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深圳市宝安区2008年流脑疫情分析及防制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深圳市宝安区2008年流脑疫情进行分析,为探讨深圳市宝安区流脑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深圳市宝安区2008年的流脑疫情、流行菌株进行分析.采用纸片法检测菌株的药敏情况。结果深圳市宝安区流脑以散发为主,也偶有暴发疫情发生;外来青工是发生流脑的高危人群;流脑流行的优势菌群和耐药性均已发生较大改变。结论建议在外来青工中开展A+C群流脑菌苗普种。在疫情处理时.选择脑膜炎双球菌对之敏感的利福平等药物作为预防药物。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分析河南省1999—2014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全省流脑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9—2014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的流脑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河南省1999—2014年流脑累计发病1 289例,报告病例数居前3的地区为商丘市(93例)、洛阳市(86例)和郑州市(84例);15岁以下人群发病最多,占62.98%;冬春季为发病高峰,占68.51%;职业主要集中在学生(39.96%)、散居儿童(26.70%)及农民(19.71%)。结论应继续对流脑开展常规监测,密切关注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内的流脑病例,详细调查各地市的首发病例,流脑疫苗的基础免疫、突发事件的规范处置工作仍是河南省下一步流脑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2003~2004年流脑疫情实验诊断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安徽省流脑流行特征和流脑菌群变异状况,为控制流脑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在2003~2004年度流脑疫情处理过程中,采集病人脑脊液2份,密切接触者咽拭子700份,用卵黄双抗琼脂培养基直接分离置37℃5%~10%二氧化碳条件下培养18~24h,取可疑菌落进行血清学鉴定及生化、药敏试验。结果从病人脑脊液和密切接触者咽拭子中分离培养出C群脑膜炎奈瑟氏双球菌74株,A群脑膜双球菌11株,B群脑膜双球菌19株。结论安徽省2003~2004年的流脑疫情是以C群流脑为主的流行。先锋V等青霉素类药对C群流脑菌株敏感。  相似文献   

5.
6.
对武汉市 1949~ 1998年流脑疫情资料进行了分析 ,其年均发病率 48.75 / 10万。死亡 2 113例 ,病死率 3.5 2 %。每隔 7~ 12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 ,共出现过四个高峰 :195 7、196 5~ 196 7、1978、1985年。且发病率与病死率呈分离现象。发病以 15岁以下为主 ,且发病有向大年龄组转移的趋势。每年的 2~ 4月为流行高峰季节 ,发病数占全年的 75 %以上。 15岁以下人群仍然是预防重点。流脑 A群多糖菌苗是今后预防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分析成都市1950-2008年流行性脑膜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探索有效控制流脑暴发及流行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结果1950-2008年,全市共报告病例19119例,死亡病例1 004例;1950-1982年间,平均5~7年发生1次大流行,1983年以后无明显周期性,1990年以后发病率降至0.5/10万以下。全市20个区县均有病例报告,以双流县、金堂县、金牛区、成华区等发病病例较多;各年2~4月发病例数占全年发病总例数的75.89%;年龄组发病数前3位分别为15~19,10~14,6~9岁组,分别占总发病例数的16.21%、15.02%和13.83%,农民发病最多占34.11%,其次为学生占28.04%,第3位为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共占23.36%。结论1950-1982年流脑的流行具有周期性,平均5~7年发生1次大流行,1983年后,流脑呈高度散发,改变了流脑流行的周期性规律,且发病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可看出成都市流脑防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流行的隐患,应针对薄弱环节,以加强监测为主,掌握流行动态,辅以疫苗和综合防治可能出现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1990-2000年11年间流脑年均发病率0.37/10万,较1950-1982年下降98.78%,病死率5.78%,下降1.32%;2-4月为流行期,3月份为流行高峰,主要分布在边远山区、丘陵地区,以低年龄组散居儿童为主。流脑A群多糖菌苗的高接种率是保持疫情平稳下降趋势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简述潮汐河口水沙运动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河口与河流泥沙物理模型的异同,着重探讨了其与河流模型在设计、选沙与试验方面的差异,对若干尚无定论的问题,提出了作者的看法给予了粗浅的论证。  相似文献   

12.
13.
合肥市蜀山区2004年31例流脑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在我区多年来未出现大的流行,每年只有少数散在病例发生,且大部分病人发生于流动人口中。但自2004年1月5日我区发生今年首例流脑病人后至6月18日,全区共发生流脑病例31例,死亡2例。发病人数是近30年来最多的1年。为了解我区出现的流脑局部爆发疫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是一种经呼吸道传播的主要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发病急、病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很容易引起暴发流行。为掌握会宁县流脑疫情的流行趋势,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现将会宁县2004-2008年流脑疫情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通过对砂岩碎屑的野外统计,发现碎屑分布具有分形特征;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发现在不同围压作用下,砂岩碎屑的分布有很大的差别,在围压很小或没有围压的实验中,砂岩碎屑的分布不具有分形特征;在高围压的实验中,出现了砂粒的压碎现象,砂岩碎屑的分布具有分形特征,随着围压的啬,砂岩碎屑分布的分形维数明显增加,文中给出了分形维数增加的物理解释,本文还给出了一种计数碎屑颗粒数的方法和对浙江丽水松坑口断层构造演化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常山县1951—1996年流脑疫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常山县位于浙西山区,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重流行区,建国以来先后发生三次大流行。1982年普遍使用流脑菌苗以后,流行强度得到明显控制。为探讨流脑流行规律和流行特征,对本县1951~1996年流脑疫情资料和监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人口资料由县统计局提供。2.流脑发病资料来自县卫生防疫站历年传染病疫情统计,流脑菌苗接种资料为县卫生防疫站1982~1996年度计免统计报表。3.收集本县1982~1996年流脑病原学监测资料进行流行菌群变迁和带菌情况分析。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2005~2007年流脑疫情病原学监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山东省2005/2006年度(2005年10月~2006年9月)、2006/2007年度(2006年10月~2007年9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疫情病原学监测结果,了解脑膜炎奈瑟菌(Nm)菌群分布、变异状况及耐药性特征.方法:对2005/2006、2006/2007年度流脑病例脑脊液和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用Nm双抗培养基分离培养,进行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乳胶凝集试验及药物敏感性监测.结果:2005/2006年度共培养鉴定出Nm C群13株,A群3株;2006/2007年度共培养鉴定出C群3株,A群1株.A群和C群表现出不同的耐药特征.结论:山东省2005~2007年的流脑疫情以C群为主,应密切注意C群流脑扩散趋势,进一步加强流脑病原学及Nm耐药特征监测.  相似文献   

19.
合肥市2003~2012年流脑菌群变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合肥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菌群变迁情况,为流脑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合肥市2000年至2012年流脑疫情和健康人群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3年前,流脑病人主要由A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Nm)。健康人群带菌主要是B群Nm,其次为A群。2003—2012年流脑患者菌群,C群占93.0%,A群占6.O%,B群和W135占1.0%;健康人群带菌以c群和B群为主,分别为2.5%和1.6%。2011年出现由W135群引起的流脑死亡病例。结论2003—2012年,合肥市流脑流行优势菌群从A群Nm转变为C群,c群菌群Nm仍将在一段时间内是优势菌群,而W135群和B群为辅。  相似文献   

20.
一起流脑爆发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所引起的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以轻型患者和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 ,经空气飞沫传播 ,在发病地区易出现爆发疫情。 2 0 0 1年 2月成都市成华区龙潭寺乡发生了流脑爆发。1 流行特点1.1 流行病学特征  2月 14日首例病人发病 ,至 2 4日共发病 14例。病人之间有明显接触史 ;男性多于女性 ;15岁以上病例占 6 4 % ;民工 4例 ,农民 6例 ,学生 2例 ,儿童 2例 ;围绕成都市三环路工地分布 ,疫情村均有民工聚居。1.2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 本次流行发病急 ,人数多 ,病人均出现出血点和瘀斑 ,发热头痛 ,重病人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