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它可以引起肝损害、缺血性肠坏死和曲张静脉出血等严重后果.近年来关于PVT的危险因素、诊断、预防及治疗均有大量报道.影像学检查已经可以早期诊断门静脉血栓,这对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的肝硬化发生率一直较高,而在其发生原因中,乙肝病毒性肝炎占据重要部分。当肝硬化发展到失代偿期时,就会出现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肝功能衰竭等,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ST)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效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行脾切除的278例肝硬化PH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术后PVST发生率为38.8%(108/278)。Logistic回归-ROC曲线模型显示,手术时间(AUC=0.651,95% CI:0.585~0.716)、术中输血浆量(AUC=0.615,95% CI:0.546~0.684)、术后脾静脉直径(AUC=0.665,95% CI:0.598~0.731)是影响脾切除术后PVS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输红细胞量(AUC=0.583,95% CI:0.514~0.651)和术后第7天TT水平(AUC=0.634,95% CI:0.568~0.699)是独立保护因素,以上指标对术后PVST都具有一定预测作用,且联合以上指标预测效能更高(AUC=0.783,95% CI:0.727~0.839)。 结论对于肝硬化PH患者,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通过围手术期适量输注红细胞和减少血浆输注预防PVST。综合考虑术后脾静脉直径和第7天TT水平因素有助于提高术后PVST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建立PVT发生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236例脾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相关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计算Logit P并绘制各独立因素预测术后PVT的ROC曲线。结果:多因素结果分析显示术前门静脉血流速度(VPBF)、术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术后D-二聚体(D-D)、术中门静脉自由压力差(FPPD)为术后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使用抗凝药物(UAT)为术后发生PVT的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根据上述指标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为Logit P=5.715-0.558×VPBF(cm/s)+0.592×MPV(f L)+0.707×D-D(mg/L)+0.573×FPPD(cm H_2O)-0.872×UAT(是=1,否=0),Logit P的临界值为-0.96,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898,准确度为86.9%,VPBF、MPV、D-D、FPPD所对应的界值点分别为13.85 cm/s、10.92 f L、3.54 mg/L、6.99 cm H_2O。结论:VPBF≤13.85 cm/s、MPV≥10.92 f L、D-D≥3.54 mg/L、FPPD≥6.99 cm H_2O可增加脾切除术后PVT的发生风险,术后UAT可有效减少PVT的发生;所构建的预测模型对判断此类患者术后PVT形成有较高的准确度,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Vein Thrombosis,PVT)是一种少见并发症,临床上有时起病隐匿,缺乏典型症状和体征.自1895年Delatour首次报道以来,文献中仅见散在病例报道,其误诊率和病死率都很高.本文总结1970年1月至2003年10月间1129例脾切除术病人,其中6例(约占0.53%)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和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的成因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以来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80例脾切除后血栓发生12例(4.3%),其中发生PVT9例(3.2%),发生MVT3例(1.1%)。9例经积极的全身抗凝、祛聚、溶栓治疗1~2周后好转出院。血栓形成病人均出现白细胞增多,血小板计数升高,D-二聚体检测和凝血功能异常,与治疗后1周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行小肠切除肠吻合术。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脾切除后动态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及早诊断和治疗对病人康复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的手术方式已经很成熟,但术后抗凝仍然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目前对于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及精准的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讨论了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术后常规的抗凝药物选择及其原理、抗凝时监测的指标,抗凝出血时的补救措施等,其中抗凝的具体方法及停药时间是目前的研究重点.有效的抗凝对脾切除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均有获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形成血栓的相关因素,寻找预防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形成血栓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3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单纯脾切除、脾切除加EVL或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的病人132人,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脾脏的大小以及术后血小板的数量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关系;将其中符合要求的112人分为三组,A组56人:术后未用抗凝、祛凝药;B组33人:术后在血小板>300×109/L时用抗凝、祛凝药; C组23人:术后早期应用抗凝、祛凝药。比较三组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发生率。结果Logistic单因素分析提示门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与门静脉直径、脾脏的大小、脾脏的厚度、血清总胆红素以及术后血小板的数量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门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与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脾脏的大小和是否行抗凝祛凝治疗有关;A组、B组和C组门静脉系统发生血栓的人数分别为19人、9人和1人,发生率分别为33.9%、27.3%和4.3%,门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比较A组和B组的差异无显著性(x2= 0.427,P=0.514),A组和C组的差异有显著性(x2=7.545.082,P=0.006),B组和C组的差异有显著性(x2=4.856,P=0.028)。结论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与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脾脏的大小和是否行抗凝祛凝治疗有关;早期、全身应用抗凝、祛凝药能有效的预防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行脾脏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形成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204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其中150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54例行脾脏部分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发生PVT30例,未发生PVT174例;发生PVT患者的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术后门静脉血液流速及术后并发症与未发生PVT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脾脏部分切除术后患者PVT的发生率明显比脾脏切除患者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液流速及术后并发症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PVT形成的危险因素,脾脏部分切除术可有效减少断流术后P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脾切除术后早期接受抗血栓治疗对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3-2005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欲接受脾切除术的病人59例随机分为2组:早期使用抗凝、祛聚药物预防组与同期常规用药组为对照进行对比研究,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52例完成随访6个月以上,随访率88.1%,其中预防组29例,对照组23例.术后对照组10 d内发生门静脉血栓1例,1个月内4例,1月后3例,合计8例(34.8%),1例为复发性血栓.预防组10 d内无一例发生门静脉血栓,1个月内2例,1个月后1例,合计3例(10.3%),两组病例门静脉血栓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X2=4.59,P<0.05),3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脾切除术后早期接受抗凝、祛聚治疗能降低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术后腹腔积液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脾切除术后腹腔积液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行脾切除术的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存在腹腔积液,将患者分为腹腔积液组(n=32)和无腹腔积液组(n=89)。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术后腹腔积液的危险因素分析。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采用R语言建立和评估术后腹腔积液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术前脾静脉直径、术前门静脉直径、术前腹腔积液、行贲周血管离断术、术中失血量、术后第1天、第5天白蛋白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门静脉直径(OR=229.127,95%CI 9.348-5 615.995)、术前存在腹腔积液(OR=3.331,95%CI 1.128-9.842)、行贲周血管离断术(OR=6.745,95%CI 1.334-34.093)是脾切除术后腹腔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独立危险因素变量构建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腹腔积...  相似文献   

12.
门静脉血栓形成(PVST)是脾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术后血栓形成及机制至今未明确。目前我们已经确定了脾切除术后PVST的几个系统性和局部性危险因素。系统性危险因素包括血液病、恶性肿瘤等。局部危险因素主要与脾脏特征有关,如脾脏重量和脾静脉直径。脾切除术后PVST发生的具体机制仍在研究中,本文旨在通过血流动力学的紊乱、血液的高凝状态、血管内皮的损伤(Virchow三联征)方面来探究脾切除术后PVST发生机制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年间1 300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术后PVT形成情况,并对术后PVT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全组术后PVT发生率为30.15%(392/1 300);PVT形成与患者年龄、合并糖尿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肝功能分级、D-二聚体、脾脏大小、是否抗凝治疗等因素有关(均P<0.05),而与患者性别、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关(均P>0.05)。结论:年龄、肝脏功能、门静脉压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合并糖尿病、巨脾等是脾切断流术后PVT形成的影响因素;应用抗凝治疗可降低术后P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我院2000年8月至2007年6月共为226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施行了脾切除或脾切除加断流术.本文对其中15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形成血栓将病例分为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和无血栓形成两组.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水平、术前凝血酶原比值(PTR)、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FIB)、术前及术后1、7、14 d血小板水平、术前门静脉直径、术前胆红素水平、术中出血量各指标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 在154例病人中,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31例,123例无血栓形成.Logistic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显示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门静脉压力下降水平有关;术前凝血酶原比值(PTR)、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FIB)、术前及术后1、7、14 d血小板水平、术前门静脉直径、术前胆红素、术中出血量水平与门静脉血栓形成无关.结论 术前、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水平可能是影响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门脉系统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越多,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几率越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重点扫查门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探讨超声诊断价值。结果: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24例患者中,发生于门静脉左支5例,右支3例,左支伴主干5例,右支伴主干4例,主干3例,肠系膜上静脉1例,脾静脉3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准确反映血栓部位、梗阻程度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患者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小板数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小板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统计分析153例肝硬化伴脾大脾亢患者脾切除术前后(肝硬化组)血小板(PLT)计数和肝功能,观察血小板变化趋势,比较脾切除术前后血小板变化和肝功能变化的关系,同时与脾外伤组对比。结果:肝硬化组术后多数血小板升高,部分不升高,甚至降低,并与肝功能相关。肝硬化组较外伤组手术前后血小板变化不明显。结论:肝硬化血小板减少数民的原因除与脾肿大等有关外,还可能与肝脏功能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18.
自1991年Delaitre首先报道腹腔镜脾切除术(LS)以来,该手术已在很多医院的内镜中心得以开展,较多地应用于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C)等血液病,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病人施行LS的报道相对较少。作者对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病人施行LS,获得成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发生率、分布、分级、转归及其对肝功能的损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9月至2006年3月间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手术4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彩色多谱勒了解术后PVT的发生情况及血栓的分级、分布等,并通过病例对照分析研究PVT对肝功能的近期影响。结果本组415例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彩超复查率为46.8%,PVT的发生率是33.5%。2004年后的近2年PVT的发生率为39.8%,其中在术后1个月内PVT的发生率达到39.6%。与非血栓患者相比,PVT可引起血清转氨酶的明显升高(P〈0.05)。结论PVT在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有较高的发生率,且主要发生在术后1个月以内。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应尽早采取措施以预防和治疗门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132例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对年龄、性别、肝功能、血小板、门静脉血流流速的变化等相关指标监测分析.结果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率为17.4% (23/132),与无血栓组比较,血栓组患者术中门静脉血流速度显著下降(P<0.05),年龄、性别、肝功能、血小板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门静脉血流速度降低可能是门体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