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晋祥 《河北医学》1998,4(10):31-32
AMI的部位与正常心肌之间存在缺血区域,缺血区域心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复极化延缓.导致Q-T间期延长与预后有关.本文运用Q-TLc是依照心率调正的Q-T间期的计算方法,来探讨与重危患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从1993年1月~1997年12月,我院共收治AMll54例,选择资料完整,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抗心律失常药、影响室内及束支传导阻滞药及无电解质紊乱的118例.其中男89例、女29例,平均年龄60.3上1.7岁。AMI部位.前问壁30例.侧壁11例、前壁26例、广泛前壁30例、正后壁7例、下壁14例。按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的症…  相似文献   

2.
Q~T间期离散度(Q~Td)自Campbell等[’j1985年提出以来受到广泛重视,本文回顾性分析1995—01~1997-06院内发生的心脏性摔死患者摔死发生以前的心电图Q~Td值(共计32例),结果显示Q~Td增大与心脏性摔死关系密切,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亚对象选择。本组32例均为住院且为院内发生的心脏性摔死病例,男性ZI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4士13岁。对照组为同期住院患者32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3土14。所有检测入选病例均为窦性心律,并除外电解质紊乱、服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及QRS>队128。1.2检测方法。Q~…  相似文献   

3.
<正> Q—Td、J—Td是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上Q—T间期变异的量度,代表节段性心肌复极差异即复极的不一致性,代表节段性心肌复极差异即复极的不一致性。本文观察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Q—Td)及J—T离散度(J—Td),以探讨Q—Td及J—Td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1989年1月~1997年12月发病24小时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闭塞,使心肌长时间持续缺血而引起心肌不可逆的坏死。主要并发症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本文现就急性心肌梗塞谈以下护理体会。1临床资料我院自1993-02~1995-02收治急性心肌梗塞病人72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33例,年龄在39~72岁之间,按心电图所示梗塞部位为:广泛前壁14例,下壁31例,高侧壁3例,前壁24例,经治疗及护理71例康复,1例死亡。2护理体会2.1加强心电监护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引起病人摔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性心肌梗塞的心律失常在24h以…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持久性缺血而产生的局部坏死。我们在近年的临床实践中,根据AMI的发病特点和患者的实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AMI36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年龄、性别:本组36例,男30例,女6例,男女之比为5:丑。年龄最小26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55.8岁。2病程:1~48小时,平均16.5小时。3.梗塞部位:前间壁12例,广泛前壁10例下壁8例,高侧壁4例,心内膜下2例。4.合并高血压20例,糖尿病5例,脑血栓形成6例。其中8例有2种(含2种)以上合并症。并发心源性…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溶栓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科自1995年采用国产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梗10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42~49岁,平均55.5岁。按WAO标准诊断AMI,梗塞部位:广泛前壁3例,广泛前壁加外侧壁1例,前间壁2例,前间壁加高侧壁1例,急性了壁3例。1.2病例选择1.2.1首次急性心便,尤其是前壁梗塞。1.22持续脚痛超过30ndn,舌下含硝酸甘油症状仍不缓解。1.23ST段明显抬高>0.lmv(两个肢体导联)或>0.2~0.3my,两个胸前导联人1.2.4无大Q波形成。1.2.5疼…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89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8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资料分析,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AMI)的临床意义。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本组病例选自1990年1月~1996年6月住院病例。经临床、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均符合WHO的AMI诊断标准。其中男71例,女18例。年龄40~86岁。梗塞部位:下壁26例,前壁22例,广泛前壁14例,前间壁13例,高侧壁2例,心内膜下6例。2处以上6例。1.2临床表现各种心律失常31例。心力衰竭按Killipe分有,1级72例,2级12例,3级3例,4级2例。发病时间,半小时内入院者无,4小时内42例,4~6小时34例,6小时以上13例。2治疗方…  相似文献   

8.
我院1996年2月~1998年5月,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38例,取得满意效果。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39~71岁,平均(54士2.8)岁。便死部位:广泛前壁9例,前壁或前间壁17例,下壁4例,多部位9例。全部病例均符合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病例选择及溶栓再通判定标准依据1996年全国AMI再灌注治疗研讨会修订的AMI溶栓治疗参考方案。发病至溶栓时间2~llh,平均4.sh。再通27例(7.1%),未通11例(28.9%)。12溶栓治疗方法确定进行溶栓治疗后,立即将尿激酶卜OU…  相似文献   

9.
杨静茹 《河北医学》1998,4(10):74-75
急性心肌梗塞是内科危重急症.其发生机制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使部分心肌严重持久的缺血而发生的急性坏死,常因并发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而死亡。我院1990年至1994年收治了3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现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急性心肌梗塞患者30例,男26例.女4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36岁.平均54岁,梗塞部位:下、后或下后壁12例.广泛前壁2例、前壁或前间壁8例.前+下壁6例,非Q破性梗塞2例。2护理体会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中.我们重视了精神因素的作用。因为患者的精神紧张可导致机体交感…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我院1995-01一1996-04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AMD)住院病人39例的QT间期离散度变化规律性及其临床意义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l·l一般资料选择AMI患者39例,诊断均按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且无电解质紊乱,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其中女性14例,男性25例,年龄34岁~75岁,平均年龄58岁。并选择无心血管疾病的健康者40例为对照组。性别、年龄与AMI组无差异。1.2分析方法:对照组选择常规12导联,AMI组亦常规做12导联心电图,必要时加做左胸或V7~V。导联。AMI组测量入院时心电图的QT问期及JT间期。QT间期选择QRS…  相似文献   

11.
1.6──二磷酸果糖(Fructose-1.6-DiphosPhate,FDP)是糖代谢的中间废物和驱动物质,对心肌代谢有一定作用,临床及实验研究证明,FDP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塞(AMI)后的临床症状上ECG,血清酶学的异常以及受损心肌的能量代谢,具有保护受损心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我院于1992年采用意大利罗马产FDP治疗30例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以探讨FDP对AMI的影响。资料与方法本文病例3O例,男27例,女3例。年龄40~64岁,平均52岁。急性前间壁6例,前壁10例,广泛前壁8例,了壁2例,正后壁1例,右心室梗塞1例,心内膜…  相似文献   

12.
溶栓疗法是近年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重要进展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院 1998— 2 0 0 1年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高龄AMI 36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70岁AMI患者 36例 ,男 2 8例 ,女 8例 ,年龄 71~ 85岁 ,平均 (75 .12± 3.2 8)岁 ,符合WHO的AMI诊断标准及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1] ,其中发病 <2(h) 6例 ,2~ (h) 12例 ,4~ (h) 10例 ,6~ 12 (h) 8例。梗死部位 :广泛前壁 10例 ,前间壁和前壁 12例 ,下壁 6例 ,下壁 正后壁 4例 ,下壁 右室 2例 ,前壁 下壁、前壁 正后壁各1例。1.2.…  相似文献   

13.
张玲  陶秀芳 《黑龙江医学》2005,29(8):618-618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静脉溶栓治疗可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从而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心肌坏死的面积,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我院近5年来收治AMI54例,经溶栓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54例,男性32例,女性22例。年龄43~71岁,平均年龄55岁。其中,广泛前壁心梗13例,前壁心梗7例,前间壁心梗5例,高侧壁心梗3例,下壁心梗26例。发病3h内9例,3~6h者34例,6~12h11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下列条件:(1)持续胸痛、胸闷>30min,舌下含硝酸甘油不缓解;(2)心电图相邻2个或多个导联ST段抬高>0.2mV;(3)发病在3~12h之内;(4)…  相似文献   

14.
临床资料1病例选择:选取2002年9月~2004年3月间,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51岁~73岁(平均61岁),全部诊断符合1978年WHO制定的AMI标准,入院时间均在发病后24小时以上,没有进行溶栓治疗。梗塞部位为:前间壁6例,广泛前壁3例,下壁5例,下壁+正后壁6例,前间壁+右心室1例,广泛前壁+右室1例。  相似文献   

15.
我院从1995年~1997年5月常规极化液中加硫酸镁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2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治疗组共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52~70岁。就诊时间15~72小时,平均对小时。心梗部位:前间壁10例,下壁3例,高侧壁2例,广泛前壁5例。治疗前并发室性心律失常3例,并发高血压4例,低血压状态2例,心功能I~ffi级5例,血镁共查15例,其中10例在0.5~O75mmolth,余5例在0.8~1.lmmol/L。对照组共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50~72岁。就诊时间2~78小时,平均23小时。心梗部位:前间壁9例,下壁2例,高侧…  相似文献   

16.
我们对17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的病历资料进行了分析,以探讨AML病人的心理状态与病死率的关系如下:临床资料1.对象:1986年~1994年收治AMI(178例)的病例资料中,有心理状态记录者163(死亡29)例,其中男92例,女71例;年龄35~86岁;前、侧壁梗塞93例;下、后壁梗塞73例;前壁合并下壁梗塞12例。1.分型:将AMI病人的心理状态大致分为三型:①紧张型:病人的表现为焦虑恐惧心理,思想高度紧张,不敢翻转身体,有濒死感41例;②松弛型:病人表现出无所谓,不在意的心理,不听从医护人员的劝告,擅自过早下床做过度的活动28…  相似文献   

17.
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是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变异的量度,它代表节段性心肌复极差异和不稳定性。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QTD增加是发生恶性心律失常,进而引起摔死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对40例急性心肌梗塞(AcuteMycrodialIn.farction,AMI)患者的QTD进行了分析,探讨其变化规律和梗塞部位的关系及其意义。临床资料一、病例选择:全部病例均系我院1993年10月至1996年5月发病24小时内住院治疗的AMI患者,无电解质紊乱和服用对QT间或有影响的药物。男性37例,女性3例,年龄28~75岁,平均53.8岁。前壁梗塞21例,下后…  相似文献   

18.
我院近2年用尿激酶(UK)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静脉注射进行溶栓治疗38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38例患者均符合WHO的AMI诊断标准.其中男24例,女14例,平均年龄59.8岁。梗死部位:前壁、广泛前壁17例,下壁13例,下壁+右心室+正后壁5例。  相似文献   

19.
陈二跃 《中原医刊》2003,30(9):51-52
Q T间期离散度 (Q Tdispersion ,Q Td)是反映节段性心肌复极差异的一个指标。自 1985年campbell等提出Q Td的概念后 ,国内外学者对Q Td的正常值、在急性心肌梗塞 (AMI)及其他心脏病时Q Td的变化进行了观察。一些学者在观察中发现 ,AMI时Q Td值越大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当Q Td≥ 10 0ms时全部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室速、室颤 ) ;而且Q Td还可以反映梗塞范围和泵功能状态 ,梗塞范围越大 ,泵功能越差 ,则Q Td值越大。AMI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时Q Td明显增大 ,其他病理情况下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时Q Td值是否也有相同趋势 ,本文…  相似文献   

20.
<正> Q—T离散度(Q—Td)系体表12导联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之差异,是评价心室复极时间差异性的无创而有价值的手段。急性心肌梗塞(AMI)后猝死大都见于AMI早期,其原因绝大部分是原发性室颤。本文对20例住院期间猝死的AMI早期患者与30例存活的住院AMI患者入院时心电图的QT离散度(Q—Td)和J—T离散度(J—Td)加以比较,旨在探讨Q—Td、J—Td与AMI早期猝死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