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作者评价肾细胞癌组织病理亚型——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罹患二次肿瘤的风险。回顾性分析1970年至2000年因散发肾细胞癌行肾切除的272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病理标本都由一位泌尿外科病理医师进行分型,二次原发肿瘤与肾细胞癌病理亚型的关系通过X^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中,透明细胞癌2188例(80.4%),乳头状癌378例(13.9%),嫌色细胞癌128例(4.7%)。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比透明细胞癌患者更容易患结肠癌(P=0.041)、前列腺癌(P=0.003)和其他肿瘤(P<0.001)。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临床罕见的肾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临床特征并进行生存分析。方法 获取2016—2019年SEER数据库中的肾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数据并进行临床特征描述,利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在SEER数据库中,共检索出191例临床资料完整且经组织学确诊的肾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其中男性112例(58.7%),女性79例(41.3%);组织学分级1~2级136例(71.2%),3~4级19例(10.0%);临床分期T1期174例(91.1%),T2~T3期17例(8.9%)。1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肺转移合并淋巴结浸润和静脉瘤栓),2例发生静脉瘤栓。接受手术治疗181例(94.8%),根治性肾切除术和肾部分切除术是主要的手术类型,术后复发导致死亡1例,术后因其他原因死亡4例。整体患者第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8.5%、97.4%。结论 肾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具有较低的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极少发生肿瘤进展和远处转移,具有良好的预后和极低的疾病特异性死亡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和肾部分切除术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同侧肾脏发病并且相对独立的透明细胞型和肾乳头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本研究回顾了2例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型合并肾乳头状细胞癌的临床资料,通过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针对肾细胞癌相关蛋白标志物[包括 Vimentin、CD10、CK(AE1/AE3)、CK7、CK8/18、PAX2、PAX8、CAⅨ、AMACR]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2例患者为男性,年龄分别为70、63岁。2例患者的两处独立肿瘤均位于左侧肾脏,镜下观察均可见两处独立肿瘤,肿瘤间隔有正常肾脏组织,分别为乳头状肾细胞癌及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且免疫组化显示2例患者肿瘤的表型一致。结论单侧肾脏肾透明细胞癌合并肾乳头状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临床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以及类似的免疫组化表型提示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在发生过程中可能存在着内部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癌不同病理亚型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本中心收治的47例肾癌病例,所有病例均经MRI检查,术后病理确诊为肾细胞癌。以正常肾皮质信号强度为标准,采用目测法比较总结各病例的MRI特点。用SPSS 13.0统计软件,以P=0.05为标准进行卡方分析。结果肾透明细胞癌T1WI增强序列强化幅度明显高于其他两个亚型,且具有明显的"快进快出"的特点,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肾乳头状细胞癌与肾嫌色细胞癌的T1WI增强序列图像无明显差异(P0.05)。肾透明细胞癌及肾乳头状细胞癌的化学位移图像中反相位图像部分区域较同相位图像有所降低,而肾嫌色细胞癌无此特点,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肿瘤均在DWI及ADC图像上呈略高信号,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MRI对鉴别肾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肾嫌色细胞癌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增强序列是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及肾嫌色细胞癌的重要参数。而通过化学位移成像能较好地鉴别肾嫌色细胞癌与肾透明细胞癌及肾乳头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5.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表现,提高对此类型肾癌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9例乳头状肾细胞癌占同肾癌的1.9%,平均发病年龄52岁。无自觉症状者5例,血尿4例。7例行肾癌根治术,1例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1例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切除术。肿瘤最大径4-15cm,多位于肾皮质,淡黄色到金黄色,单灶或多灶性结节性长。均以乳头或乳头管状结构为主,乳头轴心可见泡沫细胞。9例均有细胞角蛋白CK7表达。Fuhrman病理分级G13例、G24例、 G32例。TNM病理分期pT27例、pT3a1例、pT3bN1V1b1例。随访7例无瘤生存36-134个月,1例G2pT3b者无瘤生存11个月,1例G3pT3a者13个月后死于肾癌转移。结论 乳头状肾细胞癌是少见的肾癌,表现为低分期,预后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Ⅰ型和Ⅱ型肾乳头状细胞癌(PRCC)患者临床特点,比较两者预后差异并确定预后相关独立预测因素。方法 纳入2012年1月-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43例PRCC患者的资料,其中Ⅰ型91例,Ⅱ型52例,采用Cox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潜在预后因素、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评估两组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期(CSS)的差异。结果 143例PRCC患者的平均年龄(53.41±13.50)岁,平均随访时间(63.27±26.20)个月,14例患者死于PRCC,总体CSS为90.2%,其中Ⅰ型PRCC患者预后要优于Ⅱ型(94.5%vs.82.7%,P=0.020)。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提示,PRCC亚型及肿瘤分期与预后相关;对于T1/T2期肿瘤,不同亚型PRCC患者C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T3/T4期肿瘤,Ⅰ型PRCC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Ⅱ型(P=0.023),而Ⅰ型和Ⅱ型PRCC患者CSS在G1/G2以及G3/G4亚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CC患者亚型及分期是其预后的独立影...  相似文献   

7.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乳头状肾细胞癌的诊治水平。方法:8例均作影像学检查,IVU示患侧肾脏外形增大;CT示患侧肾脏有类圆形,界限清楚,中心有肿瘤坏死引起的代密度灶。8例患者均接受肾癌根治术,其中2例经腹腔途径,6例经11肋间切口。结果:随访4-60个月。除1例于术后13个月死于颅内转移外,其余均生存。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是较罕见的肾细胞肿瘤,其形态学和遗传学与非乳头状肾细胞癌有明显不同;其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典型病理检查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治疗仍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9年收治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53例肾透明细胞癌比较.结果:乳头状肾细胞癌组患者年龄57.3(47~78)岁,皆为男性,占同期肾细胞癌9.4%.就诊时3例无症状,2例出现肉眼血尿,1例双侧腰痛伴腹部包块.肿瘤平均最大径为6.6(2.6~16.0)cm,未见多中心病灶.TNM分期:T1a N0 M0 3例,T1b N0 M0 1例,T2 No M0 2例 病理分型I型3例,Ⅱ型3例 Fuhrman分级Ⅱ级2例,Ⅲ级4例.与肾透明细胞癌相比,乳头状肾细胞癌好发于男性,影像学检查不具备恶性肿瘤特征,确诊有赖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临床分期皆为I期或Ⅱ期.就诊时无一例出现远处转移.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在临床表现上与肾透明细胞癌相似,但在影像学表现、病理形态及生物学行为上均与肾透明细胞癌有所不同.根治性肾切除术是目前首选治疗方式.靶向治疗有可能成为转移性乳头状肾细胞癌治疗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分析(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其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7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乳头状肾细胞癌,1例并发肾上腺腺瘤;首发症状主要以腰痛、血尿、消瘦、低热为主;CT影像均提示肿瘤密度在肾髓质期强化程度明显弱于肾皮质,且在肾髓质期和排泄期呈均匀强化;6例经腹行根治性肾切除,1例经腰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后均辅以免疫治疗,未行放化疗;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2年,1例于术后6个月出现急性肾衰死亡,1例于12个月因肝及淋巴结转移死亡,其余4例在随访期间未出现复发和转移,无瘤生存至今。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与其它肾细胞癌在临床表现上基本相同,但在影像学表现,病理形态及生物学行为上均与其他类型的肾细胞癌不同,诊断主要依靠CT影像,确诊有赖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早期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其预后可能与分期及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类异常纺锤体样小头畸形相关蛋白(abnormal spindle-like microcephaly-associated protein,ASPM)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诊断预后的价值。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的RNA-Seq数据和临床数据,分析ASPM基因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总体534例肾透明细胞癌样本的癌和癌旁组织中的ASPM的表达水平分别为6.62±1.34和3.59±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72例配对的肾透明细胞癌和癌旁组织中的ASPM表达水平分别为6.89±1.14和3.59±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ASPM基因可作为一个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的肾透明细胞癌诊断指标(敏感性为94.2%,特异性为90.3%,AUC=0.935)。ASPM基因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显示,ASPM表达与性别、肿瘤分级、T分期、M分期、临床分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生存分析发现总体534例样本中ASPM低表达者和高表达者的总体生存时间分别为(1 421.85±984.72) d和(1 279.89±976.68)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14.69,P0.001)。结论:ASPM在肾透明细胞癌中高表达,且临床特征密切相关,其高表达对判断肾透明细胞癌的生存预后及其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B7-H3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154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肿瘤标本中B7-H3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以及术后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 154例患者中,B7-H3阳性28例(18.18%),其中无瘤生存6例,复发7例,死亡15例,至最后随访日期,总生存期(OS)为(19.71±20.32)个月;B7-H3阴性126例(81.82%),其中无瘤生存119例,复发3例,死亡4例,OS为(33.47±18.32)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B7-H3阳性表达患者在肿瘤大小、原发肿瘤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等方面较阴性表达患者有明显差异,B7-H3阳性表达患者术后生存时间较阴性表达患者明显缩短.结论 B7-H3的表达可能与肾透明细胞癌的转移和进展有关,可以作为肾透明细胞癌的一个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2.
肾细胞癌的不典型CT、MRI表现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分析肾细胞癌 (RCC)的不典型CT、MRI表现 ,探讨如何提高CT、MRI对RCC的诊断正确率。 方法 回顾分析 10 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CC。男 71例 ,女 2 9例。年龄 2 9~ 75岁 ,平均5 5岁。其中透明细胞癌 82例、混合细胞癌 8例、颗粒细胞癌 5例、乳头状癌 4例、肉瘤样肾细胞癌 1例。共 10 1个瘤灶 ,最大径为 0 .8~ 9.0cm ,平均 4 .3cm。总结RCC的典型CT、MRI表现 ,统计不典型CT、MRI表现的RCC病例 ,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 结果  17例RCC在CT、MRI上呈不典型表现 ,分为四类 :少血供RCC :12例 ,其中透明细胞癌 3例、混合细胞癌 1例、颗粒细胞癌 5例、乳头状癌 3例 ;囊性RCC :3例 ,均为透明细胞癌 ;RCC合并大片出血 :1例 ,为乳头状癌 ;直径 <1cm的RCC :1例 ,为透明细胞癌。 结论 正确认识少血供及囊性RCC的CT、MRI表现 ,采用适当的扫描方法及仔细阅片有助于提高对RCC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3.
索拉非尼治疗转移性非透明细胞肾癌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初步探讨索拉非尼治疗转移性非透明细胞肾癌的疗效.方法 转移性非透明细胞肾癌21例,中位年龄45(25~76)岁.12例为根治性肾切除术后出现转移,9例就诊时诊断为肾癌伴转移,行减瘤性肾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乳头状癌15例、嫌色细胞癌1例、未分类癌5例.转移部位包括肺、淋巴结、肾上腺、骨、肝和甲状腺.治疗方法:①索拉非尼400 mg,2次/d治疗15例;②索拉非尼400 mg,2次/d加干扰素α 300万U,每周连续5 d皮下注射治疗6例.中位治疗时间8(2~21)个月.随访0~22个月.结果 部分缓解(PR)3例(14.3%),其肿瘤病理亚型分别为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和未分类癌各1例,转移灶分别位于腹膜后加纵隔淋巴结、肺加腹膜后淋巴结和腹膜后加盆腔淋巴结.疾病稳定(SD)13例(61.9%),疾病进展(PD)5例(23.8%),疾病控制率76.2%.截至2009年7月,出现PD 13例,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为7(0~21)个月.结论 索拉非尼治疗转移性肾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未分化癌有效,对淋巴结转移及肺转移者的疗效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4.
多房囊性肾细胞癌手术治疗的预后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多房囊性肾细胞癌患者手术治疗的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82例肾癌患者中22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患者资料,分析其手术治疗的预后特点。多房囊性肾细胞癌占同期肾癌病例的4.56%,男女比例为2.67:1.00,年龄32~74岁,平均47岁。结果22例患者中行肾癌根治术18例,行肾部分切除术4例。肿瘤直径1.8~11.0cm,平均4.8cm。其中透明细胞癌21例,透明细胞癌与颗粒细胞癌混合型1例;pT1N0M019例,pT2N0M02例;pT3bN0M01例;G15例,G217例。失访2例,20例获随访,随访时间9~56个月,平均27.6个月。其中1例因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死亡,无瘤存活21例。结论多房囊性肾癌是肾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多为肾偶发癌,病理分期分级低,预后与肿瘤大小无关,手术治疗效果满意,预后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ASF1B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对临床预后的意义。方法 通过在肿瘤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及UCSC Xena数据库下载并分析肾透明细胞癌基因表达数据共607例,其中正常肾组织及癌旁组织数据72例,肾透明细胞癌数据535例。明确ASF1B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与正常组织间的表达差异,分析ASF1B表达与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使用生信线上工具(GEPIA、cBioPortal、STRING以及TIMER)探究肾透明细胞癌患者ASF1B表达与基因突变及甲基化水平相关性,研讨其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相互作用,探讨ASF1B对肾透明细胞癌的预测能力。结果 ASF1B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细胞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2.22e-16);ASF1B基因高表达组的患者生存周期明显低于ASF1B基因低表达组(P=0.024)。ASF1B基因在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P<0.001)后可确定为肾透明细胞癌的高风险独立预后因子。ASF1B基因突变水平无法作为患者预后的诊断指标;cg06969527甲基...  相似文献   

16.
CD44v6和PCNA在肾透明细胞癌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D4 4v6和PCNA与肾透明细胞癌 (CCRCC)分级、分期和预后的关系 ,以及两者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 5 8例CCRCC标本中CD4 4v6和PCNA的表达 ,比较两者同Fuhrman分级、病理分期和预后的关系 ,以及两者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 CD4 4v6表达阳性率为 4 4 .8% (2 6 / 5 8) ,为细胞膜染色 ;PCNA表达阳性率为 5 6 .9% (33/ 5 8) ,为细胞核染色。两者表达与分级 (P <0 .0 0 1)和患者生存率 (P <0 .0 1和P <0 .0 5 )均显著相关 ,与病理分期无关 (P >0 .0 5 )。两者相互之间亦无关 (P >0 .0 5 )。结论 CD4 4v6和PCNA表达可能在CCRCC进展中发挥作用 ,并为判断预后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肾细胞癌27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的诊治方法.方法 1993年1月至2000年12月共收治肾细胞癌患者271例,对诊断方法、治疗手段、随访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超、CT仍为主要的诊断方法.手术治疗234例患者,其中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97例(72.6%),保留肾单位手术19例;转移瘤切除术6例;其他手术12例.病理结果:透明细胞癌137例,占61.4%(137/223)、颗粒细胞癌18例(8.1%)、混合细胞癌32例(14.3%)、乳头状腺癌23例(10.3%),其他13例.210例患者(77.5%)获得随访.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5.3%(182/191)、88.7%(107/122)、74.7%(56/75)和32.1%(10/31).结论 B超是检测肾细胞癌的首选检查方法,CT为最有价值诊断方法.提高肾细胞癌远期生存率最关键的因素是早期发现、早期行肾癌根治术或保留肾单位的肾癌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MIAT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患者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其作为肾透明细胞癌分子标记物的可能性。方法 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 检测MIAT在40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和4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结合TCGA数据库分析MIAT表达水平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临床指标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MIAT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在肾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CGA数据库资料分析表明,MIAT表达水平与肾癌患者T分期(P<0.001)、M分期呈正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高表达MIAT的肾癌患者总体生存时间明显低于低表达MIAT的肾癌患者(Log-rankP<0.05)。结论 MIAT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和肾癌细胞系中高表达,有可能成为肾透明细胞癌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对肾透明细胞癌胆囊转移的认识,探讨其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报告2例经本院收治的肾透明细胞癌胆囊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以及影像学表现。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6岁及61岁。患者均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其中1例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后6个月复查B超发现胆囊腔内肿物增大,遂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另1例发现肾脏及胆囊病变后同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及胆囊切除术。检索Pubmed和CBM数据库,对该疾病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2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胆囊转移。术后随访3个月及2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肾透明细胞癌胆囊转移临床罕见,对于肾癌患者或既往有肾癌病史的患者,应该关注其胆囊上存在的病变性质,PET/CT对诊断该病有一定帮助,同时比较原发灶和转移灶二者病理的异同能更准确地进行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20.
正透明细胞癌为肾癌最为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成年恶性肿瘤的3%,高发年龄50~60岁,男:女为2:1。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在确诊时大约有25%~30%已出现远处转移,转移的部位多为肺、肝脏、骨、脑、淋巴等,而肾透明细胞癌转移至胆囊者极为罕见[1]。我院于近年收治1例肾透明细胞癌胆囊转移病例,现报道如下。病例患者,女,86岁,1993年9月因左侧肾占位性病变行患肾切除,病灶大小为35 mm×30 mm×30 mm,术后病理检查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