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源性猝死是现代医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多数是由心室颤动引起的,大部分患者(>80%)先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恶化后发生室颤。在过去十多年中,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预防心源性猝死的效果已经得到证明。本文报告1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应用ICD后的随访情况。  相似文献   

2.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技术发展非常迅速 ,自 1980年该技术首次成功应用于人类至目前 ,已出现第四代产品。新型 ICD具有心脏起搏 (VVI型 )、抗心动过速起搏 ,除颤 (室颤 ) ,心电记录等多种功能。现把我院成功安装 1例 ICD(Medtronic772 0 C型 )及随访情况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男患 ,6 7岁 ,干部。因间断性心悸 2 5年 ,加重 1个月于1999年 2月入院。 2 5年前曾于我院通过心电及心向量图诊断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经复方丹参等药物治疗 ,症状好转出院。以后每年均有 1~ 2次心悸等症状发作 ,每次均持续数分钟缓解 ,未予治疗 ,1…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8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1CO)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对置入ICD的8例患者进行电话询问和门诊随访,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存储的资料,对患者病情和ICDT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8台ICD共检出心律失常事件263次,其中202次为短阵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自行终止,61次为持续性VT/(室颤)VF,32次为抗心动过速(ATP)终止,21次为低能量电击终止,8次为高能量电击终止,再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全部经ICD成功转复为窦性心率,有效率100%。误放电治疗8次。误放电原因: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室率超过设置的VT频率,ICD发生误识别。结论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肯定,但应加强随访,警惕误放电。  相似文献   

4.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适应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ICD治疗适应证心源性猝死是现代医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美国每年夺去大约4 0万生命。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以前一直不清楚,直至心电图监测技术的应用,证实了医院外心脏停搏者多数是由心室颤动引起的,大部分患者(>80 % )先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恶化发生室颤。因为心室颤动(室颤)自行转复非常少见,因此,一个最重要的决定室颤患者生存的因素是:从室颤发生至得到除颤治疗的时间。医院外心脏停搏的总死亡率很高(高于75 % ) ,主要由于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除颤治疗。由Mirowski最早设计的埋藏式自动除颤器,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了…  相似文献   

5.
埋藏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宋业年(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233004)关键词心律失常心律转复除颤器1引言MichalMirowski医生1985年首次报道为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而研究设计的一种器械,并称之谓埋藏型心律转复除颤器(automaticimpl...  相似文献   

6.
7.
对 1 0例经静脉置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随访 ,观察ICD的治疗效果。男 6例、女 4例 ,年龄 5 6.9± 1 3.3( 30~ 70 )岁。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 6例、心肌病 3例、先天性长QT综合征 1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证实有室性心动过速或 /和心室颤动。ICD具有多项治疗及信息储存记忆功能。随访时通过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 2 9.3± 2 0 .4( 8~ 64)个月 ,7例患者分别接受了抗心动过速起搏、电转复及电除颤治疗。 2例患者因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颤动 ,ICD给予误治疗。 1例患者术后 3年发生电极断裂。结论 :常规进行随访和设定合适的诊断和治疗参数 ,对保证ICD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的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37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随访结果。方法对置入ICD的37例患者进行电话询问和门诊随访,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存储的资料,对患者病情和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7例患者共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917次(VT745次,VF172次),其中911次(99.3%)治疗成功,6次(0.7%)失败。非持续性VT122次(16.4%),发作均自行停止。623次持续性VT(83.6%)中,537次(86.2%)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终止,82次(13.2%)经低能量复律(CV)终止,3次(0.4%)在ATP治疗过程中加速为VF,由高能量除颤(DF)终止。172次VF中,167次(97.1%)经DF终止,1例无效放电5次(2.9%)系因电池提前耗竭而更换了ICD脉冲发生器,2例共8次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室率超过设置的VT频率ICD发生误识别,给予ATP治疗。5例术后1~6个月出现心律失常“电风暴”。5例对电击恐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经教导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后症状得以缓解。共有19例术后因VT发作频繁而服用胺碘酮/美托洛尔,并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情况调整用药剂量。结论ICD置入后应加强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同时辅助药物、改善心功能和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4例患者中共置入6台ICD,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程控分析仪进行随访,对患者情况及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合理调整起搏参数,心律失常药物,及时处理ICD故障。结果6台ICD共检出心律失常事件272次,启动治疗程序64次,其中包括低能量复律和高能量除颤转复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19次(占29.7%,19/64),抗心动过速起搏成功治疗室性心动过速35次(占54.7%,35/64),误放电治疗10次(占15.6%,10/64)。误放电原因包括:感知窦性心动过速3次,电磁干扰2次,电极导线绝缘层破损干扰5次。其余208次心律失常事件均在ICD启动诊断识别过程中自行终止,ICD未继续实施治疗程序。结论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肯定,但应加强随访,警惕误放电。  相似文献   

10.
非开胸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华伟综述王方正陈新审校心源性猝死是现代医学面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以美国为例,每年大约有40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由Mirowski[1]最早设计的埋...  相似文献   

11.
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已广泛用于治疗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高危患者.临床资料表明,ICD能降低致命性室常急性期病死率,疗效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17例的经验.方法:选择2000-11至2006-10我院17例植入ICD病例,对术中、术后及随访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7例顺利植入ICD,平均心室起搏阈值0.8 V,R波高度7.6 mV,心房起搏阔值0.9 V,P波高度2.7 mV,除颤阈值均小于20 J.4例患者共发作室性心动过速27次,4例发生心室颤动12次(其中合并室性心动过速17次)均经超速抑制(burst)及除颤终止,调整药物后明显减少.误放电2次均为快速心房颤动诱发,调整ICD设置后未再发生.结论:ICD能及时有效控制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从而预防心脏性猝死,联合药物综合治疗后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道7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方法对6例单腔ICD及1例双腔ICD植入者进行随访,通过ICD程控仪调出储存的资料,了解ICD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情况,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随访5~44个月,平均23.7个月,ICD共检测到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2 129次,心室颤动(VF)6次。采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VT的成功率为91.9%,ATP未能终止的VT经低能量转复(CV)治疗95.3%转为窦性心律,少数VT经治疗后加速为VF。高能量除颤(DF)终止VF的成功率为100%。4例12次误将室上性心动过速误判断为室性事件而启动治疗,其中2次心房颤动,10次窦性心动过速,经调整VT的识别参数及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未再发生类似情况。2例随访期间出现晕厥,ICD存储的信息显示发生了VF并复律成功。2例出现焦虑症,经心理治疗改善。结论术后严密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治疗,对提高ICD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46例接受了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ICD成功终止了18例(38.3%)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共146次。7例(16.3%)发生不恰当治疗,调整ICD参数及药物治疗方案后好转。结论:ICD可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埋藏式心律自动转复除颤器是近年来发明的一种针对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埋藏式心律自动转复除颤器的无痛治疗主要指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即通过发放比室性心动过速频率更快的短阵快速起搏来终止室性心动过速,同时并不增加患者痛苦.其中,针对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最为有效.其最基本的快速起搏方式包括:猝发起搏、扫描起搏、递增起搏及复合起搏.无痛治疗的设置包括频率分区、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参数及其他辅助功能等.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是终止快速性室性心动过速的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全皮下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为全皮下植入ICD,可以避免静脉导线相关的并发症,减少感染风险。本文就全皮下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发展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19.
<正>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临床上常见死因之一。据估计美国和欧州每年有近40万人发生SCD,如何识别和防止SCD的发生,成为医学界的重要课题。随着精密医疗仪器的发明与运用,如侵入性电生理学检查,Holter心电图监测等,使识别SCD高危病人有了可能;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等的出现,使高危病人的预后有所改观。然而,高危病人SCD发生率仍很高。这迫使临床医生积极寻找非药物治疗措施。如①手术切除可疑的致心律失常病灶。②经导管高能电消融病灶等。但前者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