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是祖国医学的经典文献之一。此书最大特点是提出完整的外感病学的内容。书中对脉象的研究值得后人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2.
当清末温病学派形成后,就出现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到底温病学是发展了《伤寒论》,还是诋毁了《伤寒论》呢?毫无疑义是发展《伤寒论》。为了说明此问题,本文拟以温病学说较为完整的代表著作《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与《伤寒论》的关系剖析之。仿《伤寒论》作法撰《温病条辨》吴氏不仅在温病的辨证、治法和用方上取法仲景,而且写作方法上也是仿照《伤寒论》的。如在《条辨》几例中说:“是书仿仲景《伤寒论》作法”、“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  相似文献   

3.
《伤寒杂病论》是对《黄帝内经》的医经思维和《汤液经法》的经方思维继承与融合,其中"伤寒"之名及时间医学的观点均源于《黄帝内经》。但近代部分中医名家否定《伤寒杂病论》序文的真实性,继而否定《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的密切关系。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句仗、语法之争;(2)声韵、引文之辨;(3)浑说、详说之论;(4)余、我之论。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报》2017,(3):383-385
《伤寒杂病论》是对《黄帝内经》的医经思维和《汤液经法》的经方思维继承与融合,其中"伤寒"之名及时间医学的观点均源于《黄帝内经》。但近代部分中医名家否定《伤寒杂病论》序文的真实性,继而否定《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的密切关系。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句仗、语法之争;(2)声韵、引文之辨;(3)浑说、详说之论;(4)余、我之论。  相似文献   

5.
浅析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为已是宋金时代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著有《注解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三卷,《药方论》一卷,构成成氏伤寒医学三种。其中学术价值最高的《注解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简称《纲要》)的核心认为,中药不够现代化,因而要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创新平台、新产品、新技术开拓国际市场等使其现代化。经过再三思考,笔者认为:(1)由于中医药与西医药有着6方面的区别,不能机械地套用同一标准或同一模式使其现代化,而《纲要》的制定者正是脱离了这一实际;(2)针对中医是经验、是不科学的看法,论证了中医具有科学性的结论;(3)指出了《纲要》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不足,旨在使《纲要》的目标、内容、项目、措施等真正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伤寒六经辨证治法》的作者、内容、学术观点和所属流派的分析,介绍该书的概况和学术价值。《伤寒六经辨证治法》对伤寒学研究的学术观点表现为:(1)编次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三纲统六经;(2)认为仲景以风伤卫概括风热之旨,若以六经风伤卫篇推治三时感冒、表里虚实之病,取效较快;(3)强调临证需脉症合参,据正气虚实而用药;(4)提出"太阳一经,非惟冬月,而四时皆有,但分风寒火热燥湿之异"。其学术观点属伤寒学派中的"三纲编次派"(错简重订派),《伤寒六经辨证治法》为该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对于研究伤寒论、拓展伤寒论临床应用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的“读法”篇有以下心得创见:读《伤寒论》不能将“伤寒”二字倒读作“寒伤”,“伤寒论”不是“寒伤论”;反对“三纲鼎立”学说,认为伤寒之“寒”,包含“风”、“寒”两方面,即风寒一体,统一于“寒”;理解太阳病提纲,不要单纯理解为太阳之气病、太阳之经病、手太阳小肠经病、足太阳膀胱经病、太阳之头项病而脉不病;读“太阳病篇”不要拘泥于“太阳之为病”、“太阳病”、“太阳”等字眼,不要拘泥于“传”字、“表”字、“里”字以及“三日阳尽,六日阴尽”,要从整个传变过程中理解太阳病;并通过批驳喻嘉言、黄元御、陈修园,对《伤寒论》原文编次、温病、柴胡证、合病并病、过经不解、中风伤寒、传变、传经等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伤寒论》理论问题中,应结合《内经》、《难经》、《金匮要略》,探索经文内在联系;结合《神农本草经》理解仲景组方规律;参考历代注释,择善而从。  相似文献   

9.
辛味药应用于肝病的治疗,肇始于《黄帝内经》,发展于《伤寒杂病论》,丰富于《温病条辨》。《温病条辨》中辛味药在治疗肝病时,单用可行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则可拓展疗效:与苦寒药相配可清热祛湿,祛邪外出;与通降药相配可通降腑气,调畅气机;与淡渗药相配可通调水道,化湿利水。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实辛味药具有护肝、保肝之效,并且在肝病治疗中疗效突出。  相似文献   

10.
医籍文献浩如烟海,而常苦于雷同者多创新者少;传世方剂何止万千,而常苦于“千方易得,一效难求”,近读“《方药求真》,虽非字字珠玑,却也如同倾听前辈面授,似与名家对晤一堂。大有“必为前人所未言,而为后人所必需”(顾亭林语)之感。  相似文献   

11.
《温病条辨》是温热病学的重要著作之一,自清以后,一直为医家所推崇。此书之作,诚如作者吴瑭(鞠通)自己所说:“至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惜其论之未备。吴又可为卸却伤寒,单论温病、惜其立论不精、立法不纯,又不可从。惟叶天士持论平和,立法精细、然叶氏吴人,所治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论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瑭故历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为是编之作。诸贤如木工钻眼,已至九分,瑭特透此一分,作圆满会耳,非敢谓高过前贤也。”可以说,吴瑭之作《温病条辨》,的确是批判继承前代温病学说的结果,尤其是他对叶天士的温病理论多有深研与发挥,故能集历代温病理论之大成。  相似文献   

12.
为顺应时代的需要,新世纪版《伤寒论》讲义改名为“伤寒学”,其篇章名称及全书的体例、内容与以往教材有所不同,这些变动有值得商榷之处。伤寒学与《伤寒论》学是两个不同的学术范畴,《伤寒论》教材改名“伤寒学”名实不符。《伤寒论》开创了病证结合论治的先河,篇章名“某某病辨证论治”不如“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贴切。认为《伤寒论》的教学研究应充分尊重原著。   相似文献   

13.
有的医学家为了说明“伤寒”、“温病”这两大类外感病在病因病机、证候治疗上有很大的不同,因而有“风寒由皮毛而入……温热由口鼻而入”(《外感温热篇》沈尧封按),“风寒先受于足经……风温先受于手经”(前书章虚谷按),“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外感温热篇》),伤寒六经与温病三焦“有一纵一横之妙”(《温病条辨·凡例》),“伤寒所以不可不发汗,温热病则断不可发汗”(《温病条辨·卷四·论汗》)等等说法。这些提法,从鉴别对比的角度看,固然言简意赅,有  相似文献   

14.
喻嘉言《尚论篇》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昌,字嘉言,晚号西昌老人,明末清初名医学家。江西新建(又称西昌,即今南昌)人,约生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为当时颇负医名的炙手人物。喻氏的主要作有《尚论篇》、《寓意草》和《医门法律》合集而成的《喻氏三书》。其中又尤以《尚论篇》特点鲜明,颇具创见,最能体现喻氏的学术思想而为后世所推崇。《尚论篇》全称为《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后为简明起见,乃始得名。全书本分为两部分,即《尚论张仲景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四卷(附卷首一卷),详论六经证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伤寒论》的相关条文,认为脾胃分治思想的提出虽以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贡献为大,但对脾胃分治思想析理之详及陈述理法方药之完备,当推《伤寒论》。《伤寒论》脾胃分治思想突出表现为:在六经辨证中通过将脾胃分属阳明、太阴两经,从生理上强调脏腑阴阳有别,病理上突出寒热虚实主证的不同;通过对阳明虚寒证的辨治,以与脾气虚寒证治相区别;脾胃同居中焦,脾寒胃热常常兼见同病,故分而兼顾,论病机强调寒热之分,遣方用药则又兼顾脾胃。  相似文献   

16.
俄藏敦煌文献Дx00613,在《俄藏敦煌文献》第七册中将其定名为“黄帝内经素问卷六”,马继兴先生根据卷子特点将其命名为“《黄帝内经古传本第一种》亡名氏注”,经仔细辨认后发现,其内容不单指《黄帝内经素问卷六·三部九候论篇》,而且还有类似《黄帝内经·灵枢》及《难经·第一难》中的内容。此外,Дx00613第16行“生决于寸口”后有两行小字注文。认为该卷子系隋唐医家摘录《内经》、《难经》有关原文后,又杂以己见,并在部分原文后作注而成,故将其定名为“《黄帝内经》、《难经》摘录注本”较为合适。Дx00613残存28行文字,分别对其进行了录校,并进一步阐发了所选内容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因势利导是根据疾病发展变化的趋势与病邪所在的不同部位,因其势而就近引导,使之排出体外,以达到正气不伤或正气少伤为目的的治疗原则。《内经》提出了诸如“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实者,散而泻之”等因势利导、祛邪却病的治疗原则。张仲景全面继承《内经》因势利导的治疗学思想,审证求因,察机度势,根据病邪的性质、病变的部位,以及正气抗邪的趋势而采取不同的利导方法,驱病邪从最便捷的途径外达,以求“动小而功大,用浅而功深”之效,为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古代伤寒研究名著《伤寒明理论》一书的学术成就,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评介:倡用按症类证、横向归纳之法,开创《伤寒论》专题研究的新体例;辨别症状异同,剖析病机特点,为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之早期代表作;运用《内经》、本草理论,阐述仲景方制之法,开中医方剂解释之先河;融会后世学说,提出个人创见,丰富和发展了仲景学说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伤寒贯珠集》根据六经分篇,进而以法编次《伤寒论》条文,纲目并举,统率方证.全书条分缕析,细致透彻,条苏此种编次体例使学者更易掌握《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真谛,对研究《伤寒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首先从《甲乙经》序、《汉书·艺文志》著录以及仲景自序、《古本康平伤寒论》等史料推求《伤寒论》渊源;其次旁引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文字与方药,证明其与仲景书有亲缘关系,皆源于古《伊尹汤液经》;又通过分析《伤寒》与《内经》的内容,结合伤寒原序,认为“仲景写成《伤寒论》不过数年之功”,没有“成熟的方书”作为参照是不可能的,说明《伤寒》的确源于《汤液经》等古经方,而并非依据《内经》理论自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