0.05);亚低温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常温组,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低于常温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脑复苏患者神经功能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对脑复苏的影响。方法:选择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50例,分为亚低温治疗组与常温治疗组,复苏后的1~10 d,对比观察患者的GCS评分。结果:复苏5 d后,观察到采用亚低温治疗的患者的GCS评分显著高于采用常温治疗的患者(P<0.05)。结论:用亚低温治疗方法对心肺复苏后复苏是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纳美芬联合亚低温治疗对心肺脑复苏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2012年2月-2016年2月68例心肺复苏(CPR)成功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亚低温治疗,研究组加用纳美芬治疗。均持续治疗3 d。比较2组治疗5 h时肛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FI)、BI指数评分、30 d病死率。 结果 治疗前2组肛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h后,2组肛温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GCS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研究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FI评分、BI评分显著改善(P<0.05),且研究组NF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30 d病死率为17.6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18%(P<0.05)。 结论 纳美芬联合亚低温治疗心肺脑复苏患者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其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健康状况,降低病死率,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对24例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分成两组,其中进行亚低温治疗的亚低温组有12例,未进行亚低温治疗的常温组有1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情况。结果:血气分析结果显示亚低温组PO2、PCO2与常温组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肺静态顺应性、平台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亚低温组动态顺应性、呼吸道阻力、气道峰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有效的抑制肺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机体代谢情况,对肺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心肺复苏(CPR)是心肺复苏技术的简称,是针对心跳、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用心脏按压或其他方法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到恢复苏醒和挽救生命的目的。如何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救治成功率,提高复苏成功患者  相似文献   

6.
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组织AQP4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组织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 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6只),常温复苏组及亚低温组,后2组再分为3个亚组,即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1、3、6h组,每个亚组均为6只大鼠,亚低温组复苏后即予亚低温干预。应用免疫组化法测脑组织AQP4表达.干湿重法测脑含水量。结果 亚低温组ROSC后1小时BWC与同一观察时点复苏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AQP4表达水平下降已有显著性差异(P〈0.05)。亚低温组ROSC后3h和6h,BWC和AQP4表达水平与相同观察时点复苏组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 亚低温可减轻心肺复苏后脑水肿,其机制可能为:亚低温使大鼠脑组织AQP4表达下调。  相似文献   

7.
刘伟丽 《黑龙江医学》2021,45(3):278-280
目的:探究亚低温联合右美托咪定对心肺复苏后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登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心肺复苏后脑损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右美托咪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亚低温治疗.对比两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NFI)评分...  相似文献   

8.
赵旭岩  隋欣 《医学综述》2021,(7):1380-1384
心肺复苏(CPR)治疗心搏骤停的疗效确切,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治疗后患者的存活率仍有待提升.脑死亡是心搏骤停患者CPR治疗后仍无法存活的重要原因之一,亚低温治疗(TH)是目前最有效的脑复苏措施,已逐渐应用于CPR后患者的治疗.近年来,TH应用于CPR后患者的研究逐渐增多,TH对人体各个器官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广泛...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亚低温治疗对心脏骤停体外心肺复苏患者脑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心搏骤停患者17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6例和对照组11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亚低温治疗,两组观察时间均为观察组使用亚低温治疗仪后24 h.比较两组24 h后临床生...  相似文献   

10.
低温治疗应用于临床已有200多年历史,目前公认亚低温(28℃-35℃)对心肺等重要脏器具有保护作用;60年前低温治疗首次成功应用于心肺脑复苏.但由于低温治疗会引起的并发症较多,故此后有很长时间内无人将低温治疗作为复苏的手段之一进行研究,随着科技发展,亚低温技术的科学合理应用对改善院前心肺复苏术,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再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门急诊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心肺复苏后脑保护、脑复苏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亚低温治疗在目前研究中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脑复苏的方法之一,本文就此领域的一些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头部亚低温治疗在脑外科病人及心肺复苏后病人治疗中的作用及护理方法.方法 对脑外科病人及心肺复苏后病人进行头部持续冰敷,降低头部温度.讨论头部低温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在患者心肺复苏后的应用与护理。方法将40名心肺复苏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使用全身亚低温降温法与局部降温法对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观察各组的治疗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肺复苏后,使用全身亚低温治疗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高于使用局部亚低温治疗的患者,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生理指标未受明显影响。结论全身亚低温治疗方法是患者心肺复苏后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改善复苏后患者的神经系统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早期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急诊科ICU自2008年1月-2013年1月心肺复苏患者的病历,评价早期亚低温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住院生存率和出院总存活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①亚低温组28 d生存率与存活出院率分别为20.8%和17.0%;非早期亚低温组均为8.0%.②复苏后第7天时,亚低温组格拉斯哥和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9.1±2.3)分和(1.9±0.4)分,非亚低温组为(6.5±2.8)分和(3.5±0.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出院后24周,亚低温组活动能力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为(73.3±10.6)分与(49.3±8.7)分,非亚低温组为(58.3±9.8)分和(34.3±6.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心肺复苏后使用亚低温治疗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纳美芬联合亚低温治疗对心肺脑复苏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急诊及临床科室转入我科ICU的80例心肺复苏成功患者,按照不同病因分别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纳美芬联合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仅应用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两组心肺复苏患者即刻血乳酸、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评分(APACHE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72 h均能明显改善心肺复苏患者的血乳酸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并能提高GC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血乳酸[(3.72±1.02) mmol/L vs (4.00±0.84) mmol/L],GCS评分[(7.12±2.14)分vs (5.03±1.62)分],APACHEⅡ评分[(16.00±3.73)分vs (18.90±2.54)分]的治疗效果更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 d内观察组病死率为20.0%(8/40),低于对照组的40.0%(1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美芬联合亚低温治疗能改善心肺脑复苏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组织脏器功能衰竭状态,降低神经系统的后遗症,提高患者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心肺脑复苏中应用亚低温,并采用一系列量表调查,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定。 1.对象与方法:选择心脏骤停初步心肺复苏成功患者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21~69岁,平均(54.0±6.3)岁。31例中冠心病12例,脑血管意外7例,急性中毒5例,外伤5例,肺源性心脏病2例。复苏方法包括胸外心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亚低温疗法对心脏骤停后患者脑氧代谢指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12月收治的80例心跳呼吸骤停并实施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接受亚低温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CPR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亚低温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脑氧代谢指标及神经功能差异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亚低温技术对心肺复苏过程中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心脏停搏患者48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温组,常温组给予常规心脏停搏急救处理。亚低温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给予4℃林格氏液诱导降温联合头颈部体表物理降温,控制肛温在33℃~35℃。对比两组患者复苏成功后24 h、48 h、72 h动脉血乳酸水平、格拉斯哥( GCS)评分,随访3~6个月,观察脑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亚低温组复苏成功后24 h、48 h、72 h动脉血乳酸浓度显著低于常温组(P<0.05),GCS评分显著高于常温组(P<0.05)。随访期间,亚低温组患者疗效显著优于常温组(P<0.05)。结论心肺复苏早期使用亚低温处理,可以有效减轻缺血缺氧对脑组织的损害,改善神经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9.
病人呼吸心跳停止时所迅速采取的一切恢复循环和呼吸功能的抢救措施,称为心肺复苏[1]。复苏的最终目的是恢复病人的意识(脑功能),因此这一系列抢救治疗措施统称为心肺脑复苏。虽然心肺复苏术已相当普及,但脑复苏仍旧未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复苏成功者中约有40%最终成为植物状态甚至死亡,约20%伴有脑损害后遗症。因此,脑的复苏是心肺脑复苏中的重点,本文就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亚低温在心肺脑复苏中的应用(277011)山东省枣庄矿务局中心医院赵德民史翠玲(252400)山东省莘县人民医院蔡克芳1995年6月~1997年6月我院共收治心肺复苏(CPR)后患者54例,其中27例在心肺复苏的同时开始亚低温治疗,即心肺脑复苏(C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