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采用苯巴比妥联合四氯化碳构建稳定的肝硬化腹水大鼠模型,为抗肝硬化腹水药物的研究提供有效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苯巴比妥联合CCl4法复制肝硬化腹水大鼠模型。35%苯巴比妥溶液诱导1周,激活肝脏肝药酶P450活性,第二周开始,按梯度腹腔注射CCl4油溶液,每周2次至第14周。实验进行至中后期,收集大鼠24 h尿液,测量尿量;检查腹腔积液量;肝组织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进程。结果大鼠经苯巴比妥溶液诱导1周后,连续腹腔注射CCl4油溶液13周,可复制稳定的肝硬化腹水模型。结论该法可建立稳定、可靠的肝硬化腹水模型,比传统模型降低了死亡率,且造模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四氯化碳(CCL4)腹腔注射、皮下注射复合乙醇灌胃SD大鼠制备肝纤维化动物模型,为研究肝纤维化病理机制、治疗提供质量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造模组用50% CCL4橄榄油溶液腹腔注射(体积比:四氯化碳:橄榄油=1:1),剂量0.15 mL/100 9,2次/周;皮下注射造模组用50% CCL4橄榄油溶液背部皮下注射,剂量0.3 mL/100g,2次/周,两组均在实验第2周开始给大鼠用30%乙醇灌胃,剂量1 mL/100g,隔天1次造模.腹腔注射对照组、皮下注射对照组,只采用等量橄榄油腹腔注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灌胃.对比研究CCL4不同给药途径复合乙醇灌胃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效果.结果 腹腔注射造模组第8周造模成功,造模结束时死亡3只,死亡率30%,皮下注射造模组第10周造模成功,造模结束时大鼠无死亡,两造模组比较,造模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肝组织纤维化病理分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两种方法均可成功建立肝纤维化模型,且各有优势,腹腔注射造模组成模时间短,有时间优势,但是死亡率高,皮下注射造模组成模时间长,死亡率低,有成活优势,可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应用不同的方法构建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美洲大蠊提取物(PA-B)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Nrf2/HO-1通路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40% CCl4橄榄油溶液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48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模型组、秋水仙碱组、PA-B低剂量组、PA-B中剂量组、PA-B高剂量组,每组8只.治疗第4周末...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茵陈五苓散对肝硬化腹水大鼠血清AQP2表达和NO、NT-1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苯巴比妥灌胃联合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复制肝硬化腹水模型。将成模后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螺内酯片组(0.066g·kg^-1)和茵陈五苓散低、中、高剂量组(生药4.3, 8.6, 17.2 g·kg^-1),每组10只,并选取10只正常大鼠灌服生理盐水作为空白组。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大鼠血清NO、ET-1的水平。RT-PCR测定大鼠肝组织AQP2 mRNA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肝组织AQP2蛋白含量。结果与空白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NO和ET-1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大鼠比较,茵陈五苓散各剂量组和螺内酯片组大鼠血清NO、ET-1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空白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AQP2 mRNA和蛋白含量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大鼠比较,茵陈五苓散各剂量组和螺内酯片组大鼠肝脏AQP2m RNA和蛋白含量显著增高(P<0.05)。结论茵陈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机制与降低血清NO、ET-1水平及调节肝脏AQP-2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大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方法:取雄性Wistar大鼠180只,其中90只通过腹腔内注射四氯化碳,1.5mL/kg,每周1次,共10周,建立大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另90只胆总管结扎,结扎时间是1d、2d、4d、7d,建立大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处死大鼠,立即取新鲜肝脏。应用HE染色及免疫荧光法观察实验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CCl4诱导建模第6周肝脏假小叶形成,大鼠肝脏有明显的纤维化病灶,在第7周始最为典型;胆总管结扎术4d和7d模型组肝脏假小叶形成,大鼠肝脏有明显的纤维化病灶。结论:胆总管结扎术和CCl4诱导可成功建立大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袁杨 《云南医药》2009,(3):276-278
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大鼠终末期肝硬化的动物模型。方法将80只6月龄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行左肾静脉周围、肾上腺周围及精索静脉周围去血管化。伤口愈合后,以苯巴比妥钠的溶液代替饮用水2周后,经皮下及肌肉注射四氯化碳,剂量根据体重的变化及肝硬化的病理过程进行调整,每周2次,共持续8周。同时大鼠予高脂、低蛋白食物代替饲料,用5%的乙醇代替饮水。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频率、剂量和持续时间同实验组。各周测定大鼠的体重。8周后取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查,测定门静脉压力及部分肝功能。结果实验组60只大鼠造模结束时,死亡6只,死亡率10%。实验结束时,成功造模大鼠54只,且均达到成模标准,成模率90%。对照组20只全部存活。结论采用手术、药物与饮水联合,并根据体重的变化及肝硬化的病理过程调整四氯化碳剂量可建立稳定、可靠的大鼠终末期肝硬化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通过抑制分泌性磷脂酶A2(sPLA2)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对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灯盏花素组、CCl4模型组及对照组各6只。PBS灌胃作为对照组;5%CCl4橄榄油按5ml/kg灌胃,每3天1次共15次,作为CCl4模型组;每次CCl4灌胃同时腹腔注射灯盏花素5mg/kg,作为灯盏花素组。于预定时间处死大鼠,对大鼠肝脏分别进行HE染色、电镜观测、sPLA2免疫组化,并且检测大鼠血清sPLA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血清Ⅲ型前胶元(PCⅢ)和透明质酸(HA)水平。结果灯盏花素组胶原纤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A及PCⅢ水平高于CCl4模型组,CCl4模型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灯盏花素组第2周、第4周、第6周时PGE2、TNF-α及sPLA2水平低于CCl4模型组,CCl4模型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灯盏花素组sPLA2阳性细胞数为(10.2±3.5)个/mm2少于CCl4模型组的(37.2±7.3)个/mm2,CCl4模型组多于对照组的(1.3±0.8)个/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灯盏花素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sPLA2、TNF-α、PGE2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复方黄芪丸对四氯化碳(CCl4)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昆明小鼠分成五组,即复方黄芪丸高剂量组(3.90 g/kg)、复方黄芪丸低剂量组(1.95 g/kg)、联苯双酯阳性对照组(0.20 g/kg)、阴性对照组及模型组,每组各12只。各组连续给药7 d,末次给药1 h后,阴性对照组腹腔注射橄榄油,其余各组腹腔注射0.5%的CCl4橄榄油溶液,16 h后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总蛋白(TP)的水平,同时进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经复方黄芪丸药物组预防性治疗后,AST、ALT明显降低,且可以显著逆转CCl4所致的TP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复方黄芪丸高、低剂量组均能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坏死。结论复方黄芪丸对CCl4造成的小鼠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验证紫七软肝片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大鼠慢性肝纤维化模型的保肝作用及抗纤维化作用。方法 模型组及各给药组首次皮下注射40%CCl45ml·kg-1,以后每三天注射一次40%CCl43ml·kg-1,正常对照组给予等体积橄榄油,持续9wk,给药自造模之日开始。结果 CCl4所致慢性肝纤维化大鼠有明显肝损伤及慢性纤维化的表现,紫七软肝片3,6,12g·kg-1三个剂量组肝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肝组织胶原蛋白含量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HA的值较模型组显著降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其肝脏病变程度均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结论 紫七软肝片三个剂量组对慢性肝纤维化大鼠具有肝保护作用及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门静脉灌注胶原酶对逆转兔实验性肝硬化的作用。方法实验动物分4组,1组:四氯化碳注射12周后行门静脉置管,1周后开始门静脉灌注胶原酶4周;2组:四氯化碳注射12周后行门静脉置管,1周后开始门静脉灌注生理盐水4周;3组:橄榄油注射12周后行门静脉置管,1周后开始门静脉灌注胶原酶4周;4组:橄榄油注射12周后行门静脉置管,1周后开始门静脉灌注生理盐水4周。以上各组取肝组织,用氯胺T法检测门静脉灌注实验前后肝组织的羟脯氨酸含量及肝组织的病理检查。结果经过的四氯化碳(CCL4)注射和胶原酶门静脉灌注后,应用胶原酶灌注的动物肝羟脯氨酸含量显著低于用生理盐水灌注的对照组,肝组织学检查也显示胶原酶治疗后肝硬化消退,肝肾功能检查未发现胶原酶的毒性反应。结论门静脉灌注胶原酶可以促进已形成的肝硬化向正常肝组织结构逆转,并未发现对肝、肾组织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声辐射力脉冲(ARFI)成像技术诊断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6只,普通饲料喂养及生理盐水灌胃处理)和模型组(16只,高脂饲料喂养加CCl4溶液灌胃处理).第8周及12周ARFI测定两组肝脏剪切波速度(SWV),同时分批处死大鼠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观察两组SWV值与肝病理变化的关系.结果 病理显示模型组大鼠第8周时肝脏出现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改变,第12周时肝脏表现为肝硬化改变.两组大鼠第8周和第12周肝脏SW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SWV值增加.结论 ARFI能有效地诊断大鼠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黄根片对四氯化碳致大鼠慢性肝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黄根片对大鼠慢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联苯双酯滴丸,0.2 g·kg-1)、黄根片高、低剂量(36 g·kg-1,9 g·kg-1)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每周2次皮下注射四氯化碳复制慢性肝损伤模型,同时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12周,观察黄根片对慢性肝损伤大鼠血液生化指标以及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后12周体质量、残留肝组织百分率显著降低,肝脏系数、肝组织Hyp含量、血清ALT、AST含量显著升高,血清TP、Alb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0.01).与模型组比较,黄根片高、低剂量组灌胃给药12周能够显著提高大鼠血清TP含量和残留肝组织百分率(P<0.05).结论:黄根片对四氯化碳致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P4,NaAsO_2,CCl_4亚慢性肝损伤大鼠肝细胞线粒体,微粒体LDH同工酶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光密度扫描定量,对其标志酶组化染色,微机图象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三组动物肝小叶线粒体标志酶SDH活性均有下降,其中以CCl_4组SDH下降较迟.NaAsO_2组染毒第8wk可见线粒体LDH_5升高,染毒12wk LDH_(2,3)下降,LDH_5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仍高于P_4组,各组间微粒体LDH同工酶和其标志酶G-6-P酶活性变化存在差异;P_4组微粒体LDH同工酶改变明显且较其他两组早。  相似文献   

14.
周薏  阙任烨  李勇  朱樑 《世界临床药物》2020,(2):104-110,142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急性肝损伤(acute liver injury,ALI)小鼠Nod样受体家族3(Nod-like receptor 3,NLRP3)炎性体表达的影响,探讨白藜芦醇对AL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本实验采用四氯化碳制作ALI小鼠模型。将雄性ICR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白藜芦醇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每组7只。白藜芦醇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于造模前24 h及1 h分别腹腔注射剂量为10、20及30 mg/kg的白藜芦醇或剂量为100 mg/kg的乙酰半胱氨酸,对照组及模型组在相应时间点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时模型组及各药物干预组采用腹腔注射5%四氯化碳,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橄榄油。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WB)法测定小鼠肝组织NLRP3、凋亡相关微粒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ASC)、炎性半胱天冬酶-1(caspase-1)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及IL-18,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小鼠肝功能,病理组织学观察肝脏损伤情况及其程度。结果模型组小鼠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及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白藜芦醇各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小鼠ALT及AST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小鼠肝脏炎症积分及损伤面积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白藜芦醇各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小鼠肝脏炎症积分及损伤面积均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模型组小鼠NLRP3、ASC、caspase-1、IL-1β及IL-18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白藜芦醇各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小鼠NLRP3、ASC、caspase-1、IL-1β及IL-18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病理组织切片显示,模型组小鼠肝细胞结构表现为胞浆疏松,小叶内坏死灶较多,坏死灶中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白藜芦醇各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小叶内坏死灶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等改变较模型组减少,肝细胞的受损面积较小。结论白藜芦醇可以显著减轻四氯化碳诱导的ALI,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炎性体活化及其下游炎症级联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补钠与限钠对肝硬化腹水消退和预后的影响,研究肝硬化腹水与血钠关系。方法119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补钠组60例、限钠组59例。补钠组低盐饮食,静脉补氯化钠(3—5)g/d;限钠组低盐饮食。治疗前、后6d和12d检测血和尿中钠、氯,观察尿量、腹水消退和临床转归情况。结果补钠组治疗后12d血钠(139.06±7.01)mmol/L、血氯(105.76±5.46)mmol/L与同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d比较(P〈0.05),与限钠组治疗后12d比较(P〈0.01),尿钠(269.04±61.23)mmol/L、尿氯(249.21±38.98)mmol/L、尿量(2445.83±609.09)ml/d,与同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d比较(P〈0.01);与限钠组治疗后12d比较(P〈0.05),补钠组腹水消退时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限钠组。结论肝硬化腹水适当补钠有利于腹水消退,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首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腹水临床特征。方法将90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出血组40例和腹水组50例。2组均予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分析:血红蛋白、血小板总数;电解质:血钾、血钠;肝功能试验:白蛋白;血糖;肾功能:尿素氮、肌酐;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腹部B型超声测量门、脾静脉宽度。结果出血组血红蛋白水平低于腹水组,血糖及钠离子水平高于腹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小板总数、血钾、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PT、PTA、APTT和门、脾静脉宽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首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多见高血糖和低血红蛋白,首发腹水者更多见低血钠。  相似文献   

17.
李艳君 《中国药房》2014,(20):1856-1858
目的:观察胸腺肽α1联合顺铂、高聚金葡素治疗胃癌合并恶性腹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6例胃癌合并恶性腹腔积液患者按抽签法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均行常规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缓慢引流腹腔积液,引流量在1 0003 000 ml,放液速度需缓慢,以免发生低血压和休克,需超声检查证实放完腹腔积液,并辅以一定的蛋白质和电解质。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顺铂10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 000 ml中腹腔灌注,每3周1次;高聚金葡素5 000 U腔内注射,每周1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胸腺肽α11.6 mg加入注射用水1 ml中,溶解后立即皮下注射,每周2次,每次间隔3 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毒性反应、免疫学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随访12个月的生存率及不良反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毒性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D3+、CD4+、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CD8+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CD4+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心、肾毒性。结论:胸腺肽α1联合顺铂、高聚金葡素治疗胃癌合并恶性腹腔积液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