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告1例61岁女性患者,右前臂结节、斑块伴瘙痒1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下层见大量淋巴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部分胶原束内可见嗜酸粒细胞脱颗粒形成"火焰"现象。诊断:Wells综合征(嗜酸性蜂窝织炎)。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3个月后皮损消退,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2.
报告1例以皮肤损害为突出表现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男,70岁,反复皮肤瘙痒伴增厚、红色斑块半年,加重1月,同时伴肝、肾损害、脾大。皮损组织病理:真皮水肿,真皮浅深层及血管周围可见以嗜酸粒细胞和单一核细胞为主的浸润,部分血管壁可见嗜酸粒细胞移入,伴嗜酸粒细胞脱颗粒现象。诊断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05-2013年本科收住院的19例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入选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50~81岁,病程均反复迁延不愈,表现为泛发性、多形性、瘙痒性皮炎样皮损。血常规、外周血涂片、骨髓像均显示嗜酸粒细胞增多。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及皮下组织血管扩张,周围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以嗜酸粒细胞及淋巴细胞为主。结论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以皮肤损害为主,治疗方面应采用个体化方案。  相似文献   

4.
分析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湿疹的临床特点.根据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值,将55例湿疹患者分为嗜酸粒细胞正常组、轻度升高和中度升高组,从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中度组患者皮损严重,多伴体温的升高且白细胞计数及多种酶学指标高于正常组和轻度组;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湿疹尤其是嗜酸粒细胞计数在1×109/L以上者,皮损重,多伴发热、白细胞和多种酶学的升高,治疗困难,糖皮质激素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报告1例嗜酸细胞性脂膜炎,患者男,33岁,因双下肢皮损伴肿胀2个月,症状加重伴发热10余天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皮下脂肪层有弥漫性嗜酸粒细胞为主的浸润,根据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所见,诊断为嗜酸细胞性脂膜炎,经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皮损痊愈。  相似文献   

6.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996~2006年间收住院的9例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以中老年男性为主,病程反复迁延,皮损泛发、多形、剧烈瘙痒,以光泽坚实的红色丘疹、浸润肥厚性斑块、浸润水肿性肿胀颇为特殊。结论: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以皮肤损害为主,同时存在着内脏器官受累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19岁。左手掌反复出现水疱、脓疱伴瘙痒2月余。体检:左手掌见多处淡红色轻度脱屑性斑疹、斑片,伴有小水疱、脓疱及结痂,右手掌散在多个水疱。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左手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及皮下组织中大量以嗜酸粒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诊断: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口服强的松30mg/d后皮损迅速消退。  相似文献   

8.
<正>嗜酸性蜂窝织炎又称Wells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皮肤病,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为类似蜂窝织炎的坚硬斑块,常常伴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升高,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嗜酸粒细胞浸润及特殊的"火焰征"。该病较为少见,现将诊治的1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女,39岁。双下肢暗褐色斑片、结节伴瘙痒5年。5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双下肢出现散在性暗褐色斑片、结节伴瘙痒,无发热、关节疼痛及其他全身症状,在当地医院就诊,行相关检查示嗜酸粒细胞升高(0.78×10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22岁。四肢皮肤水肿、硬化1年。查血嗜酸粒细胞340×106/L;ANA1:40(+)。皮损组织病理:真皮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皮下脂肪可见片状淋巴细胞、较多嗜酸性粒细胞。诊断为嗜酸性筋膜炎。给予强的松、西米替丁、青霉胺口服并联合物理疗法,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31岁女性患者,全身散在红斑及斑块2个月。皮肤科情况:全身散在20余处直径1~2 cm不等的暗红色环状红斑及斑块,界清、边缘稍隆起,质中。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全层血管周围、胶原纤维间及汗腺周围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可见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无"火焰征"及"肉芽肿"模式改变。诊断:嗜酸性环状红斑。入院后系统及局部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皮损逐渐好转,随访1年余无复发。  相似文献   

11.
比较了异位性皮炎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嗜酸粒细胞对一系列化学趋化素的游走能力。26例符合 Hanifin 和 Rajka 诊断标准的异位性皮炎患者,至少对3种变应原过敏,总IgE 水平升高,对相关变应原的放射性变应性吸收试验(KAST)阳性。采血时,大多数患者有轻中度湿疹,局部有活动性皮损。所有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8%)。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离纯化异位性皮炎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的嗜酸粒细胞。用改良的 Boyden小室测定嗜酸粒细胞的游走性。化学趋化素  相似文献   

12.
中年女性患者,反复右侧面颊部丘疹8年余,每年发作2~3次,伴瘙痒,皮损多于15天左右自行消退。皮肤科情况:右侧面颊部肿胀性斑块,表面有针尖大小脓丘疹。组织病理示:毛囊上皮海绵水肿,伴明显嗜酸粒细胞浸润,诊断:嗜酸性毛囊炎。予口服吲哚美辛治疗后皮损消退,随访6个月未再复发。  相似文献   

13.
嗜酸粒细胞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正常人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0.02~0.04,超过正常但小于0.1称轻度增多,介于0.1—0.5为中度增多,大于0.5则为重度增多。嗜酸粒细胞增多与许多皮肤病相关,可归为二类,一类为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肤病,主要有:Ofuji嗜酸性化脓性毛囊炎、Wells综合征、嗜酸性脂膜炎、Gleich综合征(嗜酸粒细胞增多性周期性血管水肿)、嗜酸粒细胞性坏死性血管炎、口腔黏膜嗜酸粒细胞性溃疡、新生儿毒性红斑、嗜酸粒细胞性面部肉芽肿、一过性嗜酸粒细胞性结节病及结节性嗜酸粒细胞浸润等。另一类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肤病,其中部分疾病可伴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包括特应性皮炎、虫咬及寄生虫病、大疱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  相似文献   

14.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2例报告孙文贞,狄春建,刘铁忱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为一比较少见的疾病,我们近见2例报告如下:例1,男性,47岁,右肩部红色结节1年余,瘙痒,抓破后而血。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皮损局限于右肩胛部,范围...  相似文献   

15.
木村病     
木村病(Kimura disease)又称嗜酸粒细胞淋巴样肉芽肿(Eosinophilie lymphoid granuloma),软组织嗜酸粒细胞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 of the soft tissue),皮肤嗜酸粒细胞滤泡增殖症(Eosinophilie lymphofolliculosis of the skin)。定义:木村病是一种好发于青年男子面、颈、腋窝、腹股沟、肘窝等处,特别是从颊部到腮腺部,单发或多发性皮下肿块,组织病理学示皮下组织有淋巴滤泡样结构,并有显著的嗜酸粒细胞浸润,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加的原因不明的,慢性反应性预后良好的疾病。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发生于日本,多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28岁。全身瘙痒11年,头颈、躯干及双上肢红色丘疹、斑块伴嗜酸粒细胞增多5年,脱发2年。外周嗜酸粒细胞计数11 088/μL。组织病理示:毛囊周围中等量单一核细胞浸润,以不典型淋巴细胞为主,并见散在嗜酸粒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示浸润细胞主要是CD4+细胞。TCR基因重排示TCRδ、TCRγ均阳性。诊断:亲毛囊性蕈样肉芽肿。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 肌注,阿维A、甲氨喋呤、泼尼松等口服,糖皮质激素软膏外用。治疗7周后皮损好转。  相似文献   

17.
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白介素5水平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患者血中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皮损以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和激活为主要特征。多种细胞因子参与AD的发生、发展,其中白介素(IL)-5尤为重要[1]。为此,我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检测AD患者血清中IL-5水平,探讨其在AD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报告1例嗜酸性蜂窝织炎.患者男,36岁.双下肢红斑时有痒痛半个月.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2.55×109/L(分类0.263),骨髓嗜酸性粒细胞0.125,FIP1L1/PDGFRα融合基因(-),骨髓组织病理示嗜酸性粒细胞相对增生活跃.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及皮下组织浅层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不同程度纤维素样变性、坏死直至阻塞,周围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反应性浸润,呈火焰状,其间有少量淋巴细胞.诊断:嗜酸性蜂窝织炎.予甲泼尼龙和抗组胺药等治疗后皮损消退.  相似文献   

19.
45岁男性患者,头面部丘疹、脓疱、肿块反复4年,双小腿褐色斑块1月,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增高,皮损组织病理显示表皮内毛囊内嗜酸性脓肿,皮质类固醇联合抗生素及抗组胺药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患儿,男,7岁.因躯干、四肢散发红斑、水疱伴瘙痒2个月就诊.发病前有泳池"暴晒"史.背部水疱组织病理:表皮下水疱,真皮乳头中性粒细胞及少许嗜酸粒细胞小脓肿,浅层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正常人皮肤盐裂间接免疫荧光:循环抗体IgA、IgG于表皮侧均有沉积,局部区域IgG表皮真皮双侧沉积.综上诊断为儿童线状I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