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目的 探讨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方法 对63例创作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后路融合术。其中齿突骨折46例,横韧带断裂13例,陈旧性椎椎弓骨折4例。45例行枕颈融合术,18例行寰枢椎融合术。结果 术后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58例平均随访8个月(6~96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 陈旧性不稳定齿突骨折、伴有不愈合倾向齿突骨折、横韧带断裂、寰枢椎不稳引起神经症状者均适合于后路融合手术。  相似文献   

2.
高嵩  宋涛 《人民军医》1999,42(3):131-131
1993年3月~1997年12月,我们采用寰枢后路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14例,疗效可靠。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11例,女3例;年龄18~56岁,平均31岁。齿状突骨折12例,齿状突发育不良2例。合并寰枢椎脱位10例,横韧带断裂6例。手术时间为伤后3周~2年,平均5个月。1.2 手术方式 在颅骨牵引下行寰枢后路融合术。常用方法为:(1)Gauie法,即经后路将寰椎后弓与枢椎棘突用钢丝扎紧并植骨融合;(2)Brooks法,经寰椎后弓两侧各绕钢丝,并经枢椎椎板下穿越,两侧各植一骨块并扎紧钢丝。1.3 术后处理 术后应用颈胸石膏或头环背心外固定。常规应用地塞…  相似文献   

3.
本科自 1999年 1月以来 ,对 6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 ,采用Apofix系统治疗 ,效果良好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6例中 ,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2 1~ 62岁 ,平均 4 2 .4岁。损伤类型 :3例为新鲜伤 ,3例陈旧伤。齿状突骨折类型 :Ⅱ型 4例 ,Ⅲ型 2例。损伤距手术时间 :7d~ 9a。其中合并有脊髓损伤 5例 ,均表现为四肢麻木无力 ,肌力减退 ,行走因难 ;1例仅感颈后局部酸痛、活动不适。2 治疗方法 对伴有脊髓损伤的寰枢椎不稳患者除全身综合治疗外 ,4例行颅骨牵引 ,2例行Halo -Vest架复位固定。复位满意及病情稳定后 ,…  相似文献   

4.
寰枢椎不稳使患者高位颈脊髓处于危险状态,常需要行寰枢椎融合术。我院采用改良Halo-Vest架复位固定寰枢椎并使其获得三维固定,然后带架行后路融合术10例,手术安全可靠,暴露充分,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后路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侧块螺钉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效果,探讨寰枢椎不稳的固定方法。方法采用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对15例寰枢椎不稳的患者进行固定。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39.5岁。术前行颅骨牵引。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选择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开18~20mm,与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钉道方向在冠状面垂直,矢状面上螺钉头端向头侧倾斜约5°。枢椎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与矢状面夹角约15°,横断面夹角约30°。螺钉直径3.5mm,寰椎侧块螺钉长28~32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22~26mm。结果本组平均随访14个月。所有患者症状消失,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侧块螺钉与椎弓根螺钉技术稳定性良好,具有三维固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是一种常见的高位颈椎损伤。分为寰椎前脱位和后脱位,以前脱位常见。新鲜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病例多见,亦较好  相似文献   

7.
宋展昭  徐朋  张伟  陈峰 《人民军医》2002,45(9):517-519
齿突骨折如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一般效果理想 ;若延误诊治 ,后期处置相当棘手 ,稍有不慎 ,则易造成严重的脊髓损伤。 1990~ 1999年 ,我们收治陈旧性齿突骨折 18例 ,均取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男 17例 ,女 1例 ;年龄 2 1~ 4 8岁 ,平均 31岁。致伤原因 :高处坠落伤 6例 ,车祸伤 5例 ,摔伤 3例 ,重物打击伤 2例 ,跳水伤 2例。伤后至此次就诊时间为 4~ 17个月 ,平均 6个月。绝大部分病人伤后均曾立即就诊 ,但由于漏诊、误诊给日后治疗造成困难。按Anderson&D’alonzo[1] 分型 ,Ⅱ型骨折 11例 ,Ⅲ型骨折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技术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失稳的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1月,对48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失稳患者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复位固定,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19~56岁,平均45.1岁.本组术前均行颅骨牵引.结果 本组48例患者共置入寰椎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各96枚,寰枢椎复位满意,术中无脊髓损伤.术中出血250~900 ml,平均370 ml,手术时间110~280 min,平均155 min.术中3例出现椎动脉损伤,3例出现寰椎后弓下壁破裂.术后均获随访9~64个月,平均46.6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螺钉断裂和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由术前的(7.1±2.8)分改善至术后的(13.3±2.1)分(P<0.05).结论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具有良好的复位效果,为寰枢椎不稳患者治疗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术式.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rans-atlantoaxial pedicle screw-rod internal fixation and fusion in treatment of old odontoid fracture combined with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Methods The study involved 48 patients with old odontoid fractures combined with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treated with trans-atlantoaxial pedicle screw-rod internal fixation and fusion from January 2005 to January 2010.There were 30 males and 18 females,at average age of 45.1 years old(19-56 years).All the patients underwent the skull traction preoperatively.Results A total of 192 pedicle screws(96 screws for the atlas and another 96 for the axis)were implanted in all the 48 patients who obtained satisfactory atlantoaxial reduction,with no spinal cord injuries.The operation lasted for average 155 min,with blood loss for average 370 ml.There were three patients with vertebral artery injury and three with inferior posterior arch fracture of the atlas during operation.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verage of 46.6 months(range,9-64 months),which showed bone fusion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with no loosening,displacement,instability or breakage of the screws.The JOA score was improved from preoperative 7.1 ±2.8 to postoperative 13.3 ± 2.1(P < 0.05).Conclusion Atlantoaxi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s a reliabl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相似文献   

9.
王清 《中华创伤杂志》2006,22(12):890-890
贵刊2006年8月第22卷第8期584—586页发表了胡勇医师的题名为“四点内固定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文章。笔者对文中有关内容持不同看法,与同道商榷。  相似文献   

10.
寰枢椎骨折与脱位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提高上颈椎骨折与脱位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水平。方法自1987年1月~1997年1月10年间共收治颈椎骨折或骨折脱位162例,上位颈椎损伤36例,占颈椎损伤病例的22.2%。其中枕寰关节脱位1例,寰椎横韧带损伤3例,寰椎骨折3例,齿状突骨折或合并寰枢椎脱位26例,Hangman骨折3例。交通事故伤30例,高处坠落伤6例。临床均有颈部疼痛、活动受限。有不同程度神经受压症状与体征者25例。根据损伤类型,分别采用枕颈框架植骨融合术,Brook-Jenkin寰枢椎融合术,齿状突直接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前路椎体双螺钉固定术。所有病例,术前首先行头颈部双向牵引复位。结果36例病人随访6~96个月,平均48个月,X线显示所有病人术后上颈椎稳定性可靠,脊髓受压症状与体征消失。结论早期诊断、正确处理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直接内固定,能保持解剖复位。  相似文献   

11.
界面固定技术治疗外伤性颈椎不稳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介绍界面固定技术治疗外伤性颈椎不稳症。方法应用钛金属制成的空心螺纹多孔的笼状植入物,包括螺纹式笼状固定器(TFC)、椎体间融合器(BAK)和颈椎空心螺纹状固定器(CHTF),治疗外伤性颈椎不稳症32例。观察各界面固定技术对颈椎的早期稳定和促进融合作用。结果由钛金属制成的空心螺纹多孔的笼状植入物在获得术后早期固定的同时,后期亦获得骨性融合,避免了取髂骨术并减少手术并发症,可使患者早日康复。结论界面固定技术可以取代传统的植骨融合术治疗外伤性颈椎不稳症。  相似文献   

12.
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康复治疗与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影响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患者的康复治疗与修复重建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5 8例患者根据临床症状、体征 ,盂唇损伤的范围 ,关节囊撕裂、松弛的范围和关节不稳定的程度 ,分别选择康复治疗(3 9例 )、康复治疗无效改成手术治疗 (5例 )与手术治疗 (1 4例 )。结果 :本组病例平均随访 2 4个月 ,康复治疗组 4例剧烈活动后肩部不适 ,3例后伸受限 1 0°,1例前屈受限 2 0°。康复治疗无效改成手术治疗组 5例 ,手术治疗组 1 4例 ,其中后伸活动受限 2例(1 0°) ,剧烈活动后肩前部不适 1例 ,其余病例症状消失 ,关节活动度正常。结论 :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的康复治疗可避免手术创伤 ,疗效满意 ,但治疗周期较长 ,治疗效果受病程长短、患者配合治疗的情况以及肩关节盂唇、前关节囊损伤程度的影响。康复治疗后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或者前关节囊明显撕裂、盂唇撕脱、肩关节明显不稳定者需采用手术治疗。肩关节盂唇、前关节囊修复成形术不破坏正常关节稳定结构 ,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肩关节稳定结构的损伤程度 ,如前关节囊严重损伤、盂唇广泛撕脱以及病程过长等会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关节镜辅助下修复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创伤性髌骨不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内侧髌股韧带(MPFL)修复术在治疗创伤性髌骨脱位中的效果。方法:2000年12月~2004年2月,收治22例创伤性髌骨不稳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15例;年龄16~33岁(平均23.7岁);所有患者在第一次脱位时均有外伤史,术前脱位次数3~7次。术中先进行关节镜检查,评估髌骨轨迹和髌股关节的动态匹配关系,确认MPFL损伤部位后进行修复,并于关节镜下监视调整MPFL的张力。髌骨外侧支持带明显紧张者行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后经正规康复治疗。随访24~38个月(平均28.6个月),根据Larsen评分评价术后膝关节功能。结果:22例膝关节术后髌股匹配关系均获得重建,随访期内未发生髌骨再脱位。根据Larsen评分,优18例、良4例。结论:修复MPFL对于创伤性髌骨不稳具有良好的疗效,关节镜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创伤性肩关节前方不稳定(Chronic Traumatic Anterior ShoulderInstability,TASI)患肩与正常肩关节在执行不同功能性动作中的等速肌力定量特征,为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0名TASI右侧患肩和14名正常右侧肩关节对照,分别执行肩胛平面外展、内收,屈、伸,30°外展位内外旋,使用瑞士Contrex System-Top1000型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测试其等速向心60°/s、120°/s、180°/s的峰力矩。结果:与正常肩关节相比,TASI患肩外展、外展30°位外旋肌群峰力矩、外旋/内旋肌群峰力矩比值明显下降,并且随着角速度的增加,峰力矩呈下降趋势。结论:慢性创伤性肩关节前方不稳定的康复训练可在保护好肩关节静力性稳定结构前提下,注意增强外旋肌群和外展肌群的肌力。  相似文献   

15.
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康复治疗计划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计划对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的治疗效果.方法:设计一套创伤性肩关节不稳定治疗的康复计划,对38例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患者进行治疗.该计划分为制动康复训练、保护性康复训练、肌力强度康复训练、运动功能恢复训练4个阶段,每个阶段3周.结果:所有病例平均随访8个月,早期治疗的患者疼痛消失,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疗效满意.结论:只要正确掌握适应证,该康复计划可以有效地治疗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盂唇修补合并改良Remplissage手术治疗伴肱骨头中小型Hill-Sachs骨性缺损的创伤性复发性肩关节前方不稳的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至2010年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伴肱骨头中小型Hill-Sachs损伤的创伤性复发性肩关节前方不稳患者共42例行回顾性随访研究。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名医生施行关节镜下前方稳定术。根据是否加用改良Remplissage术式分为A、B两组。A组26例,在2006年至2009年行关节镜下单纯盂唇修补术。B组16例,在2009年至2010年行关节镜下盂唇修补术加改良Remplissage术,采用双线锚钉将后方关节囊(非冈下肌腱)填充于肱骨头缺损处。两组患者术后采用相同方法进行康复训练。采用牛津肩关节不稳评分(OSIS)和ROWE评分进行疗效评估、对比术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时肩关节活动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A组随访平均(28.0±5.6)个月(20~38个月);术前、术后OSIS评分分别为(37.0±4.2)分(27~43分)和(18.0±3.3)分(12~25分),ROWE评分分别为(20.2±12.2)分(5~40分)和(83.8±7.3)分(70~95分);术后再脱位患者1例,由再次创伤造成,半脱位患者5例。B组随访平均(19.6±3.8)个月(14~27个月);术前、术后OSIS评分分别为(37.9±4.9)分(29~44分)和(13.4±2.1)分(12~20分),ROWE评分分别为(18.4±8.3)分(5~30分)和(95.3±5.3)分(80~100分);术后无再脱位患者。对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活动度分别测量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中立位外旋活动度恢复趋势无明显差异。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术后不稳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结论:关节镜下盂唇修补合并改良Remplissage手术是治疗伴肱骨头中小型Hill-Sachs损伤的创伤性复发性肩关节前方不稳的有效方法,可显著提高肩关节稳定性,并对术后肩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