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a HC  Wang YF  Feng CS  Zeng WA  Sun LH  Lu BS  Zhao H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2):852-853
通过椎管、全身及脑室给乙酰胆碱类药物能调节痛阈,参与镇痛作用。脑干网状结构(mPRF)是重要脑部功能区域,参与调节睡眠、镇静、麻醉和镇痛作用。很多麻醉药物都与脑干网状结构内乙酰胆碱的释放有关。然而,脑干网状结构内胆碱能神经兴奋的镇痛作用及其与M胆碱能受体亚型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为此,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脑干网状结构内置管的动物模型,微量注射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于脑干网状结构内,探讨脑干网状结构胆碱能神经兴奋在疼痛信号传导中的作用及机制。  相似文献   

2.
我们曾报道家兔针刺镇痛时,丘脑和延脑中5-羟色胺(5-HT)的含量明显增加,脑室注射5-HT,有提高痛阈的作用,从而推论针刺镇痛可能同脑干网状结构中的5-HT等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脑干内中缝背核和中缝大核(5-HT神经元集中的部位)的电刺激均有镇痛的效应。若抑制脑内5-HT神经元的活动,则有减弱针刺镇痛效应。相反,电刺激兰斑核(脑干内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集中的部位),有抑制针刺镇痛的效应。损毁兰斑核可使针刺镇痛效应明显加强  相似文献   

3.
我校生理教研室从脑干的三叉神经感觉核群入手,研究针刺镇痛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作用方式。初步得到的结果表明,不仅在三叉神经感觉核群的脊束核尾端内,记录到了“痛”敏细胞放电;而且,还初步证明了其内存在有针刺镇痛作用,作用的方式是突触前抑制。形态结构是生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大量实验的和临床实践的资料证明,针刺的和针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神经环路示踪技术,观察投射至中缝背核(dorsal raphe nucleus,DRN)的脑干感觉中继核团的分布与联系模式,探究感觉信息调控觉醒/睡眠的形态学基础.方法 采用逆行示踪技术,于正常成年C57BL/6小鼠(n=3)DRN注射逆行荧光微粒RetroBeads,观察脑干感觉中继核团RetroBeads表达情况.进一步在小鼠(n=3)多种感觉中继核团臂旁核(parabrachial nucleus,PBN)注射AAV-CaMKIIα-EGFP和RetroBeads,分别观察其纤维末梢在DRN的分布情况及其接受的脑干感觉输入.结果 通过在DRN注射RetroBeads,发现投射至DRN的脑干感觉中继核团包括:上橄榄核、孤束核头侧、孤束核尾侧、前庭内侧核旁细胞部和前庭内侧核巨细胞部,分别占DRN脑干总输入的3.11%、2.95%、10.40%、10.45%和1.75%.此外,脑干内同时中继多种感觉的PBN有大量RetroBeads标记的神经元,占DRN脑干总输入的71.33%.AAV-CaMKIIα-EGFP介导的顺行示踪发现PBN神经元向DRN发出致密的纤维投射.PBN注射RetroBeads观察其接受的脑干感觉输入发现,PBN接受中继头面部痛温觉、触压觉的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和脊束核的神经输入,分别占PBN脑干总输入的6.14%和49.86%.孤束核头侧、孤束核尾侧与前庭内侧核旁细胞部也投射至PBN,其输入分别占PBN脑干总输入的11.67%、20.53%与8.94%.此外,感觉中继核团下橄榄核发现少量标记的神经元,占PBN脑干总输入的2.14%.结论 DRN接受来自脑干感觉中继核团孤束核、上橄榄核、前庭核群的直接输入,同时也通过PBN间接接受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下橄榄核的输入.  相似文献   

5.
1.为探讨针刺镇痛效应和痛觉信息在中枢神经系的传导通路,用实验形态学方法观察了大白鼠及猫脊髓上行纤维的行程及投射点。 2.脊髓颈下部半离断后,在脑干网状结构内,可见到散在的溃变纤维和终末前溃变。其中以网状巨细胞核及网状外侧核为最多,延髓中央腹侧核、脑桥网状尾侧核及脑桥网状嘴侧核次之,而延髓中央背侧核、网状小细胞核及旁正中核则较少。 3.在中缝核群中的中缝苍白核、中缝大核以及中缝暗核和中缝脑桥核内,可见到一些溃变纤维及终末前溃变。 4.于中脑下丘底部、上丘深层以及中央灰质的外侧部,可见到一些溃变纤维及终末前滑变。 5.在丘脑,脊髓丘脑束可投射至内侧膝状体的内侧部、髓板内核中的束旁核和中央中核,以及丘脑腹后外侧核。 6.本文讨论了痛觉信息和针刺镇痛效应在中枢神经系的传导通路,以及有可能进行整合的部位。  相似文献   

6.
<正> 缰核是前脑边缘结构至脑干的中间枢纽。弓状核是引起针刺镇痛效应的重要结构,但它们所产生作用的所经途径不同。我们利用弓状核的这一特性,在针刺基础上损毁弓状核,观察其对针刺镇痛的影响,并与缰核对针刺镇痛效应相比较,以判定缰核影响针刺镇痛作用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电针镇痛的同时,大鼠皮层、尾核、丘脑和脑干网状结构内的乙酰胆碱含量都明显的升高。为了进一步证明乙酰胆碱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和地位,本实验观察了针刺镇痛对黄牛脑脊液内乙酰胆碱含量的影响。 实验方法 选用本地役用成年黄牛22头,其中雄性6头,雌性16头。侧卧保定,用剪刀在测痛部位剪毛并用酒精、乙醚脱去皮脂,然后涂以10%氯化钾溶液,再将二电极与皮肤紧密  相似文献   

8.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微量注射和微电泳方法,观察大鼠丘脑束旁核(pf)的传入纤维联系。结果表明,pf接受大脑皮质、丘脑室旁核、丘脑网状核、下丘脑腹内侧核、下丘脑外侧核、未定带、上丘、中央灰质、黑质网状部、蓝斑、LorentedeNo'核、小脑齿状核、小脑间位核、前庭神经核、舌下神经前置核、脑干网状结构、某些感觉中继核和脊髓灰质的某些板层的传入纤维。  相似文献   

9.
<正> 痛觉的调制是十分复杂的过程。从脊髓,脑干以至端脑内有一个痛觉的调制系统,或称内源性镇痛系统。自60年代以来,陆续证明,低位脑干的中缝核群,网状巨细胞核,兰斑核,中脑网状结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中脑盖,黑质等结构对痛觉都有一定的调制作用。其中的 PAG 接受外周信息,也接受高级  相似文献   

10.
根据近年国内外研究,认为兰斑与睡眠和痛觉有关,而兰斑又是富有单胺类神经元的核团,与脑干网状结构有密切联系,其超微结构具有某些特点。因此,我们试图通过观察针麻条件下兰斑超微结构的改变,研究它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脑干神经元投射到脊髓的纤维,除传递运动信息外,并对感觉传入信息起反馈作用,产生下行抑制和提高痛阈与针刺镇痛有关。  相似文献   

12.
大鼠丘脑束旁核的传入纤维联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微量注射和微电泳方法,观察大鼠丘脑束旁核(pf)的传入纤维联系。结果表明,pf接受大脑皮质、丘脑室旁核、丘脑网状核、下丘脑腹内侧核、下丘脑外侧核、未定带、上丘、中央灰质、黑多状部、蓝斑、Lorente de No'核、小脑齿状核、小脑间位核、前庭神经核、舌下神经前置核、脑干网状结构、某些感觉中继核和脊髓灰质的某些板层的传入纤维。  相似文献   

13.
针刺原理的研究正在全国各处广泛开展,研究的方法不尽一致,有的从神经系统着手,认为脊髓、脑干网状结构与丘脑等在针刺镇痛中起一定的作用。有的在神经介质和激素等的体液因素方面探讨,认为从临床皮皰试验结果提示针刺作用有可能引起外周血液中致痛化学因子的变化,而应用动物肢体灌流交义循环实验表明,针刺可使体液因素发生变化,通过血液作用于中枢和外周。从动物大脑皮层和皮层下某些部位神经介质的分析,他们认为乙酸胆硷、5-HT、多巴胺等在镇痛方面起不同程度的作用,这说明针刺镇痛作用有中枢介质参与。我们曾用兔的交义循环实验,初步证明,  相似文献   

14.
我们曾在大白鼠及家兔上观察到①,电针穴位对痛刺激引起的丘脑内侧核团及中脑网状结构部分的诱发电位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据报导②,电针可抑制丘脑内侧核团中束旁核和中央外侧核神经元的痛放电。另一些资料表明③、④、⑤、⑥,脑干网状结构与丘脑内侧核团有联系,网状结构不仅是传递痛觉信号的重要途径,并且在痛觉整合中起一定的作用。因此,进一步探讨网状结构是否在针刺镇痛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是有意义的。 本实验用玻璃微电极在中脑网状结构引导神经元单位放电,观察电针对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单位放电的影响。 我们在本题前段工作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些有关的实验资料,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针刺镇痛古而有之,疼痛性疾病是针刺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现代研究也表明,在多种急慢性疼痛中,针刺均有较好的镇痛效。资料显示,在神经传导的某些阶段,针刺能够改变其介质或影响整合感觉输入信号,以达到镇痛作用。由此,笔者综述了近年来研究神经生物学机制在针刺镇痛中的应用,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为深入研究针刺镇痛的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针刺镇痛与中枢环核苷酸含量变化之间存在的可能性关系。方法 运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大鼠电针前后,全脑和不同脑区cAMP和cGMP含量的变化。结果 电针30min提高大鼠痛阈的同时,使全脑cAMP含量显著降低(P<0.05);间脑cAMP含量降低,端脑cGMP含量降低,而脑干则显著升高(P<0.05)。直线相关处理和回归分析表明,大鼠脑干cGMP含量与针刺镇痛效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 针刺镇痛与中枢环核苷酸水平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提示中枢环核苷酸含量的变化可能是实现针刺镇痛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7.
脑干网状结构是中枢神经系统一个较古老的结构,长期未受到重视.自从Moruzzi与Magoun(1946,1949)发现用电刺激脑干网状结构可影响脑电图及动物的觉醒以后,始引起广泛注意。在50年代与60年代,学者们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发现脑干网状结构具有广泛而重要的机能,它不只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交通枢纽”,而且是重要的机能整合中枢。 脑干网状结构指的是脑干中央部分的一些神经结构。从延髓锥体交叉向上延伸到间脑腹  相似文献   

18.
将HRP注入大白鼠体感区皮质,用TMB法成色反应观察顺、逆行标记的神经元结构。结果表明:体感区皮质与皮质下结构间存在着广泛的传入、传出联系。作者认为,其主要机能意义可能是:①缝核、兰斑核和网状结构等参与大脑皮质的感觉及镇痛机制;②体感区皮质与躯体感觉性核团间存在着返馈回路,从而调节一级感觉传入信息。  相似文献   

19.
针刺可以抑制痛觉的皮层下各中枢神经元的活动,已有证明,大脑皮层在痛觉的产生及针刺镇痛中的作用也有报导,但意见尚未一致。本室曾证实,中脑网状结构,(MRF)对痛觉既起传导通路作用,又有一定的整合作用。在猕猴的慢性实验中观察到,皮层体感Ⅱ区(SⅡ区)存在着接受皮肤伤害性刺激的神经元,刺激穴位司使这些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减弱,与疼痛和针刺镇痛有着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我们过去发现,缰核可接受痛刺激传入冲动和针刺传入冲动的影响而改变其自身的放电频率,因而推测它在针刺镇痛中可能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课题在于证明缰核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并着重探讨其作用机制。1.缰核不仅接受躯体伤害性刺激的传入冲动,现已证明它也可以接受内脏伤害性传入冲动的影响,而且是经由丘脑髓纹进入缰核。即电刺激内脏大神经能引起缰核痛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髓纹内注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