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形神学说充分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朴实性及唯物性,"形神合一"就是中医学辩证唯物观和整体观的反映.神生于形,神是形的主宰.神的存亡盛衰取决于彤的存亡盛衰,通过神之变,可诊及形伤之情.治神关键在治气,治形重在治气、血、精. 相似文献
2.
3.
论形神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形神学说是中医主要学说之一,形即形体和体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骨、肉、筋、脉、髓等及其生理活动.神是指人的理智、意识、思维、记忆等内在的精神活动,及其外在表现,即通常所说的"七情五志".二者的辩证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中医学与养生学的交叉学科.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养生理论体系,形成了多种流派、多种方法,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重视心理因素,贯穿始终,尤其是形神学说,无论是在养生理论还是在养生方法上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5.
6.
齐文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5):34-35
伏气学说源于《内经》“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经王叔和阐发而成为温病理论的重要方面。王叔和在《伤寒例》中指出“:春气温和,夏天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寒而致,非时行之气也。”其后,伏气学说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不断总结,直至清代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1伏气的含义伏气即伏邪,吴又可首次明确提出伏邪。其《瘟疫论》下卷云“:凡… 相似文献
7.
形与神是中国哲学上的一对重要范畴。从中医角度来讲,形神合一是中医整体观最重要的体现,是健康的一种诠释,其与当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本质上惊人的一致,反映了中医健康理念的前瞻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9.
王婀娜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4):58-59
"形神"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在指导中医诊断与治疗上有其独具特色的优势。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的基本原则,而将"形神"理论应用于肿瘤患者的综合治疗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通过将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相结合,而提出了整体观念,并构筑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从整体观出发,强调人生命机体要"天人合一"与"形神合一",从而达到"阴阳冲和"的最佳生命活动状态。并以此来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把握生命运动的变化规律,而指导生命的各种活动。并通过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指导着中医学防治疾病,养生保健。这正是《黄帝内经》应用阴阳学说作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根本与发挥。 相似文献
11.
<正>耳鸣患者往往继发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这种萦绕不去、捉摸不定的"噪音"分散了患者注意力,继而引起失眠、坐卧不宁,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形神学说"的核心是"形神一体观",是传统医学对生命在哲学高度的认识和理解。中医认为,形即形体;"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健康的标准是"形神合一",强调对"神"的深刻理解和关注辨证论治是调神守形的过程。耳鸣患者的"形"与"神"是如何被干扰的呢?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王仰宗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9,22(6)
生命在于运动,神经系统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生命调节系统,随意运动和言行一致以及中医形神合一的整体医疗观,重视精神因素对形体的作用和影响。治未病和医疗保护原则及健康教育是减轻负面效应的关键,负面作用不但可使病人精神和信心崩溃并影响到疾病的恶化和康复。基因全息理论注重信息的形体结构和精神意识,重视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在人体基因的全部遗传信息中,开发和拓展精神、语言运动间的整体运动,将有助于辨证施治和疾病康复。基于“形神合一”的新医疗观将推动和促进新医疗保健模式的提高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形,即形态,是指人的身形、体质,即人的生理功能;神,即神志、神明、神识,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活动。中医理论历来认为,形即神,神即形,神附于形,形依于神,每一个有生命活动的人,他的形态和神态,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8.
19.
中医养生强调形神兼养。养形是形体上的保养,也就是生理上的保养,而养神则是注重精神上的保养。历代养生家主张“形神合一”,唯有形与神的和谐统一,才能健康长寿。对于形神如何调养,古人多采取打太极拳、站梅花桩、静观默坐、导引吐纳等方法。除了这些方法之外,明代养生家高濂在《遵生八笺》提出游赏的方法,根据四时的不同,应有不同颐养形神的游赏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