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接受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术后,桡动脉损伤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08年5月至2009年10月,于安贞医院就诊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966例,随机分为4F动脉鞘管组和6F动脉鞘管组。分析两组患者桡动脉并发症〔如桡动脉闭塞(RAO)、桡动脉痉挛(RAS)等〕的发生率,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AO的危险因素。结果:4F鞘管组和6F鞘管组中,RAO(0.8%vs.2.9%,P=0.018),RAS(1.2%vs.3.5%,P=0.021),桡动脉内膜增厚率(1.0%vs.4.1%,P=0.002),前臂小血肿(0.6%vs.2.5%,P=0.020),患肢疼痛(1.2%vs.4.1%,P=0.006)等的发生率及压迫止血时间〔(4.62±0.98)vs.(6.36±0.93)h,P<0.001〕,4F组均低于6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前臂大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及骨筋膜室综合征。RAO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大尺径动脉鞘管、术后压迫止血时间过长是发生RAO的危险因素。结论:经桡动脉PCI中选择小直径动脉鞘管,避免术后长时间的压迫止血有利于降低RAO的发生率,同时减少桡动脉内膜损伤,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60岁)接受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TRI)术后桡动脉急性闭塞(RAO)的发生率,并探讨影响老年患者TRI术后发生RAO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8月至2009年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12病房择期TRI≥60岁的老年患者1 256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RAO分为正常组和RAO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RAO有关的危险因素。记录手术相关参数,包括桡动脉穿刺次数、鞘管型号、手术时间、术中肝素用量及术后桡动脉压迫止血时间。疑有桡动脉闭塞的患者通过多普勒超声确诊。结果:1.1 256例TRI患者急性RAO发生率2.2%(28/1256例)。与正常组相比,RAO组患者中女性、糖尿病和既往行TRI患者的比例较高,RAO组术中平均肝素用量明显低于正常组〔(3 826±523)IU vs.(7 425±980)IU,P=0.008〕,术后压迫时间长于正常组〔(378.9±35.4)min vs.264.7±43.2)min,P=0.003〕,且RAO组患者应用7F动脉鞘的比例较高(10.7%vs.1.9%,P=0.02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7F动脉鞘管、肝素用量偏低及术后桡动脉压迫时间过长,是影响RAO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TRI术中选择尺寸合适的动脉鞘管、足够强度的抗凝治疗、避免术后过长时间的压迫止血等均有利于减少RAO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新型壳聚糖止血敷料止血装置在桡动脉介入术后的临床应用。方法: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在安贞医院心内科12病房经桡动脉行介入治疗1 206例患者(其中经排除标准及经股动脉途径共计132例,反关脉3例)共计1 071例患者入选。常规应用6F动脉鞘管,当需要一些特殊介入技术时(如:左主干病变、双支架术或旋磨术)更换为7F动脉鞘。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普通桡动脉止血板组(OD)535例和壳聚糖止血敷料组(CD)536例。观察术后即刻及出院时桡动脉主、次临床观察指标。结果:两组入选患者基线特征显示:在年龄、性别、吸烟、血糖、血脂、高血压及体质量指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使用7F鞘管,以及术后使用GPIIb/IIIa受体拮抗剂等方面,壳聚糖止血敷料压迫组高于传统止血板组(P<0.05)。在满意度方面,壳聚糖止血敷料压迫止血组明显高于前者。两组通过研究对于术后内膜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临床观察指标方面: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前臂疼痛或不适、桡动脉内膜损伤及桡动脉闭塞等逐层进行分析,两组未见显著差别,但总血管并发症方面,壳聚糖止血敷料组明显低于止血板组。结论:对于介入术中使用7F鞘管,术后应用大量抗凝的患者,在减少总血管并发症方面以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壳聚糖止血敷料压迫组具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三种常用压迫止血器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TRI)后桡动脉压迫止血的安全性。方法将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连续经桡动脉行TRI后使用桡动脉压迫器的480例患者随机(1:1:1)分为3组:平板加压压迫止血器(BT)组(n=157)、气囊式压迫止血器(TR)组(n=160)与旋钮式压迫止血器(RCD)组(n=159),主要研究终点是24 h桡动脉闭塞(RAO)发生率,次要终点是术后血肿、水疱发生率及术后30d RAO发生率。结果 480例患者,平均年龄(60.71±11.58)岁,男性占(74.4)%,3组患者基线资料相似。术后24h RAO发生率BT组明显高于RCD组(16.6% vs.7.5%,P=0.013),TR组与BT组、RCD组相比无差异(10.0% vs.16.6%,P=0.08;10.0% vs.7.5%,P=0.40)。BT组、TR组和RCD组前臂血肿发生率相似(40.1% vs.38.1% vs.32.7%,P0.05)。水疱发生率BT组明显高于RCD组(7.0% vs.1.3%,P=0.01)。30 d随访RAO发生率BT组7.1%,TR组3.8%和RCD组3.2%(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24 h RAO的因素是使用BT加压止血器、动脉内径与鞘管外径比值(RAID/SOD)1和压迫止血时间6 h。结论三种压迫止血器均可达到安全有效止血的目的;TR和RCD压迫止血器相较BT压迫止血器可降低桡动脉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林陶玉  程青虹 《山东医药》2012,52(43):63-64
目的观察对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桡动脉闭塞(RAO)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效果。方法将609例同期于我院行经桡动脉PCI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16例和常规组293例,两组均采用传统操作步骤行经桡动脉PCI,其中干预组对鞘管、导管型号选择及肝素用量、鞘管留置时间、桡动脉压迫器止血方法等进行改良,同时对桡动脉搏动减弱者于解除包扎后徒手持续压迫同侧尺动脉约1 h。观察两组肝素用量、桡动脉鞘外径、造影导管外径及桡动脉搏动情况、术后不适(疼痛、肢体麻木及肢体肿胀)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肝素用量显著大于常规组,桡动脉鞘外径及造影导管外径均显著小于常规组(P=0.000);干预组桡动脉减弱及RAO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分别<0.05及0.01),术后疼痛、肢体麻木、肢体肿胀不适发生率亦显著低于常规组(P均<0.01)。结论通过合理选择鞘管、导管,应用足量肝素、减少鞘管留置时间,改善桡动脉压迫器止血、减压方法,及对桡动脉搏动减弱者适时实施尺动脉压迫等措施,可降低患者RAO发生率、提高舒适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使用螺旋式和气囊式两种桡动脉压迫器的止血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近2年来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400例患者,螺旋压迫器组、气囊压迫器组各200例,对单纯行冠脉造影者使用5F动脉鞘,而行PCI者根据情况使用6F动脉鞘。对两组患者的初次止血的成功率、肢体肿胀程度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初次止血成功率及手掌肿胀程度并无差异,螺旋式压迫器组前臂肿胀的发生率高于气囊式压迫器组,但其皮肤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气囊式压迫器组。结论 :两种压迫器均可获得满意的止血效果,但在并发症的发生方面各具优势和不足,尚有改进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优点和可行性.方法 对2006年5月-2009年12月住院的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1 3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 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成功率98.9%,术后并发症:桡动脉痉挛7例;术后穿刺部位小血肿16例,前臂肿胀11例,术后拔桡动脉血管鞘时发生血管迷走反射1例,桡动脉搏动减弱5例,桡动脉闭塞1例,无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局部感染和迷走神经反射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是安全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远端(鼻烟壶)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方法连续选取2019年9—10月在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拟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患者34例,记录其穿刺及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情况。结果本组34例患者中29例(占85.3%)经桡动脉远端(鼻烟壶)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成功,平均穿刺时间为(1.8±1.9)min,平均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完成时间为(34.1±20.4)min;9例患者行支架植入术,1例患者行药物球囊扩张术;术后1例患者出现右前臂轻微出血,未见穿刺点出血、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手背及手腕肿胀/疼痛、手指感觉异常等。5例患者(占14.7%)经桡动脉远端(鼻烟壶)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失败,其中3例穿刺失败、1例穿刺成功后反复尝试但导丝不能送入桡动脉、1例穿刺成功后置入鞘管时疼痛感明显。结论本研究初步证实经桡动脉远端(鼻烟壶)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安全、可行,在国内人群中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弹力加压型桡动脉止血器在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压迫止血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0年10月住院经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患者80例,其中40例应用弹力加压型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止血作为观察组,40例应用传统的纱布绷带压迫止血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方法的操作流程,患者舒适度,手部、前臂肿胀、麻木、青紫情况。结果弹力加压型止血器组与传统方法比较,操作流程上耗时少,简单方便,患者舒适度优于传导方法;手部肿胀、麻木、青紫现象明显少于传统纱布绷带组。结论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弹力加压止血器安全舒适,操作方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4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入选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于安贞医院就诊初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947例,使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4F导管组和5F导管组。比较两组间造影成功率、造影图像质量、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压迫止血时间、单导管完成率、导管打结率、桡动脉痉挛发生率以及术中和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分别于术前24h,术后24h,术后4周行右桡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 4F导管组和5F导管组在造影成功率、造影图像质量、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单导管完成率、导管打结率、桡动脉痉挛发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压迫止血时间4F组显著短于5F组(4.62±0.98)h比(6.36±0.93)h,P<0.001。除5F组一例患者于术中出现心室颤动外,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院内、院外死亡、急性血栓事件、严重出血事件、前臂大血肿等;4F组桡动脉闭塞、桡动脉内膜增厚率均显著少于5F组(分别为0.60%比2.30%,P=0.038;1.10%比4.10%,P=0.003)。结论 4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安全、可行,同时对桡动脉损伤小,血管并发症少,术后压迫止血时间短,舒适度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弹力加压型桡动脉止血器在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压迫止血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9年10月一2010年7月住院经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患者80例,其中40例应用弹力加压型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止血作为观察组,40例应用传统的纱布绷带压迫止血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方法的操作流程,患者舒适度,手部、前臂肿胀、麻木、青紫情况。结果:弹力加压型止血器组与传统方法比较,操作流程上耗时少,简单方便,患者舒适度优于传寻方法(P〈0.05),手部肿胀、麻木、青紫现象明显少于传统纱布绷带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弹力加压止血器安全舒适,操作方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经桡冠脉介入诊疗术后患者出现前臂张力性血肿时弹力绷带压迫和绷带压迫联合脱水处理两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146例冠脉介入术后出现前臂张力性血肿患者,采用单独绷带压迫(A组)和绷带压迫联合脱水(B组)等方法处理后,对血肿成功进行处理的病例运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处理方法的效果差异.结果 B组76例前臂张力性血肿患者与A组70例患者比较,前臂肿胀消退平均时间明显缩短,手指末端的血供和功能改善为良好的出现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皮肤温度增高出现的平均时间稍有缩短(P>0.05),在出现肿胀压迫后3h观察前臂平均臂围,相对于患者未穿刺血管前臂臂围稍有缩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介入术后导致前臂张力性血肿,在弹力绷带压迫基础上积极进行脱水等综合处理疗效更好,方法简便,疗效确切、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桡动脉痉挛是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造影(CAG)和(或)介入治疗(PCI)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本研究旨在观察应用利多卡因外擦动脉鞘和造影导管,减少桡动脉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连续237例接受经桡动脉路径CAG/PCI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于动脉鞘和造影/导引导管插入前应用2%利多卡因溶液(118例,利多卡因组)或0.9%氯化钠溶液(119例,对照组)外擦其表面。主要观察终点:严重桡动脉痉挛(导管推进或操作困难并伴前臂疼痛、桡动脉造影示管腔内径狭窄>70%)发生率。次要终点:前臂出血或血肿、患者不适程度以及操作成功率。结果:利多卡因组5例(4.2%)和对照组16例(13.4%)发生严重桡动脉痉挛(P=0.013);利多卡因组中无一例发生前臂出血或血肿,但对照组中3例前臂轻度出血(表现为造影剂外渗)和1例局部血肿形成,均经局部加压包扎后好转;利多卡因组因疼痛引起的重度不适减少;两组CAG/PCI均成功。结论:CAG/PCI时,应用2%利多卡因溶液外擦动脉鞘和造影/导引导管可能是一种减少严重桡动脉痉挛及其相关并发症的简易方法。  相似文献   

14.
经桡动脉介入术中发生桡动脉痉挛的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具有手术并发症少、痛苦小以及术后无需制动等优点,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是,桡动脉易发生痉挛,这不仅会导致术者无法顺利拔出鞘管,而且常常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手术时间。因此,我们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导致桡动脉鞘管无法顺利拔出的相关因素,在围手术期给予干预措施以减少桡动脉痉挛的发生率,使桡动脉鞘管顺利拔出完成PCI治疗。  相似文献   

15.
【】 目的 观察高位桡动脉的解剖学特征,探讨该类型解剖学变异对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影响。方法 选取17例右侧高位桡动脉解剖学变异患者及与之匹配的60例桡动脉解剖学正常的患者,观察两组桡动脉影像学特征,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17例高位桡动脉中,桡动脉起源于腋动脉6例(35.29%),起源于肱动脉11例(64.71%);高位桡动脉组患者右侧桡动脉平均直径为(2.62±0.60)mm,低于对照组平均直径(3.07±0.35)mm,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高位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为70.6%(12/17),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为 98.3%(59/6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高位桡动脉组术后发生2例(11.76%)前臂血肿,1例(5.88%)上臂血肿,对照组出现1例(1.67%)前臂血肿。结论 对于存在高位桡动脉的患者,应该提高警惕,轻柔操作,而直径较为细小的高位桡动脉则应该视为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禁忌,尽量避免采用。  相似文献   

16.
《内科》2020,(3)
目的探讨"创口贴"式动脉压迫止血器在经桡动脉介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介入导管室行介入诊断和治疗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环绕式绷带包扎法压迫止血,观察组患者术后采用"创可贴"式动脉压迫止血器进行压迫止血。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止血效果、术后4 h的手掌肿胀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 h皮下瘀斑、迷走神经反射、皮肤完整性受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桡动脉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1次止血成功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1次止血成功率为8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4 h的手掌肿胀情况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48 h皮下瘀斑、迷走神经反射、皮肤完整性受损及术后1个月桡动脉闭塞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创口贴"式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桡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手掌的肿胀程度,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TR-Band桡动脉压迫装置在冠心病介入诊治中应用的优越性.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6月185例在我科接受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其中97例采用TR-Band桡动脉压迫装置止血(观察组),88例采用纱布绷带压迫止血(对照组),对患者术后局部渗血、皮下血肿、发绀情况、迷走神经反射及自我舒适的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皮下血肿及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渗血、手指发绀与肿胀及患者舒适发生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TR-Band桡动脉压迫装置止血操作简便、全透明结构、可调节性强、止血效果较好、舒适度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宜于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桡动脉压迫止血器不同减压时间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影响。方法将400例应用TQ-A型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的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0例和对照组200例。观察组术后1小时松解1圈,后每隔0.5小时松解0.25圈,术后6小时候完全松解,对照组术后1小时松解1圈,后每隔1小时松解0.5圈,至术后6小时候完全松解,观察两组术后24小时内出血情况、止血时间及创口渗血、皮下血肿,肢体麻木、发绀、肿胀,桡动脉闭塞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在出血情况及止血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肢端肿胀、麻木、疼痛等方面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桡动脉闭塞方面观察组有下降趋势(P=0.092)。结论应用TQ-A型动脉压迫止血器第1次减压时间提前至术后1小时,以后每隔1小时松解0.25圈的方法止血效果确切,并发症少,舒适度高。  相似文献   

19.
经皮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动脉止血是手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研究观察了经皮股动脉用6F动脉鞘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130例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情况。1资料和方法2004年7月10日-8月15日在墨尔本Epworth医院维多利亚心脏中心连续有175例患者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使用6F动脉鞘,除外使用止血装置及术中血肿,术后人工压迫止血者入选。共130例患者人选,男性92例,女性38例,年龄68.1±12.0(42-88)岁。130例患者行股动脉穿刺141例次,7例患者穿刺同一动脉2次,1例患者穿刺同一动脉3次,有2例患者虽有2次穿刺,但分别是左、右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98例,择期和造影同时介入治疗32例,操作时间8-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含壳聚糖一次性桡动脉压迫止血器在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后止血、预防穿刺血管并发症方面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连续入选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的患者1760例,按照术后止血方法分为壳聚糖组880例和对照组880例,观察住院期间术后桡动脉血管并发症、桡动脉压迫止血时间和患者舒适度。结果 壳聚糖组患者术后血管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0% vs 19.1%,p<0.01),壳聚糖组压迫止血时间较对照组短(245.8±36.7min VS 502.6±124.6min,p<0.01),术后患者舒适度壳聚糖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应用含壳聚糖一次性桡动脉压迫止血器有助于减少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可显著缩短止血时间,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