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用于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准确性.方法 采用320排CT对临床拟诊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200例连续性病例进行心电门控宽探测器平台下非螺旋全器官容积增强扫描,其中18例有冠状动脉造影与冠状动脉CTA作为对照.采用横轴位、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图像(MPR)和曲面重建(CPR)等技术,重点分析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和计算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及阴性预测价值.结果 Ⅰ级173例(86.50%),Ⅱ级25例(12.50%),Ⅲ级2例(1.00%).全部病例无阶梯伪影,运动伪影17例.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100%、98.65%、94.00%、100%.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高,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缩窄320排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采集时间窗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90例接受CCTA的疑似冠心病患者。根据CCTA图像质量评分结果获得血管和患者层面最佳时相,依照不同心率患者CCTA最佳时相预估其由舒张期转移至收缩期的临界心率,预估采集时间窗缩窄范围。比较预估缩窄时间窗后(缩窄时间窗组)与CT设备预设时相(预设时相组)的图像质量,以及预估缩窄时间窗前后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 患者层面CCTA最佳时相转移临界心率为70次/分。预估心率65~70次/分患者CCTA时间窗可缩窄为R-R间期72%~80%,心率70~95次/分患者可缩窄为R-R间期40%~50%。2组之间最佳血管时相和最佳患者时相图像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预估缩窄时间窗前后有效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4,P<0.01),缩窄后辐射剂量降低约43%。结论 对屏气后心率稳定(心率波动≤5次/分)患者行CCTA时,根据不同心率缩窄采集时间窗,可提高图像质量、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320排CT探讨椎-基底动脉的形态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467例患者的320排CTA。记录两侧椎动脉的直径和基底动脉的直径和长度,在MPR图像上测量基底动脉偏离程度。结果左侧椎动脉直径(2.53±0.49)mm,右侧椎动脉直径(1.92±0.41)mm,二者直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5<0.05)。基底动脉直径(3.21±0.58)mm,基底动脉长度(24.7±3.8)mm。不同年龄组之间基底动脉有无偏离无统计学差异。性别、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以及酗酒与基底动脉偏离以及基底动脉分叉升高之间无显著相关性。高血压、吸烟及以前曾经吸烟与基底动脉偏离程度以及基底动脉分叉升高之间显著相关(P<0.05)。左椎动脉优势和右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方向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73<0.05),左侧椎动脉优势者基底动脉通常向右侧弯曲;右侧椎动脉优势者基底动脉通常向左侧弯曲。结论椎动脉优势造成了基底动脉向非优势方向弯曲以及分叉升高。高血压、吸烟和曾经吸烟等是发生这种弯曲以及分叉升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320排640层螺旋CT进入临床应用,本研究应用该新型CT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初步评估其在不同心率和心律条件下的成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2020年5月11日至2020年6月19日共160名患者在该型CT行冠脉CT检查。将心律正常者分为低心律组、中等心率组、高心率组,心律不齐者归为心律不齐组。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冠脉CT图像质量进行4级评分,依据分数判定优良,统计图像优秀率及优良率。分析不同心律及心率条件下冠脉近段、中段、远段的图像质量分布。结果:正常心率患者129例(低心率组:40例;中等心率组:57例;高心率组 32例)以及17例心律不齐患者纳入本研究,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血管共计1929段,可诊断率为99.79%,冠脉节段总体优秀率为47.0%,优良率为88.9%。四组患者冠脉图像的总体优良率分别为88.4%、89.4%、88.4%、89.7%,各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906);优秀率分别为48.2%、50.1%、45.8%、36.3%(P=0.004),其中心律不齐组的优秀率明显低于低心率组、中等心率组(P值分别为0.003、0.001)。随着冠脉分支由近及远,图像质量的优秀率和优良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该新型320排640层螺旋CT在不同心率及心律条件下均可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图像,患者个体相关的心律及心率因素对冠脉图像的整体优良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20排CTA在主动脉夹层(A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9例临床诊断AD患者的320排CTA检查资料,对比其与16排CTA、MRA及DSA的差异。结果 59例AD患者中,3种方法共诊断AD 43例,胸主动脉瘤4例,真性腹主动脉瘤9例,假性腹主动脉瘤3例。320排CTA诊断AD破口位置的准确率(75/77,97.40%)高于16排CTA(47/53,88.68%,χ2=4.14,P<0.05)及MRA(40/46,86.96%,χ2=5.17,P<0.05);其电离辐射剂量[(849.62±44.73)mGy]低于16排CTA[(927.11±39.47)mGy,t=2.84,P<0.05]及DSA[(976.85±54.21)mGy](t=2.51,P<0.05),并可清晰显示内膜片、真假腔、血栓形成及主要内脏动脉分支受累情况。结论 320排CTA是诊断AD的安全、快捷、有效且无创的方法,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利用320排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CA)探讨心肌桥特征,重点研究左前降支心肌桥(MB)的形态学表现。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693例患者的320排CTCA。21例患者由于图像质量差被排除在外。MB的长度和深度被记录,根据其与心肌束的部分包绕、完全包绕以及壁冠状动脉的深度分为不完全、浅表和深包埋型。结果这项研究包含的1672例患者中,505例患者被发现有516个MB(30.2%),488个MB位于LAD段(94.6%)。全部LAD段488个中不完全型202个(41.4%),浅表型165个(33.8%),深包埋型121个(24.8%)。不完全型、浅表型和深包埋型壁冠状动脉的平均长度分别为(6.6±5.3)mm、(13.9±4.5)mm和(25.4±4.1)mm。浅表型和深包埋型壁冠状动脉的平均深度分别为(0.4±0.4)mm和(2.5±1.3)mm。壁冠状动脉的直径大小平均(1.6±1.2)mm,壁冠状动脉近端冠状动脉直径平均(3.1±0.9)mm。MB近端2 cm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105例(21.5%)。结论本文用320排CTCA描述了MB的发病率和形态学特征,重点研究了LAD心肌桥的形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支架通畅性及再狭窄的临床价值及优势。方法对32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48枚支架行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及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应用3分法评价320排CT冠状动脉支架的图像质量;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为参照,评价320排CT诊断支架通畅性及再狭窄的准确性。结果所有48枚支架及支架内管腔均可以显示并满足诊断要求。以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2.31%(12/13)、97.14%(34/35)、92.31%(12/13)、97.14%(34/35)及95.83%(46/48)。结论 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在支架再狭窄评价方面有较高的准确度及应用价值,可以作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常规随访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造影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检出率及其形态学特征。材料与方法:应用DSCT对470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测量MB的长度、厚度及MCA受压缩程度,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观察记录MCA近段、远段邻近血管及MCA本身的形态变化。用Pearson等级相关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作统计学分析。结果:①MB-MCA检出率为27.9%(131/470),MB平均长度为(20.8±9.0)mm,MB的平均厚度为(2.3±1.1)mm,MCA平均受压缩程度为(37.8±16.9)%;MCA受压缩程度与MB厚度呈正相关(r=0.60,P=0.000),与MB的长度无相关性(r=0.21,P=0.540)。MB的厚度与MCA长度无相关性(r=0.18,P=0.101)。②62.7%(82例)MB-MCA桥前段或/和桥后段血管走行迂曲成角,且与MB的厚度相关(z=-3.15,P=0.002),而与MB的长度无相关性(z=-0.41,P=0.967)。③67例MCA在收缩期呈圆锥状改变,舒张期这种改变明显减轻或消失。经统计学分析,MCA的这一表现与MB的厚度、长度均有相关性(z=-2.91,P=0.004;z=-2.61,P=0.009)。④46例MCA相邻的血管有动脉硬化征象,经统计学分析,MCA相邻血管有动脉硬化征象组与MB的厚度、长度均有相关性(z=-3.42,P=0.001;z= -2.89,P=0.004)。结论:DSCT可正确诊断MB-MCA的存在,并可判断MB-MCA的形态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16层螺旋CT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方法回顾性收集2003年5月至2006年6月于我院先后行16层及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2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评价每位患者16层及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的影像质量,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了解该组患者的16层CT与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间的差异。结果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各主要分支的影像质量明显优于16层螺旋CT(P<0.001)。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优于16层螺旋CT。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320排CT血管成像(CTA)对识别筛前动脉的走行及其与邻近结构关系的价值,为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FESS)提供术前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临床怀疑脑血管疾病患者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先后行320排CTA成像及选择性颈内动脉血管造影术[单侧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D-Innova数据采集],利用原始数据重建出筛前动脉CTA及DSA图像。计算DSA对筛前动脉的显示率,分析CTA对筛前动脉及骨性解剖标记(包括筛前动脉眶口、筛前动脉管及筛前动脉颅口)的显示情况。结果 DSA及320排CTA对筛前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100%(32/32)及89.06%(57/64)。骨性标记在MPR上的显示率分别为:眶口100%(64/64)、筛前动脉管43.75%(28/64)、颅口100%(64/64)。结论 320排CTA能够较好地显示筛前动脉及邻近骨性结构,基本可以代替有创性DSA检查对筛前动脉进行术前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心包脂肪组织(PAT)体积与320排冠状动脉CT造影(CCTA)动脉硬化斑块组成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1597例因可疑冠心病而接受320排 CCTA 检查的患者(男1090例,女507例,年龄35~71岁)。其中382例发现存在动脉斑块。我们比较了冠心病和斑块组成[存在斑块、钙化斑块(CP)、非钙化斑块(NCP)、混合斑块(MP)、多支病变和梗阻性狭窄]与无冠心病者的PAT体积。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存在CP、NCP、MP及多支血管病变者的PAT体积大于无斑块者[分别为(211.4±93.6)cm3、(233.2±95.0)cm3、(257.3±82.1)cm3及(261.5±101.7)cm3 vs.(173.7±98.1) cm3,P值分别为0.012、0.008、0.004及0.002]。存在梗阻性狭窄者的PAT体积明显大于无斑块者[(279.2±99.81)cm3 vs.(173.7±98.1)cm3,P<0.001]。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中,只有MP、多支血管病变和梗阻性狭窄者的PAT体积明显大于无斑块者(P<0.001)。结论存在冠状动脉斑块、CP、NCP、MP、多支血管病变和梗阻性狭窄患者的PAT体积大于无斑块者,PAT体积是冠心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20排冠状动脉CT造影(CCTA)血管重构和动脉斑块形态学的关系。方法纳入经320排CCTA检查的382例冠心病患者。男279例(73.0%),女103例(27.0%),年龄36~86岁,平均(58±11)岁。CCTA分析包括阳性重构、钙化斑块(CP)、非钙化斑块(NCP)、混合斑块(MP)、梗阻性斑块、偏心性斑块。通过手工测量血管横截面积定义重构指数(RI),RI=病变处血管横截面积/(病变处近端正常血管面积+远端血管面积)/2。RI〉1.10为PR,RI〈0.95为NR。RI=0.95~1.10为无重构。结果 382例1255个节段被发现存在动脉斑块,其中PR 121例(31.7%)148个节段(11.8%);NR 82例(21.4%)91个节段(7.3%)和无重构179例(46.9%)1016个节段(81.0%)。CP 159个节段(12.7%)、NCP 549个节段(43.7%)和MP 547个节段(43.6%);梗阻性病变194个节段(15.6%),非梗阻性病变1061个节段(84.4%);偏心性斑块1054个节段(84.0%),同心性斑块201个节段(16.0%)。单因素分析显示PR组MP、非梗阻性病变和偏心性斑块百分率高于NR和无重构组(75.0%、57.1%和40.8%,93.9%、82.4%和83.4%,99.3%、16.5%和87.8%,P值为0.034、0.041、0.044,均〈0.05)。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中,只有偏心性斑块是发生PR的独立因素。结论 CCTA表现为MP、非梗阻性斑块和偏心性斑块,PR发生率高,而偏心性斑块是发生PR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20排冠状动脉CT造影(CCTA)斑块特征和血管重构的预后价值。方法经320排CCTA检查的368例冠心病患者被随访18~28个月,平均(23±5.5)个月。研究终点是发生冠状动脉不良事件(心源性猝死、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CCTA分析包括钙化斑块(CP)、非钙化斑块(NCP)和混合斑块(MP)、梗阻性斑块、正性重构(PR)、偏心性斑块。通过手工测量血管横截面积定义重构指数(RI),RI=病变处血管横截面积/(病变处近端正常血管面积+远端血管面积)/2。 RI>1.10为PR, RI<0.95为负性重构(NR)。 RI=0.95~1.10为无重构。结果368例1231个节段被发现存在动脉斑块,包括CP 155个节段(12.6%)、NCP 543个节段(44.1%)、MP 533个节段(43.3%)、梗阻性斑块188个节段(15.3%)、PR 145个节段(11.8%)、偏心性斑块1033个(83.9%)。随访期间,21例(5.6%)发生冠状动脉不良事件。单因素分析显示MP,与未并发冠状动脉不良事件斑块比较,梗阻性斑块、PR、偏心性斑块发生冠状动脉不良事件发病率高(分别是74.9% vs.42.8%, P=0.021;95.2% vs.13.9%, P<0.001;95.2% vs.10.3%,P<0.001;95.2% vs.83.7%,P=0.043)。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仅梗阻性斑块[HR=5.25(95%CI,2.17~12.69),P<0.001]和PR[HR=5.55(95% CI,2.10~14.70),P<0.001]是发生冠状动脉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CCTA表现为梗阻性斑块和PR,独立于其他CCTA高危因素,强烈暗示将来发生冠状动脉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瘘(CAF)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DCTA)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接受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MDCTA的CAF患者影像资料,经VR、MPR、MIP、CPR后确定诊断。结果 ①瘘支动脉中,单一瘘管12例,其中起自右冠状动脉4例、左冠状动脉8例;多发瘘管9例;16例瘘口引流至肺动脉、2例至右心房,2例至左心室、1例至左心房;②瘘支动脉表现为扩张、纡曲或仅为血管丛状,2例合并动脉瘤,合并心包积液、左心室室壁瘤各1例,均未合并心内畸形;③3例失访,1例死亡,17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查,5例漏诊;1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7例接受手术治疗。结论 MDCTA可无创而准确地显示CAF 起源、行程、引流部位及合并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320排冠状动脉CT造影(CCTA)动脉硬化斑块的特征与慢性肾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分期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151例因可疑冠心病而接受320排CCTA检查的CKD患者,男69例,女82例,年龄18~55岁。根据美国国立肾脏基金会(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的分期将CKD分为5期。比较不同分期CKD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状况[有无斑块、斑块数、钙化斑块(CP)、单支病变、多支病变、非钙化斑块(NCP)、混合斑块(MP)和梗阻性狭窄]。结果 Pearson 回归分析显示无斑块与CKD分期呈负相关(r=-0.282,P=0.44<0.05);而存在斑块与CKD分期呈正相关(r=0.282,P=0.44<0.05)。多支病变、斑块数以及CP百分率与CKD分期呈正相关(r=0.916,0.839,0.819,P<0.001)。NCP 百分率与 CKD 分期无相关性(r=0.19,P=0.089>0.05)。MP 百分率与 CKD分期呈正相关(r=0.313,P<0.05)。梗阻性狭窄与CKD分期呈正相关(r=0.875,P<0.001)。结论 CKD分期与存在斑块、多支病变和斑块数、CP、MP以及梗阻性狭窄呈正相关。更晚的CKD分期预示着更广泛更严重的冠心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分析2007年7月—11月间32例临床怀疑或确诊冠心病的患者(男23例,女9例,平均年龄56.2岁)D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资料,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探讨DSCT冠状动脉成像检出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准确性。结果32例中,DSCT显示的冠状动脉直径≥1.5mm的节段有436个,431个冠脉节段可以进行评估,可评估率为98.85%。DSCT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99.17%(119/120),特异性:97.43%(303/311),阳性预测值:93.70%(119/127),阴性预测值:99.67%(303/304)。对于冠状动脉狭窄检出的准确率为95.00%。配对χ^2验结果说明DSCT和CAG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77)。同时,Kappa一致性检验说明DSCT和CAG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分级方面存在一致性(κ=0.930)。结论DSCT对检出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高,可作为高危人群冠心病筛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104例临床疑诊或确诊冠心病并于30日内先后接受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以CAG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评估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50%、≥500%和≥75%)的价值.结果 CAG显示1296段冠状动脉.DSCT可评估的冠状动脉为1217段,可评估率为93.90%(1217/1296);诊断<500%、≥50%和≥75%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79.12% (144/182) 、84.73% (172/203)和89.83%(106/118),特异度分别为97.33%(802/824) 、99.21%(1006/1014)和99.82%(1097/1099),阳性预测值为86.75%(144/166)、95.56%(172/180)和98.15%(106/108),阴性预测值为95.48%(802/840) 、97.01%(1006/1037)和98.92%(1097/1 109),准确率为94.04%(946/1006) 、96.80% (1178/1217)和98.85%(1203/1217).钙化斑块是导致血管不可评估及误诊的主要原因.结论 DSCT冠状动脉造影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较高,可作为临床筛查冠心病的较为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慢性肾疾病(CKD)患者320排冠状动脉CT造影(CCTA)动脉硬化斑块的特征。方法比较了由于胸痛和冠心病的筛查而接受320排CCTA检查的73例CKD患者[平均年龄(57.0±9.9)岁,64.8%的男性]和73例肾功能正常(NRF)者[平均年龄(55.0±12.3)岁,62.2%的男性]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斑块、斑块负荷、钙化斑块(CP)、单支病变、多支病变、非钙化斑块(NCP)、混合斑块(MP)和梗阻性狭窄]。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NRF者比较,CKD患者单支病变发生率低(24.7%vs.45.2%,P=0.041),而多支病变发病率明显增高(61.6%vs.6.9%,P<0.001),存在斑块发病率高(86.3%vs.52%,P=0.025);CKD患者的斑块负荷明显增高(2.81±3.61 vs.0.76±0.87, P<0.001);其CP和MP发病率高(分别为53.4%vs.15.1%,P<0.001,39.7%vs.13.7%,P=0.036),而NCP发病率相似(24.7%vs.26.0%,P=0.868);另外,CKD患者有着高的冠状动脉梗阻性狭窄(50.7%vs.15.1%,P=0.01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CKD患者有着明显高的斑块负荷[5.77(95%CI 2.95~14.38),P<0.001]和明显高的多支病变和CP发病率[危害比分别为7.47(95%CI 3.11~16.17), P<0.001和5.82(95%CI 2.98~15.61),P<0.001]。结论 CKD患者的斑块数负荷、多支病变和CP百分率明显高于NRF者,预示着有更高的发生冠状动脉不良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128层高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HD-CCTA)与640层CCTA显示冠状动脉金属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腔的能力,评估二者诊断支架内腔再狭窄的价值。方法 收集177例冠状动脉金属支架植入术后患者(227枚支架),对其中88例(112枚支架)行128层HD-CCTA,对 89例(115枚支架)行640层CCTA,比较二者图像质量和支架内腔显示率;以CAG为金标准,计算和比较二者诊断支架内腔再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结果 128层HD-CCTA显示冠状动脉支架内腔图像质量评分(1.63±0.25)分高于640层CCTA[(0.54±0.34)分,P<0.05];128层HD-CCTA对支架内腔显示率(108/112,96.43%)高于640层CT(60/115,52.17%,P<0.05);128层HD-CCTA和640层CCTA诊断支架内腔再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100%(14/14)、90.00%(18/20)、87.50%(14/16)、100%(18/18)、94.12%(32/34)和100%(20/20)、41.67%(5/12)、74.07%(20/27)、100%(5/5)、78.13%(25/32)。结论 128层HD-CCTA较640层CCTA诊断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腔再狭窄准确率更高,在术后随诊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