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以整体观念指导脊柱推拿的临床实践,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现代科学,如解剖学、影像学、生物力学和病理生理学等学科知识,研究脊柱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病理特点。结果:脊柱及其周围的肌肉和韧带、整个脊柱、脊椎与椎间孔的神经血管和椎管内的脊髓、脊柱与骨盆及下肢是有机的整体。结论:中医的整体观念如筋骨整体观、脊柱整体观、脊柱-神经-血管-脊髓整体观、脊柱-骨盆-下肢整体观仍然指导着脊柱推拿的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2.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通过中医整体观在脊枉推拿的运用的学习,以提高脊柱推拿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筋骨并重"是骨伤科治疗各类损伤病患的重要原则之一,是由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骨伤学创始人尚天裕教授总结提出并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治疗理念。而"筋骨"理论早在《黄帝内经》中有详细记载,对中医骨伤科从"筋筋""筋骨""以筋养骨""骨正筋柔"等方面丰富"筋骨"理论的发展与创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中医正骨推拿手法在治疗骨伤科各类疾病方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中医正骨推拿手法在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起着巨大作用,通过对中医拔伸按压手法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临床疗效研究分析,探讨在拔伸按压手法作用下,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及周围软组织之间的"筋骨失衡"状态的力学平衡恢复发生机制。同时明确在应用拔伸按压手法中所体现的"筋骨并重""筋骨平衡"的理论与生物力学作用机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骨伤科各类疾病"筋骨并重"理论体系,对中医正骨推拿手法的创新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脊柱疾病为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及身心伤害。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王春林教授研究并提出"脊柱整体观"与"筋骨同治观"的特色理论,治疗脊柱疾病取得显著临床效果。对王春林教授"脊柱整体观"与"筋骨同治观"理论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为临床治疗脊柱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三步三位手法”是我国已故骨伤科专家宋贵杰教授所创治疗脊柱及相关疾病的具有西部陇原特色正骨理筋手法,是根据人体脊柱生理和病理变化特点结合脊柱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以“顺生理、逆病理”为理论基础,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综合临床疗效分析,不断传承创新发展基础上系统总结的一套完整的正骨理筋手法。对此手法在治疗脊柱慢性筋骨疾患的生物力学作用机制的研究尚不清楚,由此从“筋骨并重”探讨三步三位手法治疗脊柱慢性筋骨疾患的生物力学作用机制尤为重要,这将明确三步三位手法治疗脊柱慢性筋骨疾患所体现的“筋骨并重”“筋骨平衡”理论与生物力学作用机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理筋正骨手法治疗骨伤科各类疾病“筋骨并重”理论体系,对中医理筋正骨手法的创新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筋骨理论源于《内经》,并贯穿中医推拿学科发展过程之中。"筋出槽,骨错缝"是中医学关于脊柱伤病的主要病理认识及理论核心,现代研究为中医学筋骨理论的科学性提供了部分证据。筋骨理论有效指导了脊柱关节等伤病的中医推拿临床,同时筋骨评估作为中医推拿触诊检查的主要内容,不仅可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也是指导选择推拿手法和治疗部位的核心环节。进一步梳理筋骨理论的发展脉络,探析筋骨评估的理论依据,可为中医推拿的临床和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脊柱微调手法操作精巧、细腻、柔和,手法可控性强、安全性高,使脊柱推拿手法操作更具科学性、安全性及针对性。脊柱微调理论是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的整体最优脊柱调整观念,其基于中医理论及现代解剖及生物力学为依据。本文将对脊柱微调手法中整体观念思想的基础及临床实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脊柱病临床诊查的重点在于如何确定"筋骨失衡"的状态。"筋骨评估"不仅用于脊柱病的早期诊断,更是指导临床治疗中推拿手法和治疗部位选择的核心要素。触诊是中医推拿的重要环节,在脊柱病"筋骨评估"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在系统回顾、整理中医推拿各流派特色筋骨评估方法的基础上,用触诊作为桥梁,总结、归纳各流派筋骨评估方法的共性,建立起一套客观的、可复制的脊柱病"筋骨评估"模式,可更好地指导临床。本文从骨性标志的触诊评估、软组织的触诊评估和疼痛的触诊评估3个方面对触诊在脊柱病"筋骨评估"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筋骨并重”是治疗骨伤疾病的四大原则之一,历代医家对筋骨关系的认识一直很重视,中医的“筋骨并重”理念在现代脊柱微创外科技术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两者均同时体现出整体观和微创观。脊柱微创技术发展迅速,治疗的疾病几乎扩展到所有脊柱疾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今后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应继承中医骨伤传统优势,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使脊柱微创技术更好地服务大众。  相似文献   

10.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目前临床常见的骨伤疾病。文章旨在从“筋骨平衡,以筋为先”理论出发,探讨肩关节的正常生理功能基础、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突出肩部“筋骨失衡”及”筋与筋失衡“的问题,以此强调“以筋为先”在推拿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应当结合整体观念,对机体整体的“筋骨失衡”进行评估与纠正,从而达到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现代骨伤科临床十分重视筋骨平衡理论,在诊治各类急慢性脊柱及关节类疾病临床实践中,结合现代生物力学研究成果,我们对“筋骨平衡”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本文在筋骨平衡的理论基础上,从运动及功能角度对“筋”“经筋”的多维动态及“筋骨平衡、动静调和”的理论进行阐述,并总结临床中应用筋骨平衡理论治疗急慢性骨伤科筋伤疾病的防治经验。  相似文献   

12.
<正>推拿学是针灸推拿专业的骨干课程和其他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常选修的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中医临床学科。为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笔者在推拿临床后期教学中,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教学,以"筋骨并重,调脊整曲,辨证施治"等  相似文献   

13.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该病是由于纤维环的破裂和髓核突出,使神经根受到刺激或压迫,导致产生脊柱一系列病理改变引起的症状。临床主要表现为腰痛兼或腿疼,甚至下肢感觉、肌力的变化。该病属于骨伤科的脊柱筋骨疾病,病理基础为纤维环的破坏、髓核的突出。从生物力学分析该病是由于腰部筋骨力学失衡,引起腰椎失稳,即筋骨失衡。中医学认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中医整脊科,是运用中医原创思维研究人体脊柱系统功能解剖、运动力学,用手法为主的中医疗法调整气血、筋骨,使气血协调并恢复或改善脊柱力学平衡以防治脊柱劳损伤病的学科。中医整脊科是以“一圆一说两论”,即脊柱四维弯曲体圆运动规律,脊柱圆筒枢纽学说,脊柱轮廓平行四边形平衡理论和椎曲论为基本理论,以理筋、调曲、练功为三大治疗原则,用整脊手法、针灸、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四大疗法;同时,在整体观和辨证思维指导下,实施“以人为本”的“医患合作、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腹病治脊、腰病治腹”八大措施防治脊柱劳损病。  相似文献   

15.
中国脊柱推拿与国外整脊术均属于手法医学的范畴,不同的是:中国脊柱推拿以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营卫气血学说等为基础,衍化于中国推拿按摩手法,具有多样性和技巧性;国外整脊术是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脊柱相关节段学说和生物学等为基础,是近代西方继现代医学和牙科医学之后兴起的第三种独立医学.虽然二者在理论基础上有所差异,但所面对的客体即脊椎和脊源性疾病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在发挥中国脊柱推拿整体观思维术式时,大胆借鉴国外整脊术系统还原论指导下对疾病准确和量化的优势,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中国脊柱推拿与国外整脊术均属于手法医学的范畴,不同的是:中国脊柱推拿以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营卫气血学说等为基础,衍化于中国推拿按摩手法,具有多样性和技巧性;国外整脊术是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脊柱相关节段学说和生物学等为基础,是近代西方继现代医学和牙科医学之后兴起的第三种独立医学.虽然二者在理论基础上有所差异,但所面对的客体即脊椎和脊源性疾病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在发挥中国脊柱推拿整体观思维术式时,大胆借鉴国外整脊术系统还原论指导下对疾病准确和量化的优势,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是临床上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筋骨平衡”理论是中医骨伤科诊治筋骨疾病的重要理论,在脊柱筋伤病的防治方面应用广泛。本文基于“筋骨平衡”理论对林氏正骨手法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特点进行了探讨,为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从颈腰痛的病因病机“、筋骨肉”并重与脊柱力学平衡的关系“、筋骨肉”并重的临床应用论述笔者对“筋骨肉”并重在推拿治疗颈腰痛中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介绍鲍铁周教授运用平脊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经验。鲍铁周教授将神经根型颈椎病的 病机概括为平衡失调,包括脊柱筋骨结构失衡和局部气血功能失衡。治疗上重视整体观念,主张运用平脊疗 法,包括大重量偏位牵引法、平乐正骨辨证分型药物治疗、脊柱整体调衡手法、功能锻炼的综合治疗。急性期 以大重量偏位牵引法、平乐正骨特色辨证分型施治、脊柱整体手法,改善颈椎构架,解除对神经的压迫刺激, 恢复局部结构的稳定;治疗后期佩戴颈围并坚持进行个性化功能锻炼,以恢复脊柱筋骨结构平衡和局部气血功 能平衡。  相似文献   

20.
颈性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病,长期以来缺乏相应实验模型研究,以致缺乏相应的机制研究,本文从脊柱筋骨整体观、动静力失衡角度探讨颈性心绞痛动物模型的构建,并介绍建模后动力、静力因素的变化,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