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2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病人,7例为左室室速,5例为右室空速,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方法,左室室速在室间隔中下部,右室室速在右室流出道寻找消融靶点。结果7例左室室速成功6例,局部激动V波较体表。C电图QRS波提前25~50ms。右室室速5例全部消融成功,V波提前20~40ms。消融术程1~4小时,X线曝光时间30±24分钟。无1例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经导管射频消融对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可达到根治效果,随着三维标测系统的应用和经验的积累,射频消融治疗的成功率不断提高,应用范围也在扩大。本文就近年来IVT射频消融治疗的进展作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导管射频消融对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可达到根治效果,随着三维标测系统的应用和经验的积累,射频消融治疗的成功率不断提高,应用范围也在扩大.本文就近年来IVT射频消融治疗的进展作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方法 对 2 0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心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较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多见 ,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14例 ,经消融 13例获得成功 ,1例未成功 ;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6例 ,经消融全部成功。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5.
6.
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VT)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其起源部位和心电图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虽临床转归较好,但易反复发作,导管射频消融为这类心律失常提供了根治性方法.本文对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10例IVT患者的射频消融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4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射频消融 (RFCA)治疗的检测方法和疗效。方法  4 4例IVT病人 ,男性 32例 ,女性 12例 ,年龄 12~ 6 0岁 ,其中左室IVT(LIVT) 2 6例 ,右室IVT(RIVT) 18例 ,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寻找靶点进行RFCA。结果  2 6例LIVT消融成功 2 3例 ,18例RIVT消融成功 16例 ,总成功率 88 6 %。结论 RFCA治疗IVT成功率高 ,是治疗IVT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射频消融治疗儿童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6例儿童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男1例,女5例,平均年龄8.5岁(4-14.5岁)。临床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VT起源于左室间隔部4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2例;选用温控消融导管,4例采用起搏标测结合激动顺序标测,于VT发作时放电,2例采用起搏标测,于窦性心律时放电;6例消融均成功。平均随访12.8个月(1-22个月),1例术后第4周复发,第5周于同一部位再次消融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果表明射频消融治疗儿童IVT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目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临床较少见的心律失常,目前相关的较大系列临床资料并不多见.兹对多年来我院接收射频消融治疗的病例进行总结.方法共有190例患者(男性137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32.1±13.3)岁.特发性左心室心动过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LVT)113例;发生于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utflow tract,RVOT)者为77例,其中36.4%(28/77)为反复发作的单形室性心动过速(repetitive mono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RMVT).所有患者均经药物治疗无效,在停服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后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在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术后平均随访(31±18)个月.结果ILVT患者平均年龄(35.9±12.8)岁而RVOT患者为(29.5±13.0)岁(P<0.05).同时,ILVT患者中男性占86.1%,而在RVOT患者中则只占51.4%.只有8例ILVT患者被发现有左心室假腱索,3例有二尖瓣脱垂,3例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77例RVOT患者中有28例为RMVT.ILVT患者中除1例起源于左心室游离壁,4例位于室间隔高位,3例位于左冠状动脉窦下方之外,其余均位于室间隔左侧中、下部,消融时主要以激动顺序标测定位.接受了消融的起源于室间隔的102例ILVT患者中,90.2%可记录到浦肯野电位(Purkinie potential).而起源于右心室者则均以激动顺序结合起搏标测确定消融靶点.有7例患者在电生理检查时未能诱发VT.其余183例患者中有171例即时消融成功,消融成功率在LVT组为90.5%,RVT组为89.7%.18例在随访期内复发,其中8例再次消融成功.结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中青年患者,且与性别有关.射频消融可以较满意地根治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0.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4岁。反复发作心悸2个月,心悸半小时急诊。4年前曾患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入院检查:血压90/60mmHg。神志清楚,心率125bpm、律齐。未闻及特征性杂音。心电图(ECG)有如下特点(见图1):①心动过速的QRS波群宽度128m...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特发性左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电图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结果。方法 对5例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的左心室流出道室速患者行12导联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5例患者心电图Ⅱ、Ⅲ、aVF导联呈R波;Ⅰ导联呈rs或QS波,振幅大于0.5mV;V1导联呈rs或RS波,胸前导联R波移行发生于V2~V3;aVR和aVL导联呈QS波,3例患者的消融靶点在左冠状窦口内,2例位于主动脉瓣下,随访6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 左心室流出道室速有特殊心电图表现,射频导管消融是首选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1998 年,Davis等首次采用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成功,目前成为治疗VT的一个可选用的方法,特别是对右室流出道室速及左室特发性室速疗效肯定[1]。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心室率极快的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较为少见,本文报告导管消融治疗极快频率室性心动过速1例。资料及方法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17 岁。因“反复发作心悸、晕厥1年余,再发2d”,于 2004 年 4 月 7 日收入我科。入院后查血清电解质、肝肾功能、心肌抗体均正常,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示: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率 140~280 次/min,呈 LBBB型…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室性心运过速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射频消融31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对其定位、标测方法及复发原因进行探讨。采取激动和(或)起搏标准结合的方法进行标测和消融治疗。结果:右室IVT13例.起源于流出道部位12例,其I导联以Q波为主者偏前,r波为主者偏后:V3导联的R/S〉1者在上部,R/S〈1者在下部。游离壁1例电轴左房。起搏标测靶点心电图IVT时与12导联心电图一致,局部电位提前42.08±8.91ms。1例术后复发。左室  相似文献   

14.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总结了23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患者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11~63岁。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或停用胺碘酮至少2周。根据室速时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估计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心脏电生理检查采用期前刺激(1至3个)和分级递增短阵快速刺激(起搏电压6~10v),于右心室心尖部和右心室流出道刺激诱发室速,如未能诱发室速,  相似文献   

15.
射频消融治疗左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连续为2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透)成功地进行厂射频消融,现报道如下。例1男性、11岁。自2岁起就出现心悸症状。平素以心动过速为主,偶见窦性心律。心动过速时心电图示左束支阻滞伴电轴右偏,心动过速时心宝率13ObPm。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罗帕酮、慢心律等,效果不佳,但服用阿托品提高窦性心律后可有效地抑制室速。拟行射频消融术入院。体格检查无异常发现,超声心动图示各心室腔径大小正常,射血分数0.6,X线胸片示心胸比率O.45,电解质及肝、肾功能正常。例2男性、15岁,胸闷、心悸5年。平素…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射频消融31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对其定位、标测方法及复发原因进行探讨。采取激动和(或)起搏标测结合的方法进行标测和消融治疗。结果:右室IVT13例。起源于流出道部位12例,其I导联以Q波为主者偏前,r波为主者偏后;V3导联的R/S>1者在上部,R/S<1者在下部。游离壁1例电轴左偏。起搏标测靶点心电图IVT时与12导联心电图一致,局部电位提前42.08±8.91ms。1例术后复发。左室IVT18例。起源间隔者14例,随着起源点从基底部向心尖部移行,电轴更右偏;游离壁4例电轴明显左偏。靶点局部电图均提前32.19±8.36ms。左室间隔部IVT记录到浦肯野纤维电位(PP)7例、异常电位(AP)4例;1例未记录到PP及AP且起搏标测10导联心电图一致,术后复发。2例未诱发IVT,均以起搏标测消融成功。左室游离壁起搏标测12导联心电图一致3例,11导联一致者1例且术后复发。3例4例次复发,1例(左室间隔IVT)未再接受消融治疗,2例最终采用温控导管消融成功。结论:体表心电图对IVT起源点定位有指导意义;激动标测与起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更好。  相似文献   

17.
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03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总结不同起源部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成功经验。103例IVT行RFCA治疗,左室特发性VT(ILVT)起自间隔部者以最早的P电位处为靶点,右室特发性VT(IRVT)和其他部位的IVT均以起搏与VT发作时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完全相同处或最早心室激动处为靶点。结果:RFCA治疗IVT的成功率为96.12%,ILVT为92.9%,IRVT为98.4%,复发率为2.9%。IVT起源部位分别位于左室后间隔部32例,左室游离壁1例,左室流出道9例,右室流出道60例、流入道1例。结论:IVTRFCA的关键是消融靶点的标测和确定,可根据VT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估计其起源位置。IVT的RFCA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道7例室性心动过速(VT)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射频消融。方法7例患者男6例,女1例,平均年龄(21±9)岁。阵发性心动过速病史(3.7±2.0)年。术中心房和心室刺激诱发VT和SVT,并进行消融。结果7例患者心房或心室刺激能反复诱发和终止VT合并SVT。法洛四联症矫治术后右心室VT合并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AFL)1例,其余6例均为维拉帕米敏感性左心室特发性室速(ILVT),分别合并AFL1例,左后间隔旁路参与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例,冠状静脉窦口慢旁路参与的顺向型AVRT1例,慢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例,左侧游离壁旁路参与的顺向型AVRT2例。7例患者的两种心动过速均成功消融,所有患者消融术后随访2年,无一例VT或SVT复发。结论VT合并SVT并不少见,消融术中应放置必需的心腔内电极导管,完成详细电生理检查,避免漏诊。一次消融应根除两种疾病。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状况、心电图特点、消融靶点的确定及消融结果。方法:对68 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和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在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成功率和复发率以及它们和消融靶点的关系。结果:本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中右室室性心动过速较左室室性心动过速多见。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则多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消融靶点的确定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主要采用起搏标测法,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主要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右室流出道室速组在起搏标测时起搏ECG和VT时ECG的12导联QRS波完全相同处消融成功率较高。结论: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的体表心电图可初步估计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刘同宝 《山东医药》2003,43(28):52-53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是指发生于无明显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特发性室速 ,其发生率约为临床确诊室速的 10 %。临床上对 IVT的分类方法有多种 ,根据心动过速发作时 QRS波形态分为右束支阻滞型 IVT和左束支阻滞型 IVT,一般将前者简称为左室 IVT,后者简称为右室 IVT。就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而言 ,左室 IVT主要起源于间隔左室面的左后分支区域 ,而右室 IVT主要起源于右室流出道。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速不同 ,IVT行射频消融治疗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且创伤小 ,目前已成为这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