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告成人肠套叠14例,均经手术治疗。成人肠套叠多继发于肠管的原发病变(14例占12例),仅1例发生于术后,1例为原发性肠套叠。就病因、诊断、治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二孔法小儿肠套叠整复术的可行性及手术经验。方法〓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32例空气灌肠复位失败或复位成功后复发的肠套叠患儿行腹腔镜二孔法肠套叠整复术,回顾患儿临床资料,对比二孔法复位成功和中转开腹复位两组患儿的年龄、起病时间、套叠类型、套头长度、合并病变等资料,分析影响腹腔镜下复位成功率的因素。结果〓32例患儿中24例应用腹腔镜二孔法肠套叠整复术复位成功,成功率75%,包括3例复发性肠套叠患儿。腹腔镜探查发现其中2例合并梅克尔憩室。其余8例需扩大脐部伤口中转开腹复位,中转手术原因包括:肠管穿孔或坏死后套叠肠管粘连4例、回肠息肉套头内嵌顿1例、套头过长3例。中转患儿的套头长度和合并病变占比明显长于腔镜复位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患儿年龄、起病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二孔法肠套叠整复术具有手术微创、成功率高的优点,掌握好适应症后可成为空气灌肠复位失败的非重症患儿和复发性肠套叠患儿优先选择的手术方法;套头长度和合并病变可能是影响二孔法复位成功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研究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手术治疗的51例肠套叠患儿(12岁)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对比研究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手术指征、肠套叠类型、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等临床指标。结果:21例患者施行腹腔镜手术(其中2例中转开腹,未纳入统计学分析),30例患者行开腹手术。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指征、肠梗阻类型、手术复发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P0.05);而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腹腔镜组明显短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创伤小,术后康复快,住院时间短,切口小且美观,可作为治疗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经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的肠套叠患儿,其中50例治疗后复发(复发组),42例未复发(未复发组)。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复发危险因素,以ROC曲线评估各因素预测复发的诊断效能。结果 2组患儿血便、肠套叠继发因素及超声所示肠套叠"同心圆"最大径、肠壁血流信号、腹腔积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上述各项均为肠套叠复发的危险因素(P均0.05)。取肠套叠"同心圆"最大径截断值为35 mm时,其预判复发的AUC为0.87,高于其他因素(P均0.05)。结论肠套叠"同心圆"最大径≥35 mm、血便、肠套叠套头部位无明显血流信号、存在继发性因素及腹腔积液为超声引导下小儿肠套叠水压灌肠成功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对24例成人肠套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成人肠套叠多继发于肠道原发病变(本组100%),经术前明确为成人肠套叠均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日间手术流程在日间手术中心开展隐匿性阴茎手术相对于传统住院流程及标准日间流程的优势,以及在我国推广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改良日间手术的隐匿性阴茎患儿135例(日间组)与住院手术的101例(住院组)的临床资料及术后对患儿家属的随访。改良日间手术流程是指在每个手术科室病房内单独设立日间病房,并观察至第2天早上8点,评估患儿的病情,以确定是否可以出院。患儿临床资料对比分为两组,包括患儿手术年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以及术后至第1次换药前出现的短期并发症发生率。患儿满意度调查分成改良日间组、标准日间组和住院组3组,比较组间满意度。结果:住院组年龄为(8.92±4.42)岁,日间组年龄为(11.85±4.43)岁。两组患儿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住院组相比,日间组住院时间缩短69%(P<0.05),住院费降低27%(P<0.05)。3组中改良日间流程组的患儿家属满意度最高。结论:改良日间手术流程开展隐匿性阴茎手术相较于标准日间手术流程与传统住院流程均有优势,可在国内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内镜黏膜剥离使用或不使用圈套器治疗结直肠肿瘤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58例结直肠肿瘤(直径≥2.0cm),非随机分为两组,黏膜剥离使用圈套器(ESD-S)治疗29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29例,比较两组手术的临床指标及术后结肠镜随访情况。结果 ESD-S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优于ESD组,肿瘤直径≥3cm,整块切除率ESD组优于ES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术后并发症以及肿瘤直径<3cm,整块切除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ESD相比,ESD-S比较适合治疗直径<3cm大型浅表结直肠肿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通道辅助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重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22年1月收治的载荷分享分类(LSC)评分≥7分的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41例,根据骨折AO分型,采用传统腰椎前路手术治疗12例(传统组),OLIF通道辅助腰椎前路手术治疗15例(OLIF辅助组),OLIF通道辅助腰椎前路手术并后路固定治疗14例(OLIF辅助+后路组)。记录3组患者前路手术时间、前路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Cobb角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 12个月。OLIF辅助组和OLIF辅助+后路组的前路手术时间、前路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OLIF辅助+后路组术前Cobb角大于传统组和OLIF辅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对于LSC评分≥7分需要行腰椎前路重建手术的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OLIF通道辅助前路重建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量少等优点,且临床疗效与传统腰椎前路手术相当,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harlson共病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CCI)对单节段后路腰椎间融合手术临床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单节段PLIF手术的357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CCI指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JOA改善率、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资料;根据CCI指数0分、1分、≥2分进行分组,观察患者临床资料差异。结果 357例患者根据CCI指数进行分组,0分组138例,1分组144例,≥2分组75例。≥2分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显著高于0分组和1分组(P<0.05)。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分组的JOA改善率与≥2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I指数与JOA改善率存在显著负相关(r=-0.301,P<0.05)。结论 CCI指数与单节段后路腰椎间融合手术预后存在一定相关性,CCI≥2分与患者JOA改善率降低、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10.
保留尿道板手术修复尿道下裂术后尿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保留尿道板手术修复尿道下裂术后尿瘘的l临床经验.方法 尿道下裂术后尿瘘患儿224例.患儿术后时间均>6个月,尿瘘瘘口直径>1.0 cm.应用尿道板切开卷管尿道成形术(Snodgrass)102例,年龄2~16岁,平均3.7岁;Duplay尿道成形手术86例,年龄2~14岁,平均3.5岁;Onlay岛状包皮瓣尿道成形术修复20例;尿道口基底皮瓣法(Flip-Flap)修复16例.结果 224例术后随访均≥6个月.Snodgrass手术102例,成功86例(84.3%),发生尿道狭窄3例,尿瘘复发13例;Duplay手术86例,成功75例(87.2%),发生尿道狭窄2例,尿瘘复发9例.2组手术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nlay手术20例,成功19例,尿瘘复发1例.Flip-Flap手术16例,成功14例,尿瘘复发2例.结论 尿道下裂术后尿瘘修补方法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条件选择.Snodgrass尿道成形术成功率与Duplay手术相当,可以更多应用,保证阴茎外观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X线下空气灌肠与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8例肠套叠患儿按照入院时间和不同治疗方式分为2组,将2015-01-2016-12间接受X线下空气灌肠复位治疗的48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将2017-01-2019-01接受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的5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对2组患儿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复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肠穿孔率及术后随访期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治疗小儿肠套叠复位成功率高,且穿孔率和复发率无明显增加,同时能够避免射线辐射危害,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隐匿性阴茎采用改良Devine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在本院手术治疗的70例隐匿性阴茎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改良组(采用改良Devine术治疗)和常规组(采用传统Devine术治疗)各35例,对比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阴茎长度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改良组患儿的手术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的手术出血量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改良组和常规组患儿的阴茎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改良组患儿的阴茎长度大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患儿手术后阴茎延长长度值大于常规组(P<0.05);手术后进行临床效果评价,改良组患儿手术效果优于常规组患儿(P<0.05);改良组患儿的手术并发症率(20.00%)低于常规组(45.71%)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隐匿性阴茎采用改良Devine手术治疗具有手术效果肯定,手术并发症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个体化预测腹腔镜下儿童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后复发的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腹股沟斜疝19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基于是否复发将患儿分为复发组(31例)和未复发组(163例),复发组患儿均采取开放式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二次手术治疗。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列线图模型。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性别、病程、是否合并隐匿疝、有无嵌顿疝、是否疝环粘连、发病部位、疝囊大小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年龄、小儿肥胖症、内环口大小和结扎线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岁、小儿肥胖症、内环口大小≥3 cm、可吸收线结扎是腹腔镜下儿童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模型验证结果显示:C-index为0.744,校准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表明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60(95% CI:0.715~0.803),表明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结论临床应对年龄≥6岁、小儿肥胖症、内环口大小≥3 cm、可吸收线结扎的腹股沟斜疝患儿予以重视,警惕其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后出现复发,据此建立的列线图模型能够有效预测腹腔镜下儿童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后的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4.
小儿重症急性肠套叠诊治体会(附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1970~1988年收治小儿急性肠套叠264例,其中重症急性肠套叠46例,占17.4%。现就诊治问题作一讨论。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年龄2个月至10岁,<1岁44例,其中<6个月29例,占总病例数63%。原发性肠套叠43侧,继发性3例,均继发于美克尔憩室。发病至治疗时间,<24小时4例,24~48小时25例(54.3%),48~72小时14例,>72小时3例。有  相似文献   

15.
背景:生长棒与早期融合手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早发性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脊柱侧凸,但两种手术方式选择尚无定论。目的:探讨早发性NF-1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71例NF-1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患儿,男38例,女33例,年龄3~10岁,平均(6.6±2.1)岁;根据手术方式将患儿分为融合组和生长棒组,对比两组患儿的初次手术年龄,手术固定节段,测量并对比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脊柱高度、胸椎高度、内固定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6~156个月,平均(61.1±22.7)个月。初次手术行生长棒治疗患儿51例,脊柱融合手术患儿20例。融合组患儿初次手术年龄显著大于生长棒组[(8.0±1.8)vs.(6.1±2.2)岁,P<0.05],平均固定节段小于生长棒组[(9.3±2.4)vs.(12.1±2.3)个,P<0.05]。两组患儿术前的主弯Cobb角无显著差异[(63.8°±22.4°)vs.(70.6°±22.7°),P>0.05],末次随访时融合组患儿主弯Cobb角小于生长棒组[(25.1°±17.4°)vs.(39.3°±18.5°),P<0.05]。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患儿术前脊柱高度显著大于生长棒组[(32.9±4.7)vs.(29.0±4.5)cm,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脊柱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长棒组患儿的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融合组(52.9%vs. 25.0%,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于早发性NF-1脊柱侧凸都有一定的矫形作用。与生长棒手术比较,早期融合手术有更好的矫形效果和更少的内固定并发症,选择手术方式时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内固定范围及脊柱的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16.
手术与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斌  王健  毛峰 《中国骨伤》2013,26(1):41-46
目的:有手术适应证的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采取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分组方法,将自2008年3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分别纳入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其中手术治疗组男16例,女32例,年龄22~76岁,平均50.26岁;保守治疗组男10例,女27例,年龄42~79岁,平均51.12岁。两组患者创伤类型多为跌倒损伤,占92.94%(79/85),均为闭合性损伤,左侧41例,右侧44例。骨折按照AO分型:C1型12例,C2型32例,C3型38例,B3型3例。手术治疗组患者采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治疗,保守治疗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末次随访时观察两组患者的腕关节主动活动范围、疼痛、主观评价、Gartland和Werley评分、Batra放射学评分、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手术治疗组有43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03个月(4~15个月);保守治疗组有30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54个月(2~9个月)。两组患者在腕关节主动背伸旋后活动范围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2.212,P<0.05;t=2.392,P<0.05);两组患者在腕关节尺侧疼痛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P<0.05);两组患者在主观评价得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3,P<0.05);两组患者在Gartland和Werley评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6,P<0.05);两组患者在Batra放射学评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8,P<0.05),两组患者在X线测量有桡骨远端短缩≥5mm的比例上、桡骨高度(短缩)程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校正χ2=7.57,P<0.05;t=2.016,P<0.05);两组患者在骨折畸形愈合率、尺骨撞击综合征发病率、尺骨茎突骨折不愈合率等并发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校正χ2=10.05,P<0.05;χ2=8.39,P<0.05;χ2=5.51,P<0.05)。结论: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在治疗结局的各项观察指标上要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按照双盲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分为新辅助化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新辅助化疗组患者术前行新辅助化疗,运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近期疗效比较、手术切除率以及根治性切除率、术后并发症、术后1年生存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新辅助化疗组总有效率为79.4%(27/34),降期率为4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7.1%(16/34),降期率为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辅助化疗组手术切除率和根治性切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辅助化疗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效果和近期生存率,且毒副作用较轻,而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腹腔镜手术方式、皮横纹下横行小切口术及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湖北省公安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小儿腹股沟疝3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腹腔镜手术治疗124例(A组)、行皮横纹下横行小切口术134例(B组)、行传统开放手术138例(C组),比较3组患者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3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等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1.469、3426.029、1003.086、945.457,P均<0.00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自主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以及疼痛评分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051.296、519.327、232.345,P均<0.00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儿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04,P=0.003);A组和B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及皮横纹下横行小切口术,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小儿的超声图像,研究再次手术的超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10月收集于金华市婺城区人民医院和嘉兴市妇幼保健院行腹部手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小儿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检查。依据是否需要再次手术,分为保守治疗组(42例)与再次手术组(16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超声特征,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小儿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并分析超声特征对小儿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再次手术的预测效能。结果 两组患儿性别、腹部手术部位、年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手术组患儿CRP>10 mg/L比率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腹腔积液、肠管扩张超声特征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手术组患儿的十字交叉、粘连包块超声特征发生率明显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声显示十字交叉、粘连包块为小儿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再次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超声显...  相似文献   

20.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灌肠复位治疗的436例原发性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彩超引导水压灌肠组180例,X线下空气灌肠组256例。结果显示水压灌肠组的复位成功率为95%,高于空气灌肠组的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水压灌肠组肠套叠时间>48 h的复位率为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