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乳头状肾癌(PRCC)临床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我院2003年1月至2016年7月共收治1 268例肾癌患者,其中病理诊断为PRCC患者60例,占同期肾癌4.7%。回顾性收集60例PRCC临床资料,分析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与预后情况。结果 PRCC在超声上以低回声为主,CT平扫病灶区密度平均为(40.8±11.1)Hu;增强后呈轻度强化,平均为(65.8±28.6)Hu。MRI中T1WI序列呈低信号5例、等信号3例、高信号3例、混杂信号2例;T2WI序列低信号5例、等信号2例、高信号2例、混杂信号4例。本组PRCC绝大多数为T1期(93.2%)。Ⅰ型PRCC 30例,Ⅱ型PRCC 29例,Ⅱ型PRCC肿瘤直径较Ⅰ型大[(4.1±2.0)cmvs.(2.9±1.6)cm,P0.05],Fuhrman核分级Ⅲ~Ⅳ级比例高(79.3%vs.3.3%,P0.05),肉瘤样变比例高(10.3%vs.0%,P0.05)。免疫组化阳性率高的标记物有CD7、vimentin、CD10及P504S。55例患者随访4~72月,2例分别于术后4月与12月死于肿瘤转移,1例于术后36月出现肿瘤多发性骨转移,1例术后72月复查发现肿瘤局部复发,以上4例均为Ⅱ型PRCC。结论 PRCC是一种预后较好的特殊类型肾癌,影像学与病理学均具有一定的特征性。Ⅱ型PRCC较Ⅰ型直径较大,细胞核分化较差,预后可能较差,但仍需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原发性肺腺鳞癌(AS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2008年10月至2014年12月术后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肺AS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分析ASC患者3年和5年的总生存率以及5年无病生存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的预后因素。结果该研究共有205例ASC患者纳入分析,其中男性145例(70.7%),女性60例(29.3%);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60.7±9.7)岁。N0、N1和N2期(N0 vs N1,P=0.031;N1 vs N2,P=0.037)之间以及Ⅰ、Ⅱ和ⅢA期(ⅠvsⅡ,P=0.021;ⅡvsⅢA,P=0.007)患者之间预后均有统计学差异。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肿瘤T分期(P=0.011)、TNM分期(P0.001)以及辅助化疗(P=0.008)是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而TNM分期(P0.001)和辅助化疗(P=0.005)是预测相应无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结论 ASC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的T分期和TNM分期有关;术后辅助化疗能提高ASC患者的生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年间治疗的DTC患者429例的临床资料,对其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5.2%和88.7%。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肿瘤大小、T分期、远处转移、治疗方式、复发和临床病理分期等为影响预后的因素(P<0.05);而性别、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等因素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Cox多因素分析表明,T分期、治疗方式和临床病理分期3个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肿瘤大小、T分期、复发、远处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是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的主要因素,其中T分期、治疗方式和临床病理分期为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4.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1,36(9):693-698
目的:分析接受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adical nephroureterectomy, RNU)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TUC)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以构建中国华东地区UTUC患者的预后风险分层模型。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0年9月—2019年10月232例接受RNU的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血液学参数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癌症特异性生存(cancer-specific survival, CSS)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诺模图预测患者的5年CSS率,并且使用受试者工作(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检验风险分层模型的准确性。结果:232例患者中,男156例(67.2%),女76例(32.8%),病理分期(T_2)105例(45.3%),高级别肿瘤200例(86.2%),淋巴脉管侵犯(LVI)40例(17.2%),肿瘤侵犯神经18例(7.8%),手术切缘阳性15例(6.5%),乳头状肿瘤194例(83.6%)。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随访期间有38例(16.4%)患者死于UTUC。T分期(T_2)、存在LVI、手术切缘阳性、术中出血170 mL、术后未行膀胱灌注和术后低白蛋白水平是影响患者术后CS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构建了中国华东地区UTUC患者的预后风险分层模型,高风险组及低风险组的5年CSS率分别为(45.0±8.4)%和(89.7±7.3)%(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该风险评分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1(P0.00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47%和62.37%。结论:在综合分析中国华东地区单中心UTU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血液学参数以及随访资料后,我们筛选出了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了适合中国华东地区UTUC患者的预后风险分层模型。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后预测准确性,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在术后对患者进行及时评估,进而指导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5.
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方法 回顾性总结103例胆囊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并通过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10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82个月.平均(23.17±17.98)个月.全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19.57±18.42)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5.0%,25.0%和8.0%.单因素分析示血清CA19.9水平、总胆红素水平、腹部包块、肿瘤TNM分级、Nevin分期、UICC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神经、淋巴管、血管浸润、肝十二指肠韧带侵犯、肝转移、手术方式、腹腔转移、邻近脏器侵犯与胆囊癌生存率显著相关(P均<0.05).经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按照其作用强度得出影响胆囊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依次为:UICC分期、手术方式、肿瘤淋巴管浸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侵犯.结论 UICC分期、手术方式、肿瘤淋巴管浸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侵犯是胆囊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6.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1,36(5):357-361
目的:探究不同分期的肾盂癌及输尿管癌患者预后是否存在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8年我院诊断为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的1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肿瘤发生部位分为肾盂癌组及输尿管癌组。Cox比例危险模式分析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RFS)、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和总体生存率(OS)与预后相关的病理特点。Kaplan-Meier生存回归曲线分析上述特点对预后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在Cox分析中肿瘤的病理分级分期可以作为肿瘤复发及死亡的预测因素。原发肿瘤部位在RFS、CSS或OS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74、0.69、0.75)。Kaplan-Meier生存回归曲线分析中肿瘤位置不会对预后产生影响(RFS:P=0.148,CSS:P=0.332),而输尿管镜检降低输尿管癌CSS(P=0.021)。将肾盂癌组及输尿管癌组按照T_a+T_(is)+T_1、T_2及T_3+T_4期分成3个亚组进行生存回归分析,各个亚组中肾盂癌与输尿管癌不存在预后差异性。结论:术前输尿管镜活检更易造成输尿管癌患者肿瘤特异性死亡,但UTUC不存在肿瘤原发位置的预后性差异。因此不应将UTUC的肿瘤部位作为临床决策的考虑因素,而对疑似输尿管癌患者是否行输尿管镜活检需谨慎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术前预后营养指数(PNI)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例2013年1月至2017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诊为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PNI和NLR的最佳临界值,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比较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RFS),并采用Cox回归模型确定影响NMIB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按PNI48.5(67例)及≥48.5(135例);NLR2.20(139例)及≥2.20(63例)分组。高PNI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组织学分级和病理T分期与低PN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NLR组患者的肿瘤数量、肿瘤最大径、组织学分级和病理T分期与低NL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PNI组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大于低PNI组,低NLR组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大于高NL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史、肿瘤最大径、肿瘤数量、病理T分期、组织学分级、PNI和NLR与NMIBC患者的RFS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病理T分期、PNI和NLR是影响NMIB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NI和NLR是影响患者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可以作为评估NMIBC患者预后的指标。联合PNI和NLR能够增加预后评估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膀胱癌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p53蛋白表达及与膀胱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8例膀胱癌组织和8例正常膀胱黏膜中FGFR3和p53的表达.膀胱癌患者中男60例,女48例.年龄29~87岁.TNM分期Ta~T164例、T2~T4 44例.病理分级G130例,G249例、G329例.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与膀胱癌分期、分级、复发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分析法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 108例膀胱癌组织FGFR3阳性表达59例(54.6%),其中Ta~T1肿瘤阳性表达率75.0%,T2~T425.0%;G1 70.0%、G2 57.1%、G334.5%;p53阳性表达48例(44.4%),其中Ta~T1 25.0%、T2~T4 72.7%;G1 36.7%、G2 34.7%、G369.0%.8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FGFR3、p53表达均为阴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FGFR3与p53表达不相关(P>0.05).Kaplan-Meier法结果表明FGFR3阳性表达组较阴性表达组、p53阴性表达组较阳性表达组有较长的复发间期(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FGFR3表达缺失和p53过度表达与肿瘤分级分期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p53表达是膀胱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0.59,P=0.04).结论膀胱肿瘤组织中FGFR3蛋白过度表达及p53蛋白表达缺失提示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手术方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下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手术方式的选择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DTC患者325例的临床资料,采用分层Cox回归分析的方法 ,回顾性分析其影响预后的因素。校正其他因素后,评价不同的手术方式与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的关系。结果患者性别、年龄、复发与否、临床病理分期、肿瘤大小、手术治疗方式均为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Cox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治疗方式和临床病理分期对其预后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年龄分层分析表明,与甲状腺全切组比较,高龄组单侧腺叶或加峡部切除为最佳手术方式(OR=0.320),低龄组不同手术方式O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临床病理分期分层,Ⅰ期采用单侧腺叶切除预后较好(OR=0.228),高分化期患者甲状腺次全切预后较好(OR=0.561)。结论年龄、治疗方式和临床病理分期是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的主要因素,针对患者不同年龄、临床病理分期及患者耐受情况,采取最优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前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与纤维蛋白原(FIB)联合评分(SII-FIB)对接受手术治疗的上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138例UTUC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ROC曲线测定SII和FIB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确定最佳截断值并进行分组,比较不同SII-FIB评分与其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期(CSS)的因素。结果 SII和FIB最佳界值分别为634.2和3.17。患者分为3组:SII-FIB 0分组55例(SII634.2且FIB3.17g/L);SII-FIB 1分组40例(SII≥634.2或FIB≥3.17g/L);SII-FIB 2分组43例(SII≥634.2且FIB≥3.17g/L)。SII-FIB评分与术前合并血尿、肾积水、肿瘤直径大小、病理T分期、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均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病理T分期、淋巴结转移及SII-FIB评分是影响UTU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者术前SII-FIB评分可用于评估UTUC手术患者的预后,评分越高,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1,36(10):785-788
目的:探讨影响阴茎鳞状细胞癌(penil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PSCC)预后的因素,并对影响PS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确诊为PSCC患者的临床资料,去找出影响预后的因素。考虑的因素包括T分期、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管/血管的浸润、阴茎海绵体的浸润、尿道海绵体的浸润、尿道的浸润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运用Kaplan-Meier法初步筛选出预后因素,再运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这些筛选出的预后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01例获随访,随访率95.3%,随访8~86个月,中位随访53个月,死亡39例,其中死于肿瘤32例。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T分期(P0.05)、组织学分级(P=0.006)、肿瘤浸润深度(P=0.005)、肿瘤浸润淋巴管/血管(P0.05)、肿瘤浸润尿道海绵体(P0.05)、肿瘤浸润尿道(P0.05)、腹股沟淋巴结转移(P0.05)与PSCC预后密切相关;Cox多因素生存分析只有组织学分级(P=0.009)、肿瘤浸润淋巴管/血管(P=0.006)、腹股沟淋巴结转移(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肿瘤组织学分级、肿瘤浸润淋巴管/血管、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是PSCC预后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蛋氨酸腺苷转移酶2B(MAT2B)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6年6月安康市中医院收治的98例TNBC患者的临床资料。实时定量聚合链式反应(RT-qPCR)检测TNBC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AT2B mRNA的表达。Cox多因素回归分析MAT2B表达与TNBC预后的相关性。结果:TNBC癌组织中MAT2B mRNA相对表达量2.53±0.42,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1.08±0.21(t=30.568,P<0.001)。MAT2B mRNA表达与TNBC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组织学分级、T分期、N分期、M分期密切相关(P<0.05)。MAT2B高表达患者总生存期显著低于MAT2B低表达患者(χ2=8.7000,P=0.003)。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大小、组织分级、T分期、M分期、MAT2B是影响TNB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AT2B是影响TNB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评估TNBC生存预后的生物标志物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肿瘤部位对不同期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420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根据结直肠癌肿瘤的具体部位将患者分为直肠组(n=220)、左半结肠组(n=105)和右半结肠组(n=95)。比较不同组别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方面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Cox回归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危险性因素,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应用log-rank法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 3组患者在年龄、BMI、吸烟史、嗜酒史、家族史、脉管瘤栓、N分期、肿瘤直径、神经侵犯和癌结节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病理学类型、术前肠梗阻、TNM分期、T分期和M分期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病理学类型、术前肠梗阻、TNM分期、T分期、M分期、原发肿瘤部位、神经侵犯和癌结节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性因素(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原发肿瘤部位和神经侵犯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性因素(P0.05)。直肠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80.45%(177/220),左半结肠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67.62%(71/105),右半结肠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68.42%(65/95)。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结果显示,3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左半结肠癌及右半结肠癌患者。对于根治性切除术后不同分期结直肠癌患者,原发肿瘤部位可预测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胰腺导管腺癌(PDAC)肝转移患者临床与病理特征,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0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PDAC肝转移病例共240例,并随访本组患者。采用Kaplan-Meier统计学方法评估患者生存情况,并用Cox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回归模型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纳入本研究患者中,截至随访终点,共有227名患者死亡(94.58%),中位生存时间为5.34月。6个月,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36.50%、16.36%和5.39%。单因素生存分析提示年龄、CA19-9、肿瘤分化程度、T分期、化疗为预后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T4分期、肿瘤低分化、未接受化疗为胰腺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4分期、肿瘤低分化程度、未接受化疗为胰腺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与膀胱癌根治术(R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1日~2013年1月1日收治的206例行R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OC曲线确定PLR最佳临界值为147,以术前PLR是否≥147,分为高PLR组(n=94)和低PLR组(n=112)。对PLR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及临床病理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多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结果:本组206例随访1~144个月,平均81.3个月。高PLR组和低PLR组的肿瘤进展率分别为66.0%(62/94)和50.9%(57/112),中位PFS分别为63个月和95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有无肾积水、肿瘤大小、术中有无输血、手术方式、肿瘤临床T分期、组织学G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PLR≥147是患者肿瘤进展的影响因素(P0.05)。行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PLR是影响患者肿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LR也与患者的临床T分期、组织学G分级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PLR与RC患者预后及临床病理学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阴茎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为预测阴茎癌术后患者的预后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8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42例阴茎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吸烟、肿瘤大小、原发部位、TNM分期、组织病理学分级、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LMR)、纤维蛋白原值(fibrinogen level,FIB)、腹股沟病理性淋巴结性质(pathology of inguinal lymph nodes,PL)、手术类型等,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计算出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及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ancer specific survival,CSS)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单因素及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阴茎癌患者术后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阴茎癌手术后患者的3年与5年OS分别为82.9%、75.2%,;3年与5年的CSS分别为89.0%、83.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N分期、组织病理学分级、NLR、LMR、FIB、PL可能为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表明PL、FIB为阴茎癌术后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L阳性、术前外周血高FIB是影响阴茎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作为阴茎癌术后患者预后的有力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影响肾盂输尿管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肾盂输尿管癌患者的预后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经病理证实的肾盂输尿管癌患者资料.男146例,女74例.年龄38~84岁.肾盂癌103例,输尿管癌84例,肾盂癌合并输尿管癌13例,肾盂癌合并膀胱癌5例,输尿管癌合并膀胱癌11例,肾盂癌、输尿管癌、膀胱癌同时发生4例.TNM分期:Ta2例、T1116例、T248例、T337例、T417例;WHO分级:G15例、G287例、G3128例.选择11个对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各因素与术后生存率的关系,生存率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生存分析比较采用Gehan比分检验和Log-rank时序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术后再发膀胱癌的关系. 结果 Ta~T1患者5年生存率为80.5%(95/118),T2为70.8%(34/48),T3为45.9%(17/37),T4为17.6%(3/17),Ta~T1、T2与T3~T4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9.429,P=0.002).输尿管肾镜术治疗组生存率与其他手术组生存率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17,P=0.641).影响肾盂输尿管癌患者长期生存率的因素为年龄(RR=1.639,P-0.027)、症状初发到手术时间(RR=1.279,P=0.019)、肿瘤分期(RR=1.373,P=0.011).与术后再发膀胱癌显著相关的因素足肿瘤多部位生长(RR=11.292,P=0.003)及伴发膀胱癌(RR=8.780,P=0.001). 结论 年龄、症状初发到手术时间、肿瘤分期是影响肾盂输尿管癌患者长期存活的危险因素,肿瘤多部位生长及伴发膀胱癌是术后再发膀胱癌的高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肿瘤大小对阴茎鳞状细胞癌(SCCP)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 提取2004至2019年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中诊断为SCCP的患者。使用X-tile软件确定肿瘤大小的最佳截断值,将研究对象分为≤3 cm组和>3 cm组。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两组患者的生存曲线并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多重插补法填补基线缺失数据后,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肿瘤大小对SCCP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期(CSS)和总生存期(OS)的影响。按肿瘤分期(局限性、区域性、远处转移)、分化程度(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或未分化)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计3 468例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66.47±14.13)岁,其中≤3 cm组1 888例,>3 cm组1 580例。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CSS(χ2=125.29,P<0.001)与OS(χ2=82.95,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较大(>3 cm)是影响SCCP患者CSS(HR=1.59,...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及促甲状腺素(thyrotropin,TSH)在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12例,检测112例患者术前血清Tg和TSH水平。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病理参数与患者平均总生存期和平均无进展生存期的关系。结果血清Tg≥20 ng/ml和TSH≥2.5 mIU/L的患者其T分期为3/4的比例和淋巴转移率较高(P0.05),Tg≥20 ng/ml的患者其肿瘤体积显著大于Tg20 ng/ml的患者(P0.05),不同TSH水平患者之间肿瘤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M不同分期患者血清Tg和TSH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20 ng/ml和TSH≥2.5 mIU/L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79.9%和82.8%,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1.0%和73.3%,均显著低于Tg20 ng/ml和TSH2.5 mIU/L的患者(P0.05)。肿瘤大小、T分期、淋巴转移、远处转移、Tg水平、TSH水平是分化型甲状腺癌5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Tg和TSH水平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和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对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C)后肿瘤病理分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4月—2019年10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RC的195例膀胱癌患者的信息。提取患者术前实验室检查数据并计算PNI和SII,计算公式为PNI=白蛋白(g/L)+5×淋巴细胞总计数(10°/L);SII=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PNI和SII能否作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预测因素。连续变量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生成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LC)来判断PNI和SII的预测能力。AUC越大,预测能力越强。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计算相应的优势比(OR)和95%CI。结果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67.94±8.97)岁,平均血清白蛋白为(42.13±4.28)g/L,平均PNI为51.29±6.09,平均SII为661.67±506.22。单因索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NI和SII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发病率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NI和SII不能作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预测因素。而PNI是预测肿瘤分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T<3a和pT≥3a)。结论术前较低的PNI可以作为预测较差病理分期(pT≥3a)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