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1990年是我省自1983年以来伤寒、副伤寒(下简称伤寒)疫情持续上升6年后下降的第二年,为探讨流行规律,总结防治经验,现将1990年伤寒疫情及病原学监测作如下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1990年伤寒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4.
伤寒是浙江省常见肠道传染病之一,了解与掌握伤寒沙门氏菌的噬菌体型别变迁及其耐药性菌株的消长动态,是防治工作的科学依据.为此,我们对1988~1994年全省各地上送的1298株伤寒菌株作了复查鉴定分型,并进行耐药性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市伤寒发病呈持续上升趋势,1996年是增幅最大的一年。为探索本病的发病规律,以采取有效的防治手段,现将1996年伤寒疫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1998年江苏省发生伤寒病人5062例,死亡1人,发病率为7.23/10万,病死率为0.02%,疫情分布在107个县(市、区),8个县(市、区)无病人。发病率比1997年下降20.93%,发病地区减少2.73%,是1977年以来发病率最低的一年。但是由于我省水网地区广泛,自然地理条件和农村不卫生习惯影响,我省伤寒发病人数仍较多,局部地区呈流行状态,防治和监测工作仍需加强,现将1998年全省伤寒疫情分析如下:1 流行特点1.1 地区分布伤寒高发地区仍为苏北里下河和苏南太湖周围水网地区。泰州、盐城…  相似文献   

7.
8.
9.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 ,我县伤寒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 ,每年的发病率均高于 10 / 10万的高发县标准[1] ,并出现了一些新的流行特征。为探索其流行规律 ,做好我县伤寒的防制工作 ,特对 1988~ 1998年的伤寒疫情进行了分析 ,结果报告如下。资料来源1988~ 1998年疫情资料来源于县卫生防疫站档案资料 ,人口资料来源于县公安局历年人口统计报表。流行概况1.流行特征1 1.发病情况 :岱山县 1988~ 1998年间共报告伤寒病例 6 40例 ,年均发病率为 2 6 6 3/ 10万 ,其中 1991年发病率最低为 11 81/ 10万 ,1997年发病率最高 6 1 15 / 10万 ;11年间共报告…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2007年度非伤寒沙门菌监测及病原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广东省腹泻病患者中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情况和菌株的血清型别、分布、耐药性变化.方法 对纳入研究的腹泻病患者进行非伤寒沙门菌检测,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血清分型、药物敏感性试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结果 2007年度共检测1128份腹泻粪便标本,分离到71株沙门菌,阳性检出率为6.29%;共分得29种血清型,肠炎和鼠伤寒沙门菌居多;大多数沙门菌对常用的头孢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鼠伤寒沙门菌的耐药率普遍较肠炎和斯坦利沙门菌高;除肠炎沙门菌外,其余的血清型没有同一PFGE型别的菌株;用Xba Ⅰ酶切17株肠炎沙门菌可分为PFGE-XbaⅠ 1~8型,其中PFGE-XbaⅠ 4型为优势型别.用Sfi Ⅰ和Not Ⅰ酶对12株肠炎沙门菌进行再分型,综合用Xba Ⅰ/Sfi Ⅰ/Not Ⅰ三种酶的结果 发现仍有三组菌的PFGE图谱是完全一致的.结论 2007年度广东省非伤寒沙门菌的感染多数为散发病例,头孢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是治疗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986-2005年伤寒在江宁区的流行规律,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对江宁区1986-2005年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86-2005年共发生伤寒75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11/10万,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集中在6-11月,20-24岁发病率最高,农民病例最多。结论:南京市江宁区伤寒疫情常年散发,应加强疫情监测,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伤寒、副伤寒是我市主要传染病之一,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为分析伤寒、副伤寒发病流行特征,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 现将5a来伤寒疫情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 人口资料来自温岭市统计局提供的统计年鉴,疫情资料来自温岭市卫生防疫站1996~2000年法定传染病年月报表。2 结果2.1 发病情况1996~2000年总发病数为279例,全部为副伤寒,年平均发病率为4.95/10万,无死亡病例,以1997年发病最高,发病率为7.884/10万,从发病趋势来看近5a发病率有所上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1999年伤寒暴发疫情分析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是贵州省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其发病数和发病率均居全国前列。进入20世纪90年代,其发病数位居贵州省甲、乙类传染病的第3位,仅次于痢疾、肝炎的发病,每年均有局部暴发流行,给贵州省经济建设和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为了减轻暴发疫情所造成危害,降低暴发频率和流行强度,现将1999年伤寒暴发疫情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986—2005年伤寒在江宁区的流行规律,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对江宁区1986—2005年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86-2005年共发生伤寒75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11/10万,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集中在6-11月,20-24岁发病率最高,农民病例最多。结论:南京市江宁区伤寒疫情常年散发,应加强疫情监测,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宁波市北仑区1985—1999年伤寒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波市北仑区地处浙东沿海 ,自 1985年建区以来 ,伤寒 (副伤寒 )疫情波动较大 ,年均发病率为 2 6 5 9/10万 ,有些年份出现了较大流行 ,发病率最高达 117 3/10万。为分析伤寒的疫情特点和流行规律 ,有效地落实防制措施 ,现对北仑区 1985~ 1999年伤寒疫情分析如下。材料与方法疫情资料来自区卫生防疫站档案室疫情资料汇编 ;人口资料来自区公安局人口统计报表 ;病例确诊依据按卫生部传染病诊断标准。为便于比较 ,根据我区发病情况 ,将发病率≥ 2 0 /10万的年份称高流行年 ,发病率 <2 0 /10万称低流行年。结  果流行强度  1985~ 1999年 15…  相似文献   

16.
17.
根据广州市传染病年报及各暴发点专题报告统计,1986~1995年广州市伤寒发病率年均368/十万,维持在较低水平,同期伤寒暴发18起,共814例病人,5例死亡,其中前5年发生3起(167%),后5年15起(833%),有明显增加;平均病死率为061%,均为外省藉,死于肠穿孔、DIC和HUS;除6月份无暴发外,全年均有发生,12个区和县级市中受涉8个,以城乡结合的城区和县级市居多,主要发生在羁留场所和工厂,共占666%;传播途径主要为水型和食物型;10年间未发生副伤寒暴发。  相似文献   

18.
伤寒副伤寒是我市主要传染病之一,1990~1999年累计发病486例,最高(1997年)发病率7.884/10万,年平均发病率4.39/10万,严重危害我市人民的身体健康。为探索本病的发病规律,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现将1999年疫情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 人口资料由市统计局提供,疫情资料来自温岭市卫生防疫站传染病年报和伤寒、副伤寒病例调查表。2 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控制伤寒发病流行,特对我市1995~1999年伤寒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资料来源1发病资料 来源于本市1995~1999年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及个案调查表。2人口资料 来源于本市人口统计年报。 结 果1 流行强度 上虞市1995~1999年5年间共计发生伤寒病例248人,平均发病率6.43/10万,年发病率分别为6.26/10万、6.11/10万、5.18/10万、6.71/10万、7.87/10万,发病数位居全市法定报告的26种甲、乙类传染病的第5~6位,无死亡病例,全市共有2…  相似文献   

20.
谢列席  杨益国 《中国校医》1996,10(2):120-121
伤寒是我市一种多发肠道传染病,1979年后发病率一直持续在较高水平,且常出现局部暴发或流行。现根据历年疫情和调研资料作流行病学分析如下。1流行特征1.1流行强度全市每年都报告有相当数量的伤寒病例,年发病率波动较大。1958一1994年间共出现过3次较大流行。第1次为1958~1963年,共持续流行5年,高峰在1962年(31.91/10万);第2次1979~1984年,持续流行6年,高峰在1983年(60.13/10万)】第3次1987~1993年,流行持续7年,高峰在1988年(210.48/IO万)。按年代统计,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50年代的年均发病率为9.11/10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