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中医骨伤科标准化病人的培训方法。方法参照现有的标准化病人的培训方法,选择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作为病种,以规范化培训医师作为标准化病人,由高年资骨伤科医师和标准化病人共同讨论、模拟和演练。结果筛选出20种易于模拟培训的骨伤科疾病,形成相应标准化病人的初步培训方案。结论中医骨伤科标准化病人的培训是可行的,可以应用于临床,但仍然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2.
中医思维是中医诊疗最核心的思维方法,如何培养骨伤科医师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成为临床思维培养的重点.中医骨伤筋伤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为中医骨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筋伤为切入点,探讨中医思维的培养和应用,为提高临床疗效、完善现代的中医骨伤科诊疗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医骨伤科学教学过程中有弱化中医思维的趋势。中医骨伤科的发展一方面要积极吸收现代医学的优势,另一方面又要采纳中医特色的诊疗方案使其得到传承。对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是中医学教学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改变中医骨伤科学教学现状,培养中医骨伤科学复合型人才。加强中医思维能力培养可以从重视传统骨伤科经典,提倡医教研协同的培养模式,倡导从基于问题的教学(PBL)、基于案例的教学(CBL)等多种新型教学模式入手,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未来输送更多高质量的具备中医思维的骨伤科人才。  相似文献   

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中医骨伤科学教师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中医骨伤科学教师临床实习教学进行评价;根据研究结果进行教师教学培训,促进本科医学生更好地成长。  相似文献   

5.
郭春园教授从医60余年,治学严谨,求真务实,勤于临床,通过毕生的精力治疗骨伤科疑难杂症,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尤其是对于颈椎病的病因、病机方面。采用"病多气滞"的理念来分析颈椎病病因,提出"中气伤"、理论,完善了颈椎病的中医辨证体系,通过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从气血平衡理论,动静结合的理念来治疗疾病,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为国家培养大批的骨伤科人才,为推动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做出显著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医骨伤科学发展源远流长,尤其是在近十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其持续良性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文章探讨中医骨伤科学人才的培养现状,提出创新中医骨伤科学人才培养模式这一重要研究命题;提出中医骨伤科学人才培养目标,并就其具备的素质作出探讨;同时就中医骨伤科学人才培养路径与方法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近日,江苏省涟水县中医院为加强青年中医临床人才及新引进中医大学生培养,遵循中医临床医师的成长规律,分别启动了"青苗培养工程"和"杏林人才计划",就培养对象、指导老师、培训年限、培训内容与方法、组织管理以及考核细则等都作了详细明确的规定。通过实施"青苗培养工程"和"杏林人才计划",对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住院医师及中医大学生,开展以跟师学习  相似文献   

8.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防治骨与关节及周围筋肉损伤和疾病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临床课程。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骨伤教研室在2011年成功申报了《中医骨伤科学》校级精品课程,并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进行思考与实践,对如何提高中医骨伤科教学进行了探讨,从教学理念转变、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优化、动手能力训练、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教研室文件的规范管理和教师积极性提高等方面进行创新,进一步提高了中医骨伤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试从统一的骨伤科研究生临床课题研究工作培训、合格的临床研究监查、严格的数据记录制度、规范化的数据统计制度等角度入手,立足于如何提高中医骨伤科研究生临床课题研究质量阐述了观点。  相似文献   

10.
自2015年以来,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按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进行培养,即"双轨合一",旨在培养具有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合格中医临床医师.本文回顾了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中医住院医师培训并轨的历史背景及意义,阐述了中医住培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临床培养"重西轻中",中医临床培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中医骨伤科教学中,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联合案例教学法(CBL)与讲授式教学法(LBL)在骨伤科临床基础知识及实践技能教学中的质量评价对比。方法 纳入2020年9月—2021年6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生72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学生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6人采用MOOC联合CBL教学法,其余36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LBL教学法。课程结束后,比较2组学生的理论成绩、中医骨伤科实践技能成绩、教学方法满意度调查及教学效果。结果 2组学生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学后2组学生理论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骨伤科临床实践技能成绩、教学满意度调查结果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中医骨伤科教学中,MOOC联合CBL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中医骨伤临床技能水平,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其培养临床思维,增强学生临床信心及医患沟通能力,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中医骨伤学的教学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瑛  熊勇 《中医正骨》2005,17(7):73-74
中医学院是培养高级中医师的摇篮,培养"阴阳汇通之医"是中医高级教育的根本目标.骨伤专业最基本目标是培养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临床诊疗知识及中医骨伤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从事中医骨伤的中医师.近年我们在中医骨伤学的教学方面作了许多研究、探讨和改进,现将教学心得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医经典中蕴含中医临床诊疗的思维方法,最主要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2个要素。中医骨伤科作为中医学重要学科门类,在研究骨关节及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过程中应用中医思维可形成独特辨证论治思维模式。但是,目前中医骨伤教学过程中,由于受课程构架、师资队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中医骨伤专业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中医思维弱化,运用中医辨证论治能力不足等问题,使中医骨伤专业逐渐失去了其特色。因此,此文以紧密结合中医思维模式的中医骨病教学内容为切入点,系统探讨中医骨伤教学中,通过加强中医经典学习、教材与课程建设、师承教育及临床带教等多途径、多形式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对培养中医骨伤思维模式,促进中医骨伤科学传承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医骨伤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中医辩证能力、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阅片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中医骨伤科学》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和意义,为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的中医骨伤科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是一门研究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患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授课对象是已经过2年中西医公共基础课程学习后,转入专业学习的本科3年级学生(骨伤专业).根据大纲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中医骨伤科的基本理论与骨伤科疾病辨证诊断、治疗的基本方法,为今后学习和掌握骨伤专业各临床课程打基础,因而本课程实质上是骨伤科临床课程的"总论"部分,其授课质量的高低,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后继课程的学习和掌握.近年来,我们对<中医骨伤科学基础>课堂授课大胆进行一些改革和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学的临床分支学科之一,具有高度的实践性.通过分析传统中医骨伤科学临床教学模式的不足,结合笔者临床教学经验与新型教学模式应用心得,针对性地从教学理念、学科特点、考核评估等方面探究如何建立科学、系统、高效的中医骨伤临床教学模式.提高临床教学效果与保留率.以求为更好地培养中医骨伤临床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医骨伤科学临床教学体会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课,有其特殊性。骨折、脱位等伤病的许多诊断、治疗方法等,必须在临床实践中才能逐渐掌握。教学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培养动手能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中医正骨人材。  相似文献   

18.
陈波 《湖南中医杂志》2010,26(3):110-111
多元化教学是指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教学活动达到最佳效果的教学模式。中医骨伤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在教学时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训练较强的动手能力,以此适应今后的临床工作。而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们感到枯燥、乏味。如何在中医骨伤科学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和提高临床实践技能?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中医骨伤专业教学时不断地探索、改进和完善,以此探讨多元化教学在中医骨伤科教学中的作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医专科医师的培养关系到中医的未来和发展,临床思维和临床决策能力的培养是中医专科医师培训的重点.采用多种方式加强专科医师临床思维和临床决策能力的培养,对中医专科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可有效防范医疗纠纷,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与3D打印新技术相结合的中医骨伤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具有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基本能力的中医学骨伤科专门人才,并能快速适应临床.方法 2016级中医及平乐骨伤传承班学生,共80人(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和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平乐正骨传承班学生),均为男性,年龄(22±1.5)岁,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