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儿男,3个月.双侧面部出现青灰色斑2个月,于2011年2月17日在我院就诊.患儿出生1个月后无明显诱因双颊部出现散在青灰色斑,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逐渐扩展至双侧上眼睑、额部及头皮,双侧巩膜逐渐蓝染.患儿系足月顺产,母乳喂养,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2.
报告2例双侧太田痣。2例均为十几岁发病,发病相对较晚,临床表现为双侧眶周及颞部等处褐青色斑疹,同时伴双侧巩膜蓝色斑片。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 患者女,22岁,面部蓝黑色斑20年。患者出生后双侧下眼睑见甲盖大小淡青色斑,家长以为淤血所致,未就诊及治疗,2岁后该处颜色明显加深,色素呈渐进性扩展,至额、上眼睑、鼻部、面颊、鼻翼,巩膜处亦出现小片状蓝色斑片,患者无自觉症状。为求进一步诊治到我科门诊就诊。既往体健,家族中无遗传病史及类似病史。  相似文献   

4.
临床资料患者男,18岁。面部色素沉着18年,加重3年于2006年6月来我科就诊。患者出生时双眼睑下方出现色素沉着,颜色较浅,随年龄增长,皮损颜色逐渐加深,同时双侧巩膜亦出现黑灰色斑,近3年皮损颜色明显加深,遂来我科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父母非近亲结婚,家中有14岁的妹妹,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16岁.因右上眼睑、左下眼睑皮肤青褐色斑15年,左眼内眦、左鼻翼皮肤白斑2年就诊.患者出生后1岁时右上眼睑、左下眼睑皮肤出现青褐色斑,随着年龄的增长皮损面积缓慢增大.颜色逐渐加深.2年前,左眼内眦皮肤、左鼻翼出现色素面积大小不一的色素减退斑,以后逐渐增大,1年后皮损稳定.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32岁,面部褐青色斑疹10年。10年前。足月顺产一女婴后发现左侧眉弓颞部浅褐色斑片,界清。无症状,皮疹渐扩大,至左额、上睑、颧部及鼻背、鼻背右侧,左侧鼻翼、唇上方.无症状。3~4年前,发现右侧面部出现同样皮疹.渐扩大,未超过中线。视力良好。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及同样病史。皮肤科情况:面部黑褐色斑片双侧对称,分布范围为双眉上方、前额近发际处、上睑、颞部、颧部、颊  相似文献   

7.
患儿,女,9岁。面部色斑9年。皮肤科查体符合太田痣和贫血痣表现。太田痣采用调Q激光处理,治疗后2年复诊,面部褐青色斑片消失。贫血痣未处理。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18岁。出生时左侧而部即有大片黑褐色斑片,分布于颊部、额部、眼周及巩膜,随着年龄的增长皮损面积不断扩大,颜色逐渐变黑.2年前面部出现色素减退斑,逐渐增多、增大,对称分布,于黑褐色斑片处也出现色素减退斑,无自觉症状,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沿面中线对称分布边界清楚的色素脱失斑,累及前额、  相似文献   

9.
获得性双侧太田痣样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获得性双侧太田痣样斑又称为颧部褐青色痣或Hori氏痣,多见于20岁以上的女性,虽然发病率高达0.8%,但既往多被误认为黄褐斑、太田痣等。本文就本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鉴别诊断以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临床资料患者男,18岁.面部色素沉着18年,加重3年于2006年6月来我科就诊.患者出生时双眼睑下方出现色素沉着,颜色较浅,随年龄增长,皮损颜色逐渐加深,同时双侧巩膜亦出现黑灰色斑,近3年皮损颜色明显加深,遂来我科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父母非近亲结婚,家中有14岁的妹妹,身体健康.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皮肤科情况:双眼睑下方见色素沉着,双侧巩膜见褐青色斑片.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太田痣.治疗:1064 nm调Q激光治疗.  相似文献   

11.
太田痣合并鲜红斑痣3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报告3例太田痣合并鲜红斑痣,3例患者均为先天发病,第1例为面部双侧太田痣合并躯干部大片鲜红斑痣,组织病理和电镜显示真皮中可见色素细胞;第2例为面部双侧同时太田痣合并鲜红斑痣;第3例为右侧面部太田痣合并颈部、下颌部鲜红斑痣。  相似文献   

12.
报告3例双侧太田痣。患者均为女性,1例为早发型,2例为迟发型。皮损特点是蓝褐色斑疹,主要累及巩膜及受三叉神经支配的面部皮肤,无自觉不适。其中1例患者父亲及妹妹均患此病。予Q开关Nd:YAG激光(波长1064nm)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我们对2001年11月~2002年2月前来就诊的367例太田痣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太田痣367例发病年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索太田痣的病因,笔者对367例太田痣患者的发病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弹性纤维性假黄瘤合并太田痣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弹性纤维性假黄瘤(pseudoxanthoma clasticum,PXE)是一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低,大约为1/7万.太田痣是一种波及到巩膜及同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灰蓝色色素损害,约50%为先天性,亚洲人较常见.上述2种疾病合并罕见报道,现报告1例.  相似文献   

16.
太田痣的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22岁。因“左额浅褐色斑片1年,渐扩大”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系统查体无特殊。皮肤科检查:左侧额部可见6cm×10cm大小浅褐色斑片,边界较清,压之无褪色,巩膜颜色正常。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扫描显示:较之周围正常皮肤,皮损区域表皮基底层色素大致正常,真皮胶原之间有条索状高折光痣细胞结构,提示太田痣或褐青色痣。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中层有树枝状细胞及色素颗粒,符合太田痣、褐青色痣的改变。诊断:太田痣。  相似文献   

18.
鲜红斑痣与太田痣并发3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告3例鲜红斑痣与太田痣并发,3例患者均为先天发病,例1,2为左侧颜面部鲜红斑痣与太田痣并发,皮损大部分或部分重叠,面积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例3为右侧头皮鲜红斑痣并右侧颜面太田痣。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静脉畸形肢体肥大综合征(klippel-Trenaunay syn drome,KTS)又称骨肥大静脉曲张性血管痣(noerus vafiguex os tehypertraphigue),是一种罕见的复杂性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疾病.临床上以深部和(或)浅部静脉发育畸形、皮肤血管瘤(痣)、骨骼和(或)软组织过度生长三联征为特征.太田痣(ne vus of Ota)是一种波及巩膜和同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的灰蓝色皮肤斑状损害[1].2种疾病同时发生在同一患者罕见.现将笔者收治的1例KTS并发太田痣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太田痣是临床常见病之一 ,其传统治疗方法有磨削、冷冻、植皮、化学剥脱等 ,但疗效不满意[1 ] 。我科自 1998年 6月开始采用Nd :YAG激光 (波长 10 6 4nm)治疗色素性疾病 2 971例 ,其中太田痣 5 0 0例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自 1998年 6月~ 2 0 0 0年9月共收治太田痣患者 5 0 0例 ,其中男 133例 ,女 36 7例 ,男女比例 1:2 .76 ;年龄 6个月~ 6 1岁 ,平均 2 1.6 9岁 ;皮损面积 2cm2~2 4 0cm2 ,平均 2 4 .7cm2 ;按三岛分类标准 ,I型 (轻型 ) 2 10例 ,II型 (中型 ) 10 7例 ,III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