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着内镜及腹腔镜技术的日臻成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十二指肠镜下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的推广,许多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避免了传统开腹手术。2005年8月-2009年7月我院对7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78例,男30例,女48例;年龄45~78岁,平均58.2岁。病史5月~10年,均有右上腹疼痛反复发作病史,其中16例曾经出现过黄疸,9例因胰腺炎收治入院。全部病例均有影像学资料明确诊断,78例均行B超检查,同时28例行CT检查,12例行MRCP检查。胆总管单发结石42例,多发结石36例,结石直径均小于1.5 cm。有内镜检查和LC禁忌证者不在本组入选病例范围内。1.2治疗方法1.2.1 ERCP+EST:将十二指肠镜置入十二指肠降段,找到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注入造影剂,显影后确诊胆总管结石,然后行Odd i括约肌切开术,置入取石网篮,X线监视下取出结石至取尽为止。胆总管结石较大无法直接取出时,先以液电碎石后再分次取出。术后予以抗生素、止血、抑酸、抑酶治疗。1.2.2 ...  相似文献   

2.
黄强  杨薇薇  李宓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7):141-142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及腹腔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意义。方法2001年11月~2006年12月共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43例,其中38例是先通过十二指肠镜行oddi氏括约肌切开取出胆总管结石,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另外5例则相反。结果全部病例术后行B超或MRCP检查,显示胆道内无残留结石。结论十二指肠镜及腹腔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腹腔镜和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7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方法治疗,实验组则采用腹腔镜与十二指肠镜结合的方法治疗。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分别为(28.8±7.5)ml、(80.2±11.5)h、(6.2±1.9)d、(9028±298)元;对照组分别为(91.2±10.9)m l、(82.5±13.1)h、(16.7±2.1)d、(12013±465)元。两组比较 P值分别为0.000、0.371、0.000、0.000。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12.8±2.8)h、(2.2±1.3)d、(28.4±8.5)h、(6.2±1.9)d;对照组患者分别为(27.1±2.9)h、(6.6±1.0)d、(73.3±9.9)h、(9.8±2.0)d。两组比较 P值均为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5%;对照组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1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9.5%。两组比较χ2值为9.724,P值为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腹腔镜与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疗效显著,术后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腹腔镜和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方法。方法选择96例行经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ST LC)为实验组,同期83例条件相似行开腹胆囊切除 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切口感染、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并发症等,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结石取净率均为100%,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实验组:未出现切口感染,肠鸣音恢复时间(10.3±6.7)h,肛门排气时间(21.5±10.6)h,平均住院时间(8.4±1.3)d。对照组:术后切口感染率16.9%,肠鸣音恢复时间(24.9±9.7)h,肛门排气时间(65.5±19.6)h,平均住院时间(14.1±1.6)d。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P<0.01,P<0.01,P<0.01)。结论与对照组比,实验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1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10例患者均先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EST)取石、对症治疗后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结果 EST取石成功10例(100%),术后并发症2例(20%),LC手术全部成功.结论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胆道镜、腹腔镜、十二指肠镜术中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用腹腔镜联合术中胆道镜、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并发胆总管结石100例,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并切开胆总管前壁,以术中胆道镜联合十二指肠镜取净胆总管结石,一期缝合胆总管,97例置鼻胆管引流。3例因术中十二指肠镜进镜失败而置入胆道支架。结果本组100例病例4例中转开腹手术,96例成功,术后5~7d拔管出院,3例术后7天内镜取出支架出院,无手术死亡病例,无术后胆漏,无术后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及急性胰腺炎发生。结论腹腔镜联合术中胆道镜、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并发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减少病员痛苦,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观察组接受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应激指标、肝功能指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后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65例,均行ERCP联合EST后再行Lc治疗,观察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65例患者中成功完成ERCP联合EST后再行LC60例,成功率为92.3%,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4例,无法耐受内镜检查改为保守治疗1例,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EST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6例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结石残留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少,结石残留率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胆道镜或十二指肠镜联合对继发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12年1月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的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78例(A组);选择同期行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手术的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79例(B组),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肠功能恢复等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术中结石直径、结石数目、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项目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手术时间、T管的留置、术后胆漏、住院时间等方面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各具优缺点,根据自身掌握的微创手术技术的实际情况,严格筛选病例,均能体现微创手术的优势;而腹腔镜与胆道镜技术的熟练掌握和团队的密切配合,以及胆总管一期缝合技术的应用,能使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联合胆道镜探查(LC+LCBDE)微创手术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11.
邓予  黄华容  罗云藩 《河北医学》2011,17(8):1071-1073
目的:探讨肝切除联合电子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经肝切除并联合术中及术后电子胆道镜治疗的186例肝内胆管结石病例.结果:186例患者均行相应的肝叶(段)切除和术中胆道镜取石,59例(31.7%)术后有残留结石,术后胆道镜残余结石总取净率为88.1%(52/59),18...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胆道镜配合取石网篮在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行胆道镜配合取石网篮胆总管探查取石手术患者46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46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120min,平均80±12min,术中出血量60-100mL,平均86±14mL,所有患者术后均放置T管引流。术后无出血、严重感染及胆漏等并发症,住院时间10-14d,平均12±2.2d,T管引流量每天300—1100mL,平均750±101.3mL。术后2周行T管造影,术后3周行胆道镜检查,122例结石残留,带管出院,术后6周再行胆道镜配合取石网篮取胆总管残余结石。术后随访6—12个月,行肝功能、B超或CT检查,无黄疸,未见胆管残留结石和胆管狭窄。结论-开腹胆总管探查术胆道镜配合取石网篮取石具有操作较为简单,手术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等优点,本研究为胆道镜配合取石网篮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在基层医院应用提供了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单纯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的首选术式 ,但当合并有胆管结石时 ,目前仍以开腹手术为主。为此 ,我们尝试应用超细胆道镜 ,经胆囊管探查胆管系统取石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 ,女 ,5 6岁 ,右上腹反复疼痛 4年余 ,加重 1月入院 ,皮肤、巩膜未见黄染 ,腹平软 ,右上腹压痛( ) ,无肌卫 ,Murphy氏征 (— ) ,WBC 6.3× 10 9/L ,N 86% ,SGPT 15 6U(赖氏法 ) ,AKP 4 63U /L ,γGT4 2 4U/L。B超显示 :胆囊炎、胆囊多发性结石。ERCP显示 :胆管多发结石。手术方法 :在腹腔镜下解剖胆囊三…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的方法及避免副损伤的措施.方法应用Olympus腹腔镜及操作器械一套.全麻下进行,体位及穿刺点均与腔镜胆囊切除相同.穿刺证实胆总管后,对胆总管直径>1.5 cm者用针式电钩直接切开;胆总管直径<1.2 cm者用剪刀切开,纵行切开1.0~1.5 cm,直视下用常规器械或胆管镜网篮取石,胆总管Ⅰ期缝合.结果本组22例中,21例成功,1例由于胆囊三角区粘连紧密,镜下缝合胆总管困难中转开腹手术.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具有微创特点,胆总管Ⅰ期缝合更体现微创外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诊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结石嵌顿并急性胆囊炎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105例LC治疗胆囊结石嵌顿并急性胆囊炎患者病历资料。[结果]本组105例患者中100例顺利完成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5例术中转为开腹手术,中转率4.76%;术后无胆漏及腹腔出血等并发症。全部患者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胆囊结石嵌顿并发急性胆囊炎行LC疗效可靠、安全、可行。但需注意适应症选择,完善术前准备,选择手术时机,正确手术操作,术中常规腹腔引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58例,根据胆囊管及胆总管直径、腹腔感染及组织水肿严重程度、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A组:腹腔镜胆囊切除,经胆囊管胆总管胆道镜探查取石(16例);B组: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胆道镜取石,T管引流术(94例);C组: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胆道镜取石,一期胆总管缝合(48例)。评价手术时间、结石残留率、并发症率(出血、胆漏、伤口感染)。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为(95.1±14.7) min,B组为(102.2±18.1) min,C组为(110.1±16.4) min,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20,P=0.887)。A组有1例术后出现结石残留,B、C组无结石残留,总体结石清除率为99.4%。总体并发症率为1.9%,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在适合的人群中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三孔法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与T管引流术7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孔法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与T管引流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70例患者,采用三孔法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与T管引流术:即腹腔镜下切开胆总管,通过加长的10mm穿刺器利用纤维胆道镜探查胆总管,合并利用体内冲击波胆道碎石机碎石,取出结石后,行胆总管T管引流。术后50天拔T管,经T管窦道纤维胆道镜探查肝内外胆道情况。结果70例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03.4-36min,术后无胆汁渗漏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三孔法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操作安全、可靠,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及取石对总胆管结石的治疗作用。 方法 对596例各类型总胆管结石病人先行ERCP后,再采用EST、机械碎石、取石网篮或/和球囊取石、鼻胆管引流等方法治疗。 结果 EST成功率为97.8%(583/596例),内镜取石总成功率为96.3%(574/59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5%(26/583例)。 结论 内镜下治疗总胆管结石安全、有效、经济,并发症少,是目前治疗总胆管结石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