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综述近年来纳米粒作为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口服传递系统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方法分析有关文献资料,从纳米粒给药系统的载体材料、口服药效等方面进行了概述。结果纳米粒给药系统可提高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的口服吸收效率,提高此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结论纳米粒给药系统在口服传递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方面有着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口服给药是最主要的给药途径,众多药物由于水溶性差,在胃肠道分散度不高,限制了其吸收和生物利用度。为此,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SEDDS)受到了人们较多的关注。相对普通乳剂来说,SEDDS有载药量大、热力学稳定、适合大规模生产、制剂体积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微乳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巍  王春龙  赵广荣 《医药导报》2006,25(11):1177-1178
微乳是一种新型给药系统,能提高水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延长水溶性药物的释放,并具有较好的靶向性。近年来研究表明,微乳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分布,可改善药动学,在透皮与口服给药、新制剂研发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4.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可改善药物的口服吸收,增加其生物利用度,是克服某些脂溶性或水难溶性药物制剂困难的一种极具潜力的方法。本文综述自乳化系统的组成、质量评价指标、影响其口服吸收的因素及其在给药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提高难溶性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方法。方法综述了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以及改善难溶性药物吸收的方法。结果药物的吸收是影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其吸收过程与药物因素、剂型因素、生理因素等有密切关系。结论随着药学领域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难溶性药物通过口服给药也可获得较好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6.
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对生物技术药物口服微粒给药系统在胃肠道中的吸牧机制、所遇到的主要障碍、影响因素、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策略以及常用生物技术药物口服微粒给药系统等进行综述,旨在为新型生物技术药物口服给药系统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据报道,有〉70%的化学合成药物存在难溶性问题[1],约40%的新化学实体(NCEs)因其难溶性而无法进入临床试验,使其应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2]。口服给药不仅方便且患者顺应性高,是新药首选的给药途径之一。但对于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的第Ⅱ类药物(即穿膜性好,但溶解度低而言,因在胃肠道中溶解度低或溶出速率慢,可能导致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因此,解决因药物难溶性引起的口服低吸收问题,可提高这类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解决药物难溶性主要有两条途径:①提高溶解度,增加药物溶出:提高难溶性药物溶解度或溶出速率的常用方法有成盐、改变药物晶型、使用增溶剂或减小粒径等;②应用纳米给药系统,将药物包入载体内部,使药物以载药传递体形式被肠道吸收。  相似文献   

8.
Li HF  Zou J  Bai RY  Xing YM  Nie JM  Diao Y 《药学学报》2011,46(12):1429-1435
如何克服胃肠道吸收屏障是蛋白质、多肽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药物口服给药面临的重大挑战。M细胞是胃肠道上皮细胞内一种特殊的抗原摄取细胞,具有高内吞和低降解特征,可能对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口服吸收发挥重要作用。M细胞体外共培养系统的开发,以及在其基础上建立的体外模型,促进了对M细胞本身以及大分子药物口服给药系统的研究。本文综述了M细胞特殊的结构、功能、形成及生物标志特点,讨论了M细胞体外模型在开发生物活性大分子药物口服给药系统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 ,出现了许多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多肽和蛋白质药物。蛋白质类药物目前市场总值逾 1 5 0多亿美元。其中肽类药物的销售额超过 2 0亿美元。因此 ,几家公司正重点开发蛋白质和肽类药物新的给药系统。开发给药系统是人们最乐于接受的一种给药方式 ,然而由于多肽与蛋白质类药物特殊的理化性质 ,此类药物口服后吸收差 ,生物利用度低。加之此类药物的t1/2 较短 ,故需频繁注射给药 ,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便 ,因此 ,蛋白质和肽类药物新的给药途径的研究成为热点。其中口服给药途径的研究尤其重要 ,研究口服后胃肠吸收障碍及…  相似文献   

10.
鼻黏膜给药剂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冯胜  张毕奎 《中国药房》2007,18(8):625-627
鼻黏膜给药以往多用于局部作用,如杀菌、抗病毒、血管收缩、抗过敏等,通过将药物制成溶液剂滴入鼻腔或制成气雾剂喷入鼻腔。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甾体激素类、抗高血压、镇痛、抗生素类以及抗病毒药物,在鼻腔内用药,通过鼻黏膜吸收,生物利用度比口服更高。某些很难从鼻腔吸收的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当选用合适的黏膜促透剂或制成生物降解性微球等新剂型给药时,能提高鼻腔吸收的生物利用度[1]。近年对鼻黏膜给药达到全身作用的研究报道较多,成为药物新剂型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对近年来有关鼻黏膜给药新剂型、新技术进行了综述。1优点与不足鼻…  相似文献   

11.
纳米载体是药剂学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作为一类新型给药系统,它能显著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且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常用于提高难溶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纳米载体有纳米脂质体、固体脂质纳米粒、纳米胶束、和纳米结晶等,它们的粒径、表面性质及其释药环境等是影响纳米载体药物口服吸收的主要因素。本文对纳米载体提高难溶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鼻腔给药的生物利用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鼻腔给药生物利用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吸收促进剂、药物性质、剂型和载体等因素的影响。虽然药物通过鼻腔吸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由于鼻腔特殊的解剖生理结构,药物吸收迅速;且与其他给药途径相比,尤其对于多肽和蛋白类药物而言,鼻腔给药这种非侵入性给药方法更简单、安全并且节省费用,因此,有望成为未来全身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药物经鼻腔给药的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药店》2004,(3):94-96
26.哪些情况必须注射给药? 答:一般有以下情况者需注射给药,如吞咽困难,存在明显的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胃肠道病变)或潜在的吸收障碍;口服明显降低生物利用度的药物,没有合适的口服剂型;或者通过口服给药不易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或疾病严重、病  相似文献   

14.
核苷类抗病毒前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些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口服给药后,水溶性和口服生物利用度都很差,对这些药物进行修饰,制成其前药的形式,来克服这些不足是非常重要的。该文阐述了近年来核苷类抗病毒前药的设计方法,列举了一些核苷类抗病毒前药并讨论了这些化合物的活性机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介绍微乳给药系统在抗肿瘤药物中的研究进展,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国内、国外文献报道,对微乳给药系统的处方组成、成型工艺以及在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 微乳给药系统能够提高水溶性差的抗肿瘤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疗效,适合口服给药,方便患者服用.  相似文献   

16.
大部份水溶性β-内酰胺抗生素由于口服生物利用度低而采用静注或肌注给药,肌注因局部副作用且药物在直肠和小肠内吸收差,故试用肽胶原N-乙酰基衍生物作提高氨苄青霉素钠在兔和大鼠内药物吸收试验  相似文献   

17.
前药可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如可降低毒性、增加水溶性、提高药物靶向性和生物利用度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解热镇痛抗炎药、降压药、抗肿瘤药等类别中的几个前体药物在透皮给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肌肉注射是药物迅速发挥疗效的重要给药途径,其吸收速度仅次于静脉注射。但也有些药物的注射液肌注的疗效往往低于口服剂型。生物利用度研究证明,这些药物(安定、地高辛等)由于水溶性低,使用丙二醇-水混合溶媒制成的注射液,在给药局部体液稀释,溶剂分散,pH改变等因素影响下析出结晶是其吸收差的主要原因。扑热息痛水溶性较低(1:70),笔者选用  相似文献   

19.
药物给药方式有多种途径,其中最常见的是口服给药.口服药物的吸收受药物的溶解性、溶出度、解离度、黏膜的透过性、首过效应,以及生理因素(如胃肠道)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口服药物通过胃肠道上皮细胞而入血,然后经全身的体循环分布到各个组织器官发挥治疗作用,口服药物的最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提高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方法主要有:一是改变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以提高透膜能力或改善溶解性,另一方法是改善膜特性,以提高药物的透膜性,防止肌体对吸收药物的外排作用.但是有的药物分子量大、极性大、脂溶性差,不易通过生物膜,为了提高此类口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使用吸收促进剂是目前常用的方法.笔者就药物口服吸收的影响因素、口服药物的吸收促进剂、常用的口服吸收研究方法及建立口服吸收模型研究的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可改善药物的口服吸收,增加其生物利用度,是克服某些脂溶性或水难溶性药物制剂困难的一种极具潜力的方法。本文综述自乳化系统的组成、质量评价指标、影响其口服吸收的因素及其在给药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