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源性膀胱为脊髓损伤后常见的临床并发症,随着病程进展,患者多表现为尿失禁、尿潴留等,导致患者身心及经济压力巨大。针刺在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占有一席之地,目前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疗效确切,并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认可。作者整理归纳针刺治疗的相关临床观察类文献,发现选穴多为远近配穴、八髎穴、俞募配穴及特殊部位的头部、腕踝部、耳部取穴;针刺方法包含电针、温针、矩阵针法;针刺同时还可配合其他疗法增加疗效。文章以期为相关研究及临床应用拓宽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行膀胱训练的效果。方法: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两组均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加用膀胱训练。结果:观察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多于对照组(P<0.05),最大尿流速率快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泌尿症状困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膀胱训练能够有效改善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减轻泌尿症状困扰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维普(CQ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8个数据库,筛选与针刺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相关,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时间截止到2022年4月之前。由两名审稿人独立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文献,并采用Cochrane Handbook中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RevMan (Version 5.3)软件进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共26篇随机对照试验符合纳入标准,共计1 75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充盈期逼尿肌压力[MD=-4.50,95%(-8.27,-0.73),P=0.02]、膀胱残余尿量[MD=-33.48,95%(-42.72,-24.23),P<0.000 01]、最大膀胱容量[MD=40.37,95%(28.03,52.71),P<0.000 01]、最大尿流率[MD=1.86,95%(1.52,2.19),P<0.0...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推拿辅治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GB)的效果.方法:97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用间歇性导尿方法治疗,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推拿方法.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升高幅度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及每日漏尿次数...  相似文献   

5.
罗静  杨华  谢巧卫 《新中医》2020,52(23):111-11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选择 103 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 53 例与对照组 50 例。对照组在脊髓损伤恢复期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康复功能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针刺治疗,连续治疗 2 个月。比较 2 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膀胱功能及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 90.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8.0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 2 组中医症状积分均降低 (P<0.05),研究组中医症状积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 (P<0.05);2 组残余尿量均减少 (P<0.05),研究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2 组膀胱压力、膀胱容量均增大(P<0.05),研究组膀胱压力、膀胱容量均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 1.89%,对照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 14.0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膀胱功能,减少泌尿系统感染。  相似文献   

6.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ies,SCI)后导致排尿功能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很大,在现今脊髓再生研究尚未取得重大进展的情况下,已成为医学上未能很好解决的难题.大部分的SCI患者常常发生严重的尿潴留和尿路感染,而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严重的尿潴留和尿路感染甚至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截瘫患者死亡的第1位原因[1].我国脊柱损伤发病率为每年25~35/10万人.其中1/7~1/6伴有SCI,故我国每年将递增5万名以上新的截瘫病例[2].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联合针刺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锻炼配合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心理干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尿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并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采用国际下尿路症状(LUTS)评分进行症状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联合针刺治疗可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流动力学、肾功能指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从针刺、电针、灸法、温针四方面综述近十年国内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进展。四种治疗方法的主要取穴集中于督脉、膀胱经及膀胱体表投影区上的穴位,但治疗的机制与效应不同:针刺注重经气传导,电针注重经气传导与生物电效应相结合,灸法为经气的热传导,温针集合了针刺与灸法二者的优势。故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应在明确治疗机制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从而避免取穴的主观盲目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参考文献34篇。  相似文献   

9.
神经源性膀胱(NB)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因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引发的上尿路功能损害,是导致截瘫患者后期最主要的死亡原因。然而,针刺治疗脊髓损伤后NB的具体起效机制不明,故在进行临床治疗前开展动物实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鉴于目前对其动物模型的制作和针刺治疗NB的作用机制仍无统一标准。现从动物模型、病理生理机制、疾病发展和转归的相关指标等多方面进行阐释,一方面为开展相应的实验研究提供部分思路,另一方面为针刺治疗NB的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综合性传统康复方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观察是否提高临床疗效。方法:脊髓损伤患者62例,随机分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在使用间歇导尿、训练、电刺激共性干预的同时,配合针刺、经穴推按、艾灸的综合性传统疗法,观察其反射性排尿及膀胱排空时间。结果:综合性传统康复方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能明显缩短反射性排尿时间及膀胱排空时间,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P0.1)。结论:综合性传统康复疗法能明显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在国内外广泛应用。电针治疗此病的常用腧穴为八髎、会阳等穴。然而其临床疗效仍需设计严谨的高质量随机对照实验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2.
甘泉  朱伟珍  卢丽丽 《新中医》2017,49(2):171-17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膀胱管理方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74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观察组予中西医结合膀胱管理方案干预,2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后比较2组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和尿路感染发生率,并评估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膀胱容量和最大排尿量均多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发生率少/小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1.89%,对照组总有效率72.9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膀胱管理方案干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能提高患者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量和尿路感染的发生,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及对尿流动力学、生活质量、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间隙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针灸治疗,2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尿流动力学(残余尿量、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逼尿肌压和最大尿流率)、排尿次数以及国际下尿道综合症状评分(LUTS)、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随访6个月内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治疗后2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24 h排尿次数、LUTS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尿流率、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显著,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尿流动力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按康复介入开始时间分为早期康复组(术后1个月内)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进行测定,比较两组数据.结果:早期康复组患者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尿路感染发生率降低,且均优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按康复介入开始时间分为早期康复组(术后1个月内)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进行测定,比较两组数据.结果:早期康复组患者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尿路感染发生率降低,且均优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6.
针刺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25例643010四川省自贡市中医院谢席胜临床资料:本组25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9例,最大年龄74岁,最小52岁,其中Ⅰ型糖尿病人4例,Ⅱ型糖尿病人21例,病程在7年至21年。治疗方法:主穴选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体会。方法:将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保持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予间歇性清洁导尿,膀胱功能训练,计划饮水,配合下腹部中药局部热敷及点穴疗法。比较2组平均排尿频率、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泌尿感染情况、导尿持续时间及临床有效率。结果:2组在治疗前、治疗2周时,平均排尿频数、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月时,2组此3项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泌尿系感染观察组4例(9.52%),对照组17例(4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730,P=0.001)。观察组导尿持续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66.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能够较为有效地促进不完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所引起的泌尿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电针可通过调节体内多个信号通路来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症状,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 (PAC AP/cAMP/PKA)信号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PI3K/AKT/mTOR)信号通路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但仍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实验研究多集中在单一信号通路上,各信号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待进一步验证;电针可激活体内信号通路,但对于相关通路上下游信号分子及其他相关转录蛋白的表达检测仍缺乏;电针不同穴位对各信号通路和信号分子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电针通过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改善脊骨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揭示。  相似文献   

19.
周立新  孙忠人  尹洪娜 《陕西中医》2023,(10):1482-1486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临床治疗虽已取得一定程度的进展,但神经系统病变的痊愈和神经损伤的再生依旧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尿失禁和尿潴留,常并发于脊髓损伤。针灸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针灸和相关联合疗法已被证明在改善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指标和生活质量评分等方面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因此越来越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笔者整理归纳针灸治疗的相关临床观察文献,发现包括单纯针刺、电针、温针、艾灸、联合针灸疗法等多种针灸疗法可以提高疗效。本文旨在为相关研究和临床治疗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近10 a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取穴规律,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国知网自2010年~2019年应用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相关临床文献,并对其进行整理总结,分析其腧穴归经及应用频次,总结取穴规律。结果:纳入54篇相关临床文献,共涉及47个穴位,10条经脉。其中足太阳膀胱经的使用频数最大(120次),其次是任脉(112次)。腧穴使用频数位于前13位的依次是中极(35次)、关元(31次)、次髎(25次)、三阴交(20次)、气海(17次)、下髎(17次)、中髎(16次)、上髎(15)次、膀胱俞(14次)、肾俞(11次)、足三里(11次)、水道(10次)、阴陵泉(10次);在配穴方法上以本经配穴法和前后配穴法为主。结论:近10年来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遵循局部取穴、循经取穴和辨证取穴的取穴原则;以本经配穴和前后配穴作为主要配穴方法;经脉选取上以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为主;穴位多取中极、关元、次髎、三阴交、气海等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