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正>2014年12月~2016年1月,笔者应用椎弓根钉棒治疗8例旋转垂直不稳型骨盆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 1病例资料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37~64岁。车祸伤4例,高处坠落伤2例,重物压伤2例。骨折Tile分型:C1型5例,C2型3例。入院后予股骨髁上大重量牵引,调整牵引重量,床边摄片确认垂直移位复位后行手术治疗。受伤至手术时间1~30 d。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31例胸腰段椎体骨折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31例手术均顺利,术后切口Ⅰ期愈合,Cobb’s角由平均29.5°矫正至平均4.5°,椎体前缘高度由平均51%恢复至96%。随访12~20个月,骨折脱位复位满意,内固定物顺利取出,无钉棒折断、脊柱畸形等。8例不完全性神经损伤者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椎体骨折,符合脊柱稳定生物力学要求,复位良好,固定可靠,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4.
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断钉断棒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9月~2005年3月我科采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128例,其中断钉断棒9例,内固定折断发生率为7%,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骶-髂骨脊柱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C1、2型骨盆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治8例C1、2型骨盆骨折,均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切开内固定,骨折累及骶椎管予相应减压,前环不稳予重建钢板固定,后环不稳予腰骶-髂骨椎弓根钉内固定。结果无一例发生感染及螺钉松动、断裂等现象,骨盆稳定性得到良好的恢复;7例患者术后能自行下床行走,3例L5神经根受损症状术后均得到明显缓解,1例马尾神经损伤患者术后骨盆稳定性得到良好的恢复,但马尾神经症状恢复不多,大便不能自控。结论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能较好地恢复骨盆的稳定性,腰骶-髂骨脊柱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合并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骶骨骨折的C1、2型骨盆骨折,能取得足够的复位及内固定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路或前后联合人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采用前路或前后联合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24例,均为Tile C型,其中C1型8例,C2型2例,C3型14例。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24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全部病例随访10~46月,平均23.5月。所有患者术后8-12周可完全负重行走,骨折愈合时间为8-18周,平均14周。根据Majeed骨盆功能评分,本组优17例,良3例,可4例,优良率83.3%。结论前路或前后联合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可较好的重建骨盆的稳定性,能获得良好的功能康复,是治疗TileC型骨盆骨折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椎弓根钉哈灵顿棒套棒内固定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椎弓根钉与哈灵顿棒加套棒内固定装置,临床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25例,疗效满意。后凸畸形角由术前平均26.88°减少到术后3.72°,移位百分率由术前34.82%纠正到1.0%,被压缩椎体的高度由术前50.92%恢复到92.88%。不全瘫患者术后均有较好的神经功能恢复,完全瘫患者术后恢复较差。该装置具有骨折复位率高,稳定作用强,可防止脱钩或骨界面骨折以及缩短固定节段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自20世纪80年代应用以来,已成为目前应用最多的后路脊柱内固定方法。自1994年5月~2005年12月,笔者应用Dick、Steffee、RF、沈氏钉-钩、AF、中华长城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椎骨折120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20例均为新鲜骨折,男79例,女41例;年龄20~56岁,平均38.6岁。致伤原因:砸伤35例,摔伤36例,撞伤41例,其他伤8例。不全瘫20例,全瘫12例,无明显神经症状88例。两个椎体骨折T11、12骨折3例、T12L1骨折7例、L1、2骨折5例,其余为单椎体骨折。后弓角0°~45°,平均26.5°,椎体骨块向后移位占据椎管因早期无CT…  相似文献   

9.
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骨折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效果。方法:临床收治脊柱胸腰段骨折72例,均采用后路减压,Dick或RF系统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手术前后骨折复位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椎体高度完全或基本恢复占95.8%,神经功能有Frankel一级以上改善,不完全截瘫占90%,完全截瘫占53.1%。随访3—38个月,无螺钉折断、后退及脊柱矫正度丢失。结论:开放复位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研制及置钉准确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设计一种具有纵向撑开和压缩功能的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并行颈椎椎弓根钉置钉训练,研究其进钉准确性.方法(1)收集颈椎新鲜标本7具,先采用CT扫描椎弓根,测量椎弓根内外径的高度和宽度;(2)设计合适的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3)在收集的7具颈椎新鲜标本70个椎弓根上行置钉操作训练,评价其置钉准确性.结果颈椎椎弓根直径一般>4.5mm,其高度大于宽度,可适于椎弓根钉内固定使用,颈椎椎弓根钉置钉的准确性高.但颈椎椎弓根存在个体差异,宜行个体化进钉.结论颈椎椎弓根解剖学上可以满足椎弓根钉内固定的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改良椎弓根钉棒系统置钉方法使腰椎滑脱术中复位更加容易。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改良后的置钉技巧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减压和椎问植骨融合治疗的腰椎滑脱3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获得12-42个月的随访.术后1年X线片检查提示滑脱无进展,椎间隙全部达到骨性融合。采用Nakai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优25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90.6%。结论改良椎弓根钉棒系统置钉方法可以使滑脱复位更加容易;对于腰椎I度滑脱不强求完全复位,主要是获得椎间植骨融合稳定脊柱和防止滑脱进展;对于腰椎滑脱Ⅱ度以上尽可能复位,同时进行椎间植骨融合稳定脊柱和防止滑脱进展。  相似文献   

12.
13.
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并发症产生原因和处理对策。方法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156例,其中T1230例,L186例,L222例,L316例,多节段2例,均进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伤后到治疗的平均时间为52 h。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2~36个月,术后6例发生断钉,3例连接棒松脱,2例螺钉松动,1例术后发生感染。结论熟练掌握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钉固定操作技术,减少术中失误,可避免大多数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恢复神经功能和胸腰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85例,男54例,女31例,年龄35~60岁。症状及体征 本组均有顽固性腰痛,间歇性跛行20例,一侧下肢放射痛50例,伴一侧大腿酸痛25例,两侧小腿酸痛14例。体征:腰椎前凸臀部后凸增加,腰骶部压痛20例,棘突呈台阶状68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23例,膝反射减弱10例,跟腱反射减弱25例。X线片示:腰4双侧椎弓峡部崩裂伴滑脱45例,腰5双侧弓峡部崩裂伴滑脱39例,腰5退行性滑脱1例,术前椎体滑脱率最轻为5%,最重为55%,平均为305%。治疗 本组采用Steff…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与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相比较,探讨经皮微创普通椎弓根钉内固定辅助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将86例胸腰椎骨折随机分为两组(n=43),分别采用经皮普通椎弓根钉内固定(微创组)和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开放组)治疗胸腰椎骨折,比较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随访6~48个月,平均18.6个月。微创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平均从术前(47.5±8.6)%恢复至术后(90.3±5.8)%,Cobb角平均从术前(17.6±6.20)°恢复至术后(2.0±1.30)°,微创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与开放组(91.7±5.0)%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与开放组(1.9±1.20)°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手术时间平均(94.0±21.3)min,与切开组(98.5±16.5)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平均(54.4±12.6)mL,与切开组(289.1±20.5)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开放组1例出现切口感染外,两组未出现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经皮普通椎弓根钉内固定辅助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与开放性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相比创伤小,出血少,患者恢复快,可达到开放复位同样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下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综合分析下颈椎椎弓根的解剖学、下颈椎椎弓根钉的置钉方法、生物力学稳定性、适用范围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文献,分析总结椎弓根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学基础、生物力学、临床操作技能、适应证及并发症等。结果下颈椎椎弓根的解剖学特点可满足下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的使用,下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生物力学稳定性好,应用范围广,并发症可有效控制。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为下颈椎不稳定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7.
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颈椎内固定器械主要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颈椎不稳定,目的是在不稳定的颈椎节段使用后可获得可靠的固定效果,稳定脊柱,减少颈部脊髓因颈椎不稳所致的继发性损伤,促进其骨性融合,并可避免使用各种繁琐的外固定器,如halo—vest环等。Abumi等提出了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械的临床应用,该器械具有三维立体内固定作用,即稳定又有利于颈椎术后的骨性融合,减少颈椎不稳所致的各种并发症。近年来,该器械发展迅速,国内亦有报道。作者从该内固定器械的应用解剖学基础、生物力学、临床操作技能、适用范围及并发症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自2002年7月-2006年8月应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56例,年龄17~61岁,平均36.75岁.骨折根据Denis分类:屈曲压缩型10,爆裂型34例,骨折脱位型12例.脊髓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A级13例,B级8例,C级9例,D级17例,E级9例.结果 56例脊柱骨折经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平均随访1.5年;A级13例中2例恢复至B级,11例未恢复,B级8例恢复至C、D级各4例,C、D、E级35例完全恢复.结论 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方便、复位满意、固定牢固、便于植骨融合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AF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段骨折合并截瘫的疗效。[方法]自1998年10月~2004年10月采用AF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结合推移复位法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段骨折合并截瘫的患者26例。[结果]Cobb's角由术前平均24.1°矫正到术后平均2.5°。椎体前、后缘高度由术前40%和68%恢复到术后的91%与98%,三者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平均随访13.5个月,26例不完全性截瘫患者均有1~3级恢复,6例全截瘫患者中,有2例1~2级恢复。[结论]推移复位法配合AF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不稳定骨折,可达到良好复位和恢复椎管原有容积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2016 年12 月 ~2019 年3 月,我科采用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2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病例资料 本组21 例,男15 例,女6例,年龄24 ~62 岁.损伤椎体:T127例,L18 例, L23 例, L42 例, L51 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11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