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尿沉渣、尿标志物联合诊断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后肾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2年3月浙江省诸暨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肾结石患者66例,所有患者均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治疗。66例患者在术后有1例发生肾损伤,65例无肾损伤。在手术前及手术后收集所有患者的尿标本并计算尿沉渣积分、检测尿标志物相关指标。结果 术后有肾损伤者与无肾损伤者在手术治疗前的尿沉渣积分、尿标志物指标水平无明显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肾损伤者的尿沉渣积分(2.73±0.55)、β2-MG(253.69±42.31)μg/L、尿微量白蛋白(40.03±15.24) mg/L、尿α-1微球蛋白(23.37±9.29) mg/L、尿转铁蛋白(3.98±1.13) mg/L、LDH(143.17±20.58) U/L指标水平明显高于无肾损伤者的尿沉渣积分(1.37±0.28)、β2-MG(175.12±37.08)μg/L、尿微量白蛋白(13.72±1.06) mg/L、尿α-1微球蛋白(6.07±2.02) mg/L、尿转铁蛋白(1.86±0.52) mg/L、L...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尿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beta-D-glu-cosaminidase,NAG)、血清中α1微球蛋白(α1-microglobulin,α1-MG)、β2-MG 值水平变化以及与窒息程度和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 ury,AKI)之间的关系,阐述其在窒息新生儿肾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围产期窒息新生儿40例(窒息组),按照新生儿窒息Apgar评分标准分为轻度窒息者22例(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者18例(重度窒息组);根据有无发生 AKI 将40例窒息新生儿分为AKI组25例和无 AKI组15例;记录入选新生儿 Apgar评分、胎龄、日龄、体质量。另外选择20例无窒息史新生儿为对照组。所有纳入对象在出生后24 h内采取外周静脉血,同时收集尿液。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中α1-MG、β2-MG的含量;采用 ELISA法测定尿液中 NAG含量;同时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尿素氮及血肌酐水平。结果(1)本研究40例窒息后新生儿 AKI 总发生率为62.5%(25/40),并且轻度窒息与重度窒息对 AKI 影响不同,重度窒息患儿更易发生严重的肾损伤。(2)窒息组尿 NAG及血清中β2-MG、α1-MG明显高于对照组[(25.48±12.45)U/L 比(8.62±2.49) U/L,(4.82±1.32)mg/L比(2.92±0.89)mg/L,(29.85±5.59)mg/L 比(25.23±5.26)mg/L]。(3)重度窒息组尿 NAG及血清中β2-MG、α1-MG 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32.21±24.32)U/L、(5.89±1.59)mg/L、(34.32±7.64)mg/L]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17.25±7.32)U/L、(2.92±0.89)mg/L、(26.94±5.57)mg/L]。(4)AKI组尿 NAG及血清中β2-MG、α1-MG[(28.24±21.25)U/L、(5.79±1.49)mg/L、(31.32±5.28)mg/L]明显高于无 AKI组[(16.34±6.72))U/L、(2.82±0.79)mg/L、(26.49±5.52)mg/L]。(5)按照对照组尿 NAG及血清中β2-MG、α1-MG值设定在x+2SD为对照上限值,窒息组中尿 NAG异常率达65%,明显高于血清中β2-MG、α1-MG 异常率(分别为32.5%和7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尿CystatinC在慢性肾脏病(CK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2月~2007年12月我院住院CKD患者118例作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20人为对照组,测定尿Cystatin C、24h尿蛋白定量、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白蛋白、尿转铁蛋白、尿IgG、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并检测血清肌酐、白蛋白,计算MDRD-GFR。结果:尿Cys-tatin C与MDRD、血β2-MG、转铁蛋白、尿白蛋白、尿IgG没有相关性(P〉0.05);尿Cystatin C与尿β2-MG、α1-MG、24h尿蛋白量有相关性;尿Cystatin 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ROC)〉尿β2-MG的AUCROC。结论:尿Cystatin C不能反映GFR的减退,是肾小管损伤的敏感指标,在反映肾小管损伤方面优于尿β2-MG。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尿转铁蛋白(TRF)、α1-微球蛋白(α1-MG)和血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对糖尿病肾病(DN)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64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3组,A组为正常白蛋白尿组(UAER≤20μg/min)22例,B组为微量白蛋白尿组(UAER 20~200μg/min)19例;C组为大量白蛋白尿组(UAER≥200μg/min)23例。收集并测定各组患者24 h尿微量白蛋白、TRF、α1-MG,同时检测血清肌酐及Cystatin C,比较各组患者指标的变化。结果:与A组相比,B组和C组TRF、α1-MG和血Cystatin C均显著增高,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单项检测。结论:联合检测TRF、α1-MG和血Cystatin C可以反应DN的早期损害,有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U)的检测,采用复方积雪草加味汤对MAU阳性患者干预治疗,探讨中医药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干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在2010年11月~2011年6月在我院门诊及内科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健康正常人65例,均为在我院健康体检人员,尿常规定性均为阴性,无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其他急慢性肾损伤疾病.糖尿病组共68例,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且病史≤5年.尿常规蛋白定性均为阴性,排除其他疾病导致急慢性肾损伤.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体重等身体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透射比浊法对MAU进行全定量测定;标准参考:MAU≤30 mg/L正常,MAU〉30 mg/L即呈阳性.并对糖尿病组阳性患者行复方积雪草加味汤(积雪草30 g、黄芪30 g、桃仁6 g、当归6 g、金樱子10 g、芡实10 g、制大黄5 g)进行干预治疗,共4周.结果:两组MAU检出情况对照组和糖尿病组相比,前者未检出尿MAU阳性,阳性率为0%,糖尿病组中检出尿MAU阳性41例,阳性率为39.8%,两者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阳性组治疗前MAU(141.45±24.89)mg/L,复方积雪草加味汤治疗后MAU(51.57±15.56)mg/L,两者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组与健康人组比较,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明显增高,表明糖尿病与尿微量白蛋白有一定的相关性.阳性组经复方积雪草加味汤治疗后,尿微量白蛋白明显减少,提示复方积雪草加味汤具有减少早期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作用.  相似文献   

6.
血清胱抑素C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血清胱抑素C(Cys-C),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50例健康体检者和198例糖尿病患者的Cys-C、血清肌酐(Scr)、β2微球蛋白(β2-MG)浓度,同时测量198例患者尿肌酐(UCr)、尿微量白蛋白(MAlb)根据尿量计算出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以及24h尿微量白蛋白,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早期糖尿病肾病组Cys-C(1.63±0.87)、β2-MG(2.60±1.07)和临床糖尿病肾病组的Cys-C(2.29±1.18)、β2-MG(3.19±1.43)均较单纯糖尿病组Cys-C(0.91±0.21)、β2-MG(1.59±0.42)和正常对照组的检测结果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糖尿病组Cys-C、β2-MG、Scr和Ccr检测结果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糖尿病肾病组中,Cys-C、β2-MG和Ccr、Scr阳性率分别为75.4%(46/61)、88.5%(54/61)、32.8%(20/61)、4.9%(3/61);临床糖尿病肾病组中,Cys-C、β2-MG和Ccr、Scr阳性率分别为87.5%(49/56)、91.1%(51/56)、66.1%(37/56)、50%(28/56)。Cys-C与β2-MG的相关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8418,P〈0.01)。结论:胱抑素C用于评价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状况,其特异性好于β2-MG,灵敏度高于Ccr、Scr,是的一个能较好反映肾小球滤过率的指标,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应用α-硫辛酸联合替米沙坦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12月间116例诊断为早期2型糖尿病肾脏病的成人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每组29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予以控制饮食、降血糖和血压等常规治疗;替米沙坦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80 mg/d,连用4周);α-硫辛酸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α-硫辛酸(600 mg/d,连用4周);联合用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和α-硫辛酸(二者用法同前).监测治疗后各组患者的血糖、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及尿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水平,观察治疗期间患者的病情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对照组、替米沙坦组、α-硫辛酸组及联合用药组的UAER分别为(118.5±13.3) μg/min、(122.8±12.1)μg/min、(121.2±11.3)μg/min和(119.2±11.7)μg/min,尿β2MG分别为(331.1±43.3) mg/L、(325.2±41.6) mg/L、(328.7±39.9) mg/L和(330.7±44.0)mg/L,4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4周,替米沙坦组、α硫辛酸组及联合用药组UAER和尿β2-MG较治疗前均呈下降趋势(P<0.01),UAER分别为(52.2±6.1) μg/min、(40.2±5.0) μg/min和(22.6±3.8) μg/min,尿β2-MG分别为(231.2±18.7)mg/L、(206.2±19.8)mg/L和(171.7±15.8) mg/L;与对照组[(78.1±7.3)μg/min和(268.1±22.3) mg/L]比较,其他3组UAER和尿β2-MG的下降幅度更大(P<0.01);其中联合用药组下降幅度最大(P<0.05),α硫辛酸组下降幅度大于替米沙坦组(P<0.05).治疗期间,4组患者的血糖和血压控制良好,肾功能未出现明显异常,均未发生严重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α-硫辛酸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脏病是安全、有效的,能显著降低患者的UAER和尿β2-MG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原发性慢性肾脏病(CKD)合并急性肾小管间质病变(ATIL)时尿沉渣积分情况和尿肾损伤因子1(KIM-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的变化,以期早期、准确发现ATIL.方法 经临床和病理确诊为CKD并发ATIL病例52例,对照组为无急性肾损伤(AKI)的原发性CKD患者33例,15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三组尿KIM-1、NGAL水平与尿沉渣积分的不同.结果 ①三组的尿KIM-1、NGAL水平和尿沉渣积分相比较,原发性CKD并发ATIL患者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无AKI的CKD患者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②尿KIM-1、NGAL水平与尿沉渣评分呈正相关(r=0.711,0.683,P<0.05),三者又均与CKD患者的ATIL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892,0.735,0.745,P<0.05);③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α1-微球蛋白(α1-MG)尚在正常范围的患者尿KIM-1、NGAL水平已有升高,肾脏组织病理证实存在不同程度的ATIL;④尿KIM-1、NGAL、光抑素C(CysC)、NAG诊断ATIL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尿RBP、α1-MG.尿沉渣诊断ATIL的受试者工作(ROC)曲线下面积为84%.尿KIM-1、NGAL联合尿沉渣积分诊断ATIL的准确性达100%.结论 尿沉渣联合尿KIM-1、NGAL可作为诊断原发性CKD并发ATIL的早期、无创、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IgA肾病(IgAN)患者尿中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免疫球蛋白(IgG)、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与临床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采集143例原发性IgAN患者肾穿刺前新鲜晨尿,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Alb、TRF、IgG、α1-MG、β2-MG的浓度;收集患者血压、血肌酐、24h尿蛋白定量以及病理分级、肾小球病变积分、肾小管间质损害积分、血管病变等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43例IgAN患者,尿Alb、TRF、IgG、α1-MG、β2-MG升高的比例分别为95.8%、100%、91.6%、63.6%、74.1%。IgAN患者血压升高组较血压正常组尿Alb、IgG、α1-MG明显升高;肾功能异常组较肾功能正常组尿IgG、α1-MG、β2-MG明显升高。随病理Lee氏分级、肾小球硬化程度、肾小管间质损害加重,尿Alb、IgG、α1-MG明显升高;随肾小球系膜增殖程度加重,尿Alb、IgG、α1-MG以及TRF明显升高;随血管病变出现,尿α1-MG明显升高。结论:IgAN患者尿Alb、TRF、IgG、α1-MG、β2-MG与多种反应疾病进展的临床及病理指标变化一致而又各有侧重,可以更全面地反映IgAN患者肾脏病变的程度,对判断病情、随访疗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对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定尿蛋白的改变明确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0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后即刻及术后每天留取患侧肾造瘘管尿标本定量测定尿微量白蛋白(尿Atb)及β2微球蛋白(尿β2-M)。结果术前尿微量白蛋白高于正常,术后即刻尿微量白蛋白明显增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尿微量白蛋白逐渐减少,但第5天尿微量自蛋白仍高于正常,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即刻尿β2-M明显增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后逐渐恢复,于术后第4日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5天较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β2-M趋于更少。结论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出现了短暂肾功能损害,在保持通畅引流及避免感染的情况下肾功能逐渐好转,但仍需一定时间才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尿微量白蛋白(mALB)、β2-微球蛋白(β2-MG)和血肌酐(Scr)对于糖尿病肾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8例糖尿病肾病病人及对照组(35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ysC、β2-MG,生化法测定尿mALB及血清Scr。结果糖尿病肾病病人血清CysC、Scr、β2-MG及尿mALB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P〈0.01);CysC与其它3种检测相比阳性率较高,且有较好的正相关。结论血清CysC检测更利于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是反映糖尿病肾病病人早期肾损伤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2.
<正>病例资料患者,男,46岁,因“胸骨后不适进食疼痛伴上腹痛、反酸烧心5 d”就诊于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既往有肾炎病史。入院后完善检查:尿微量白蛋白>335.0 mg/L,尿蛋白(+++),β2-微球蛋白2.92 mg/L;血生化、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妊娠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类中的妊娠高血压患者及早发现肾小球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8例尿蛋白阴性的妊娠32~34周孕妇,采用方便快捷的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尿中微量白蛋白.结果:妊娠高血压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的值明显高于正常妊娠者;妊娠高血压组尿微量白蛋白排除率超过参考值的阳性率45.45%(20/44),χ=38.43 mg/L,正常妊娠组的阳性率12.5%(8/64),χ=21.55 mg/L;两者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妊娠高血压患者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可及早发现并预测肾损伤,积极干预,从而阻止其发展,对降低围生期母儿病死率和保障母儿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导致成人肾病综合征(NS)的一个常见病因,且临床自然病程差异悬殊。有研究表明尿中蛋白成分的测定可以更加全面反应IgA肾病患者肾脏病变的程度[1]。对膜性肾病(MN)患者尚无进行此类研究。本文旨在探讨IMN患者尿中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免疫球蛋白(IgG)、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浓度的变化与病理分期及其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9(interleukin-9,IL-9)、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及白细胞介素-32(interleukin-32,IL-32)的表达及其预测肾损伤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MM患者,依据国际分期系统(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 ISS)分为I期(n=15)、Ⅱ期(n=26)和Ⅲ期(n=37),根据肾功能情况,将其分为肾损伤组(n=28)和无肾损伤组(n=50)。另选取同期50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IL-9、IL-18、IL-32及β_2-微球蛋白(β_2-microglobulin,β_2-MG)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血清IL-9、IL-18、IL-32及β_2-MG水平诊断MM患者肾损伤的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MM患者血清IL-9、IL-18、IL-32水平与β_2-MG的相关性。结果 MM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IL-9[(63.15±18.36)ng/L比(22.78±7.15)ng/L]、IL-18[(580.64±70.35)ng/L比(174.30±26.82) ng/L]、IL-32[(817.62±112.36)ng/L比(260.85±34.70)ng/L]及β_2-MG[(6.50±2.52)mg/L比(1.66±0.58)mg/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ISS分期的增加,MM患者血清IL-9、IL-18、IL-32及β_2-MG水平增加(P0.01)。肾损伤组与无肾损伤组相比,血清IL-9[(91.26±19.42)ng/L比(45.30±14.20)ng/L]、IL-18[(812.46±95.27)ng/L比(407.28±53.60)ng/L]、IL-32[(1130.85±154.70)ng/L比(604.20±71.38)ng/L]及β_2-MG[(10.18±4.75)mg/L比(3.15±1.06)mg/L]水平均明显高于无肾损伤组(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IL-9、IL-18、IL-32及β_2-MG四项联合诊断MM患者发生肾损伤的曲线下面积(0.963,95%CI:0.905~0.997)最大,其灵敏度和特异度为98.6%和81.2%。相关分析显示,MM患者血清IL-9、IL-18、IL-32与β_2-MG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IL-9、IL-18、IL-32水平在MM患者中明显升高,且与MM患者的病情分期及肾损伤有关,联合β_2-MG检测对诊断MM患者发生肾损伤具有良好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小管损伤标志物检测在慢性肾脏病(CKD)高危人群早期发现中的意义,分析肾小管损伤标志物异常升高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CKD高危人群266例,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血生化指标、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rine microalbumin creatinine ratio,ACR)、肾小管损伤指标[包括尿β_2-微球蛋白(Beta2-Microglobulin,β_2-MG)、尿α_1-微球蛋白(Alpha1-microglobulin,α_1-M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依据尿ACR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分析肾小管损伤标志物检测的早期意义及肾小管损伤标志物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尿ACR阳性组肾小管损伤的阳性率为86.36%,高于尿ACR阴性组,但在尿ACR阴性患者有48.72%的患者出现了肾小管损伤标志物的异常升高;尿ACR阳性组患者的肾小管损伤标志物的损伤水平、异常项数均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小管标志物阳性组患者的年龄显著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血尿酸(OR=0.992,P=0.009)是肾小管损伤标志物异常升高的相关因素。结论肾小管损伤标志物检测对于发现早期肾损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含量变化在草酸钙结石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 2010年7月至2010年9月收治结石患者66例.男45例,女21例.年龄13 ~78岁,平均(51.2±15.2)岁.单侧肾结石30例,双肾结石14例,单侧输尿管结石17例,膀胱结石5例.按照红外光谱仪对结石成分的分析结果分为草酸钙组和非草酸钙组.对照组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12~80岁,平均(47.2±14.7)岁.对3组患者血液生化及24 h尿液生化,α1 -MG及β2-MG含量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 结果 3组年龄、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草酸钙组SCr值为(81.9±19.2)μmol/L,BUN为(6.3±2.9) mmol/L,非草酸钙组分别为(82.2±19.4) μmol/L,(6.4±2.3) mmol/L,与对照组(62.3±15.5) μmol/L、(5.0±1.4)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草酸钙组尿α1 -MG为(7.6±8.3) mg/L,β2-MG为(514.5±630.5) mg/L,高于非草酸钙组的(3.0±1.7) mg/L和(170.0±117.2)mg/L及对照组的(3.6±2.6) mg/L,(179.7±159.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草酸钙组尿尿酸含量(3604.8±1291.5) μmol/24 h,与草酸钙组( 2643.3±693.6) μmol/24 h及对照组(2678.3±948.2) μmol/24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α1 -MG、β2-MG含量变化可能在草酸钙结石的形成中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中DNA氧化损伤的主要的标记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脏病变与氧化应激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DN患者90例,分为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大量蛋白尿组各30例,检测尿8-OHdG,尿微量白蛋白、NAG等指标。结果:糖尿病组的尿8-OHd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6.5±0.3) vs (10.8±0.5)ng/mg Cr,P〈0.01];微量蛋白尿组和大量蛋白尿组的尿8-OHdG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蛋白尿组(P〈0.01),大量蛋白尿组的尿8-OHdG水平显著高于微量蛋白尿组(P〈0.01)。 DN患者尿8-OHdG水平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与BMI及eGFR呈负相关。尿8-OHdG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尿NAG、α2-MG、FDP呈显著正相关。结论:DN 患者随着蛋白尿的增多及肾功能的进展其氧化应激水平增强,氧化应激的重要标志物8-OHdG作为重要因素参与DN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肾血管阻力指数(RI)及尿β2-MG,NAG在高能冲击波致肾损伤中测定的意义。方法 将40只雄性家兔随机分为两组:电磁碎石组、液电碎石组。每组再分为A、B两组,分别冲击1000次和1500次。分别于冲击前和冲击后不同时间收集尿标本检测β2-MG,NAG彩超测肾RI。结果 冲击后24h,72h肾RI及尿β2-MG,NAG显著升高(P〈0.01)。冲击后1500次组升高幅度显著高于1000次组(P〈0.01)。电磁碎石组和液电碎石组波源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肾RI及尿β2-MG,NAG可作为冲击波致肾脏损伤的检测指标。冲击次数的控制可以减轻肾损伤。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尿微量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U-MAlb)和尿β2微球蛋白(Uβ2-MG)测定对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2例高血压病患者的U-MAlb和Uβ2-MG,同时测定血胆固醇、甘油三酯,与22例正常健康者作比较.结果:不同级高血压组U-MAlb和Uβ2-MG含量均较对照组增高,3级高于2级,2级高于1级,高血压组合并甘油三酯增高.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尿微量蛋白排出增加,且随高血压级别增高而逐级增加,同时合并脂质代谢紊乱.定期检测U-MAlb和Uβ2-MG对发现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